《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肾与膀胱病辩证
- 格式:docx
- 大小:7.26 KB
- 文档页数:4
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绪论要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其次单元望诊细目一:望神要点:1.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望面色要点:1.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三:望形态要点:1.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姿势特别(动静姿势、特别动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望头面五官要点:1.望头发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面肿、腮肿及口眼(口呙)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4.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5.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望皮肤要点:1.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4.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望排出物要点:望痰、涕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八:望小儿指纹要点:1.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其正常表现2.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第三单元望舌细目一:舌诊原理与方法要点:1.舌诊原理2.舌诊方法与留意事项细目二:正常舌象要点: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细目三:望舌质要点:1.舌色变化(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与临床意义2.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与临床意义3.舌态变化(强硬、痿软、抖动、歪斜、吐弄、短缩)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细目四:望舌苔要点: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细目五:舌象综合分析要点:1.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2.舌诊的临床意义第四单元闻诊细目一:听声音要点:1.音哑与失音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咳嗽、喘、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4.呕吐、呃逆、嗳气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5.太息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嗅气味要点:1.口气、排泄物之气味特别的临床意义2.病室气味特别的临床意义第五单元问诊细目一:问诊内容要点:1.主诉的概念与意义2.十问歌细目二:问寒热要点:1.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4.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三:问汗要点:1.特别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问痛苦要点:1.痛苦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2.问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问头身胸腹要点:问头晕、胸闷、心悸、脘痞、腹胀、麻木、疲乏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问耳目要点:1.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目眩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七:问睡眠要点:1.失眠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嗜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八:问饮食与口味要点: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除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九:问二便要点:1.大便特别(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小便特别(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十:问经带要点:1.经期、经量特别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闭经、痛经、崩漏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带下特别(白带、黄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三: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要点:1.常见脉象的脉象特征及鉴别(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2.常见脉象的临床意义第七单元按诊要点:1.按诊的方法与留意事项2.按肌肤手足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按腹部辨痛苦、痞满、积聚的要点第八单元八纲辨证细目一:概述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细目二:表里要点: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2.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寒热要点:1.寒证与热证的概念2.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虚实要点:1.虚证与实证的概念2.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五:阴阳要点:1.阴证与阳证的概念2.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3.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4.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细目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要点:1.证候相兼、错杂与转化(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虚)的概念2.证候真假(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第九单元气血津液辨证细目一:气病辨证要点:1.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5.气逆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二:血病辨证要点:1.血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血寒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三:气血同病辨证要点: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四:津液病辨证要点:1.痰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水停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第十单元脏腑辨证细目一: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心血虚、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心脉痹阻证的临床表现及瘀阻心脉、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滞心脉四证的鉴别4.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6.瘀阻脑络证的临床表现7.小肠实热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二:肺与大肠病辨证要点:1.肺气虚、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风寒犯肺、寒痰阻肺、饮停胸胁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肠道湿热、肠热腑实、肠燥津亏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三:脾与胃病辨证要点:1.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湿热蕴脾、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胃气虚、胃阳虚、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胃热炽盛、寒饮停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寒滞胃肠、食滞胃肠、胃肠气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肝与胆病辨证要点:1.肝血虚、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肝风内动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5.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6.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五:肾与膀胱病辨证要点:1.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细目六:脏腑兼病辨证要点:1.心肾不交、心脾气血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心肾阳虚、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心肝血虚、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七:脏腑辨证各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各脏腑间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肾与膀胱病辩证膀胱湿热证:膀胱湿热证,是湿热蕴结膀胱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感受湿热,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排尿艰涩,尿道灼痛,尿黄赤浑浊或尿血,或有砂石,小腹痛胀迫急,或伴见发热,腰酸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尿频尿急,尿痛,尿黄为辩证要点。
湿热蕴结膀胱,热迫尿道,故尿频尿急,排尿艰涩,尿道灼痛。
湿热内蕴,膀胱气化失司,故尿液黄赤混浊,小腹痛胀迫急。
湿热伤及阴络则尿血。
湿热久郁不解,煎熬尿中杂质而成砂石,则尿中可见砂石。
湿蕴郁蒸,热淫肌表,可见发热,波及肾脏,则见腰痛。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肺与大肠病辨证痰湿阻肺证:痰湿阻肺证,是指痰湿阻滞肺系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脾气亏虚,或久咳伤肺,或感受寒湿等病邪引起。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以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为辨证要点。
脾气亏虚,输布失常,水湿凝聚为痰,上渍于肺;或寒湿外袭肺脏使宣降失常,肺不布津,水液停聚而为痰湿,阻于肺间,肺气上逆,故咳嗽多痰,痰液粘腻色白易于咯出。
痰湿阻滞气道,肺气不利,则为胸痛,甚则气喘痰鸣。
舌淡苔白腻,脉滑,是为痰湿内阻之征。
小结风寒犯肺症、痰湿阻肺证的鉴别:风寒犯肺症:①性质:实证。
②主症:咳嗽痰液稀白。
③兼症: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
④舌苔:白苔。
⑤脉象:浮紧。
痰湿阻肺证:①性质:外感急性发作属实,慢性发作为本虚表实证。
②主症: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
③兼症:胸闷,甚则气喘痰鸣。
④舌苔:舌淡苔白腻。
⑤脉象:滑。
大肠湿热证: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臭,伴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身热口渴。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腹痛,排便次数增多,或下痢脓血,或下黄色稀水为辨证要点。
2016年吉林省中西结合中医诊断学:肾与膀胱病辩证2014-08-16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1、男性,4岁。
一向偏食,不吃鱼肉蛋,仅食蔬菜,近日面色渐苍白,不愿活动,时而腹泻,心肺正常,肝脏于肋下3cm触及,脾未及,血红蛋白60g/L,红细胞2.90×1012/L,血涂片示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为主,中心淡染区扩大。
最可能诊断是A.溶贫B.缺铁性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D.巨幼红细胞性贫血E.营养性混合性贫血2、脑梗死痰湿壅闭心神证的治法是A.清热化痰,醒神开窍B.辛温开窍,豁痰息风C.益气回阳,救阴固脱D.平肝潜阳,活血通络E.化瘀通络3、生物体的最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A.机体B.各功能系统C.组织D.器官E.细胞4、一妇女,29岁,于3年前经阴道自然分娩一健康男婴,现进行妇科查体,其宫颈正常,则形状应该是A.纵椭圆形B.梯形C.横裂状D.圆形E.横椭圆形5、铁锈色痰常见于__A.肺炎B.慢性支气管炎C.支气管扩张D.肺结核E.肺脓肿6、患者小便极少,甚至无尿,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神志昏蒙,恶心呕吐,四肢欠温,痰壅盛,苔白腻,脉沉缓,其治则是A.豁痰降浊,滋补肝肾B.豁痰降浊,辛温开窍C.清热化湿,温补脾肾D.豁痰降浊,平肝熄风E.以上都不是7、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痰饮上逆证,应首选()A.圣愈汤合小陷胸汤B.参附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C.真武汤合五苓散D.通脉四逆汤合参附龙牡汤E.天王补心丹合温胆汤8、不支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的脑脊液是A.外观混浊呈脓性B.蛋白质含量高C.细胞数<0.5×106/L,以单核细胞为主D.糖含量明显减少E.氯化物含量减少9、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应注意补充A.维生素C B.维生素E C.维生素D D.叶酸E.叶酸和维生素D10、男性,44岁,手术过程中突然出现皮肤、黏膜苍白,手术区血色变暗发紫,应考虑A.DIC B.凝血功能障碍C.心房纤颤D.心脏停搏E.术中血管损伤11、正式提出了遗精和梦遗名称的著作是A.《普济本事方》B.《丹溪心法》C.《黄帝内经》D.《金匮要略》E.《医宗必读》12、尿路感染初发者治疗应首选的药物是A.青霉素B.复方磺胺甲口恶唑C.链霉素D.氯霉素E.四环素13、某女,65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九】脏腑辨证✅【十】辨脏腑并病证侯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九】脏腑辨证证侯:证的外侯证名:证的名称证型:证的类型证素:证的要素•气虚:无力+动则益甚•阳虚:气虚+寒•血虚:淡•阴虚:热•津亏:干(一)辨心的证侯•1,心主血脉——心悸,脉结/代•2,其华在面——无光泽•3,心藏神——失眠,健忘,多梦,神志异常•4,心开窍于舌——舌尖红,舌疮,舌痛•5,汗为心之液——大汗淋漓•6,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分清别浊心悸:跟心气,心阳有关失眠:跟心血,心阴有关心烦:心有热1.1 心的虚证心血虚原因:生成不足(先天,后天),消耗过多(失血,年老久病,寄生虫)表现:面色淡,心悸,失眠,舌质淡,脉细弱【补心血】心阴虚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表现:阴虚+心(心悸,失眠,心烦)舌红小,脉细数,左寸尤甚【补心阴】心气虚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表现:气虚+心,脉结,代【脉气不顺结,气血不畅】【补心气】心阳虚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寒邪久留,年老体弱)表现:阳虚(气虚+寒)+心(心悸)心阳虚脱证原因:心痛,大汗,阴寒之邪【同亡阳证】表现:亡阳+心【回阳固脱-四逆汤】1.2 心的实证心火亢盛证原因:外感热邪,过食辛辣,情志化火表现:里实热+心(失眠,舌尖红,舌疮,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尿频尿急)【导赤散:木通、生地黄、生甘草梢、竹叶】心脉闭阻证原因:邪气闭阻心脉,心痛,胸闷,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寒凝,痰阻,热盛,阳虚,气血】痰蒙心神证表现:痰+心。
表现为癫,痫【化痰开窍】病性属阴,“文痴”【同老年痴呆症】痰火扰神证表现:痰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心神(狂)【同心理学里讲的狂躁型精神病】“武痴”淤阻脑络证原因:外伤。
久病入络表现:头痛,淤血刺痛,入夜益甚,舌紫斑,脉涩【活血,化淤,通络】(二)辨肺的证侯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肺与大肠相表里便秘的治疗:提壶揭盖,宣肺气2.1 肺的虚证肺气虚证原因:过劳,外邪,食物,年老表现:气虚+肺(咳嗽,气喘)咳喘无力【补肺气】肺阴虚证原因:生成不足,消耗太多【里实热证】表现:阴虚+肺,干咳,无痰。
第8章中医诊断思维与方法8.1 复习笔记一、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1.中医诊断的思维方法包括比较法、类比法、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反证法、模糊判断法等。
2.中医诊断的思维线索中医诊断思维的线索,一般可从主症开始,且要全面分析各种病情资料,而特征症常是诊断的关键,即重视主症、全面分析、把握特征。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1.四诊信息的采集与分析(1)四诊信息的采集①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性:需做到察形与察神、察人与察环境的统一。
②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
③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
④确定病情资料的重要性:对症状、体征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找出主要问题,重点解决,把握“急者先治”的原则。
(2)四诊信息的属性分类必要性资料、特征性资料→诊断的主要依据。
偶见性资料→提示辨证的可能性。
一般性资料→作为参考。
否定性资料→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2.主症诊断的思路与方法临诊断时要抓住主症作为诊断的主要线索。
围绕主症进行比较分析,可确定病变的位置及性质。
(1)确定主症的方法。
①正确确定主症。
②明确鉴别主症。
③详审主症特征主症的特征包括症状发生的确切部位、时间、严重程度、性质、加剧或缓解的条件、病变的新久缓急等。
(2)围绕主症进行询查确定主症后,须详细了解与主症密切相关的症状及其他信息。
(3)围绕主症进行诊病主症是疾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4)围绕主症进行辨证①抓住主症,落实病位;②抓住主症,分辨病性;③围绕主症,阐释病机;④结合主症,确定证名。
3.辨证的思路与方法(1)辨证诸法的关系图8-1 辨证方法之间的关系①八纲辨证是辨证的基本纲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可以从总体上分别反映证的部位、性质和类别;②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八纲中辨表里病位的具体深化,即以辨别病变现阶段的病位为纲,以辨病性为具体内容。
a.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从“空间”位置上辨别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b.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从“时间”上区分病情的不同阶段、层次。
中诊第一节望诊一、望神(选择、填空)(临床表现、病因病机)1.得神 : 即神气充分的表现。
2.少神 : 即神气不足的表现。
3.失神 :即神气衰落之象。
4.假神:是告急病人出现精神临时好转的设想。
二、望色主色:是个体一世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约,明润委婉。
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要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2.病色 (填空、选择、阐述)P183(五色主病: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虚湿赤热戴,白脱血虚寒夺光,黑肾虚饮瘀寒痛)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
赤色 : 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
四、望舌正常舌像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舌质柔嫩,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平均,干湿适中。
舌体前 1/5 为舌尖部,候心肺;中 2/5 为舌中部,候脾胃;后 2/5 为舌根部,候肾;舌之两边候肝胆。
望舌色(简答题:舌色及主病)P189淡红舌:健康或疾病初起,病较轻浅,还没有伤及脏腑气血;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红绛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青紫舌:主血行瘀滞望舌形(名词解说)老舌:舌体纹理粗拙,形色坚敛者,多主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贵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胖大舌: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且舌肌呈缓慢状,主水肿、痰饮。
瘦薄舌:舌体较正常瘦弱而薄者,主阴血亏虚之证。
点刺舌:点指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星点。
刺是指芒刺,面上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
( P190)(二)望舌苔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气、津上蒸而成,是胃气充盛之象。
病理舌苔是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1.望苔色(简答题:试述各样苔色的主病及表现。
) P191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寒极、热极2.望苔质薄厚苔:薄苔主病初起在表,邪浅病轻,厚苔主病邪在里,病情较重。
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肾与膀胱病辩证
膀胱湿热证:膀胱湿热证,是湿热蕴结膀胱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感受湿热,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排尿艰涩,尿道灼痛,尿黄赤浑浊或尿血,或有砂石,小腹痛胀迫急,或伴见发热,腰酸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尿频尿急,尿痛,尿黄为辩证要点。
湿热蕴结膀胱,热迫尿道,故尿频尿急,排尿艰涩,尿道灼痛。
湿热内蕴,膀胱气化失司,故尿液黄赤混浊,小腹痛胀迫急。
湿热伤及阴络则尿血。
湿热久郁不解,煎熬尿中杂质而成砂石,则尿中可见砂石。
湿蕴郁蒸,热淫肌表,可见发热,波及肾脏,则见腰痛。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肺与大肠病辨证
痰湿阻肺证:痰湿阻肺证,是指痰湿阻滞肺系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脾气亏虚,或久咳伤肺,或感受寒湿等病邪引起。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以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为辨证要点。
脾气亏虚,输布失常,水湿凝聚为痰,上渍于肺;或寒湿外袭肺脏使宣降失常,肺不布津,水液停聚而为痰湿,阻于肺间,肺气上逆,故咳嗽多
痰,痰液粘腻色白易于咯出。
痰湿阻滞气道,肺气不利,则为胸痛,甚则气喘痰鸣。
舌淡苔白腻,脉滑,是为痰湿内阻之征。
小结风寒犯肺症、痰湿阻肺证的鉴别:
风寒犯肺症:①性质:实证。
②主症:咳嗽痰液稀白。
③兼症: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
④舌苔:白苔。
⑤脉象:浮紧。
痰湿阻肺证:①性质:外感急性发作属实,慢性发作为本虚表实证。
②主症: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
③兼症:胸闷,甚则气喘痰鸣。
④舌苔:舌淡苔白腻。
⑤脉象:滑。
大肠湿热证: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臭,伴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身热口渴。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腹痛,排便次数增多,或下痢脓血,或下黄色稀水为辨证要点。
湿热在肠,阻滞气机,故腹痛,里急后重。
湿热蕴结大肠,伤及气血腐化为脓血,故下痢脓血。
湿热之气下迫,故见暴注下泻,肛门灼热。
热邪内积,湿痢伤津,故身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
湿热为病,有湿重、热重之分,湿重于热,脉象多见濡数,热重于湿,脉象多见滑数。
大肠液亏证:大肠液亏证,是指津液不足,不能濡润大肠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素体阴亏,或久病伤阴,或热病后津伤未复,或妇女产后出血过多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口干咽燥, 或伴见口臭,头晕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大便干燥难于排出为辨证要点。
大肠液亏,肠道失其濡润而传导不利,故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甚或数日一行。
阴伤于内,口咽失润,故口干咽燥。
大便日久不解,浊气不得下泄而上逆,致口臭头晕。
阴伤则阳亢,故舌红少津。
津亏脉道失充,故脉来细涩。
肠虚滑泄证:肠虚滑泄证,是指大肠阳气虚衰不能固摄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泻、痢久延不愈所致。
【临床表现】利下无度,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按喜温,舌淡苔白滑,脉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大便失禁为辨证要点。
下利伤阳,久泻久痢, 阳气虚衰,大肠失其固摄之用,因而下利无度,甚则大便失禁或脱肛。
大肠阳气虚衰,阳虚则阴盛,寒从内生,寒凝气滞,故腹痛隐隐,喜按喜温。
舌淡苔白滑,脉弱均为阳虚阴盛之象。
小结大肠病三证鉴别如下:
大肠湿热证:①主症:下痢脓血或黄色稀水。
②兼症: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身热口渴,小便短赤。
③舌苔:舌红苔黄腻。
④ 脉象:滑数或濡数。
大肠液亏证:①主症:大便秘结难解,数日一行。
②兼症:口干咽燥,或口臭,头晕。
③舌苔:舌红少津。
④脉象:细涩。
肠虚滑泄证:①主症:便泄无度或失禁脱肛。
②兼症:腹痛隐隐,
喜按喜温。
③舌苔:舌淡苔白滑。
④脉象: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