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与膀胱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12
腑脏名词解释腑脏,指的是人体腹腔内的器官,主要包括肝脏、胆囊、胰腺、胃、小肠、大肠、脾、肾、膀胱等。
这些器官都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维持着人体正常的代谢活动和内环境的稳定。
1. 肝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腑脏器官,位于腹腔的右上部。
肝脏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代谢、分解毒素、合成胆汁、储存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此外,肝脏还参与消化和能量调节过程。
2. 胆囊:胆囊位于肝脏下方,主要功能是储存和集中胆汁。
当食物进入小肠时,胆囊会通过胆囊管将储存的胆汁释放到消化道中,协助消化脂肪。
胆囊也可以调节胆汁的分泌量和浓度。
3. 胰腺:胰腺是位于胃后方的一个腺体,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
胰腺内分泌部分产生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参与血糖的调节;胰腺外分泌部分分泌多种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帮助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4. 胃:胃位于腹部的上中部,是消化系统的一个重要器官。
胃是一个扁平的袋状结构,具有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和其他消化酶的功能,帮助消化食物。
此外,胃还起到储存食物和调节胃肠运动的作用。
5.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一个长管状器官,位于胃和大肠之间。
小肠具有吸收和消化食物的功能。
它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十二指肠是最短的部分,主要起到接收胃中食物和胆汁、胰液的作用;空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营养物质;回肠是最长的部分,起到进一步消化和吸收的作用。
6. 大肠:大肠是小肠之后的一段消化道,起到吸收水分、电解质和维生素K的作用,同时储存和排出粪便。
大肠主要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等几个部分。
7. 脾:脾是位于胃的左上方的一个器官,属于淋巴系统的一部分。
脾脏参与免疫和造血过程,同时还有储存血液、分解老旧红血细胞和细菌的作用。
8. 肾:肾位于腹膜腔内,肾脏主要负责排除代谢产物、调节电解质和水分平衡,维持体内的内环境稳定。
此外,肾还参与调节血压和产生一种称为肾素的激素。
9. 膀胱:膀胱是一个储存尿液的器官,位于腹腔底部。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肾与膀胱病辩证膀胱湿热证:膀胱湿热证,是湿热蕴结膀胱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感受湿热,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排尿艰涩,尿道灼痛,尿黄赤浑浊或尿血,或有砂石,小腹痛胀迫急,或伴见发热,腰酸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尿频尿急,尿痛,尿黄为辩证要点。
湿热蕴结膀胱,热迫尿道,故尿频尿急,排尿艰涩,尿道灼痛。
湿热内蕴,膀胱气化失司,故尿液黄赤混浊,小腹痛胀迫急。
湿热伤及阴络则尿血。
湿热久郁不解,煎熬尿中杂质而成砂石,则尿中可见砂石。
湿蕴郁蒸,热淫肌表,可见发热,波及肾脏,则见腰痛。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肺与大肠病辨证痰湿阻肺证:痰湿阻肺证,是指痰湿阻滞肺系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脾气亏虚,或久咳伤肺,或感受寒湿等病邪引起。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以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为辨证要点。
脾气亏虚,输布失常,水湿凝聚为痰,上渍于肺;或寒湿外袭肺脏使宣降失常,肺不布津,水液停聚而为痰湿,阻于肺间,肺气上逆,故咳嗽多痰,痰液粘腻色白易于咯出。
痰湿阻滞气道,肺气不利,则为胸痛,甚则气喘痰鸣。
舌淡苔白腻,脉滑,是为痰湿内阻之征。
小结风寒犯肺症、痰湿阻肺证的鉴别:风寒犯肺症:①性质:实证。
②主症:咳嗽痰液稀白。
③兼症: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
④舌苔:白苔。
⑤脉象:浮紧。
痰湿阻肺证:①性质:外感急性发作属实,慢性发作为本虚表实证。
②主症: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
③兼症:胸闷,甚则气喘痰鸣。
④舌苔:舌淡苔白腻。
⑤脉象:滑。
大肠湿热证: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臭,伴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身热口渴。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腹痛,排便次数增多,或下痢脓血,或下黄色稀水为辨证要点。
人体泌尿系统的工作原理人体泌尿系统是由一系列器官和组织组成的,主要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该系统具有排除废物、调节水平衡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体泌尿系统的工作原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
肾脏位于腹腔内,每个人一般会有两个肾脏。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核心器官,起着过滤血液、排除废物和调节水平衡的重要作用。
肾脏由许多结构特殊的小管组成,称为肾单位。
每个肾单位包括一个肾小球和一个肾小管。
肾小球是过滤血液的主要场所,而肾小管则负责将过滤出来的物质重新吸收或排泄。
肾小球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微小孔隙过滤掉血液中的废物、水分和溶质,形成初尿。
初尿进入肾小管,经过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等部位,逐渐被处理成尿液。
在这个过程中,肾小管负责对尿液中的水分和溶质进行调节。
肾小管可以将身体需要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同时,它还可以排泄掉身体不需要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
经过肾小管的处理,尿液最终进入输尿管。
输尿管是连接肾脏和膀胱的管道,负责将尿液从肾脏输送到膀胱。
输尿管具有一定的蠕动能力,可以将尿液推送到膀胱。
此外,输尿管还具备防止倒流的机制,以避免尿液倒流到肾脏造成感染。
膀胱是一种储存尿液的器官,它位于盆腔内。
膀胱具有伸缩性和一定的容量,可以储存大量的尿液。
当膀胱内充满尿液时,膀胱壁会感受到压力,并向大脑发送信号,引起排尿的欲望。
此时,人体可以通过意志力控制排尿,也可以选择暂时忍耐。
最后,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尿道是连接膀胱和体外的通道,尿液在排出体外时通过尿道进行整体运动。
尿道既有排尿的功能,也有防止尿液反流的作用。
男性和女性的尿道在长度和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人体泌尿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总结为:肾脏通过肾小球过滤血液,形成初尿,然后通过肾小管对初尿进行处理,最终形成尿液。
尿液通过输尿管输送到膀胱中,膀胱在尿液充满时发送排尿信号。
通过尿道,尿液从膀胱排出体外。
(中医)肾与膀胱病辨证凡有关生长、发育、生殖、水液代谢、气的摄纳以及某些听觉方面的病变,均与肾有关。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藏和排泄尿液,其病变主要反映在排尿的异常,如小便频数、小便不利及小便失禁等。
1.肾阳虚证临床表现:面白,头晕耳鸣,形寒肢冷,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夜尿多,或尿少、水肿,或阳痿、妇女宫寒不孕。
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尺侧尤甚。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素体阳虚、久病伤阳、房劳太过所致,或因年老体衰,或其他脏腑病变伤及肾阳。
辨证要点:以腰膝冷痛、生育功能下降、伴虚寒见症为辨证要点。
2.肾阴虚证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
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先天禀赋不足,久病及肾,温病后期,或房劳过度,或过嗜温燥,暗耗阴液所致。
辨证要点:以腰酸耳鸣,男子遗jing,女子梦交,月经不调,伴阴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3.肾精不足证临床表现:小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身材矮小,智力和动作迟钝,骨骼痿软;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xing功能减退;成人早衰,发脱齿摇,耳鸣耳聋,健忘恍惚,动作迟缓,足痿无力,精神呆钝等。
舌淡,脉细弱。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房劳过度,久病劳损,耗伤肾精所致。
辨证要点:以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功能低下为辨证要点。
4.肾气不固证临床表现:腰膝酸软,面白神疲,听力减退,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小便失禁,或夜尿频多。
男子滑jing早泄,女子带下清稀,或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沉弱。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先天不足,肾气不充,或年老体弱,肾气亏损,或久病、房劳过度、早婚伤肾所致。
辨证要点:以滑jing、滑胎、带下、小便失控,伴气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5.膀胱湿热证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艰涩,或有灼热感,尿色混浊,或尿血,或尿有砂石,或发热腰痛,小腹胀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肾与膀胱病辨证护理1.肾病辨证肾藏元阴元阳,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脏腑功能活动之本,故肾之精气只宜封藏,不宜耗泻,故肾多虚证。
肾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生长发育、生殖功能、水液代谢的异常和脑、髓、骨以及某些呼吸、听觉、大小便的异常等,临床常见症状有腰膝酸软而痛、耳鸣耳聋、发白早脱、牙齿松动、男子阳痿遗精、精少不育,女性经少经闭、不孕,以及水肿、呼吸气短而促、二便异常等。
(1)肾阳虚证指肾脏阳气虚衰,机体失于温煦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多由素体阳虚,或年高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阴损及阳所致。
1)临床表现:腰膝酸软而痛,面色咣白或黧黑,形寒肢冷,腰膝以下尤甚,男子阳痿、冷精不育,女性官寒不孕,小便清长,夜尿多或尿少水肿,腰以下肿甚,按之没指,舌淡胖或舌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
2)病机概要:腰为肾之腑,肾主骨,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腰腑及骨骼,则见腰膝酸软而痛;阳虚温运无力,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咣白;甚则阴寒内盛,气血运行不畅,可见面色黧黑;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肌肤,则形寒肢冷;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生殖功能减退,男子则阳痿、冷精不育,女性宫寒不孕;肾阳不足,则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清长,夜尿多或尿少水肿;舌淡胖或舌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均为肾阳虚衰之征。
3)治疗原则:温补肾阳。
4)辨证要点:以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全身功能低下、性功能障碍为辨证依据。
5)代表方剂:金匮肾气丸。
(2)肾阴虚证指肾脏阴液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禀赋不足,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早婚产育过多,或年高肾亏,或过食温燥劫阴之品,或情志内伤暗耗肾阴所致。
相当于西医中的肺结核,肾结核,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炎,高血压,阿狄森病,神经衰弱,绝经期前后诸证,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官出血,泌尿系感染。
1)临床表现:腰酸腿软而痛,头昏耳鸣,少寐健忘,失眠多梦,或有男子遗精早泄、女性经少经闭或崩漏,形体虚弱,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两颧潮红,口干,尿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
膀胱和肾脏的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言真菌尿在住院患者中常见,而且一般呈良性。
肾脏侵袭性感染不常见并且难以治疗。
绝大多数的肾脏和膀胱真菌感染都是由白色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或其他假丝酵母菌引起。
在极少数情况下,多种其他真菌也可因播散性感染而累及肾脏,包括:●曲霉菌属(Aspergillus)●镰刀菌属(Fusarium)●毛孢子菌属(Trichosporon)●毛霉目,如根霉菌属(Rhizopus)和毛霉菌属(Mucor)●着色霉菌●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双相型真菌,如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球孢子菌属(Coccidioides)、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 dermatitidis)、巴西副球孢子菌(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和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本文将总结肾脏和膀胱的假丝酵母菌感染。
持续性腹膜透析患者中真菌性腹膜炎的相关问题参见其他专题。
(参见“腹膜透析中的真菌性腹膜炎”)病理生理学假丝酵母菌属可通过2种机制感染尿路:感染始于下尿路,并上行至上尿路;通过血行播散至肾脏。
通过静脉注射真菌而感染的小鼠或兔子可很快将这些微生物从其血流中清除。
尽管有这种能力,肾脏中仍常见真菌繁殖,并且这似乎仅发生于肾脏[1]。
尚不清楚这是因为真菌倾向于定植在肾脏,还是因为宿主防御机制能更有效地清除其他器官中的真菌。
在这些动物模型中,肾脏真菌感染发病机制的2个关键步骤是真菌黏附到内皮表面和真菌穿透进入组织。
在注射后5分钟内,肾脏毛细血管床中就可见酵母相。
因为这能引起炎症反应,酵母菌只有穿透毛细血管壁并侵入间质组织才能存活。
真菌通过黏附机制而黏附到毛细血管壁会加速侵入过程。
形成假菌丝相或菌丝相可促进真菌穿过毛细血管壁[2]。
肾位于后腰部,左右各⼀,膀胱位于⼩腹中央。
经脉上两者相互络属,故为表⾥关系。
肾藏精,即肾对精具有闭藏⽽不致⽆故流失的作⽤。
肾主⽣长、发育和⽣殖,主要是指其所藏之精是机体⽣长、发育和⽣殖的物质基础,因⽽肾具有上述功能。
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殖,故肾⼜称“先天之本”。
肾主⽔液,是指肾中精⽓的蒸腾⽓化作⽤,对于体内⽔液的输布⽤P泄及其平衡具有调节作⽤。
肾⼜主纳⽓,即肾有摄纳肺所吸⼊的清⽓,使清⽓深⼊⼈体的作⽤。
肾在体为⾻,开窍于⽿,其华在发。
膀胱具有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功能,依赖于肾的⽓化功能,故⾪属于肾。
肾的病变主要是由于上述功能异常所导致,⼤多为虚证。
常可表现为腰膝酸软,⽿鸣⽿聋,发⽩早脱,齿⽛松动,遗精阳痿,精冷不育,⼥⼦经少经闻及⽔肿,⼆便异常等。
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排尿异常,如⼩便不利,尿频,尿急,尿痛,以及遗尿,⼩便失禁等。
肾病的辩证论治 1)肾阴虚: 主证:腰膝酸痛,眩晕⽿鸣,失眠多梦,男⼦阳强易举,遗精,妇⼥经少经闭,或见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烦热,咽⼲颧红,溲黄便⼲,⾆红少津,脉细数。
辩证:肾阳虚证,是肾脏阴液不⾜表现的证候。
多由久病伤肾,或禀赋不⾜,房事过度或过服燥湿劫阴之品所臻。
肾阴不⾜,髓减⾻弱,⾻骼失养,故腰膝酸痛;脑海失充则头晕、⽿鸣。
⼼肾为⽔⽕相济之脏;肾⽔亏虚,⽔⽕失济则⼼⽕偏亢,致⼼神不宁,⽽见失眠多梦;相⽕妄动,则阳强易举,⼼⽕不宁,扰动精室,⽽致遗精;妇⼥以⾎为⽤,阴亏则经⾎来源不⾜,所以经量减少,甚⾄闭经;阴虚则阳亢,虚热迫⾎可致崩漏。
肾阴亏虚,虚热内⽣,故见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烦热,咽⼲颧红,溲黄便⼲,⾆红少津,脉细数等症。
治法:滋补肾阴 2)肾阳虚: 主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鸣,神疲乏⼒,⾃汗,阳萎,不孕,⾆质淡,苔⽩,脉沉迟⽽尺弱。
辩证:此证多由素体虚弱,或年⽼久病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阳所致。
肾阳虚衰,⽓⾎运⾏⽆⼒,不能上荣于⾯,故⾯⾊晄⽩,阳⽓不⾜,⼼神⽆⼒振奋,故神疲乏⼒。
肾与膀胱热淋中医治疗摘要】凡因外感湿热,或外感寒湿,郁久化热,引起肾热,膀胱湿热,症见小便淋沥,短涩,频数,尿道刺痛,少腹拘急疼痛,痛及腰脊,脐中。
甚则尿急难排,尿道灼痛,如刀刺火燎,高热寒颤者,称之为肾与膀胱热淋。
病程日久,面目浮肿,足跗肿,身酸痛,腰重滞,举步艰迟,颜面苍白或暗黑(下眼睑甚),致全身水液平衡失调,肾阴。
肾阳严重损伤。
【关键词】肾膀胱中医治疗临床资料患者王×,男,65岁,因“尿频、尿急伴淋漓不尽1周,发热3日”入院治疗。
现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9.8℃,呼吸25次/分,脉率105次/分,血压145/95mmhg。
病因病理肾与膀胱热淋的病因病理,历来有不同的议论。
《金匮要略》认为“热在下焦”。
《诸病源候论》以“肾虚膀胱生热”立沦。
以后宗此说者如朱丹溪、徐大椿、程钟龄、林佩琴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系“心肾气郁,膀胱不利”所引起,此外还有一些其它说法。
肾与膀胱热淋的病因病理,有下面几种。
第一,肾热或膀胱湿热,临床多为肾与膀胱热淋急性阶段或慢性复发阶段。
第二,肾虚膀胱气化不宣,临床多为慢性迁延阶段。
肾与膀胱热淋治疗不当,或治不及时,反复发作,正气不足,无力抗邪,邪气侵及于肾;或肾功能损伤,肾气不足,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宣,水液循环障碍,亦是形成肾与膀胱热淋的病机。
主要为肾热膀胱热日久,病势增剧而来,或其它脏腑功能失调亦可影响。
症候特征肾与膀胱热淋的症候,多为肾和膀胱的局部病变出现的反应。
但局部病变可引起全身的平衡失调,出现全身症候,尤其是当局部病变经治疗或其它原因,其症候反而不典型时(全身其他方面疾病症候较为突出的时候),观察需仔细,追踪溯源,不可忽视。
现将肾与膀胱热淋的全身情况,分门别类,简述于下。
1.表证及全身其它症群发热,或高热寒颤,或但热不寒,或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体温可高达40℃。
朱丹溪曰:“淋虽有五,总属于热。
”巢元方亦曰:“热淋者,三焦有热,气搏于肾,流入于胞,而成淋也。
肾与膀胱一、肾的生理病理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是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有“先天之本”之称。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生髓、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一)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运动的物质基础,这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由脾胃化生两者贮藏于肾,称为“肾精”。
“肾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生殖功能的物质基础,影响到人体各个脏腑。
肾的精气盛衰,关系到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能力。
人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就有齿更发长等变化;发育到青春时期,肾的精气充盛,产生了一种“天癸”的物质,于是男子就产生精子,女子就开始按期来月经,性机能逐渐成熟,而有生殖的能力;待到老年,肾的精气渐衰,性机能和生殖能力随之减退至消失,形体也就逐渐衰老,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
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这充分地反映了肾的精气在主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方面的作用。
如果肾精亏损,则小儿发育迟缓,筋骨痿软,智力发育不全等;成年人则有早老早衰,头昏耳鸣,精力减退等;女子则有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月经初潮来迟,经闭,不孕等;男子精少不育等。
(二)主骨生髓,通于脑肾主藏精,而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
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
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足滋养而坚固有力。
如果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甚至发育不良。
所以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常是由于肾精不足骨髓空虚所致。
临床上应用中医补肾的药物,加速骨质的生长和愈合,治疗各种骨髓疾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收到满意的效果,这是根据中医的肾藏精,精血互生,肾主骨,精生髓的理论为依据的。
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髓上通于脑,所以《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
脑的功能是主持精神思维活动,故又称:“元神之府”。
因脑髓又赖于肾精的不断化生,如肾精亏虚者,除出现腰酸腿软等症外,还会出现头晕,失眠,思维迟钝等症状。
“齿为骨之余”,牙齿也有赖于肾精的充养,故某些牙齿的疾患也与肾有关,若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
如小儿生牙过晚,成人牙齿松动,容易脱落等,均为肾精不足的反映。
临床上肾虚的牙痛齿摇,用补肾的方法治疗常获得疗效,就是这个道理。
(三)肾主水主水,主要是指它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肾对体内水液的存留,分布与排泄作用,主要是靠肾的气化功能完成的,而气化作用的动力就是肾阳,还要靠肾阳和肾阴的调节作用,通常将这种调节作用比作“开”与“阖”。
一般认为,肾阳主开,肾阴主阖.肾阴不足,则开多阖少,小便则多,常见于尿崩症,糖尿病等,治疗时应滋补肾阴。
如肾阳不足,则开少阖多,小便则少,多出现浮肿等症,治疗时应温补肾阳为主。
(四)肾主命门火“命门”,即生命之门,含有生命根本之意。
“火”,指功能动力而言。
肾主命门之火是说肾有主管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的功能。
肾有肾阴,肾阳,命门之火就是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等,它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
从临床看,命门火衰的病人,其病症与肾阳不足病症多属一致,治疗时补命门之火的药物,又多具有补肾阳的作用,之所以称为“命门”,无非是强调肾中阳气的重要性而已。
命门之火有滋养和推动各脏腑功能,暧脾运化,助肺吸气,促进生殖机能成熟,促进生长发育,推动水液运行和气化等作用。
若命门火衰,不暖脾胃则可引起五更泻或久泻,或阳萎早泄,滑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证候。
若命门火旺(相火旺),则见遗精,性欲亢进,虚烦不寐等。
(五)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有助肺吸气和降气的功能,正常的呼吸既赖于肺的肃降,又赖于肾的收纳,肾在下焦起摄纳的作用,只有肾气充足,肺得其滋助才能气道通畅,呼吸均匀。
若气虚而不能纳气时,就会出现呼多吸少。
吸气困难的喘息病,临床上称之为“肾不纳气”。
这种气喘就是要用补肾纳气的方法进行治疗。
(六)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的精气充养。
肾主藏精,肾的精气充足,听觉才能灵敏。
故《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如果肾精不足,则将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症。
老年人所以多见耳聋失聪等症。
往往是由于肾精衰少的原故。
精与血又互相化生,精足则血旺,发的营养来源于血,但其生机则根源于肾气,故毛发生长脱落的过程反映了肾气的盛衰,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因此,青壮年肾气盛,毛发茂密而有光泽。
老年人肾气虚衰,毛发易于脱落,枯稿发白。
故有“发为血之余”,“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的说法。
(七)肾阴与肾阳肾阴又叫“元阴”,“真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
肾阳又叫“元阳”,“真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
肾中阴阳犹如水火一样内寄于肾故前人又有“肾为水火之宅”的理论。
肾阴和肾阳在体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以维持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
这一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则形成肾的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
若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则为阴虚火旺的见症,是由于肾阴虚少,不足以制阳的缘故,而出现精神疲惫,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男子阳萎早泄,妇子宫冷不孕等症,则是肾阳虚衰,温煦和生化的功能不足所致。
肾阴虚和肾阳虚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在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即肾阴虚到一定程度可以累及肾阳,肾阳虚到一定程度也可伤及肾阴,成为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肾阴阳两虚证。
(八)肾与膀胱的关系肾与膀胱的经脉互为络属,相为表里。
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有助于膀胱气化津液。
膀胱开阖以约束尿液的作用。
肾气充足,气化正常,固摄有权,膀胱开阖有度,以维持水的正常代谢。
如果肾气不足,气化不利,固摄无权,膀胱开阖失常,就可以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尿频等病症。
综上所述,肾的生理功能包括现代医学的生殖、泌尿系统及部分内分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这些系统的疾患和肾有关,膀胱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基础相似,主要起储尿和排尿的作用,其病变主要表现在泌尿功能方面的改变。
(九)肾与其他脏的关系1.肾与肝主要是藏精与藏血的关系。
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肝血需要肾精的滋养生化,肾精又需肝血化精不断地补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
若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为临床上常见的肝肾两虚的症候,由于肾肝两脏常是盛则同盛,衰则同衰,所以有:“肝肾同源”的说法。
在病理上,肝与肾均属下焦,都分阴阳,即肝阴与肝阳,肾阴与肾阳,互相保持着相对的平衡。
若因某些原因引起一方不足,可导致另一方的偏亢。
如肾阴不足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上亢,表现头痛,目赤,急躁易怒,就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相反一方偏盛,也可以导致副一方的不足,如肝阳偏盛,下劫肾阴,形成肾阴不足,而同时出现腰困酸痛,遗精,耳鸣,女子月经不调,五心烦热等症状。
2.肾与肺它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水液代谢方面,肺主一身之气,水液只有经过肺气的宣降才能达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下输膀胱,故又称“肺为水之上源”。
而肾中阳气主水液的正常代谢,任何一脏功能失调,均可使水液代谢发生障碍,滞留则水肿,失水则阴亏。
在呼吸方面,主要是主气与纳气的关系。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两脏共同维持人体呼吸出入的功能。
在病理上:肾气不足,不能纳气时,就出现气喘,气短等症状;若肾阳衰微,不能化水导致水邪犯肺出现形寒肢冷,小便不利,兼有胸闷,咳喘等“水饮射肺”的症候;同时,肾阴不足,亦可导致肺阴亏损,而出现潮热干咳等症。
附:女子胞女子胞又名胞宫,即子宫。
位于下腹,有主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它与肾脏及冲,任脉的关系最为密切,因生殖机能由肾的精气所主,而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故当肾中精气旺盛,冲任二脉气血充足时,月经才能正常,生殖和养育胞胎功能正常。
如果肾气虚弱,冲,任二脉气血不足,就会出现月经失调,经闭或不孕等证。
此外,胞宫与心、肝,脾三脏亦密切相关。
因为正常的月经,孕育的胎儿,都有赖于血液,而心能主血,肝能藏血,脾主统血,又能生血。
所以当心,肝,脾的功能失调时,亦往往影响到胞宫的正常功能,如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可见月经稀少,甚则闭经等症;脾虚下陷,不能摄血,可见崩漏;肝气郁结,疏泄失职,也常引起月经失调。
二、膀胱的生理病理膀胱位于下腹,是人体主持水液代谢的器官之一。
主要有贮尿和排尿的作用。
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水液通过肺、脾、肾、三焦诸脏腑的作用,布散周身,被人体利用后下达膀胱生成尿液,通过膀胱有气化功能而排出体外,或通过固摄作用而贮藏在膀胱,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得……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若膀胱气化无能,即可见小便不利或癃闭,若膀胱失去固摄作用,又可见尿频,小便失禁等症。
三、肾病的辩证论治(一)肾阴虚主证: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妇女经少经闭,或见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辩证:肾阳虚证,是肾脏阴液不足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伤肾,或禀赋不足,房事过度或过服燥湿劫阴之品所臻。
肾阴不足,髓减骨弱,骨骼失养,故腰膝酸痛;脑海失充则头晕、耳鸣。
心肾为水火相济之脏;肾水亏虚,水火失济则心火偏亢,致心神不宁,而见失眠多梦;相火妄动,则阳强易举,心火不宁,扰动精室,而致遗精;妇女以血为用,阴亏则经血来源不足,所以经量减少,甚至闭经;阴虚则阳亢,虚热迫血可致崩漏。
肾阴亏虚,虚热内生,故见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
治法:滋补肾阴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味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云苓,丹皮,知母,龟板等。
(二)肾阳虚主证:面色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自汗,阳萎,不孕,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而尺弱。
辩证:此证多由素体虚弱,或年老久病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阳所致。
肾阳虚衰,气血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晄白,阳气不足,心神无力振奋,故神疲乏力。
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腰府及骨骼,则腰膝酸软疼痛;不能温煦肌肤则畏寒肢冷,自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故阳萎,不孕。
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而尺弱均属肾阳虚之象。
治法:温补肾阳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味附子,肉桂,山萸肉,山药,熟地,云苓,丹皮,仙灵脾,仙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