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辨证34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3.19 MB
- 文档页数:30
肾与膀胱病辨证护理1.肾病辨证肾藏元阴元阳,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脏腑功能活动之本,故肾之精气只宜封藏,不宜耗泻,故肾多虚证。
肾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生长发育、生殖功能、水液代谢的异常和脑、髓、骨以及某些呼吸、听觉、大小便的异常等,临床常见症状有腰膝酸软而痛、耳鸣耳聋、发白早脱、牙齿松动、男子阳痿遗精、精少不育,女性经少经闭、不孕,以及水肿、呼吸气短而促、二便异常等。
(1)肾阳虚证指肾脏阳气虚衰,机体失于温煦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多由素体阳虚,或年高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阴损及阳所致。
1)临床表现:腰膝酸软而痛,面色咣白或黧黑,形寒肢冷,腰膝以下尤甚,男子阳痿、冷精不育,女性官寒不孕,小便清长,夜尿多或尿少水肿,腰以下肿甚,按之没指,舌淡胖或舌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
2)病机概要:腰为肾之腑,肾主骨,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腰腑及骨骼,则见腰膝酸软而痛;阳虚温运无力,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咣白;甚则阴寒内盛,气血运行不畅,可见面色黧黑;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肌肤,则形寒肢冷;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生殖功能减退,男子则阳痿、冷精不育,女性宫寒不孕;肾阳不足,则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清长,夜尿多或尿少水肿;舌淡胖或舌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均为肾阳虚衰之征。
3)治疗原则:温补肾阳。
4)辨证要点:以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全身功能低下、性功能障碍为辨证依据。
5)代表方剂:金匮肾气丸。
(2)肾阴虚证指肾脏阴液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禀赋不足,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早婚产育过多,或年高肾亏,或过食温燥劫阴之品,或情志内伤暗耗肾阴所致。
相当于西医中的肺结核,肾结核,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炎,高血压,阿狄森病,神经衰弱,绝经期前后诸证,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官出血,泌尿系感染。
1)临床表现:腰酸腿软而痛,头昏耳鸣,少寐健忘,失眠多梦,或有男子遗精早泄、女性经少经闭或崩漏,形体虚弱,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两颧潮红,口干,尿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
肾位于后腰部,左右各⼀,膀胱位于⼩腹中央。
经脉上两者相互络属,故为表⾥关系。
肾藏精,即肾对精具有闭藏⽽不致⽆故流失的作⽤。
肾主⽣长、发育和⽣殖,主要是指其所藏之精是机体⽣长、发育和⽣殖的物质基础,因⽽肾具有上述功能。
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殖,故肾⼜称“先天之本”。
肾主⽔液,是指肾中精⽓的蒸腾⽓化作⽤,对于体内⽔液的输布⽤P泄及其平衡具有调节作⽤。
肾⼜主纳⽓,即肾有摄纳肺所吸⼊的清⽓,使清⽓深⼊⼈体的作⽤。
肾在体为⾻,开窍于⽿,其华在发。
膀胱具有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功能,依赖于肾的⽓化功能,故⾪属于肾。
肾的病变主要是由于上述功能异常所导致,⼤多为虚证。
常可表现为腰膝酸软,⽿鸣⽿聋,发⽩早脱,齿⽛松动,遗精阳痿,精冷不育,⼥⼦经少经闻及⽔肿,⼆便异常等。
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排尿异常,如⼩便不利,尿频,尿急,尿痛,以及遗尿,⼩便失禁等。
肾病的辩证论治 1)肾阴虚: 主证:腰膝酸痛,眩晕⽿鸣,失眠多梦,男⼦阳强易举,遗精,妇⼥经少经闭,或见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烦热,咽⼲颧红,溲黄便⼲,⾆红少津,脉细数。
辩证:肾阳虚证,是肾脏阴液不⾜表现的证候。
多由久病伤肾,或禀赋不⾜,房事过度或过服燥湿劫阴之品所臻。
肾阴不⾜,髓减⾻弱,⾻骼失养,故腰膝酸痛;脑海失充则头晕、⽿鸣。
⼼肾为⽔⽕相济之脏;肾⽔亏虚,⽔⽕失济则⼼⽕偏亢,致⼼神不宁,⽽见失眠多梦;相⽕妄动,则阳强易举,⼼⽕不宁,扰动精室,⽽致遗精;妇⼥以⾎为⽤,阴亏则经⾎来源不⾜,所以经量减少,甚⾄闭经;阴虚则阳亢,虚热迫⾎可致崩漏。
肾阴亏虚,虚热内⽣,故见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烦热,咽⼲颧红,溲黄便⼲,⾆红少津,脉细数等症。
治法:滋补肾阴 2)肾阳虚: 主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鸣,神疲乏⼒,⾃汗,阳萎,不孕,⾆质淡,苔⽩,脉沉迟⽽尺弱。
辩证:此证多由素体虚弱,或年⽼久病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阳所致。
肾阳虚衰,⽓⾎运⾏⽆⼒,不能上荣于⾯,故⾯⾊晄⽩,阳⽓不⾜,⼼神⽆⼒振奋,故神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