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分子和原子
- 格式:ppt
- 大小:4.10 MB
- 文档页数:24
第二章分子和原子专项训练第一节分子【例题精选】:例1下列正确的说法是()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C.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分子间的距离也不发生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检查同学们对分子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由于同种分子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因而C选项正确。
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多种,分子、原子、离子等,因而A选项错。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单个分子不能表现物质的物理性质,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B选项错。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但分子间的距离要发生变化,即运动形式或状态发生变化,D选项错。
[答案]:C例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纯净的空气B.精制的食盐水C.高锰酸钾加热完全反应后的剩余物D.碱式碳酸铜加热完全后的固体剩余物[解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本质区别在于物质中是含在一种分子还是多种分子。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食盐水中也含有食盐和水等多种分子。
无论在空气和食盐水前面加上多少形容词,也没有改变其物质的基本组成。
它们仍旧是混合物。
所以A、B选项都错。
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时,剩余物质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两种物质因此是混合物。
而碱式碳酸铜加热完全后的固体剩余物只有黑色固体氧化铜一种,它是由一种氧化铜分子构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在加热时变成气体,扩散到空气中去了。
故C选项错,D选项对。
[答案]:D【专项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C.分子在不断运动D.只有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才是纯净物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B.水变成水蒸气是化学变化,因为水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C.当发生物理变化时,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D.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分子3、能闻到汽油的气味是因为A.分子有质量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分子很小4、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是A.二氧化锰B.高锰酸钾C.氧化铜D.液氧5、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A.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生成物B.硫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生成物C.石蜡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的生成物D.镁条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生成物6、下列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的是A.纯净物B.蒸馏水C.混合物D.糖水二、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1、气体易被压缩,固体不易被压缩2、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得快【答案与提示】:一、1、C2、B3、C4、D5、C6、B二、1、气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比固体中分子间的距离相对要大,两者在受压时,气体分子间距离缩小程度也就比固体要大,故气体易被压缩。
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和相互作用一、原子的概念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电磁力相互作用保持着原子的稳定性。
二、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构成的稳定粒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中的原子之间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形成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三、原子的相互作用1.电磁相互作用:原子核中的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它们之间存在电磁相互作用。
在原子内部,正电荷的质子与负电荷的电子之间相互吸引,使原子保持稳定。
2.强相互作用:原子核中的质子之间存在一种很强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强相互作用。
这种力使得质子能够聚集在一起,形成原子核。
3.弱相互作用:原子核中的中子与质子之间存在一种较弱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弱相互作用。
这种力在某些核反应中起作用,如β衰变。
四、分子的相互作用1.范德华力:分子之间的瞬时偶极矩引起的吸引力,是一种较弱的相互作用力。
范德华力存在于所有分子之间,包括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2.氢键:分子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静电作用力,发生在带有部分正电荷的氢原子与带有部分负电荷的氮、氧或氟原子之间。
氢键比范德华力强,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显著影响。
3.离子键:由正负电荷的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通常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如氯化钠(NaCl)。
4.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可以是单键、双键或三键,如水分子(H2O)中的氧氢键。
5.金属键:金属原子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相互作用力,金属原子失去部分外层电子,形成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
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吸引力形成金属键,使金属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
五、原子和分子的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熔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点越高。
如离子晶体(如食盐)的熔点高于分子晶体(如冰)。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掌握分子的性质;掌握用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要点梳理】知识点一、分子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1)能闻到花香酒香及品红的扩散等现象,充分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已观察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也充分证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保持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由二氧化碳分子保持。
(2)分子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是由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能表现出来的,是宏观现象,不是单个分子能表现出来的。
3.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要点诠释】1.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而不是唯一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分子的构成是不同的。
如1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而1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知识点二、原子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和原子》讲义一、引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物质的形态多种多样,有固体、液体、气体等等。
那么,构成这些物质的最小微粒是什么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分子和原子。
想象一下,当我们切开一个苹果,能看到它的果肉、果核等部分,但如果不断地细分下去,会到达一个极其微小的层面,那就是分子和原子的世界。
二、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比如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决定了水具有无色、无味、能溶解许多物质等化学性质。
分子具有一些特点:1、分子很小分子的体积非常小,如果把一滴水均匀地洒在地球表面,每平方厘米大约有 5000 万个水分子。
2、分子在不断运动在生活中,我们能闻到花香,就是因为构成花的香气的分子在不断运动,进入了我们的鼻腔。
3、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样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会变小,这就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不同的物质,其分子构成也各不相同。
例如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三、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原子也具有一些特性:1、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但不同种类的原子,其质量和体积也有所不同。
2、原子在不断运动就像分子一样,原子也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3、原子之间有一定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原子能够结合成分子或者形成晶体等。
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
例如,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结合就形成了一个水分子。
四、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分子和原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在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联系则体现在: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比如,氧气分子(O₂)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水分子(H₂O)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而有些物质则是直接由原子构成。
比如金属单质(铁、铜、铝等)、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等)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五、分子和原子理论的应用1、解释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2)如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以趣激学法、实验启发式、动画揭示微观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学准备:PPT课件仪器:烧杯、药匙、试管、镊子、滴管、、橡皮塞、试管夹、酒精灯、玻璃片、碘球药品:品红、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带红色)、硫粉、铁粉其它:棉花、滤纸条、火柴、滤纸、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设计思路《分子和原子》一课是初三教材中难点之一。
分子、原子是抽象的微观概念,只靠用分析宏观物质的变化现象(如做有关实验)去诱发学生的想象去理解,这对学生仍有一定困难的。
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
如趣味激学、情境创设、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等。
且运用多媒体的图象和动感设计,把宏观的实验现象与微观粒子的理解较好地联系了起来,从而形象地表现微观世界的变化。
能够引起学习者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起学生创新探索的精神和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