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侧侧俯卧位纠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4
改变孕妇卧位矫正异常胎方位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在产程中改变孕妇体位来矫正胎方位异常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在潜伏期经B超确诊为枕后位的初产妇9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
研究组在产程中指导孕妇取对侧侧俯卧住,利用胎儿重力,羊水的浮力,子宫收缩力的合力作用。
使胎头在下降时逐渐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研究组有36例(84.71%)胎儿转为枕前位经阴娩出,剖宫产11例(15.29%)。
对照组经阴道分娩为16例(22.94%),剖宫产32例(67.8%)。
二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
研究组第一产程平均时间为308.2min,第二产程平均为59.9min。
对照组第一产程平均时间为492.6 rain,第二产程平均为105.8 min,二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
结论在产程中指导孕妇取对侧侧俯卧位来矫正枕后位是将难产转为顺产的有效方法。
也是降低剖宫产率和难产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胎方位异常:孕妇体位:分娩胎头异常是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持续性枕后位又是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对母儿影响极大。
因此,在产程中矫正持续性枕后位是目前降低围产期母婴发病率的关键。
将难产转为顺产,从2005年1月-2006年1月,对96例枕后位的初产妇进行前瞻性研究。
通过在产程中指导孕妇取对侧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的浮力,子宫收缩力的合力作用,使枕方位从枕后位逐渐转至枕前位顺利经阴道娩出,效果十分满意。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5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孕产妇中,选择进入潜伏期后经B超确诊为枕后位的初产妇9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二组孕妇年龄平均在21岁~36岁,孕周37~42kw,均为单胎头位,孕妇骨盆,估计胎儿体重均在正常范围内,孕妇无合并病及合并症。
1.2方法1.2.1确定胎方位在潜伏期行内诊检查,宫口未开或不清可用B超判定方位。
探讨侧俯卧位对产程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侧俯卧位在产程进展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在头位分娩中,选择胎方位(枕横位、枕后位)异常的产妇,采用胎背同侧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子宫间歇收缩的合力作用,使胎头在下降的过程中,逐渐从枕后位或枕横位转至枕前位顺利娩出。
结果:头位分娩中,胎方位异常,在无头盆不称及宫缩乏力的情况下,行侧俯卧位矫正胎方位,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了因手术产引起的母婴并发症。
结论:侧俯卧位,能矫正胎方位,加速产程进展。
关键词:头位难产;侧俯卧位;纠正胎方位【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70-01胎方位异常在产科分娩中是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不仅手术率高,如处理不及时,对母婴危害极大。
我们采取侧俯卧位纠正胎方位,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共接收住院分娩的胎方位异常的60例产妇中,均为单胎,头位,正常范围的盆骨,无心、肝、肾疾患。
b超提示无胎儿畸形及巨大儿。
分为a、b 两组:a组为观察组,30例。
初产妇22例,经产妇8例,其中年龄最大者为35岁,最小者22岁,平均年龄28岁,在不同程度宫口开大4-6cm时,胎头持续不下降2-3小时。
其中枕左后位18例(60%),枕右后位9例(30%),枕横位3例(10%);b组为对照组30例,在孕周、年龄、孕产次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阴道检查发现胎头矢状缝位于骨盆横经上,大小囱门各于母体一侧触及(枕横位);胎头矢状缝位于骨盆斜经上,前囱在骨盆左前方或右前方触及(枕后位)。
由于枕后位的胎先露不易紧贴宫颈及子宫下段,常导致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及宫颈扩张缓慢。
因枕骨持续位于骨盆后方压缩直肠,产妇自觉肛门坠胀及排便感,致使宫口尚未开全时,过早使用腹压,容易导致宫颈前唇水肿和产妇疲劳,影响产程进展。
经手法复位无法纠正的情况下,a组即给予胎背同侧侧俯卧位,让产妇依胎儿脊柱同侧方向侧卧位。
使用侧俯卧位矫正枕后位和枕横位转至枕前位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在孕妇分娩前使用侧俯卧位矫正枕后位和枕横位转至枕前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于2013年在笔者所在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枕后位、枕横位孕妇患者共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
观察组患者在进入产房待产时,即指导其行侧俯卧位(向胎儿脊柱侧行同侧侧俯卧位),以期通过改变孕妇体位而间接改变胎儿胎位;对照组患者则采用自由体位。
观察两组孕妇患者胎位转至正常枕前位的比例并比较两组分娩方式。
结果:观察组的胎位矫正成功率为73.2%,高于对照组的23.2%;自然分娩率为89.3%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孕妇分娩前合理指导其行侧俯卧位对于矫正枕后位和枕横位转变为枕前位确实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以后的实践中大力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ateral-prostration position to correct occiput-posterior and occiput-transverse position before childbirth.Method:112 pregnant patients of occiput-posterior and occiput-transverse posi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56 cases)and control group(56 cases).While these pregnant patients entered the delivery room to be produced,the cas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uided to be lateral prostration position(the fetal spinal side line on the same lateral prostration side)to correct the fetal position.And the cases of control group were guided to be free position.Then to observe the ratio of correcting the fetal position to occiput-anterior position and rate of natural childbirth.Result:The success rate of fetal position correction(73.2%)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23.2%).The rate of natural childbirth(89.3%)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d group(48.2%),the result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It suggests that lateral-prostration position is effective for correcting women with occiput-posterior and occiput-transverse position before childbirth.The method is worth promoting in future practice.[Key words] Lateral-prostration position;Occiput-posterior position;Occiput-transverse position;Occiput-anterior position孕妇的体位在产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确、良好的体位可以使孕产期的孕妇感觉安全舒适,还能帮助矫正胎位,提高顺产率,减低难产率和剖宫产等手术率[1];另外还可预防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分娩的质量,降低围生期和新生儿期发病率,为产后母婴安全提供保障。
改变体位矫正枕后位【关键词】矫正在分娩过程中,胎头以枕后位或枕横位衔接。
胎头下降过程中,胎头枕部因强有力宫缩绝大多数能向前转135°或90°转成枕前位自然分娩,仅有5%~10%胎头枕部不能转向前方。
直至分娩后期仍位于母体骨盆后方,致使分娩发生困难,称为枕后位。
一般多数需行剖宫产术来结束分娩,少数需行阴道助产术,自然分娩者极少,因而对母婴危害极大。
现就在产程中行侧俯卧位纠正枕后位的方法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1998年1月至2000年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胎头已入盆,孕37周以上,阴道检查确诊为枕后位的患者200例。
1.2 方法1.2.1 试产首先应判断是否有头盆不称,是决定是否能试产的关键。
持续性枕后位在骨盆无异常、胎儿不大时,可以试产。
试产时应严密观察产程,终于胎头下降、宫口扩张程度、宫缩强弱及胎心有无变化:①潜伏期:需保证产妇充分营养及休息等支持治疗使其具有良好的产力,必要时可静脉补液加强能量的给予;②活跃期:除保证产力外,应采取积极干预,不要等待。
如宫口开大3~4 cm 产程停滞,或进展缓慢除头盆不称可行人工破膜,如产力欠佳,应在严密监护下给予静脉滴注缩宫素。
若经上述处理效果不佳,宫口开大<1 cm/h或无进展者,应剖宫产结束分娩。
无头盆不称的产妇,阴道分娩的可能性较大;③第二产程:宫口开全后,先露停留在+2及+2以上不再下降,若骨盆无漏斗型狭窄,胎儿一般大小可试图手旋转,旋转成功胎头继续下降至+3及+4以上可做阴道助产术。
若转成枕前位有困难时,转为正枕后位,在以产钳助产。
1.2.2 改变体位的方法在临产子宫口开全行侧俯卧位,让产妇向胎腹的方向俯卧位。
侧卧时,产妇微躬腰部,含胸屈膝,将大腿收到约于产妇脊柱纵轴成90°腹前壁贴向床垫。
1.3 效果判断有效:试产一段时间后或产程应当结束时,胎头枕部位于母体骨盆的前方。
无效:试产一段时间后或产程应当结束时,胎头枕部位于母体骨盆的后位。
臀位纠正胎位的9个方法胎位不正是孕妇在怀孕期间非常担心的问题,其中臀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胎位不正情况。
如果发现宝宝是臀位,不要着急,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臀位纠正胎位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趴在床上。
趴在床上是一种常见的臀位纠正方法,孕妇可以趴在床上,双手支撑身体,让宝宝有更多的空间自由活动,有助于宝宝主动转为头位。
2. 俯卧位。
俯卧位是一种有效的纠正臀位的方法,孕妇可以尽量多地采取俯卧位,这样可以减少宝宝的活动空间,促使宝宝主动转为头位。
3. 趴在球上。
孕妇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身高的运动球,双手撑在地面,双腿膝盖着地,然后慢慢趴在运动球上,保持这种姿势一段时间,有助于宝宝主动转为头位。
4. 趴在椅子上。
孕妇可以选择一个稳固的椅子,双手撑在椅子上,双腿膝盖着地,然后慢慢趴在椅子上,保持这种姿势一段时间,有助于宝宝主动转为头位。
5. 瑜伽。
适当的瑜伽动作可以帮助孕妇放松身心,同时也有助于宝宝主动转为头位,但是在进行瑜伽动作时一定要选择适合孕妇的动作,避免过度用力。
6. 趴在凳子上。
孕妇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身高的凳子,双手撑在凳子上,双腿膝盖着地,然后慢慢趴在凳子上,保持这种姿势一段时间,有助于宝宝主动转为头位。
7. 趴在台阶上。
孕妇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身高的台阶,双手撑在台阶上,双腿膝盖着地,然后慢慢趴在台阶上,保持这种姿势一段时间,有助于宝宝主动转为头位。
8. 趴在沙发上。
孕妇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身高的沙发,双手撑在沙发上,双腿膝盖着地,然后慢慢趴在沙发上,保持这种姿势一段时间,有助于宝宝主动转为头位。
9. 定期产检。
最后一个方法是定期产检,孕妇一定要按时去医院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宝宝的胎位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帮助宝宝转为头位。
总结。
以上就是关于臀位纠正胎位的9个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进行臀位纠正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过度用力或者姿势不正确导致意外发生。
同时,如果孕妇在进行臀位纠正的过程中出现不适,一定要立即停止,并及时就医。
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的探讨发表时间:2009-08-11T17:46:20.5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1期供稿作者:尹明杰 (黑龙江省木兰县木兰镇医院黑龙江木兰151[导读] 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102-02 【摘要】目的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先兆临产至潜伏期经B超检查判断为枕后位的初产妇2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
研究组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子宫间歇收缩的合力作用,使胎头在下降时逐渐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研究组106例(88.3%)胎儿从枕后位转到枕前位经月道娩出。
剖宫产14例(11.7%)。
对照组经阴道娩出仅20例(16.7%),剖宫产100例(83.3%)。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
研究组第一产程平均时间302.6分钟,第二产程平均59.8分钟。
对照组第一产程平均483.7分钟,第二产程平均156.7分钟。
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矫正胎头枕后位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难产胎位不正分娩胎头位置异常是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其手术率极高,处理不当时对母婴危害大。
近年来,枕后位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
因此对持续性枕后位的防治已成为防治难产的重要课题。
为提高分娩的质量,将难产转化为顺产,我们于2005年3月至2006年12月,对120例产妇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在分娩过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利用胎儿自身重力、羊水浮力与子宫收缩力的合力作用使胎方位从枕后位逐渐旋转至枕前位娩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在2005年3月至2006年12月期间,选择先兆临产至潜伏期经B超检查判断为枕后位的初产妇2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研究组,另一组为对照组,每组120例.两组产妇年龄均在21~34岁,孕周37~41周,均为单胎,头位,正常范围女性骨盆,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按照头位分娩评分表给予骨盆,胎儿体重评分,均大于等于7分.1.2诊断标准和方法1.2.1 方法两组均经采集病史,记录产科情况和身体检查情况,进行骨盆外测量,B超检查,并行骨盆、胎儿体重两项评分,详细记录产程、分娩方式、手术助产指征、新生儿体重及Apgar评分等。
同侧侧俯卧位纠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头位难产;纠正胎方位;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同侧侧卧位纠正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间的450例枕横位和枕后位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产妇采取同侧侧卧位,对照组不做卧姿要求,对照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新生儿窒息与产后出血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顺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窒息与产后出血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同侧侧俯卧位能通过纠正胎方位达到降低难产率,减轻对母婴危害,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关键词]头位难产;纠正胎方位;临床观察
近几年来,头位难产的发生有上升趋势,胎头位置异常占头位难产中绝大多数,而其中以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的发生率最高[1]。
据武警湖南总队医院的闫彩花等统计,头位难产中持续枕横位或枕后位占64.3%,如处理不当,对母婴造成危害。
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是由于胎头下降过程中内旋转不成功引起,我科采取侧俯卧位帮助胎头内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案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在我科住院分娩的产妇783例选择阴道试产,临产进入活跃期后,阴道检查发现枕横位、枕后位45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25例,对照组225例,
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胎儿双顶径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 诊断方法阴道检查发现胎头矢状缝位于骨盆横径上(枕横位),胎头矢状缝位于骨盆斜径上,同时前囟在骨盆前方(枕后位)。
如胎头位置低,可借助耳廓判定,耳廓朝向骨盆后方诊断枕后位,耳廓朝向骨盆侧方为枕横位。
1.3 方法从发现枕横位、枕后位到宫口开全、胎儿娩出期间,产妇取侧俯卧位,依胎儿脊柱侧行同侧卧位,为9°~27°,侧俯卧位产妇腹壁贴向床垫,大腿上收与产妇脊柱纵轴成90°,对照组不做卧姿要求,可平卧或侧卧位。
2 结果
2.1 两组分娩方式见表1。
表1 两组分娩方式(略)
2.2 产程时间观察组第一产程平均为(7.44±
3.20) h,第二产程平均为(0.56±0.32)h。
对照组第一产程平均为(11.45±2.31) h,第二产程平均为(1.92±0.43) h。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产后出血与新生儿窒息观察组有2例产后出血,窒息3例,对照组有8例产后出血,新年儿窒息15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侧俯卧位改变胎方位机制生存在羊水中的胎儿是可动的,其相对静止或转动是作用于胎儿各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2]。
临产初期,胎头多衔接于骨盆入口平面,此时胎儿位置依胎儿重心受
重力影响改变,而胎儿重心在其近背侧处,所以多以枕横位、枕后位衔接。
在产程中,子宫收缩力、胎儿重力及羊水浮力三者合力作用使胎儿逐渐娩出,此时指导产妇采取侧俯卧位:可使胎儿背部的重心在三者合力作用向产妇腹部前方方向移动,同时带动胎头枕部向前旋转,直至转成有利的枕前位娩出;改变产妇体位,使胎轴前移,避免胎轴与产轴成角,从而纠正胎头俯屈不良现象。
利用上述机理,观察组中202例在分娩结束时为枕横位,转位成功率达89.8%,而对照组中只有155例转位成功,为68.9%。
3.1.1 对产妇影响枕横位、枕后位时由于胎先露部不易紧贴宫颈内口,常导致协调性宫缩乏力及宫口扩张缓慢,枕骨持续压迫直肠,致使产妇过早使用腹压,宫颈水肿、产妇疲劳,影响产程进展,如果至第二产程仍不能改变胎方位,则增加阴道助产和剖宫产率。
观察组及早矫正胎头位置,消除上述因素影响,缩短了产程,降低了阴道助产率、剖宫率,由于产妇消耗小,手术助产率低,因此产后出血率也相应降低。
3.1.2 对围产儿影响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因为其一,观察组取侧卧位,减轻妊娠子宫对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压迫,胎盘血液循环良好;其二,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减少胎头在盆底受压时间,且手术助产率低,减轻了对围产儿损伤。
同侧侧俯卧位简单易行,对产妇及胎儿无不良影响,发现枕横位枕后位后及早应用同侧侧俯卧位矫正,会取得较好效果,减少头位难产发生,降低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