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的淑女情怀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李清照早期词作所表现的少女情怀作者:方铁桥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8期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
官宦子弟的出身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野开阔,气质高贵;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天真无邪,活泼娇羞的少女情怀是李清照诗词所表现的情怀之一。
下面通过对其早期代表词作的分析,来走进她的少女情怀。
一.[如梦令]:活泼、自由、尽情尽兴地透明性格[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人并不直写醉态,而是轻灵地以“误入藕花深处”来点染,写得精炼有味,极有意趣。
词境是宁静的,但结尾处却又故意打破这种宁静。
在莲花丛中到处寻路的急态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来巧妙揭示,从而为词境增添一幅水鸟惊飞的动态图。
人与大自然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少女那种活泼、自由、尽情尽兴地透明性格跃然纸上。
溪亭、日暮、藕花、鸥鹭,构成一幅黄昏时分五彩缤纷的荷湖美景,而沉醉、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有情态意味的动词,则为这恬静柔美的湖边暮色增添了一种迷离、恍惚、动荡不已的活泼情态。
二.[点绎唇]:天真、活泼而又娇羞的少女情态和心理[点绎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小词抓住富有个性化特征的一连串动作,绝妙地刻画出一个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而又娇羞的情态和心理,摇曳多姿,极有情趣。
上阕通过慵整纤手和汗透轻衣这两个细节把蹴罢秋千的少女一派娇态逼真地呈现出来。
“露浓”似喻少女的轻汗,“花瘦”似喻少女的姿影。
花与少女,难分彼此。
少女的体态和汗水从花露中见出,省去许多赘笔,产生美妙联想。
薄汗轻衣,可见少女的娇美。
下阕立刻翻起波澜,引入动态因素——客人来了(应是一位异性少年)。
这“薄汗轻衣透”少女,未免感到自己这副“露浓花瘦”的样子有点失态,慌慌张张地含羞躲开,头上的金钗也无意中悄然滑落,那一头美发,未免要瀑布般地奔泻下来,披在双肩。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译文《鹧鸪天·桂花》鉴赏及赏析《鹧鸪天·桂花》是由李清海藻所创作的,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
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鹧鸪天·桂花》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鹧鸪天·桂花》宋代: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深一作:轻)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通:栏)《鹧鸪天·桂花》译文此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
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
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
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
大诗人屈原啊,可真叫无情无义,在写到诸多花木的《离骚》里,为何岩桂不被收?《鹧鸪天·桂花》注释鹧鸪天:词牌名。
“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
“骚人”、“楚人”均指屈原。
可煞:疑问词,犹可是。
情思:情意。
何事:为何。
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鹧鸪天·桂花》赏析一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
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
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
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
它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
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
李清照少女情最浓的一首词每个人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青葱岁月,在那段岁月里有一份情窦初开的美好记忆。
那时的我们渴望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然而世事沧桑终难以尽如人愿,当初我们愿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但是最初的那份情窦初开的美好记忆将会永远留在我们心底。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的诗词《点绛唇·蹴罢秋千》,看看她笔下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是否拨动了你的心弦,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身影。
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年之作。
此词通过写少女荡完秋千以后的情景,和客人忽至时羞赧的情状,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少女刚刚荡完秋千,站起身来,懒洋洋地揉揉有些发麻的细嫩柔美的双手。
这里词人没有正面写荡秋千时的动态画面,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的镜头。
“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说明玩的有点累了,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再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柔。
“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开篇这两句,全部在描写动作神态上,完全不写相貌,但是一个少女的情态已经跃然纸上,这和诗词中必重颜值的写作手法大不相同,构思奇巧。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旁边已经凋谢的差不多的花枝上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少女刚刚荡完秋千,大概玩的时间有点久,微微的汗水,渗透了薄薄的罗衣。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也指少女娇美可爱的神态恰如花枝上晶莹的露珠。
整个上片以动写静,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少女荡完秋千后慵懒娇柔的神态。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还没有回房时,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少女感到很惊诧,慌张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急忙跑开,连头上的金钗掉到地上也顾不上去捡。
李清照词中的淑女情怀(一)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李清照词中所表现出的淑女情怀。
引论部分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具有与一般女子不同的淑女情怀;正文部分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人生世事、美好情事、环境际遇所持的态度,从中揭示其文化女性的特质,结尾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的局限性。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特别是作为一位文化女性,李清照具有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淑女情怀。
“淑女”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周南·关睢》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淑女”指善良、美好、有修养的女子。
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古代传统的淑女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等。
以下分别论之。
一、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看她的淑女情怀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祖籍山东济南,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下。
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
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
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
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
“清”词“照”我——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淑女情怀
杨武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词坛大家,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
作为一位文化女性,李清照具有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淑女情怀。
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古代传统的淑女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等。
【总页数】2页(P103-104)
【作者】杨武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龙冈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以实为虚浅俗之语发清思--谈李清照词的艺术魅力 [J], 李名良
2.以花入词为情着色--浅谈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 [J], 朱月梅
3.论李清照词独特的淑女情怀 [J], 徐定辉
4.李清照词中的淑女情怀 [J], 杜慧
5.李清照词再评价——兼评李清照词研究中的一种倾向 [J], 平慧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纯真少女的情态与憧憬一、原文《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二、译文荡完秋千,慵懒地起来,懒得揉搓那细嫩的双手。
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身上的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三、注释●点绛唇:词牌名。
●蹴罢秋千:荡完秋千。
蹴(cù),踏、踢,这里指荡秋千时的踩踏动作。
●慵整:懒得整理。
●纤纤手:细嫩柔美的双手。
●袜刬(chǎn):穿袜行走,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金钗溜:金钗滑落坠地。
四、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五、背景故事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李清照结识张耒、晁补之及同龄诸女友,《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点绛唇·蹴罢秋千》等词当作于是年前后。
此时,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这首词生动地描述了她与赵明诚这两位对幸福爱情与婚姻充满了憧憬的青年男女见面的一个场景,从中也可看出李清照闺中生活的无忧无虑,充满了欢乐。
六、古诗讲解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荡完秋千后的少女形象,通过“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等词句,写出了少女的慵懒、天真和娇美。
李清照少女情怀的诗
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以豪放、深情、感怀著称。
以下是她一些表达少女情怀的诗句: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 ——《如梦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 ——《如梦令》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 ——《如梦令》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如梦令》
这些诗句表达了李清照少女时代的感慨和情感,描绘了她在纷繁世事中的柔情和对爱情的幻想。
她的词作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而著称,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李清照词中的淑女情怀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特别是作为一位文化女性,李清照具有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淑女情怀。
“淑女”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周南·关睢》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淑女”指善良、美好、有修养的女子。
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古代传统的淑女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等。
以下分别论之。
一、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看她的淑女情怀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祖籍山东济南,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下。
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
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
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
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
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
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
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
李清照词中的淑女情怀[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李清照词中所表现出的淑女情怀。
引论部分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具有与一般女子不同的淑女情怀;正文部分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人生世事、美好情事、环境际遇所持的态度,从中揭示其文化女性的特质,结尾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的局限性。
[关键词]李清照词文化女性淑女情怀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特别是作为一位文化女性,李清照具有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淑女情怀。
“淑女”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周南?关睢》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淑女”指善良、美好、有修养的女子。
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古代传统的淑女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等。
以下分别论之。
一、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看她的淑女情怀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祖籍山东济南,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下。
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
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
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
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
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
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
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
在《庆清朝慢》这首词中,她那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性格再次生动地表现出来:春天牡丹盛开时节,她随着香轮竞走的游园行列,前去赏花。
她陶醉于明媚的春光和盛开的鲜花之中,快乐得如痴如狂,饮酒赏花直至深夜。
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
她的这种淑女形象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无聊地游山玩水,而是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
李清照这种淑女形象的形成和她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她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她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却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却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写作,钻研学术,把诗词创作作为自己献身的事业。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
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
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知心人。
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
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
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
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
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
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显,时露时藏,于词中的结尾处猛然出现,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灯蕊,令读者震动、深思。
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
李清照在四十五岁以前,基本上过着学者、作家式的比较平静的生活,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
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所流露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多愁善感的文化淑女情怀。
后期的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徒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武陵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等的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委婉凄戚,孤独、愁闷。
二、从李清照的文学追求看她的淑女情结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化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加之自己勤奋好学、博闻强记,终于成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词人。
李清照的词既加强和维护了婉约词派的特点,又有自己“婉而售”的艺术风格。
她的词流露出文化女性矜才尚艺的人生意趣。
如前期代表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中借描写重阳赏菊委婉曲折地表达了闺中寂寞和离情,展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客观上具有冲破封建牢笼、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全词委婉含蓄、温和优美,透露出词人与丈夫暂时离别淡淡的哀愁。
以前的婉约词除常停留在女性闺房陈设、衣饰、容貌描写上,即使是写其心态、动作,也大抵是“带缓罗衣,香残蕙炷。
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柳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晏殊)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是春山外” (欧阳修),“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
这些虽然也写出女人的情深,但形象一般化,甚至可移到任何一首闺情词中。
而李清照词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她自己,以己之情,抒己之怀,率直坦荡,不必像男士们去揣摩女人的心理;少女的时候,当她“蹴罢秋千”,慵整纤手,方觉一阵兴奋,不觉汗出,现在静下来,才觉“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于是她“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把一个天真、活泼而又有点儿爱娇的少女形象,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却又耐人寻味无穷,怕不是男士们所能想象得出的。
燕尔新婚的时候,早晨她买得一枝特别新鲜的春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鬃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 (减字木兰花)晚来一阵风雨过去,酷热消散,她先是理笙簧,后是淡淡妆,接写:“绛鞘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
笑语檀郎。
” (采桑子)。
这些以率真之笔,抒率真之情;不扭捏造作,不矮揉造作,这不正是那个工作之余,“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李清照吗?男土们怎么会揣想出如此自然细腻的生活情景来?李清照是诗、词、文都擅长的作家,而她的词成就最高,她的词近承二曼之高雅、秦观之抚媚、苏拭之清雄、周邦彦之丽密,陶铸熔冶,取精用弘,成为别具一格的“易安体”。
无论是写活泼的少女,青春的少妇,多愁善感的思妇,还是冷冷清清的嫠妇,都与过去词人笔下的妇女形象不同,他们不再是任人摆布的歌妓舞女,而是有了个性,有了气质,有了人格,有了对生活对理想追求的女子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自然带有她自己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影子,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情态上都烙印着李清照本人的痕迹。
这在李清照的“何况人间父子情,炙手可热心可寒”、《晓梦》、《金石录后序》等诗文中也都有鲜明的表现。
除了创作,她还进行文学理论探讨,《词论》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和见解,“别是一家”的词学观点对后世词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
纵观李清照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博采众长,“下开南宋风气”,词尤其突出,称得上“词无一首不工。
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真参片玉之般。
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到须眉”的大家,形成了自己“婉转而又疏隽”的艺术风格。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希望自己做一个贤妻良母,而作为封建社会文化女性的李清照把自己思想感情全方位地倾诉于笔端,写诗、写词、写文章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她这种文化女性的特质,百里挑一。
三、从李清照的社会关怀看她的淑女意识李清照祟尚自由、鄙夷利禄,她对追名逐利的社会风尚极为厌恶。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这首《夜发严滩》的七言绝句,作者告诉人们,那些为名利奔波的人,人格低下,渺小,不能与正人君子为伍。
李清照认为,社会上的许多纷争,都是起因于名利:“青州从事(美酒)孔方兄(金钱),终日纷纷喜生事”(《感怀》)。
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为追逐名利,打击陷害过苏拭等不少好人,李清照曾忿忿地作诗讽刺他:“炙手可热心可寒。
”李清照希望能摆脱功利的滋扰去过自由、宁静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难于实现的,于是,她便驰骋想象,到神话般的梦境中去寻找精神寄托。
《晓梦》一诗,描绘了一幅美妙神奇的生活图画。
在这里,人们摆脱了世俗的纷扰,摈弃了功名利禄的追求,成为仙人的“翩翩座上客”,与仙人谈笑风声,“意妙语甚佳”。
这正是李清照人生的社会追求,也是李清照清高自传,不与流俗苟同的高尚情操,更是李清照区别于大家闺秀的鲜明表现。
李清照又是一个具有极高爱国热忱的淑女,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
北宋末年,在她还是一个阅世未深的青年女子的时候,就对国家的日趋衰败表示了忧虑,提出了警告。
在和张文潜的《读中兴颂碑》的两首诗中,她借古讽今,指责了宋朝皇帝的荒淫奢侈,抨击了权奸们的腐败误国,表现了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