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对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6
提升贵州特色小镇发展质量的路径研究—以贵州丹寨万达小镇为例摘要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模式,对乡村振兴、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贵州丹寨万达小镇为例,通过构建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环境和文化资源等六个维度对丹寨万达小镇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进一步提出推进贵州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丹寨万达小镇评价指标体系现状与问题发展路径1 引言特色小镇和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是促进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培育特色小镇,切合贵州发展实际,助推脱贫攻坚,是可持续脱贫与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
贵州作为我国的旅游大省,着力建设特色小镇,提升特色小镇的发展质量,对于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基于此,本文以丹寨万达小镇为例,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丹寨万达小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而得出提高贵州特色小镇发展质量的统一路径。
2 贵州特色小镇建设现状2.1 贵州特色小镇创收现状2015-2019年间,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迅速。
5年间贵州省旅游接待人次与旅游总收入增长约3.5倍,具体表现为2015年贵州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为37630.01万人次,到2019年为113526.60人次,其中外国游客数量由2015年的39.83万人次,增长至2019年的102.11万人次,表明其国际化程度也在与日俱增。
贵州旅游业的强势发展,带动贵州特色小镇呈现出快速而又稳定的发展态势[1]。
以丹寨万达小镇为例,开业4年来,其游客超过2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20万亿元。
2.2 贵州特色小镇发展特点现状贵州省是全国独一无二、仅由山区组成而无平原的省份,其依靠自身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蒸笼”式的小城镇,突出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的空间布局[2]。
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对于特色小镇类型的界定,将贵州省特色小镇划分为生态休闲、商贸物流、现代制造、传统文化和教育科技5种类型,具体结果如下表2.1所示。
扶贫培训心得体会(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xperience, summary report, work plan, speech, contract agreement, letter of agreement, party group inform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扶贫培训心得体会扶贫培训心得体会优秀3篇扶贫培训心得体会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扶贫培训心得体会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扶贫培训心得体会优秀3篇】,供你选择借鉴。
贵州丹寨特色小镇发展经验借鉴井园欣(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国家级贫困县丹寨县主要以农业为就业方向,镇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缺乏,地方财政融资能力及可持续能力不足,难以支撑小镇的转型发展。
2014年丹寨县与万达签署了扶贫协议,是政府精准扶贫资金与社会资本合作、将PPP 模式引入特色小镇项目实践性的检验。
这种“造血式”扶贫新模式弥补了丹寨县的资金缺口,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管控和降低不同阶段的风险,提高特色小镇的建设效率,有利于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并获得相对平稳的盈利和回报。
借鉴丹寨县打造特色小镇的经验,集合人力和物力实施“镇镇联动,镇村联动”,让周边越来越多的小城镇加入到特色小镇的队伍中,将区域性扶贫项目和区域发展政策紧密结合,建立农户脱贫与区域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实现稳定脱贫。
[关键词]贵州省;丹寨特色小镇;发展经验;精准扶贫;产业升级[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43(2017)11-0065-02[作者简介]井园欣(1993-),女,山东济南人,哈尔滨商业大学2015级行政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
贵州省是全国独一无二、仅由山区组成而无平原的省份,因而其在建设特色小镇时依据自身现有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蒸小笼”式的小城镇,突出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的空间布局。
目前贵州特色小镇主要有依托于传统优质资源的文旅类小镇和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研发类小镇。
其中尤其特殊的当属黔东南州的“丹寨小镇”。
一、丹寨县发展困境国家级贫困县丹寨是贵州省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是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贫困的缩影。
地处贵州省东南部,全县国土面积940平方公里,下辖6个乡镇,总人口不到18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县。
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贵州省小镇发展的困境在这里都有体现,丹寨县村民仍主要以农业为就业方向,镇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缺乏,企业缺乏劳动力,地方财政融资能力不强、可持续能力不足从而难以支撑小镇的转型发展。
N O N G CU N F A ZHA N农村发展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扬州邵伯旅游特色小镇为例摘要:旅游特色小镇要以建设田园综合体为载体,以旅游产业为突破口实行差异化建设道路,避免同质化的建设风貌。
因此,需突出地域特色、旅游产业特色,强化美誉度,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
关键词:旅游特色小镇;问题剖析;路径;对策江苏旅游职业学院高永宏打造旅游风情小镇是全国旅游背景下的新生事物,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重振乡镇经济的重要举措,但要如何挖掘、整理、利用乡镇的旅游资源,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风情小镇,各地均在摸索过程中。
一、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问题及剖析(一)空心化危机旅游特色小镇是旅游业和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的社区功能。
在规划和建设中,必须立足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产业优势,使其互促共生、融合发展,将区域打造成宜居、宜游、宜业的旅游特色小镇。
但在创建过程中出现三个普遍问题:一是有损历史文化原状,不够尊重历史史实,编造牵强附会的“伪故事”,编纂想当然的“伪历史”,兴建无中生有的“伪建筑”,对古建筑的修复未能做到修旧如旧;二是未有效护佑原生态,没有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人工痕迹较重,损坏了原汁原味风貌;三是搞大拆大建,好大喜功,一味追求时尚、追求新颖、追求高端,变相搞房地产开发,导致原居住地百姓怨声四起,造成旅游特色小镇概念化、虚无化、空心化。
(二)特色化欠彰显顾名思义,旅游特色小镇应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以“泛旅游”产业模式统筹镇区和景区协同发展。
就扬州特色小镇建设而言,还有三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文化特色有待进一步挖掘。
扬州历史源远流长,名胜古迹繁多,比邻扬州城区及各县区的小镇历史古迹和自然风光星罗棋布,各具特色,但在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中,没有实现“旅游、历史、生态、文化、产业”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二是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同质化竞争严重。
城市建筑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3期新阶段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研究——以黄山市特色小镇为例谢 帆,胡 斌,张 健(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北京 100124)摘要: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特色小镇加速发展。
本文以黄山市特色小镇为例,以创新发展为牵引,深入研究该市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产业类型单一、产业层次不高、投资主体不强、激励引导不够四个方面的问题,并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以区域发展为导向,针对性地提出了新阶段的规划理念,总结出新阶段黄山市特色小镇发展策略,以期为推进高质量特色小镇建设和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黄山市;特色小镇;产业导入;机制创新[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26.09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the New Stage—— A Case of the Characteristic Town in HuangshanXie Fan, Hu Bin, Zhang Jian(Facul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tinuously promoti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Taking the characteristic town of Huangshan as an example, and tak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s the traction, this paper deeply studi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the city, and objectively analyzes four problems of single industry type, low industry level, weak investment entities, and insufficient incentives and gui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p-level design and guided by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planning concept of the new stage is put forward,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Huangshan in the new stage is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haracteristic tow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Huangshan; characteristic town; industry introduc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当前,我国正在持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1]。
基金项目: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大城小镇 协同发展影响因素与路径实证研究 以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为例 (17YJA630145);2018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浙江产业集聚型特色小镇协同城市经济发展要素分析与路径研究 (18NDJC219YB )的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朱伯伦(1968-),男,汉族,上海人,硕士,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商贸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㊁教育研究㊂特色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浙江模式的实证朱伯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摘㊀要:特色小镇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增长极,核心是特色产业形态的打造㊂本文以产业形态内外协同发展为研究切入点,基于浙江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厘清产业形态协同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的作用,提炼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水平关键因子,并从产业定位选择㊁产业形态规划㊁产业生态构建㊁产业功能聚合等多维角度探究提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水平的有效路径,为实现小镇产业形态从 名与形 到 神与魂 的蜕变和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㊂关键词:特色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功能聚合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2.22.0091㊀问题的提出特色小镇作为 区域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的定位,不是 建制镇 或 开发区 的概念,而是在3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上,基于 特+强 的产业立足市场,凭借 聚合 的功能+ 新活 的机制润滑产业的运行,依托 精+美 的形态呈现人文蓄积,以此打造带动区域经济供给侧改革㊁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地㊂作为突破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瓶颈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重要抓手,浙江特色小镇在政㊁企㊁媒等多层面用力与聚焦下,勾画了区域经济发展有影响力的特色符号㊂目前浙江106个省级 特色小镇 的建设初显 产(特色产业定位)㊁城(城市化功能)㊁人(人才聚集)㊁文(文化底蕴) 为 核心 的特征,实现了对原有 块状经济 低㊁小㊁散 发展模式 成长的蜕变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由此而形成的 特色小镇 发展范式,在全国引领了 小镇 建设热潮,但 成长中的烦恼 接踵而来,政府过度举债㊁建设房地产化等风险日渐显现,各地小镇建设在概念定位㊁发展方式㊁市场化运作等方面的问题已制约了小镇成为 产业创新发展 的有效载体㊂就小镇建设现状而言,浙江存在四方面典型问题: 规划的科学性㊁定位的特色性㊁活力的鲜明性㊁发展的协同性 ㊂至2017年,全省只有 余杭梦想小镇 和 玉皇山南基金小镇 通过了建设整体验收㊂究其根本,是小镇产业形态的定位问题㊂小镇核心价值是在于 特色产业形态 的构筑,尤其是适应于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要的新兴产业形态的形成对于中心城市以及整个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撬动意义重大,比如杭州在小镇产业布局上紧扣 十三五 着力发展的八大战略新兴产业,其中高端装备制造㊁信息经济占比55.4%㊂就已有研究而言,王国平认为产业形态作为产业存在与发展的外部形式,动态地作用于产业发展,其成长规律与产业升级密切相关㊂陈东强认为某地的价值形态㊁使用形态㊁知识形态等12个细分产业形态决定了该地的竞争地位㊂已有研究定性透视了 产业形态 的内涵,鲜有实证研究案例;本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依托数理建模,从 内部协同 和 外部协同 层面透视小镇 产业形态 现状,厘清影响因素的作用,寻求提升发展水平关键因子,对打造特色小镇2.0版内核,实现产业蜕变,更好冀望 十四五 有重要意义㊂2㊀小镇主导产业现状与问题2.1㊀产业集聚态势初显,发展不平衡,市场创新驱动力亟待提升小镇作为产业大平台,要求以全产业链思维做深主导特色产业,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度㊂以杭州为例,至2017年上半年,信息经济类小镇和高端装备制造类小镇投入产出比分别达到了1ʒ3.6和1ʒ2.8,是深耕特色产业发展的结果㊂以 玉皇山南基金小镇 为典型,其基于投资㊁证券等完整的产业内运营链的打造,短时间内全产业链快速集聚,初步完成产业集聚㊂从小镇特色产业投资占比数据看,在建小镇的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低于70%小镇有39个,占比低于50%小镇有21个,占比低于20%小镇有7个,这与浙江省提出的 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不低于70% 的目标存在差距,也显示小镇间产业发展不平衡㊂一是由于政府作为主要推手引导了社会力量投入小镇特色产业的建设,但 企业主体 作用的发挥和 市场化 运作机制的成效不足;二是社会资本的有效投入度不高,数据显示,民营资本投入占小镇总投资的比重要低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资本投入占比近10个百分点,一方面说明市场资源持续调动不充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市场对小镇特色产业市场发展价值认同不够㊂2.2㊀产业选择与规划的科学性有待提升通过审视杭州44个小镇概念规划㊁核心区设计㊁ 规控 规划三类规划情况㊂结果显示(图1),(1)近六成小镇进行了概念性规划,对小镇总体功能㊁项目进行了布局,但内涵差异大,部分小镇仅以范围图㊁项目分布图的形式呈现,缺少较为系统深入基于产业㊁空间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性规划;(2)仅四分之一的小镇进行了核心区设计,已有的规划设计多把核心区块的打造视同小镇主导产业项目的建设,未将 产城人文 四位一体㊁ 生产㊁生活㊁生态 三生融合的理念融入核心区块设计中去;(3)近八成小镇未与 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 进行对接,使得特色产业投入占比指标的控制具体目标与措施不明确㊂总体上,由于小镇多种规划并行,客观上增加了小镇科学规划的难度,规划编制涉及 发改委 和 规划局 下属研究所㊁高校等多元主体,由此产生两方面问题,一是多元主体协同效率欠佳;二是规划能力短板明显,产业研究机构很难将社区㊁文旅功能加以整合,而传统的空间功能规划机构也缺乏将产业功能与其他功能进行融合的足够能力,可能只得将已有功能区进行生硬地拼凑,缺乏小镇功能聚合整体协调感㊂图1㊀杭州特色小镇产业规划概况3㊀特色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实证分析3.1㊀研究路径本文以 特色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为研究基础㊂以 产业形态协同发展影响因素 为一级指标,反映 内部联动 的 产业运行状态 产业活动质态 产业聚集及融合 和 外部联动 的 城镇协同 为二级指标,并相应设计三级指标㊂3.2㊀实证数据实证数据来源于杭州九个典型特色小镇的实地调查,从 入驻企业员工 和 小镇管理层 两个视角进行组卷,涉及高端装备制造㊁信息经济㊁金融㊁文创㊁健康㊁时尚等产业形态布局,紧扣浙江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以全面审视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状态㊂经对数据信度和效度检验,Alpha 系数和KMO 值均大于0.8,体现较好的信度和效度㊂3.3㊀小镇产业运行指标对产业形态协同发展形成的差异性影响本文以 指标体系 中三级指标变量为控制变量,从两个视角,运用方差分析,检验控制变量对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影响㊂结果显示, 入驻企业员工 视角下, 企业规模㊁同类企业协同度㊁投入产出效率㊁协同主城发展 等变量产生 显著性影响 ; 小镇管理层 视角下, 区位优势㊁上下游协同度㊁企业培育体系㊁企业运营支持体系㊁产业功能布局㊁资源循环效率㊁协同主城发展 等变量产生 显著性影响 ㊂进一步通过 交叉分析 解析 显著差异性 的内涵,结果如下㊂(1) 企业员工视角 交叉分析㊂ 同类企业协同度 投入产出效率 协同主城产业发展 与 产业形态协同发展水平 存在较强正向联动关系㊂表明,一是从内在联动看,以同类企业集聚效应营造产业生态,对小镇产业活动质态作用明显;二是从外部联动看,企业投入产出效率的高低直接与产业能否对接市场需求直接相关联,小镇的产业定位只有较好把握新兴业态的发展方向,才能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布局相协同㊂(2) 小镇管理层视角 交叉分析㊂ 区位优势 上下游协同度 培育与运营支撑体系 资源循环效率产业多功能布局 协同主城产业发展 等变量与 产业形态协同发展水平 存在较强正向联动关系㊂表明,从内部协同角度,一要注重从企业 入驻培育 到 运营 各环节服务体系的整体打造;二要促进资金㊁人才㊁信息㊁服务等要素在小镇内自我循环的效率提升,体现功能聚合效应;三要推进上下游企业间有机衔接,在研发㊁融资㊁制造㊁ 互联网+ 等围绕主导产业进行多功能布局,夯实产业生态的内涵㊂从外部协同角度,依托区位优势,强化城 镇 协同是重要的关注点㊂综合看,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水平关注的焦点,内部协同涉及产业链生态多维营造㊁企业服务支持体系打造㊁资源要素的镇内循环效率的提升等;外部协同涉及产业形态协同区域发展整体布局㊂3.4㊀评价指标影响分析(1)对 产业运行状态 的影响 产业功能特色 影响最大, 经济形态 有相当的作用㊂以所有制形态㊁管理模式㊁产业功能特色㊁经济形态为自变量, 产业运行状态 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产业运行状态=2.788-0.148∗管理模式+0.059∗经济形态+0.136∗产业功能特色表明,第一,产业运行状态受到产业功能特色影响最大,其次是经济形态的影响㊂数据显示,超六成受访者对小镇产业功能特色有较高评价,但也有三成受访者认为所在小镇产业功能特色表现 一般 ㊂说明,小镇产业特色还需进一步凝练与塑造㊂有关 经济形态 数据显示,小镇四成企业为技术背景实体经济,实虚结合经济形态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反映了 高技术+ 互联网+ 文化+ 对小镇的产业形态存在的影响㊂第二,管理模式上 企业 对产业运行主体作用欠缺,相应的 市场化 水平也需提升㊂(2)对 产业活动质态 的影响 服务体系支持影响大,产业链生态作用初显㊂以 产业活动质态 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产业活动质态=0.135-0.007∗区位条件+0.047∗水平关联+0.021∗上下游关联+0.185∗金融支持+0.203∗运营支持+0.183∗政策支持+0.141∗企业资源禀赋+0.16∗投入产出率显示,第一,与小镇运营服务体系相关的支持因素(金融㊁运营㊁政策)对产业活动质态影响明显;第二,与产业链生态相关的企业水平关联㊁纵向关联等因素产生的影响不够大,频数显示,受访者对小镇产业生态有较高评价占五成到六成,表明小镇产业链生态已初显,但仍任重道远;第三,小镇的区位条件对小镇的产业活动质态的提升文章没有做好㊂(3)对 产业聚集与融合力 的影响 运行资源良性循环,创新驱动吸力大,多功能布局待加强㊂以 产业聚集及融合力 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产业聚集与融合力=0.781+0.042∗市场需求+0.064∗品牌效应+0.089∗龙头企业+0.107∗软硬设施+0.044∗产业功能布局+0.227∗运行资源循环+0.182∗创新驱动表明,小镇产业集聚及融合力受到资金㊁人才㊁信息㊁服务等运行资源的良性循环影响最大,小镇创新驱动与软硬设施的吸引力也对产业聚集与融合起到明显作用,但在引导市场新兴需求㊁品牌效应传播,特别是在产业多元功能布局方面发挥作用还不够明显,数据显示,五成多的受访者对小镇在研发㊁融资㊁制造㊁ 互联网+ 等多功能内涵体现方面有较高评价,从企业所在产业链环节看,设计和研发㊁销售㊁服务㊁策划㊁加工等初步呈梯度分布,对良好产业生态营造尚需努力㊂(4)对城 镇 协同发展的影响 协同主城㊁区域发展作用明显,新业态发展动力需提升㊂以城 镇 协同发展为因变量回归方程:城 镇 协同发展=0.553+0.132∗协同新兴业态+0.246∗协同主城发展+0.443∗互补区域发展表明,小镇在互补区域发展方面对城 镇 协同发展产生的影响最大,协同主城发展也起到相当的作用,在协同新兴业态发展方面作用还需提升,频数显示,六成多受访者认为小镇产业形态能产生引领作用仅占比三成多㊂3.5㊀ 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 关键因子结构分析基于因子分析厘清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关键要素,形成 特色小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关键因子归类 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两个视角下,各有5个公因子可解释全部变量73%和75%的信息;进一步通过成分旋转矩阵,归类命名公因子,形成 关键因子结构 ,为评价㊁提升特色小镇协同发展水平提供了实证研究结论㊂内部协同关键环节包括经济形态协同㊁功能形态协同㊁所有制形态协同㊁资源禀赋与产业链生态协同㊁产业功能规划与运营体系创新协同;外部协同关键环节包括新兴业态协同㊁产业对接协同㊁市场协同㊂4㊀提升产业形态协同发展水平的路径与对策思考4.1㊀围绕 特色 ,做好小镇产业发展目标和定位的文章4.1.1㊀产业发展目标呈现 多彩多姿小镇整体发展目标应以打造产业聚集㊁创新创业㊁生态宜居㊁文化传承 四大高地 为目标,核心是以产业形态为引领,对接 十四五 期间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的产业㊂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应明确发展智能装备制造㊁高科技研发㊁互联网+服务等为一体的 硬+软 产业集群,将打造迈向工业4.0的高端智造小镇作为发展目标㊂一是体现对接智能制造新兴业态的发展;二是体现产业形态多功能布局,制造㊁设计㊁研发等 硬+软 产业协同发展关联的环节;三是体现多元产业形态的融合,数字服务融入小镇产业发展运营体系,提供价值增值㊂如杭州跨贸小镇依托浙江省物流大信息平台为整个小镇商流运行提供实时服务, 行业大数据 全方位融入小镇产业服务,根本性地提升了小镇产业对接市场的 精准性 ㊂4.1.2㊀产业发展定位要突出 特+强 ,内外协同发展(1)以 智能制造+产业项目 协同融合为特攻方向,打造产业集聚高地,走 高端化 品牌化 之路㊂一是品质层次高㊂突出绿色㊁节能等环境友好的产品特色,发展个性化定制,提升敏捷制造能力,做精品㊁做体验㊁做响小镇品牌㊂二是品牌知名度高㊂首先,结合产业已有优势,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可涉及产品设计㊁制造㊁制造服务等多环节进行针对性合作,力求产生 1+1>2 的效应,突破一点,借势而上㊂再者,携手主流企业打造行业网上展示交易中心,运用信息化手段深耕产业链垂直细分领域,建立完善的020运营体系,为交易中心实现规模化㊁信息化保驾护航,提升小镇行业影响力㊂三是行业成长性高㊂重点培育高科技研发㊁智能装备制造㊁数字服务等新兴产业集群,力争行业年产值增幅20%以上,拥有行业龙头企业若干家㊂(2) 生活生态+产业项目 协同融合,打造生态宜居福地㊂一是注重人本理念㊂规划建设快捷立体交通接口,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吸引人才集聚㊂二是注重生态环保,打造富有特色的生态风光带㊂三是注重景观融合,融入产业元素,以文化精粹引领小镇特色产业走出去㊂(3) 孵化培育服务+产业项目 协同融合,打造创新产业基地㊂一是技术研发服务载体㊂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做强小镇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协同整个小镇产业的发展㊂二是产业孵化服务载体㊂搭建创客空间,为高端人才㊁企业入驻提供一站式服务㊂4.2㊀以 产业形态功能多元化 和 产业链生态 为抓手,做好小镇 产业大平台 规划,提升产业集聚度4.2.1㊀产业形态功能多元聚集(1)产业形态功能研究与空间模式需求㊂产业功能研究是小镇规划的前提,其重点在于将产业内容和行业需求转化为空间需求㊂同时,要明确创新与融合是小镇建设的重要特点,规划应关注由产业升级和创新要素集聚而带来的创新类空间组织模式问题㊁新的产业服务功能选择与培育问题,创新要素与本土文化㊁资源禀赋要素结合问题㊂如云谷小镇,产业定位为 围绕云计算㊁大数据 ,规划中通过对小镇核心产业和上下游产业内容㊁主要产业规模比例等研究分析,得出未来所需各项产业办公面积㊁核心产业人口和大生态圈相关产业人口等指标数据,作为小镇空间布局的规划的重要依据㊂(2)文化空间协同小镇特色形象打造㊂文化空间构想和小镇特色形象打造是规划 灵魂 ㊂小镇既是产业功能平台,又要符合 小而精 的建设要求㊂发挥产业㊁文化与旅游功能叠加效应,推进协同融合发展,是小镇规划的重要原则㊂如梦想小镇的规划展现信息经济时代城市与乡村的共生关系,以 田园环 为纽带构建居住环㊁办公环,形成小镇圈层结构,成为独具特色的互联网创业社区㊂(3) 市场化 + 数字化 手段提升小镇服务效能和社区功能㊂① 市场化 手段提升企业活力,完善社区功能㊂数据表明,大部分小镇管理的主体还是政府为主,小镇最终需要通过企业为主体的 市场化 行为来立足市场㊂因此,落地 政府主导㊁企业主体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㊂例如,梦想小镇园区管委会从园区的主导方转变为 店小二 式的服务方,将政府办园转变为企业办园,政府引进成熟孵化器企业,这样的创新产业运作模式更具面向市场的竞争力㊂② 数字化 手段提升服务效能㊂小镇服务效能的提升要充分依托 数字化 ,多平台交互实现一站式服务㊁多政合一,依托平台围绕 产城人文 核心要素打造全方位服务体系,降低企业资金成本㊁时间成本和精神成本㊂4.2.2㊀多维交互协同创新产业生态构建(1)主导产业纵向延伸与扩张㊂特色产业的纵向扩张,由生产环节向研发㊁设计㊁物流㊁营销㊁服务方案纵向扩张,打通产业上下游,以合力形成聚合效应,比如研发㊁设计生产环节的联动不仅会提升小镇产业运营效率,更能提升小镇主导产业在行业㊁市场中的地位㊂(2)主导产业横向延伸与扩张㊂小镇通过产业横向扩张,嫁接新元素,形成传统产业发展的新概念,注重 数字+ 文化+ 对小镇的产业形态的融入,以创新小镇产业链生态的营造,对浙江传统块状经济产业的转型尤显意义㊂例如,巧克力甜蜜小镇,基于传统巧克力生产,嫁接二产与三产,形成 甜蜜+ 产业形态,把 甜蜜 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和延伸全过程,概念创新驱动下催生的巧克力文化 甜蜜 产业形态,对单纯制造进行了有效的横向延伸,焕发了崭新的市场活力㊂作者简介:郭松霞(1980-),女,汉族,河南新郑人,本科,研究方向:海外稀土及发光材料市场的销售㊁稀土磁性材料和原辅材料的采销业务㊂㊀㊀(3)主导产业网状延伸与扩张㊂将科技链㊁价值链㊁服务链㊁空间链与小镇主导产业各环节充分融合,形成小镇综合服务系统等专业中介服务平台,使资金㊁人才㊁信息㊁服务等要素在小镇内能自我循环㊂玉皇山南基金小镇,除了基金企业聚集,同时有中小企业初创基地等造血平台,整体构建了丰富的基金产业生态圈㊂4.2.3㊀产业形态功能布局协同产业生态构建小镇的产业形态功能布局的核心 产业要素 要围绕产业生态构建为中心,做到产业形态功能布局协同产业生态构建㊂以高端装备制造类小镇为例,它的规划分为:智能装备制造园区㊁云商科创贸易服务区㊁SOHO 创意街区㊁生态水乡生活区,其中前两个为核心区块㊂从区块设置的大局看,两个核心区块之间就存在着产业链纵向衔接的关系㊂从具体区块功能规划设计看,首先是 智能装备制造园区 ,它着重强调小镇主导产业的优化提升㊁产业链的延伸以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并注重物流集散及科技研发功能对本区制造功能的支撑与协同;同时,建设 智造 展厅,展示小镇主导产业最新成果,从中看到了区块内以及区块间产业生态协同的影子㊂其次是 云商科创贸易服务区 ,是小镇的 核动力 区域,是小镇人流㊁资金流㊁信息流交互中心㊁科技孵化器等公共服务平台㊂同样,从中看到该区块规划强调的功能混合㊁空间共享等理念体现了产业网状扩张的思想㊂4.3㊀加快新业态培育,提升产业对接协同能力4.3.1㊀以 嫁接型 新业态小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嫁接型 新业态小镇是通过融入 数字+ 时尚+ 等创新元素,对原有乡镇块状经济升级的小镇建设模式㊂这种发展模式在城与镇协同融合之间并发出无穷的活力,内部解决了劳动力和传统产业形态转型㊁环境的整合㊁传承与优化,外部吸引了人才㊁资本㊁市场㊁基础设施等城市化要素,某种程度上引领了主城和区域崭新的运营㊁工作㊁生活㊁消费方式㊂其建设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有区位优势;二是小镇产业能联动中心城市的资源;三是挖掘小镇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优势,针对特定人群需求,进行精准开发,以 轻㊁小㊁精 特色产业平台形成产业生态圈㊂4.3.2㊀以 战略性新兴产业 小镇建设引领区域发展小镇打造要对接浙江省 十四五 重点发展产业,引智㊁引技㊁引企㊁引资并举,由产城分离向融合转变;要十分注重龙头企业引领下高精尖企业聚集,形成产业形态上的优势;要注重科研孵化器和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蓄积发展动力;要突出小镇智慧化建设,夯实产业信息化发展基础;要完善投融资和政策支持机制,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开展基于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金融产品创新,为产业发展挖掘 资金池 ㊂参考文献[1]王国平.产业形态特征㊁演变与产业升级[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6):105-112.[2]陈东强.区域产业形态与产业结构的比较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J ].经济地理,2006,(12):80-83.[3]朱莹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嘉兴市为例[J ].嘉兴学院报,2016,(3):49-56.[4]宋维尔,汤欢,应婵莉.浙江特色小镇规划的编制思路与方法初探[J ].小城镇建设,2016,(3):34-37.国际稀土市场新格局与中国稀土产业战略选择探究郭松霞(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88)摘㊀要:在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稀土作为一种战略价值突出的资源,在科学领域不可替代,而且中国市场对稀土产业的需求量很大㊂因稀土具有优良的物化特性,在航空航天㊁电子信息等领域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而这些恰恰是中国如今科技进步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㊂根据工信部数据,2021年稀土产业下游需求同比增长20%左右,做好稀土产业战略规划㊁发展势在必行㊂我国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也是唯一能提供全系列17种稀土元素尤其是军用中重稀土的国家,在稀土供给上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在国际稀土市场中缺乏相应地位的产品定价权㊁话语权还是集中在西方国家手中,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处于劣势地位㊂中国作为最大的稀土供应国和生产国,必须加强稀土资源的管理,综合管控本土稀土产业的竞争与合作,因此,本文主要结合中国稀土产业外部环境以及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探讨,着重对中国稀土市场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稀土市场新格局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国际稀土市场新格局,对中国稀土产业战略选择进行深入探讨㊂关键词:国际稀土市场;新格局;中国稀土产业;战略选择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2.22.0101㊀文献综述1.1㊀稀土市场内涵稀土是一种具有强大战略价值的资源,美国能源部将其称之为技术金属,这是因为稀土具有独特的催化性㊁光性能和磁性,在目前的科学㊁技术领域当中稀土俨然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元素㊂稀土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在。
正能院经典案例CLASSIC CASE[摘 要]2017年,珠实集团认真落实广州市委、市政府“千企帮千村”的工作部署,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立足南平村生态优美、环境恬静的自然优势,确定了以“静修”为主题的建设方案,有序推进南平静修小镇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南平在村容村貌整治、基础配套建设、村域综合管理、产业项目导入、帮农扶农助农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备受各方好评,获颁2017年广州市文明村,入选国家农业农村部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0年“国家森林乡村”、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成为“广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广东省‘千企帮千村’示范工程”、广东农村基层党建十佳创新案例,南平“双壳槐枝”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
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南平视察,省市主要领导多次前往调研考察,并表示高度赞扬。
南平村也多次获“学习强国”平台推送,迎来八方宾客,由一个较为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变成“网红村”。
[关键词]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创造单位:广州珠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主 创 人:郑洪伟 侯月玲创 造 人:邓宇杰 余高德 孔斐彦 林靖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围绕这“二十字”总体要求,广州市启动了“千企帮千村”工程,把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等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2017年,珠实集团积极响应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对口帮扶从化区温泉镇南平村,并通过建设南平静修小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京康农业携手巅峰智业,倾力打造茶旅特色小镇刘晴,巅峰智业近年来,“精准扶贫”“特色小镇”成为政府层面关注的焦点、民众关注的热词。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类企业都在不遗余力的落实精准扶贫和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项目背景】对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陕西安康京康现代农业公司立足牛蹄镇,凭借其绝佳的小气候生态环境之优势以及高山富硒区之条件,建设绿色有机富硒茶园,以富硒茶产业为支撑,与陕西供销集团合作,共同开展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物资扶持、收购农产品、股权收益分红等措施带动贫困户脱贫。
截至2016年底,京康公司产业精准扶贫促使安康市汉滨区牛蹄镇655贫困户1640贫困人口增收1936681元,户均增收2956.76元,人均增收1180.90元,取得了较好成效,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产业精准扶贫新标杆。
对接国家特色小镇政策,牛蹄镇并不想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种茶、制茶、售茶等农业生产加工,而想要发展小镇旅游,让更多的人来到牛蹄镇,了解他们如何种茶、制茶,了解牛蹄镇的自然山水和风土人情。
故此,京康现代农业公司于2016年初携手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高起点入航,高标准编制旅游开发总体策划及概念性规划,打造京康富硒家茶小镇,开启“生态+茶产业+旅游”融合发展之路,进一步印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项目条件】项目地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牛蹄镇,地处秦巴山间,汉江江畔,凤凰山脚下,属秦岭南麓高山富硒区。
项目地拥有绝佳的小气候生态环境,绿色有机的富硒茶园,丰富的富硒物产,以及多元而丰富的人文风情,奠定了未来旅游开发的基础。
项目地外部大交通条件优越,安康机场扩建,西渝高铁筹建,十天高速、包茂高速贯通,游客可以快速到达安康市区。
然而项目地发展旅游也存在几方面限制问题:道路交通不够畅通、可达性不强,资源尚未塑造成产品,文化未活化、且尚未树立品牌,产业尚未形成链条,服务配套不完善等。
特色小镇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特色小镇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产业特色和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投资者前来参观和投资。
为了更好地了解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对某特色小镇进行了深入调研。
二、特色小镇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
该特色小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处交通要道,交通十分便利。
周边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方便游客和投资者前来参观和投资。
此外,特色小镇还拥有便捷的水路交通,有利于特色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三、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和发展现状。
特色小镇以传统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为主要产业特色。
在特色小镇的中心地带,有着许多传统手工艺品作坊,这些作坊生产的手工艺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颇受欢迎。
此外,特色小镇的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特色小镇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
四、特色小镇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
特色小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
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特色小镇的旅游服务业也相对完善,有着各类酒店、餐饮和娱乐设施,能够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
五、特色小镇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特色小镇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
在特色小镇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加大了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力度,使得特色小镇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此外,特色小镇还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广了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技术,为当地农民增加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六、特色小镇的未来发展展望。
特色小镇在产业特色、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展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未来,特色小镇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力度,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特色小镇品牌。
同时,特色小镇还将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拓展市场,实现更大范围的发展。
2019年第3期摘要:精准扶贫与特色小镇建设在产业培育、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和文化提升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对接的优势。
两者的对接在特色培育、要素配置、政策配套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也存在制约的因素。
为了实现二者的顺利对接和良性互动,应立足地方实际和需要,持续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为两者对接注入文化内涵;健全金融扶持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健全政策扶持体系,构建两者政策扶持的对接机制。
关键词:精准扶贫;特色小镇;公共文化供给;政策扶持体系中图分类号:F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19)03—0071—05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尤其是所创造的中国经济奇迹大幅度增加了人民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回首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总量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从那时起,中国便开启了人类扶贫史上规模最大的扶贫开发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可以说,扶贫开发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始终相伴相随。
“十二五”之初,中国尚有1亿左右的贫困人口,能否彻底消除贫困,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推动了中国扶贫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极大降低了中国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数量。
然而,截至2018年初,中国尚有3000万人未脱贫,而距离2020年“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所剩时间已经不多,因而中国的精准扶贫已经进入到“啃硬骨头”的攻坚克难期。
①新时代的精准扶贫,关键仍在于以产业培育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并要做到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脱贫。
贫困地区往往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服务相对匮乏,但又拥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具备培育特色产业和实现特色发展的优势。
特色小镇建设是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种适合新时代发展内涵、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整合中形成区块发展优势和鲜明发展特色的镇域发展理念。
②特色小镇建设因强调特色而不要求统一的模式,但要坚持产业培育、城镇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文化品质提升等基本原则,是一种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的具有一定科技和文化内涵、一定产业规模特色的可持续且具备一定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先进发展理念。
③特色小镇建设与精准扶贫在发展内涵和发展思路上具有契合性,对于实现精准扶贫地区的科学、创新和跨越式发展具有显著优势,有助于推动贫困地区定位高端和不易返贫。
因此,将精准扶贫与当前得到国家大力支持的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中国精准扶贫和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分析将精准扶贫与特色小镇作者简介:杨靖三,男,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农村金融、金融工程研究。
何建敏,男,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复杂管理与经济系统研究。
① 人民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人》,/n1/2018/0904/c1001-30269559.html。
② 赵强:《特色小镇要有“特色”》,《中国质量报》2018年12月6日。
③ 张秀芬:《特色小镇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现代交际》2018年第22期。
精准扶贫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对接研究杨靖三 何建敏建设对接的优势及其面对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索两者对接和良性互动发展的路径。
一、精准扶贫、特色小镇建设及其对接优势贫困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从本质来说,它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及其创造的物质总量难以满足一定区域内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情况下产生的,并且与分配制度难以做到平均分配有关。
当然,这只是从产生贫困的客观经济社会条件来说的,事实上,具体贫困现象的产生,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的客观因素,也有贫困者本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劳动技能匮乏甚至懒散惰怠的主观因素。
因此,扶贫开发应当是针对主客观因素着力的过程,其中既要对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加以改善,也要对贫困者的主观世界进行改造。
无论主观因素的改造抑或客观条件的改善,都是政府应当肩负的基本职责。
①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趋向健全,经济发展活力、产业培育能力和社会进步动力都有了很大提升。
在此背景下,贫困从整体来看已不再是社会主流现象,即便尚存在一些地处偏远的贫困连片区,但就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数量来看,已经大大降低。
因而,改变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模式而走精准扶贫之路,符合新时代贫困现象的特点和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需要。
②特色小镇建设则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下所提出的一种旨在优化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举措,它与精准扶贫在内涵、内容、目标和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契合性,故将二者进行对接,既可以助推精准扶贫,也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精准扶贫和特色小镇建设都属于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工作,尽管两者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十九大召开后中国步入新时代并即将迎来“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关键时候,都符合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整体部署和“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的基本要求。
精准扶贫和特色小镇建设都必须聚焦于产业培育和经济发展,并且都在生态保护、人文发展和社会和谐等要求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且两者的深入推进都有助于解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
因此,将精准扶贫与特色小镇建设对接具有独特优势。
具体来说,精准扶贫与特色小镇建设对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能将精准扶贫定位在更高的经济社会发展层次。
精准扶贫的基本目标在于帮助部分尚未脱贫的群众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保障,而特色小镇建设则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创新发展和优势整合来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良性互动发展,是一种基于产、城、人、文和谐共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③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对于贫困群众的帮扶若仅限于保障其基本生活,显然不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就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而言,精准扶贫至少应当保障其达到小康。
因此,将特色小镇建设与精准扶贫对接可切实提高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有助于更大程度地激发地方政府以及扶贫工作人员的扶贫热情,有助于其立足实际想方设法将精准扶贫定位在更高的目标之上。
精准扶贫与特色小镇建设对接也更有利于保障脱贫以后不易返贫,产生长久的脱贫实效。
二是有助于挖掘地方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开发,并形成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
精准扶贫的基础在于精确识别,目的在于精确脱贫,而其关键仍然在于产业培育。
无论贫困现象的发生出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只有将贫困户纳入一定的经济产业活动之中,才能帮助其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机制,通过输出自己的劳动而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基本收入。
因而,归根结底,精准扶贫在于为贫困户提供产业的就业机会。
特色小镇建设最重要的特色在于其产业特色,也就是基于地方优势资源而培育出一定的产业,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镇域片区“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贫困地区虽然相对闭塞,但其农产品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等往往比较丰富。
将精准扶贫与特色小镇对接可以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① 何果:《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探析》,《新西部》2018年第33期。
② 邓义昌:《多元视角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径探讨》,《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6期。
③ 李红霞:《区域文化与特色小镇协同发展研究——以汝州市为例》,《人文天下》2018年第9期。
2019年第3期资源优势,有助于充分挖掘其资源潜力以形成产业特色,进而在两者良性互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脱贫目标,并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是有助于激发地方市场活力,优化地方产业发展环境。
贫困现象多发地区往往存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由此带来的市场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
市场经济机制被事实证明是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中效率最高的资源配置方式,而贫困地区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和由地理环境造成的市场封闭性制约了其资源产业化优势的发挥,也是造成其经济落后和贫困多发的主要原因。
特色小镇建设所追求的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本身便蕴含着建立更为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要求,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地方的资源优势,打造富有特色的产业,在此基础上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①因此,精准扶贫和特色小镇建设对接有利于地方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对两者的政策扶持,集中精力提高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健全地方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并将地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致富和特色发展的产业优势。
二、精准扶贫与特色小镇建设对接的制约因素由于攻坚阶段的精准扶贫难度极大,加上各地对特色小镇内涵、特征、价值及其目标理解不够明确,所以将精准扶贫与特色小镇建设对接会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极为落后,改善和建设的难度很大基础设施是地方产业培育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从性质上来看,交通、通信、电力、供水、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都属于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公共产品。
因其所具有的公益性、无偿使用性以及投资巨大性,一般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
贫困地区尤其是成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极为落后,除因地方政府本身在地方公共产品供给中向城镇倾斜外,还多与贫困地区地处偏远和自然地理条件严重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或因所需投入过大而超出地方政府财力承担范围有关。
②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既制约了精准扶贫,也影响了特色小镇的建设。
精准扶贫和特色小镇建设都离不开产业培育和经济发展。
尤其是特色小镇建设本身便是一种定位于实现产、城、人、文融合共生的创新发展模式,若无基本的基础设施保障,光是精准扶贫就难以实现,更遑论精准扶贫与特色小镇建设对接。
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和特色小镇建设的对接需要建立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基础设施的改善则有赖于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持续增加,但投入的力度仍然不够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精准扶贫和特色小镇建设的对接发展。
(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人文内涵有待凝练提升 精准扶贫不仅在于通过产业培育和项目扶持来改善贫困户的物质生活,还在于通过不断提升其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来培育其适应市场经济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既要扶志,也要扶智。
扶志就是要通过对贫困户开展文化扶持和健全农村的文化设施来提高其摆脱贫困的意志,激发其自主创业的内在动力;而扶智则是要通过健全与农业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体系来提高贫困户的基本素质,或者通过提供其他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其自谋职业或自主创新的能力,让农民具备一技之长,有一业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