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合物中氮含量的测定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6
有机化合物总氮的测定方法及标准
有机化合物总氮是指有机物中所有含氮化合物的总量。
总氮的测定是有机化学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有机化合物总氮的测定方法包括有机氮测定、氧化法测定和差减法测定。
有机氮测定法:
该方法基于有机化合物氮原子与氮盐结合热分解,生成氨气的原理,利用吸收红外波长来测定氨气的浓度。
该方法操作简单,但只适用于氮盐含量极小的有机化合物。
氧化法测定法:
该方法采用钾氯酸或过硫酸铵氧化有机物,然后用텵/甲醇或텵/水溶液将硝酸盐还原成氨气,再用盐酸和硫酸混合溶液吸收氨气,最后使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氨气的浓度。
该方法的原理是:先用氧化法测定有机物中的总氮,然后用氢氧化钠(NaOH)中和溶液,吸收并去除有机物中其他化合物(如硝酸盐、铵盐),再测定溶液中的氮盐含量。
差减法测定法的优点是检测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但需要进行复杂的预处理和计算。
1、水质标准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在饮用和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控制区,水中有机氮的含量应少于0.3mg/L。
2、环保标准
我国《污水排放标准》规定在一般污水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有机物的总氮排放浓度不应高于10mg/L。
3、食品安全标准
我国食品中有机氮的限量标准是,不宜超过5mg/kg。
总之,有机化合物总氮的测定方法和标准的严格执行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使有机化合物总氮的测定更加准确可靠,有必要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反复进行分析,并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有机化合物总氮的相关标准。
凯氏定氮法是一种测定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氮含量的方法,通常用于校准氮含量测定仪。
以下是凯氏定氮法校准的一般步骤:
1.准备校准样品:选择已知含氮量的标准样品,如硫酸铵。
这些样品通常无需消解,可以直接进行蒸馏、滴定和氮含量计算。
2.仪器准备:按照凯氏定氮仪的操作规程,将标准样品导入仪器中,准备进行蒸馏和滴定处理。
3.蒸馏和滴定: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用浓硫酸消解样品,使氮化合物转变为铵盐。
在碱性条件下蒸馏,将铵盐转化为氨气,随水蒸气被冷凝,然后用过量的硼酸溶液吸收。
之后,用酸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4.计算氮含量:根据滴定结果,计算出标准样品中的氮含量。
5.校准验证:将计算出的氮含量与已知的氮含量进行比较,以验证仪器的准确性。
如果仪器的准确性不符合要求,需要调整仪器或更换部件,并重新进行校准。
6.测试其他样品:如果仪器的准确性符合要求,则可以继续进行其他样品的测试。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凯氏定氮仪的种类和型号较多,具体操作步骤和校准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应遵循具体仪器的操作规程和校准规范,确保校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凯氏定氮法凯氏定氮法(英语:Kjeldahl method,全称凯耶达尔定氮法,简称凯氮法)是分析化学中一种常用的确定有机化合物中氮含量的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是由凯耶达尔于在1883年发明。
凯氏定氮法是分析有机化合物含氮量的常用方法。
要测定有机物含氮量,通常是设法使其转变成无机氮,再进行测定。
一、原理:凯氏定氮法首先将含氮有机物与浓硫酸共热,经一系列的分解、碳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复杂过程,最后有机氮转变为无机氮硫酸铵,这一过程称为有机物的消化。
为了加速和完全有机物质的分解,缩短消化时间,在消化时通常加入硫酸钾、硫酸铜、氧化汞、过氧化氢等试剂,加入硫酸钾可以提高消化液的沸点而加快有机物分解,除硫酸钾外,也可以加入硫酸钠、氯化钾等盐类类提高沸点,但效果不如硫酸钾。
硫酸铜起催化剂的作用。
凯氏定氮法中可用的催化剂种类很多,除硫酸铜外,还有氧化汞、汞、硒粉、钼酸钠等,但考虑到效果、价格及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应用最广泛的是硫酸铜。
使用时常加入少量过氧化氢、次氯酸钾等作为氧化剂以加速有机物氧化。
消化完成后,将消化液转入凯氏定氮仪反应室,加入过量的浓氢氧化钠,将NH4+转变成NH3,通过蒸馏把NH3驱入过量的硼酸溶液接受瓶内,硼酸接受氨后,形成四硼酸铵,然后用标准盐酸滴定,直到硼酸溶液恢复原来的氢离子浓度。
滴定消耗的标准盐酸摩尔数即为NH3的摩尔数,通过计算即可得出总氮量。
在滴定过程中,滴定终点采用甲基红-次甲基蓝混合指示剂颜色变化来判定。
测定出的含氮量是样品的总氮量,其中包括有机氮和无机氮。
以蛋白质为例,反应式如下:消化:蛋白质+ H2SO4→(NH4)2SO4+ SO2↑+ CO2 ↑+ H2O蒸馏:(NH4)2SO4 + 2NaOH→ Na2SO4+ 2 H2O + 2NH3 ↑2NH3 + 4H3BO3→(NH4)2B4O7+ 5H2O滴定:(NH4)2B4O7+ 2HCl + 5H2O→2NH4Cl + 4 H3BO3蛋白质是一类复杂的含氮化合物,每种蛋白质都有其恒定的含氮量[约在14%~18%,平均为16%(质量分数)]。
0704 氮测定法本法系依据含氮有机物经硫酸消化后,生成的硫酸铵被氢氧化钠分解释放出氨,后者借水蒸气被蒸馏入硼酸液中生成硼酸铵,最后用强酸滴定,依据强酸消耗量可计算出供试品的氮含量。
第一法(常量法)取供试品适量(相当于含氮量25〜30mg),精密称定,供试品如为固体或半固体,可用滤纸称取,并连同滤纸置干燥的500ml凯氏烧瓶中;然后依次加人硫酸钾(或无水硫酸钠)10g和硫酸铜粉末0.5g,再沿瓶壁缓缓加硫酸20ml; 在凯氏烧瓶口放一小漏斗并使凯氏烧瓶成45°斜置,用直火缓缓加热,使溶液的温度保持在沸点以下,等泡沸停止,强热至沸腾,俟溶液成澄明的绿色后,除另有规定外,继续加热30分钟,放冷。
沿瓶壁缓缓加水250ml,振摇使混合,放冷后,加40%氢氧化钠溶液75ml,注意使沿瓶壁流至瓶底,自成一液层,加锌粒数粒,用氮气球将凯氏烧瓶与冷凝管连接;另取2%硼酸溶液50ml,置500ml锥形瓶中,加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液10滴;将冷凝管的下端插人硼酸溶液的液面下,轻轻摆动凯氏烧瓶,使溶液混合均勻,加热蒸馏,至接收液的总体积约为250ml时,将冷凝管尖端提出液面,使蒸气冲洗约1分钟,用水淋洗尖端后停止蒸馏;馏出液用硫酸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灰紫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
每lm l硫酸滴定液(0. 05mol/L)相当于1.401mg的N。
第二法(半微量法)蒸馏装置如图。
图中A为1000ml圆底烧瓶,B为安全瓶,C为连有氮气球的蒸馏器,D为漏斗,E为直形冷凝管,F为100ml锥形瓶,G、H为橡皮管夹。
连接蒸馏装置,A 瓶中加水适量与甲基红指示液数滴,加稀硫酸使成酸性,加玻璃珠或沸石数粒,从D漏斗加水约50ml,关闭G夹,开放冷凝水,煮沸A 瓶中的水,当蒸气从冷凝管尖端冷凝而出时,移去火源,关H夹,使C瓶中的水反抽到B瓶,开G夹,放出B瓶中的水,关B瓶及G夹,将冷凝管尖端插入约50ml水中,使水自冷凝管尖端反抽至C瓶,再抽至B瓶,如上法放去。
氮含量测定用标准物质氮含量测定是生物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因为氮是生物体内很多化学反应的关键元素,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代谢速率。
然而,由于氮含量测定具有复杂和精细的特点,在测定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差和不确定性。
为了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氮含量测定必须使用标准物质进行校准。
本文将介绍氮含量测定用标准物质的原理、种类和应用。
(一)标准物质标准物质是指具有高纯度、良好稳定性和与所要测定物质相近的性质的一种物质,它用于校正测定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在氮含量测定中,常用的标准物质是硫酸铵和硝酸钾。
硫酸铵是一种白色结晶体,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化学稳定性,其化学式为(NH4)2SO4,可以通过硫酸和氨的反应制备而成。
硫酸铵具有一个稳定的含氮含量,通常为21%左右,被广泛用于氮含量的定量测定。
硝酸钾是一种白色晶体,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化学稳定性,其化学式为KNO3,常常用于作为肥料和火药的原料。
硝酸钾可作为一种特定的氮含量标准物质,其含氮量约为13.7%,用于校正氮含量测定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偏差。
(二)氮含量测定用标准物质的原理氮含量测定用标准物质的原理是依据化学计量学中的反应计量关系,根据标准物质中含氮的化学计量计算出其实际浓度,并用实验测定的数据进行校正和比对,从而得到要测定样品中氮含量的准确值。
例如,在硫酸铵作为标准物质时,可以采用钝化铜法、减压蒸发法、哈氏氮测定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氮含量的测定。
其中,钝化铜法是一种常见的测定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将硫酸铵样品中的硫酸根阴离子转换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并与铜离子形成化合物沉淀。
化合物沉淀后,将剩余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或氯化钾,并释放出氨气。
通过收集和测定生成的氨气量,可以得到硫酸铵样品中氮的质量,并计算出其浓度和含量。
(三)氮含量测定用标准物质的应用氮含量测定用标准物质广泛应用于土壤、植物、食品、药品等生物化学领域中。
鉴别含氮化合物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化学试剂法:使用特定的化学试剂可以与含氮化合物发生特征性的反应,从而进行鉴别。
例如,使用茚三酮试剂可以与氨基酸或多肽反应,产生紫色或蓝色的产物。
2. 官能团测试法:根据含氮化合物中的官能团进行测试。
例如,使用碘化钾和淀粉溶液可以检测亚硝酸盐的存在。
3. 光谱分析法:利用光谱技术,如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或核磁共振光谱(NMR)等,可以获得含氮化合物的光谱特征,从而进行鉴别。
4. 色谱法:色谱技术,如气相色谱(GC)或高效液相色谱(HPLC),可以分离和分析含氮化合物。
通过比较保留时间、峰值形状等参数,可以鉴别不同的含氮化合物。
5. 元素分析法:通过元素分析,可以确定含氮化合物中氮元素的含量和比例,进而提供鉴别信息。
这些方法中的每一种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通常需要结合多种分析技术和实验手段来进行准确的鉴别。
具体的鉴别方法取决于含氮化合物
的性质、结构和分析要求。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凯氏定氮法的原理和操作技术;2. 学习使用凯氏定氮仪进行蛋白质含量测定;3. 熟悉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滴定操作。
二、实验原理凯氏定氮法是一种测定有机化合物中氮含量的经典方法。
其原理是将有机化合物中的氮转化为无机铵盐,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将铵盐转化为氨气,通过蒸馏将氨气收集到硼酸溶液中,最后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计算出氮含量。
蛋白质是一种含氮化合物,其氮含量几乎恒定在15%~16%之间。
因此,通过测定样品中的氮含量,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凯氏定氮仪、电炉、锥形瓶、滴定管、移液管、分析天平等;2. 试剂:浓硫酸、30%氢氧化钠溶液、克氏催化剂、2%硼酸、指示剂、0.1mol/L 盐酸标准溶液、待测样品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预处理:准确称取待测样品0.5g左右,置于凯氏烧瓶中;2. 消化:向凯氏烧瓶中加入约10ml浓硫酸,加入少量克氏催化剂,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状态,直至样品完全消化,溶液呈蓝绿色;3. 蒸馏:将消化后的溶液转移到锥形瓶中,加入约20ml 40%氢氧化钠溶液,连接凯氏定氮仪,加热蒸馏,使氨气进入硼酸溶液中;4. 吸收与滴定:待蒸馏完成后,用移液管将硼酸溶液转移至滴定管中,加入少量指示剂,用0.1mol/L盐酸标准溶液滴定,直至溶液颜色由蓝紫色变为红色;5. 计算结果:根据滴定消耗的盐酸标准溶液体积,计算出样品中的氮含量,进而计算出蛋白质含量。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样品A:蛋白质含量为5.2g/100g;2. 样品B:蛋白质含量为8.3g/100g;3. 样品C:蛋白质含量为4.0g/100g。
六、实验讨论1. 凯氏定氮法是一种准确、可靠、操作简便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2. 实验过程中,消化阶段是关键步骤,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确保样品完全消化;3. 蒸馏阶段要保证氨气完全收集,避免影响测定结果;4. 滴定阶段要准确控制滴定终点,避免误差。
总氮含量测定方法
总氮含量测定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 全氮测定法:通过分析样品中所有氮化合物的含量,包括无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有机氮(蛋白质、氨基酸、氨基糖等),来确定总氮含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Kjeldahl法、Dumas法和气相色谱法等。
2. 氨氮测定法:主要测定样品中的氨氮含量,利用氨氮和酚类试剂反应生成可见光吸收化合物,通过比色法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吸光度来确定氨氮含量。
常用的方法有Nessler法、硼酸法和钴铵酸法等。
3. 硝酸盐氮测定法:主要测定样品中的硝酸盐氮含量,通过化学反应将硝酸盐还原为氨氮或氮气,再测定氨氮或氮气的含量来确定硝酸盐氮含量。
常用的方法有还原碘量法、厌氧培养法和气相色谱法等。
4. 亚硝酸盐氮测定法:主要测定样品中的亚硝酸盐氮含量,通过化学反应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再使用硝酸盐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
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测定法、还原离子色法和电化学法等。
需要根据实际研究或应用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总氮含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