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伏邪”理论探讨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从“伏邪”理论探讨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从“伏邪”理论探讨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杨婵; 谢子妍; 唐诗韵; 冷玉林; 谢春光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9(025)008

【总页数】3页(P1040-1042)

【关键词】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伏邪; 益气养阴活血法

【作者】杨婵; 谢子妍; 唐诗韵; 冷玉林; 谢春光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iabetic cognitive impairment,DCI)是由糖尿病所致神经系统慢性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是阿尔茨海默综合征的早期阶段[1]。研究显示,DCI的发生是病理因素不断积累的过程,从发病前期至出现明

显临床症状阶段,需经历糖尿病期-神经元持续损伤期-认知障碍期[2]。古文献关

于此病名的相似记载多见“痴呆”“健忘”病证。《圣济总录》:“消渴日久,健忘怔忡”;《兰室秘藏·消渴论》:“舌根强硬, 肿痛, 四肢痿弱,喜怒善忘。”故

古人讲消渴至痴呆亦需经历日久蓄积的过程。最早的伏邪理论源自《灵枢·贼风》:“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中医大辞典》:“伏邪,是指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伏邪发病需经历未发、欲发、暴发3个阶段,这与糖尿病认知功能

障碍发病高度相似。故笔者从“伏邪”理论出发,简要谈谈对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几点认识。

1 伏邪理论探源

伏邪,伏而暂不发之邪。最初属于伏气温病范畴,仅指感受外邪、伏而暂不发之邪,起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冬伤于寒,而春病温”之说。后渐扩展至一切伏而不即发之邪,既广义伏邪。正如清·刘吉人《伏邪新书》所记载:“感六淫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

《羊毛瘟论》曰:“夫天地之气,万物之源也;伏邪之气,疾病之源也。”指出伏邪是伏于体内的致病因素,乃疾病发生之源泉。《灵枢· 五变》:“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伏邪从初期到出现临床症状阶段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有伏而未发,伏而欲发,伏而已发之未病、欲病、已病3个阶段[3]。《医学衷中参西录》言:“盖伏气皆伏于三焦脂膜

之中,与手足诸经皆有贯通之路,其当春阳化热而萌动,恒视脏腑虚弱之处以为趋向,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指出其预后和转归视机体正邪强弱而定。如若机体正强邪弱,伏邪渐衰,可伏而不发;若机体正弱邪强、伏邪渐盛,正气更衰,则症状渐显或暴发而作;古人讲“至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处”,可见正虚乃其发病之本。《温病条辨》指出:“冬伤于寒则病温,惟藏精者足以避之”。故在疾

病初期,伏邪伏而未发,欲发之时,正气尚存,未病先防,补虚扶正,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同时祛隐匿之邪,使邪去正安,防伏邪发病[2],也正是“治未病”思

想的体现。

综上,伏邪是机体感受各种内外之邪,伏于体内,暂未发之邪,具有动态性、时间

性、空间性、隐匿性、自我积聚性等特征[4]。伏邪发病是量变到质变的病理过程,治疗应在未发、欲发之时扶正祛邪,截断量变到质变过程,阻止伏邪发病。

2 伏邪与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糖尿病认知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初期并不引起临床症状,然伏邪已然存在。若机体正强邪弱,伏邪得到有效控制,则疾病渐愈;若机体正弱邪强,伏邪得不到有效控制,逐渐积累耗损正气,可由气及血,致气虚血瘀津停、阻塞脑络、蒙蔽清窍发生脑病。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脑络失养、神明失养发生脑病。

2.1 脏腑功能失调乃伏邪产生之本

本病病位在脑。脑为髓海,脑髓荣养则脑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然脑髓由肾精所化,《医学心悟》“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指出肾藏精,精充髓,髓荣脑。肾精足则髓足脑聪,肾精亏则髓减脑消。精血同源,血化精,精生血。《圣济总录·心脏门·心健忘》:“健忘之病本于心虚,血气衰少,精神昏愦,故志动乱而多忘也。”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心失所养,气血不足,神明失养,则心神涣散、痴呆健忘。《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健忘证治》:“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尽心力思量不来者,是也。”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不足,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神明失养,神志不清。肝主情志,情志内伤,肝郁乘脾(胃),则脾气不足,气血生化无源,神明失养。《景岳全书·癫狂痴呆》:“痴呆证,凡

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思虑,或以疑贰,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此其逆气在心或肝胆二经,气有不清而然。”肝藏血,血舍魂,肝肾同源,肝肾不足,髓海失养,脑失所聪。肺主气朝百脉,相搏之官,肺失治节,气血津液生化失调,脑髓失充,神机失控。

可见,五脏任一功能失调均可致气血精津液生化不足,脑髓失充,神明失养,从而为伏邪内生之先决条件。

2.2 痰瘀之邪乃伏邪之病理产物

脑为髓海,需气血精津液的不断充养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然气血精津液的正常运行除与其充盈密切相关外,亦与脉道通畅密切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精津液运行障碍,气虚血瘀,津停痰聚,则痰瘀之邪瘀滞脑络,脑脉不通,蒙蔽清窍则神机失控。

陈世锋《辨证录·呆病门》:“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不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指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则痰凝血瘀,肝郁乘脾、脾虚失运、痰浊内生、蒙蔽神明渐成呆病。《石室秘录》:“痰气最盛,呆气最深”,指出痴呆的严重程度与痰的多少相关。《石室秘录·呆病》

认为:“呆病如痴,而默默不言也,如饥而悠悠如失也……实亦胸腹之中,无非痰气。故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也”,指出痴呆与痰浊关系密切。《伤寒论》“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均指出痴呆健忘与痰瘀关系密切。

心主血脉,脉道不通,血液凝滞;脾主运化,运化失常,津停痰聚;肝主情志,情志失常,气滞血瘀;肾藏水,主津液,肾失藏,痰浊停聚;肺通调水道,失宣降,痰浊凝结,故五脏功能失调,气血精津液代谢失常,血脉瘀滞,津停痰聚,最终痰浊凝结、瘀阻脑络,乃为内生伏邪逐渐积累产生的病理产物。

2.3 脑络乃伏邪隐匿之所,内生伏邪激活是其直接后果

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清·汪昂《本草备要》“人之记忆皆在脑中”,王

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专论中指出“灵机记性在脑”。故中医学认为脑为人体记忆、思维所在;脑络乃脑之脉络,至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处,故在本病中内生伏邪产生后伏匿于脑络。

高血糖可引发神经细胞缺血缺氧、蛋白激酶C活性增强、糖基终末产物形成等,

从而损伤神经元,亦可引起神经细胞凋亡,终致认知障碍[5]。从中医角度,内生

痰瘀之邪伏于脑络,持续日久亦可引发糖尿病认知障碍。现代研究显示,中医“痰

浊”包括糖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自由基损伤﹑血流变异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异常[6]。研究显示,持续糖脂代谢紊乱可引起体内大量自由基积累,氧化应

激加强,致脑血管缺血缺氧及脱髓鞘改变引发认知障碍[7]。胰岛素代谢异常可使

神经元长期暴露于高水平胰岛素环境中,致神经元变性和不可逆的记忆损害[8]。

胰岛素抵抗可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抵抗、Aβ蛋白沉积、tau蛋白磷酸化、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等多种机制损害认知功能[9]。现代医学研究显示,

中医“瘀”包括糖脂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血栓形成)、动脉硬化、高血压等[10]。动脉硬化与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11],颈内动脉硬化导致一侧或双侧血管闭塞使大脑灌注不足,引起认知损害[12]。慢性高血压病可引起脑动脉粥样硬化,损害脑灌注和脑代谢,致神经元变性细胞死亡,终致认知障碍[13]。

综上,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不足,内生痰瘀之邪伏于脑络,逐渐积累持续作用于脑,引发神经元损伤、脑缺血缺氧等多种病变,终致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2.4 早期应用益气养阴活血法,防伏邪发病

“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的治未病思想自古至今甚为流传。薛福《瘦吟医

赘》:“识得伏气,方不至见病治病,能握机于病象之先也”,指出治未病之重要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故在疾病早期,伏邪未发欲发之时,应积极防治,延缓或扼止疾病的发生发展。补虚扶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去除隐匿之虚邪,邪去则正安、疾病乃愈。

本病中,虚为本,痰瘀为产物,治疗当以补虚祛痰瘀为主。然虚又有气血阴阳之不同,孰先孰后,孰轻孰重?结合消渴病病机,气阴两虚贯穿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全过程[14]。故益气养阴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基础,补已损之正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加活血法(此“活血法”乃概指,意指活血化痰祛浊通络),驱隐匿

之痰瘀,除已成之邪,使邪去正安;二者共用益气养阴活血,扶正不敛邪,祛邪不伤正,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使“痰瘀”伏匿之邪消散,阻滞伏邪在未发或欲发之时,全面防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YUAN XY,WANG https://www.doczj.com/doc/7319323483.htm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a review[J].Rev Neurosci,2017,28(7):715-723.

[2] 刘英,王进. 2型糖尿病与认知功能损害[J]. 医学综述,2010,16(12):1876-1878.

[3] 王先敏, 赵明芬.从伏邪论治高尿酸血症的理论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7):1720-1721.

[4] 赵明芬,安冬青,汪建萍.试论伏邪理论的源流及发展[J].中医杂志,2016,57(3):189-192.

[5] 胡新国,李娜,程玲,等.糖尿病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

志,2012,14(3):335-336.

[6] 蔡静,侯丽辉. 痰浊与现代物质基础的关系[J].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6):742-743.

[7] 张露,孙文,吴丽丽,等.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

化,2016,18(7):1149-1153.

[8] FRIEDRICH N, JORGENSEN T,JUUL A,et al.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and anthropometric parameters in a Danish population[J].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2012,120:171-174.

[9] SCHERER T, O'HARE J, DIGGSANDREWS K, et al. Brain Insulin Controls Adipose Tissue Lipolysis and Lipogenesis[J]. Cell Metabolism, 2011, 13(2):183-194.

[10] 管恩泽.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11] WANG X, JACKSON D C, VARGHESE T, et al. Correlation of cognitive function with ultrasound strain indices in carotid plaque[J]. Ultrasound in Medicine & Biology, 2014,

40(1):78-89.

[12] WIEDERKEHR S, SIMARD M, FORTIN C, et al. Validity of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vascular dementia: a critical review. Part II[J]. J 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08, 20(2):162-177.

[13] MORETTI R, TORRE P, ANTONELLO R M, et al. Risk factors for vascular dementia: hypotension as a key point[J]. Vascular Health & Risk Management, 2008, 4(2):395-402.

[14] 苏亚利,赵志刚.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5):421-423.

从“伏邪”理论探讨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从“伏邪”理论探讨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杨婵; 谢子妍; 唐诗韵; 冷玉林; 谢春光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9(025)008 【总页数】3页(P1040-1042) 【关键词】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伏邪; 益气养阴活血法 【作者】杨婵; 谢子妍; 唐诗韵; 冷玉林; 谢春光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iabetic cognitive impairment,DCI)是由糖尿病所致神经系统慢性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是阿尔茨海默综合征的早期阶段[1]。研究显示,DCI的发生是病理因素不断积累的过程,从发病前期至出现明 显临床症状阶段,需经历糖尿病期-神经元持续损伤期-认知障碍期[2]。古文献关 于此病名的相似记载多见“痴呆”“健忘”病证。《圣济总录》:“消渴日久,健忘怔忡”;《兰室秘藏·消渴论》:“舌根强硬, 肿痛, 四肢痿弱,喜怒善忘。”故 古人讲消渴至痴呆亦需经历日久蓄积的过程。最早的伏邪理论源自《灵枢·贼风》:“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中医大辞典》:“伏邪,是指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伏邪发病需经历未发、欲发、暴发3个阶段,这与糖尿病认知功能

障碍发病高度相似。故笔者从“伏邪”理论出发,简要谈谈对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几点认识。 1 伏邪理论探源 伏邪,伏而暂不发之邪。最初属于伏气温病范畴,仅指感受外邪、伏而暂不发之邪,起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冬伤于寒,而春病温”之说。后渐扩展至一切伏而不即发之邪,既广义伏邪。正如清·刘吉人《伏邪新书》所记载:“感六淫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 《羊毛瘟论》曰:“夫天地之气,万物之源也;伏邪之气,疾病之源也。”指出伏邪是伏于体内的致病因素,乃疾病发生之源泉。《灵枢· 五变》:“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伏邪从初期到出现临床症状阶段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有伏而未发,伏而欲发,伏而已发之未病、欲病、已病3个阶段[3]。《医学衷中参西录》言:“盖伏气皆伏于三焦脂膜 之中,与手足诸经皆有贯通之路,其当春阳化热而萌动,恒视脏腑虚弱之处以为趋向,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指出其预后和转归视机体正邪强弱而定。如若机体正强邪弱,伏邪渐衰,可伏而不发;若机体正弱邪强、伏邪渐盛,正气更衰,则症状渐显或暴发而作;古人讲“至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处”,可见正虚乃其发病之本。《温病条辨》指出:“冬伤于寒则病温,惟藏精者足以避之”。故在疾 病初期,伏邪伏而未发,欲发之时,正气尚存,未病先防,补虚扶正,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同时祛隐匿之邪,使邪去正安,防伏邪发病[2],也正是“治未病”思 想的体现。 综上,伏邪是机体感受各种内外之邪,伏于体内,暂未发之邪,具有动态性、时间

口腔医学技术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口腔医学技术毕业论文题目 渗透树脂对中度氟斑牙牙体组织影响的实验研究 TC4多孔支架对小鼠成纤维细胞及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毒性研究 脱敏剂和Er:YAG激光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应用研究 不同酸蚀方式对中度氟斑牙牙本质结构及硬度的影响 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龋病发生发展关系的初探 牙源性上颌窦黏膜增厚患者拔牙前后上颌窦黏膜厚度变化及牙槽骨改建的CBCT研究 不同剂量防龋DNA疫苗诱导小鼠pIgR及SIgA含量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 贵州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地区唇腭裂的发病特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患者负性情绪以及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唾液及血液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分析 碳酸氢钠溶液对心力衰竭患者口腔护理的效果研究 纳米载银磷酸锆改性PMMA树脂对两种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

新型漱口液对SD大鼠龋病和牙龈炎的疗效分析 实验性重度牙周炎伴阿尔茨海默病SD大鼠口腔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FSIP1功能缺失变异提示与口腔黏膜黑色素瘤亚型相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口腔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安徽省适龄儿童龋病预防项目经济学评价 Sigma-1受体的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研究 口腔健康促进对脑卒中患者口腔微生态作用的研究 绿茶提取物EGCG预防大鼠龋病的实验研究 抗牙龈卟啉单胞菌卵黄抗体脂质体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智齿过度萌出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性 iRoot BP Plus根尖屏障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牙周维护治疗期间使用风险评估工具的作用 Twin-block与上颌扩弓器联合应用对青少年Ⅱ类患者矢状向的影响 17例牙根发育完成的自体恒牙移植的回顾性分析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题目精选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题目精选 口腔医学专业主要学习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口腔及颌面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训练,具备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修复和预防保健的基本能力。以下是我们整理的口腔医学毕业论文题目,希望对你的论文选题有所帮助。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伴有或不伴有下颌偏斜的骨性Ⅲ类成人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的CBCT研究 2、口腔锥形束CT对下颌牙种植位点线性测量精度的实验研究 3、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4、无牙颌种植修复临床回顾性研究及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咬合初步分析 5、产前暴露于纳米氧化锌对大鼠子代脑发育及成年期行为学特性的影响 6、我国入选PubMed数据库的生物医学期刊文献计量学分析

7、电针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大鼠TNF-α、IL-1β影响的研究 8、8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外科治疗的回顾和分析 9、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的临床诊治新观点 10、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中对髁突应力分布作用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11、T-Scan应用于牙根纵裂患者咬合特征分析的初步研究 12、正畸治疗对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口腔健康生活质量的影响 13、成人正颌手术前后的心理特征及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 14、不同牙面处理方法对窝沟封闭剂微渗漏的影响 15、自锁托槽矫治器与直丝弓托槽矫治器排齐牙列的对比研究 16、构建3D打印牙齿模型及其形态仿真性研究 17、锥形束CT对下颌乳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研究 18、F大学口腔医学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和质量研究 19、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课程教学发展策略

20、口腔医学本科毕业考核中多站式考试的设计及效果评价研究 21、血链球菌细菌素对光滑念珠菌力学性质的影响 22、乳牙根中1/3折保守治疗的应用研究 23、牙髓切断术与牙髓摘除术在深龋露髓乳磨牙临床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24、整合牙颌模型三维重构及其应用研究 25、江西省口腔医疗服务能力调查分析 26、玻璃纤维桩不同粘接方法粘接强度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27、牙与固定修复体的动力学研究--振动分析和疲劳测试 28、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 29、气电纺蚕丝蛋白纳米纤维的制备与组织工程研究 30、张应力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实验研究 31、可摘局部义齿支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的初步研究 32、磁性附着体静磁场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和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基础研究

从伏邪理论探讨肿瘤伏毒的病因病机和治疗

从伏邪理论探讨肿瘤伏毒的病因病机和治疗 摘要:文章从温病伏邪源流,探讨伏邪温病的特点,讨论伏邪温病与肿瘤疾病 有许多相似和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点,结合肿瘤的特异性,提出伏毒的病机和表 现形式,和中医的治疗思路。 关键词:温病伏邪肿瘤伏毒治疗 1、伏邪理论源流 伏邪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在温病学中得到了发展和应用。《素问·生气 通天论》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伏春发,冬寒春温,说明伏气温病的特点是正气不足,肾不藏精,伺机而发。 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指出:“冬时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 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外台秘要》谓“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冒寒气之所致。从发病的时间看,中邪即发于冬季,为伤寒、为新感,至春而发的为温病。宋代郭雍确立了春温病名,王安道指出是热邪由内而外,伏邪内发,“清里热”是主要治法。 吴又可在《瘟疫论·行邪伏邪之别》说:“瘟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 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邪毒尚在膜原,此时但可疏利,使伏邪易出,邪毒既离膜原,乃观其变,或出表,或入里,然后可导邪而出,邪尽方愈。”在治法上提出表里分消法,“使邪毒速离募原,便是治法”,创立达原饮,以 使气机疏利,直达巢穴,表里分清,邪气溃散,速离膜原。瘟疫病有行邪和伏邪 两类,对伏邪瘟疫指出了病因、病位、治法和方药。 叶天士言:“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 发于少阳”。雷少逸《时病论·春温》中云:“春温之病,因于冬受微寒,伏于肌肤 而不即发,或因冬不藏精,伏于少阴而不即发,皆待来春加感外寒,触动伏气乃 发焉。”叶氏、雷氏所论更加贴切。 2、伏邪温病与肿瘤疾病的异同。 据2019年统计数据;全国每年肿瘤的新发病人数约380万,死亡人数约230 万。而肿瘤的发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体内由单一癌细胞生长到影像学可以检 测出直径1cm大小的结节肿块,大约需要数年的时间。 通过复习经典和相关医家文献后,对春温、伏气、瘟疫、伏邪等温病学概念 有了新认识,并且有机地与肿瘤的病因病机相结合探讨,窃以为肿瘤的病因发病 与温病伏邪有异曲同工之处。首先看伏邪的病因有三,一正气不足,二感受外邪,三新感引动;伏邪部位在肌肤,经络(少阳.少阴),膜原;不是感而继发,而是 伺机而发;病情急重,来势凶猛,邪毒弥漫,表里同病,对人体伤害较大;治疗 上清里热,表里分消,邪尽方愈。肿瘤的病因病机虽说是多层次,多途径,多靶 点复合因素致病,亦不外乎正虚,邪实,诱因;非感而即发,潜伏期长;肿瘤潜 伏部位:于脏腑经络,气血精液,正虚邪盛交织,无处不在;临床上肿瘤疾病一 经发现多数是中晚期,病情严重,危及生命;治疗上比较棘手困难。 3、伏毒的提出 伏邪对应的肿瘤病因究竟是什么?既有无形之邪,外感六淫之外象;又有有形 之邪,痰凝瘀血之病理产物;还有脏腑损伤代谢障碍之内部紊乱。日积月累,由 渐而著,量变到质变,由虚、郁、痰、瘀、热到癌毒的突变。癌毒一旦形成,又 有其特异性表现:癌毒成瘤,恶性生长,自身能够分泌出大量的有毒物质,刺激

从“痰热致病”论治痛风

从“痰热致病”论治痛风 作者:熊小花杨柳王莘智 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2年第09期 【摘要】痛风基本病因病机为人体正气不足,肝脾肾功能失调,痰浊内蕴,热邪扰动,痹阻肢体经络气血,局部气血不通不荣,从而引发痛风。在其致病过程中,痰热之邪起关键作用,决定着发病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及最后的病理转归,瘀血因素贯穿其中。因此,临床治宜清热化痰、祛痹通络,兼顾利湿行瘀、扶助正气,疗效甚好。 【关键词】痛风;痹证;痰热;瘀血;医案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特征为血清尿酸升高、反复发作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及关节畸形、肾损害等。本病多发于中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妇女,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呈年轻化趋势,目前我国痛风患病率1%~3%[1-3]。 中医学中,“痛风”病名首见于金元时期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痛风论》,认为其病机为:“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冷外抟,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治法以辛热之剂……。”由此可见,西医学的痛风与中医学的“痛风”同名而异义[4]。临床表现为急、慢性关节炎时,属于中医学“浊瘀 痹”“热痹”“历节病”“痛风”等范畴;以尿路结石、肾结石为主要表现时,属于中医学“石淋”范畴;以痛风肾病为主要表现时,属于中医学“水肿”“尿血”“关格”范畴[5]。目前,从“痰热”论治痛风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故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 痰热侵袭为病因之长 中医学认为,痛风属“痹证”中“热痹”范畴[6],多由热邪侵扰所致,但在临床中常常忽略了“痰”这个病理因素。在朱丹溪首创“痛风”之名时,便谈及“百病皆因痰作祟”“人之病痰者,十有八九”;此后,李时珍也提“痰生百病食生灾”。足见痰邪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西医学认为,痛风与血尿酸水平相关。有研究经多元回归分析认为,痰湿体质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最大,且呈正相关[7];丁宇康等[8]研究得出痛风的病理因素热在急性期多见,瘀在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多见。可见痰、热在痛风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要致病作用,且瘀贯穿其中。因此,笔者认为,痰热合邪、瘀阻其中,外侵肢体、内流关节,故发痛风。 2 病机探讨

河洛回生系统涂药圈疗新法的机制探讨

河洛回生系统涂药圈疗新法的机制探讨 “河洛回生系统涂药圈疗新法”是中医独特的外治技术,原称为“中草药生物圈疗法”[1],由陕西已故名医刘俊岑先生发明。该疗法第二代传人刘淑香自20世纪70年代初师从刘俊岑先生,参与圈疗法的发展、革新、实践全过程。《癌瘤克星:神圈刘》一书中,记载了刘俊岑、刘淑香师徒二人用圈疗法治病的宝贵经验[2]。 2013年国家成立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中心,启动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调查研究”项目。河北省中医传统知识保护中心负责人曹东义教授,受理并挖掘圈疗技术,使其成为保护项目[3],并且进入国家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中心项目(编号:11301080105)。该疗法经过专家团队的系统研究和临床验证,本着以效求理的思路,根据河图洛书的原理,结合国医大师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曹东义教授用“内外相关”学说探求其中的作用机制,认为其符合整体生成、“施治于外,神应于中”的道理。经过第3代传承团队的共同努力,该疗法逐渐完成了升级过程,2017年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高新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国中医药国交函〔2017〕22号),被称为“河洛回生系统涂药圈疗新法”(以下称圈疗新法)。目前,圈疗新法正在全国推广,所以探索其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操作方法 操作规范 圈疗新法所使用的药粉是用精选的中草药经过独特加工炮制而成,使用时按照规定的顺序和不同的适应证,在体表用新毛笔和毛刷分别蘸不同性质的药液画“药圈”。画圈的顺序为:先画外圈,后画内圈,两圈间隔1~2cm,如“回”字形状。待药液干后,再按上述顺序继续画圈,每次治疗画圈5遍,每日1次。药物在身体上保留8 h后用温水洗掉,15d为1个疗程[2]。

“伏邪内伤”理论在中医脑病中“治未病”的思想-中医内科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伏邪内伤”理论在中医脑病中“治未病”的思想-中医内科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1 伏邪内伤理论的渊源及发展 1. 1 伏邪内伤 伏邪内伤学说,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疟论》有云: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素问痹论》: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在《黄帝内经》时代,伏邪学说不仅包括伏气温病理论,也囊括了现代六治病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皆可伏而不发成为伏邪.这点在清《王氏医存》中即有体现,其曰:伏匿诸病,六、诸郁、饮食、瘀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凡肢体酸痛、麻木,及梦魇、梦遗、痞块、肿瘤、耳聋、目翳、鼻痔,一切对证药不效,皆别有伏邪。

清代刘吉人在其所着的《伏邪新书》中准确的阐述了伏邪的概念,其曰:感六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回顾内经时代的中医理论,其总结的伏邪内伤理论,在临床应用甚广. 1. 2 湿火伏邪 结合先贤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伏邪内伤学说中,湿火之邪致病尤为突出.随着《易经》同气相求自然感应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这一方法逐步渗透到中医哲学之阴阳体系中。中医认为湿邪为阴邪,湿中无阳精,易伤人体阳气;湿性重浊、粘腻,易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湿邪易于趋下,伤及人身下部;而火邪乃消灼之气,纯阳热而无丝毫生气,专于消灼。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伤人体阳气与阴液;火热之邪易生风动血,易致臃肿;易于扰乱心神.伏邪致病可涉及经络,亦可涉及脏腑,而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大法则遵循中医辨证论治诊疗特色。 2 湿火伏邪与中医脑病

“外内合邪”发病理论的内涵解析

“外内合邪”发病理论的内涵解析 鲍林杨;鲁明源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41)6 【摘要】"外内合邪"的发病观首见于《黄帝内经》,现今"外内合邪"的内涵已与《内经》本义有所差别。在理论研究中,学者普遍将"外内合邪"的含义阐释为外来邪气与人体内在因素——或指内生之邪、或指体质偏颇与正气不足——相合而发病。在关注外内邪气致病的前提下认知、论治疾病,并且人群调研和动物造模也倾向于对外邪与内邪、外邪与体质、外邪与正虚关系的探讨与研究。如此就偏离了《内经》人体之气本为一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的本义。在《内经》中,"外内合邪"实则体现出人体之气"阴阳俱感""中外皆伤"的发病观。结合近5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内经》原文解读与临床启示分析着手,阐发"外内合邪"发病观的内涵。 【总页数】4页(P496-499) 【关键词】外内合邪;发病观;研究现状;理论探讨 【作者】鲍林杨;鲁明源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 【相关文献】

1.基于"邪伏膜原"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病机制与辨证论治思路 [J], 李玉明;王进忠;覃小兰;刘云涛 2.基于"邪伏膜原"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病机制与辨证论治思路 [J], 李玉明;王进忠;覃小兰;刘云涛 3.基于伏邪致病理论探讨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特点 [J], 张玉丹;刘晓;牛玉灵;路楠楠;陈文霞 4.基于伏邪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的发病机制 [J], 崔正易;闫珺;刘松江 5.基于“内伤伏邪”理论探讨肠道菌群紊乱致糖尿病发病的机理 [J], 徐波;黄小英;岳仁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轴探讨糖尿病肾病中医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

基于轴探讨糖尿病肾病中医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 作者:张宗金王悦芬赵文景崔方强孟元沈存孙雪艳王梦迪刘梦超 来源:《世界中医药》2020年第23期 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es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糖环境下,非酶糖化反应生成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end Products,AGEs)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s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的相互结合和作用是DN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作用于AGEs-RAGE轴的不同位点可以改善DN的症状,中医药通过抑制非酶糖化,减少AGEs形成和抑制RAGE方面改善DN,AGEs-RAGE轴在DN发病中具有伏邪特征。基于近几年实验研究热点,结合AGEs-RAGE轴进行总结论述,阐释“邪伏膜原”发病机制假说及中医治疗DN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非酶糖化;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轴;氧化应激;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剂;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交联破坏剂;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通路阻断剂;抗氧化剂;中医治疗;邪伏膜原 Discussion on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Targe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Diabetes Based on AGEs-RAGE Axis ZHANG Zongjin,WANG Yuefen,ZHAO Wenjing,CUI Fangqiang,MENG Yuan,SHEN Cun,SUN Xueyan,WANG Mengdi,LIU Mengchao (Beij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10,China) Abstract Diabetes nephropathy(DN)is a common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DM),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end-stage renal disease.In high sugar environment,the interaction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and receptors (RAGE)produced by non-enzymatic gly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occurrence and progress of DN.It is found that different sites acting on AGEs-RAGE axis could improve DN symptom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could improve DN by inhibiting non-enzymatic saccharification,reducing AGEs formation and inhibiting RAGE.AGEs-RAGE axi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cubating pathogens in DN.Based on the hotspot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combined with AGEs-RAGE axis,we explain the pathogenesis hypothesis of “pathogen hidden in the pleurodiaphragmatic interspace” and the mechanism of TCM in the treatment of DN.

2021年《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总目次

2021年《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总目次 作者: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年第12期 ·名医专家经验· 夏惠明教授推拿治疗产后尿潴留经验胡鸾,邵长丽,夏惠明1:2 肖泓教授基于扶阳理论对新冠肺炎的防治思路探讨王忠涛,李晶晶,肖泓1:4 吕光荣教授针药并治肾系疾病验案浅析李焱风,罗诚,吕光荣1:8 乔江教授运用中医药结合情志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王叶,吴肖男,刘祎,等2:1 杨志波教授治疗湿疹的中医外治经验罗赛君,杨志波2:5 胡陵静教授从肝脾肾论治男性乳腺癌验案举隅李逸蓝,胡陵静,曾玲玉,等2:7 卢秉久教授“六经为川,肠胃为海”思想辨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李杨,卢秉久2:10 尤昭玲教授运用冰山理论辨治绝经综合征经验宾悠,谈珍瑜3:1 陆曙教授运用敷和汤加减治疗不寐经验魏学礼,周亚红,夏成霞,等3:4 胡陵静教授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肝癌经验曾玲玉,胡陵静,李后地3:6 常虹教授脑肾同调治疗骨痿学术思想探微赵军,师建平,刘晋,等3:9 郑进教授从古医学圆运动之气机升降论治顽固性失眠经验王雪梅,蔡碧波,任静,等4:1 卜献春教授治疗失眠经验袁春云,袁思斯4:4 杨秉秀教授自拟输通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经验王叶,吴肖男,刘祎,等4:6 黄青松教授从治病求本论治成人难治性哮喘经验谢文,黄青松5:1 陈明岭教授治疗玫瑰痤疮经验黄丹,叶晟桢,陈明岭5:5

白光教授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验案举隅程雨萌,白光5:8 基于扶正祛邪法探析肖泓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证经验宁娅,王琼,王忠涛,等5:11 林忆平教授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临床思路晋延玲,杨静芳,林忆平6:1 陈林兴教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疾病经验李兴艳,陈林兴,张亚嘉,等6:3 秦竹教授运用化痰消食导滞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经验张顺贞,秦竹6:7 张虹亚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经验张静,王建锋,张虹亚7:1 罗铨教授诊治骨质疏松症的经验刘芳,罗珺钰,罗耀辉,等7:4 顾庆华教授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论治呃逆经验庄瑞斐,顾庆华7:7 朱秉宜教授诊治肛瘘经验顾一帆,陈红锦8:1 李廷荃教授诊治Barrett’s食管经验韩杰,李廷荃,霍凯,等8:3 李赛美教授治疗乙型肝炎经验探析袁颢瑜,李赛美,罗艳8:6 杨忠光主任医师通阳活血化浊法论治肺结节经验丁斗,董小君,叶燕妮,等8:10 龙祖宏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经验尹彦翔,徐莹,陈必勤9:1 陈文慧教授从肝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探析段晓娟,邓春,王欢黎,等9:4 李一明教授基于“木郁达之”理论辨治临床雜病经验探析潘力弢,罗默超,李一明9:7 罗毅教授治疗肝癌经验石文静,罗毅,李宁山10:1 李廷荃教授湿邪致病初探侯文慧,李廷荃,韩杰10:3 马晓燕教授从湿热瘀虚论治紫癜性肾炎经验王子聿,马晓燕10:6 潘丽贞教授治疗不孕症经验张炜霖,潘丽贞,曾维轲11:1 肖泓教授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诊治肺结节的思路卢珊,杨春艳,刘冰冰,等11: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