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永久的悔2
- 格式:pdf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9
语文课标版八年级2 永久的悔习题精选习题精选助学指要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学习课文,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线索,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读读练练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唾手可得()掰()劈()有所恃而不恐()····蹭()懵懵懂懂()牛圈()够呛()下咽()·····2.形近字组词。
掰______蹲______蹭______瓣______遵______憎______二、整体理解1.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从______自然段至______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从______自然段至______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从______自然段至______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久的悔”到底是“悔”什么?本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三、课内语段阅读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
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
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
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我在她身边只待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待的时间也很短。
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关于作品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自谦为“杂家”,却杂而不失精,杂中有重点,尤其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方面卓有建树。
《季羡林文丛》之首卷便是季老70年来学术成就和治学经验的集大成者。
《季羡林文丛》的另外三卷是《感悟人生》、《散文精粹》和《耄耋新作》。
季先生的一生活得很累,他每天凌晨4点即已开始伏案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他不光搞学问,进行文学创作和翻译,还担负众多的行政工作和参加社会活动。
的确,季老早该休息了,但又注定要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用他自己的话说:“高山、大川、深涧、栈道、阳关大道、独木小桥,我都走过了,一直走到今天,仍然活着,并不容易。
说不想休息,那是假话。
但是自谓还不能休息。
仿佛有一种力量,一种探索真理的力量,在身后鞭策我。
”他的散文创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如今已出版了数部散文作品集,上百万字。
季老的散文作品多次获奖,并有若干篇作品被选进大、中、小学教材。
比如,荣获“鲁迅文学奖”的《赋得永久的悔》这部作品简直是蜚声寰中,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感动涕零。
钟敬文先生生前评论季先生的散文特点:“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胡光利)作为著作等身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在长达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季老从不敢对自己有丝毫懈怠。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四点半起床,五时吃早点,然后就开始写作。
在上班族每一天的“正式”工作开始前,季老已做完了一天中他要完成的学术研究和写作任务。
我好奇地问:“每天4点半起床难道不困么?”他笑笑回答说:“怎么不困?谁不喜欢睡觉?但到时候就像有鞭子在抽,提醒我非起来不可。
”这不由使我联想起季老在《罗摩衍那》后记中的一句话:“我恨不能每天有48小时用来工作,我始终不敢放松一分一秒。
如稍有放松,静夜自思就感到十分痛苦,好像犯了什么罪,好像在慢性自杀。
”惜时如金的季老,其写作效率之高、速度之快,也同样令人惊讶。
他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就是用短短几小时创作出来的。
《永久的悔》(第二课时)教案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
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与我们家无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2永久的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永久的悔【知识点精析与应用】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后悔(huǐ) 俯拾皆是(fǔ) 简陋(lòu) 唾手可得(tuò)立锥之地(zhuī)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无缘(yuán) 够呛(qiàng)模糊(mó) 轮廓(kuò) 懵懵懂懂(měng) 寄人篱下(lí)耕耘(gēng yún) 白面馍镆(mó)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结(jiē)结果咽(yàn)咽下尽(jìn)尽职(jié)结识(yè)哽咽(jǐn)尽快模(mú)模样难(nàn)灾难更(gēng)打更(mó)模型(nán)困难(gèng)更加好(hào)喜好长(cháng)长短圈(juàn)猪圈(hǎo)好心(zhǎn g)成长(quān)圈地解(jiě)解放落(luò)降落(jiè)押解(lào)落枕(xiè)姓氏(là)落了字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四、词语积累望九之年:接近九十的年纪。
望,(年龄)接近。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这里形容后悔的事太多。
也可说“俯拾即是”。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极端:事物发展到达顶点。
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
孤苦伶仃:孤独而没有依靠,生活困苦。
充饥:解饿。
长久之计:应付很长时间的计划或对策。
背乡离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迫不得已)。
也说成“背井离乡”。
举目无亲:指单身在外,不见亲人。
无缘:没有缘分。
仍然健在:仍然健康地活着(多指上了年纪的人)。
够呛:十分厉害,够受的。
物以稀为贵:物品因为稀少而显得贵重。
迎养:赡养。
迷离模糊:不清楚,难以分辨。
轮廓:构成物体或图形外缘的线条。
《永久的悔》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2)品味作者语言,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3)学习文章平实自然、在日常絮语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让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亲人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点】理清叙事线索,理解作者在文字间所包含的母爱子,子思母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所透露的悔的复杂情感,并从中有所获益做到将此付诸行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交流有关母爱的诗词,教师幻灯出示: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
(徐熙《劝孝歌》)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蒋士铨《岁暮到家》)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前(白居易《燕诗示刘叟》)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王冕《墨萱图(其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怀念母亲的一篇文章,体会人间的这种至爱真情。
二、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年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是当代语言学家,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201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着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名着,其着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永久的悔》2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永久的悔》2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学科语文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课题永久的悔班次教学媒体教学准备学生稳固生字、熟读课文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学习文章平时自然、在日常絮语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过程方法抓住叙事散文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正确方式。
教学重点1、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二课时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永久的悔”,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思念。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读和感悟作者“永久的悔”。
讲授新课,合作探究这篇文章围绕“永久的悔”,在文章构造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文的构造层次:(1--2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3--9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
(10--11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作用:这样安排构造,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2、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根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
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衬托母亲的苦,衬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答复“悔”的原因。
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重点研读,分析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母亲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
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
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动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
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永久的悔》(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第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从文题入手,2.创建情景,3.导入课文(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4.进入新课学习5.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6.朗读课文,7.在教师指8.导下研读l、2自然段9.让学生默读课文,10.熟悉文章内容11.默读课文,12.理清文章线索,13.思考相关问题四、本课小结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永久的悔季羡林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线索:白的黄的红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
6段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