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学思想与武术_张茂于
- 格式:pdf
- 大小:72.85 KB
- 文档页数:2
搏击武术科学笫2500卷8年磊芎期【武术文化研究】中国武术的美学寓意与表现特征杨秀梅沈时明张正民(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摘要:中国的武术运动在世界上独具风采,不仅具有军事价值、健身价值,还具有审美价值,使人们从中得到艺术享受和美的教育;武术之美除了遵循形式美的一般法则外,还用姿势、劲力、节奏、传神、结构等要素来显示自己的美学内容,武术的形式美、意境美、劲力美、技击美都是通过它们来实现和表现的。
关键词:武术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07—00l l—02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和联系二者的审美关系。
具体地说即:美的本质、根源、美的各种存在形态,以及它们的本质特征,相互关系等。
中国文化被人称之为“审美文化”,这种文化习惯于在一切人文领域贯彻一种艺术精神,在这种文化氛围内.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不仅具有健身性和技击性的实用功能,而且更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性和审美功能的文化形态。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对武术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审美特点,在武术中有着集中的反映。
崇尚自然之美,以自然之美为大美.追求艺术的最高之美——神韵;注重武德,强调武术家的人格美等。
中华武术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基本审美特征以及表现方式是武术运动自身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侧面。
1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于武术美的表现和创造1.1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促使武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荚学思想,迥然有别于西方的美学思想朱光潜先生认为“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把美的本质归结为物体的形式,‘黄金分割律’就是他们所找到的美的规律”。
中国古代美学所走的显然是另外一条路。
由于把美的本质归结为“意”,所以我们的古人不停留在形式上的华丽。
不满足于观感的愉悦,而欣赏内在的意蕴。
认为“凡其华彩光焰漏泄呈露。
然尽发于表。
浅谈武术运动中的美学艺术
李微
【期刊名称】《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4)001
【摘要】武术是中国古代留下来的一项宝贵的民族遗产,它源于体育,又高于体育,其美的特点又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不论是从中华武术美学的本质,还是美学特征,其美学艺术特点极为鲜明.武术的各种表现手段无不以其优美的形态.别具一格的韵律和浓烈的东方神韵展示其艺术美,使人们不仅能品味醇厚的武术艺术,而且能在刀光剑影中获得美的享受.为了使武术美学艺术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应不断探讨和研究武术美学艺术,让武术之美服务更广的人群.
【总页数】2页(P126-127)
【作者】李微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
【相关文献】
1.浅谈大专院校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 [J], 代魁
2.浅谈武术运动中的膝关节损伤 [J], 张劲杰;王芬
3.浅谈武术运动中的营养补充 [J], 贾红毅;柏海平;;;
4.浅谈武术运动中半月板损伤的中医康复 [J], 范高洁
5.武术运动训练中韧带拉伤处理方法浅谈 [J], 林德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武术的动作设计与身体美学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其中,武术的动作设计与身体美学是其独特之处,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审美观念的结合。
在中华武术中,动作设计不仅注重实战性和技术性,更强调对身体的锻炼、塑造以及美学追求。
首先,中华武术的动作设计注重实战中的实用性和效果。
中华武术源于中国古代武术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招式和动作设计。
这些动作设计既包括攻防技巧,也包括身法变化、步法技术等。
在实战中,武术者需要通过这些动作设计对敌人进行攻击或者自我防御,因此动作设计必须具有实用性和效果性,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
其次,中华武术的动作设计注重身体的锻炼和塑造。
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动作设计可以有效地锻炼武者的肌肉、韧带、关节等身体部位,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耐力。
通过不断地练习动作设计,武术者可以使身体更加协调、灵活,并且具有较强的体能和抗打击能力。
因此,中华武术的动作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武者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最后,中华武术的动作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审美观念和身体美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武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武术的动作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实战需要,更体现了中国人对身体美学的追求。
在中华武术的动作设计中,力与柔、快与慢、虚与实、动与静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平衡理论和道家思想。
同时,中华武术注重内功修炼,强调以内制外,追求以柔克刚、化解对抗的原则,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和谐、自然的审美情感。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的动作设计与身体美学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通过动作设计的练习和表演,武术者不仅可以获得实战技能,也可以获得身体健康和美学享受。
中华武术的动作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动作技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
武术美学的基本表现特征
武术起源于远古,形成、发展于秦汉,完善于明清.华武术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其美学特征仅具有装饰美、形体美、造型美、结构美等外特征,更具有名称美、节奏美、精神美等内美学特征.
武术套路从其本质来讲,说艺术另类表现形式.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从文化艺术视角,沿着武术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武术套路美学特征与艺术性.认,武术套路技术特征归纳技击性,多样性和艺术性;武术套路美学特征包含:武术套路运动美表现战斗"生活";种"距离"美;经过创造,所表现出种感染力、震撼力美三方面.武术套路通过形式美、意蕴美表现武术套路运动艺术性.。
论中国武术的体育美学特征作者:孙会山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01期摘要:中国武术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生产不断发展。
它集儒、道、释等宗教思想的精华于一身,将其本身所具有的体育美挥发的淋漓尽致。
本文从体育美学的角度来对中国武术包含的精神美,运动美,和谐美进行一番审视。
关键词:中国武术;体育美;美学特征中国武术的产生与原始社会文明的产生是相一致的,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在无数次的战事中学会了搜集一些关于自卫与进攻的有效手段并进行不断的演练和创新。
中国武术的发展成熟是在元明清时期,那时流派林立,拳种、器械等百花齐放,加之儒、道、释等宗教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
现代武术在传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虽然技击性有所保留,但审美性逐渐增强,其意义更多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赏心悦目,陶冶情操。
培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论起美来,状貌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适宜并优雅的动作之美又胜于状貌之美。
武术所产生的美恰恰说明这一点。
武术,是中国文化孕育下的特有产物。
从武术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心态范式和价值取向,它是一种体育文化形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从体育美学理论研究进入中国到现在,体育美学和武术已紧紧连在了一起。
正如张耀庭所说“从广义上讲,武术的某些功能属于体育范畴,但它有许多内涵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体育概念。
它与西洋体育处于不同层次。
武术除重视形体之外,还讲究精、气、神,注重内外兼修,天人合一。
”[1]只有把武术和体育、体育美学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的运用体育美学理论来突出武术的美,让更多的人来热爱、关心武术。
一、精神美精神性,是中国所独有的传统艺术特性和基本特征,这里所说的精神使之与宇宙相关的宇宙之精神。
武术源于我们祖先的生存实践,它不仅是一项生存技能,还是锻炼人身心的一种外在动力。
它要求人们锻炼调养自己的眼、耳、心三性,使其目光锐利,心性灵勇,耳目灵通。
这样可以潜移默化的陶冶自己的情操与情趣,培养出刚强不屈、勇猛无畏的性格气质。
太极拳与美学的联系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太极拳与美学具有紧密的联系,不仅是由于太极拳本身具有厚重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比如,人们在描述太极拳的风格时说,“轻如杨柳,坚如金石”,“动如江河,静如山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一片悠闲之情,尽是大雅风规”……这充分反映了我国的传统审美思想。
太极拳的美学思想十分重视均匀对称、整齐秩序、节奏和谐、韵律优美且多样的统一。
太极拳讲究圆、匀、慢、柔,套路动作左右对称,上下一致,前后协调,动静相依,整体划一,充分体现了美学思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太极拳的美学价值不仅表现在太极的姿态美,而且还表现在太极典籍的文化美。
如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鑫在描述太极拳的意境时曾说:“一片灵机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阿。
”其中一个“写”字,就道出了打拳要心意先行,“从有心到无心”的过程和妙境。
又说:“太极阴阳真造化,鸳鸯绣出从君看。
”其中一个“绣”字,就道出打太极拳就像心灵手巧的绣花少女一样,穿针引线,千姿百态,阴阳变幻,随心所欲,美妙无穷。
还说:“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其中一个“玩”字,就极尽打拳的欢愉心态和基本要领。
武术运动与美学谈谈武术运动中的意境美作者:彭思源来源:《体育风尚》2018年第02期摘要:武术运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从美学上来讲,它不仅具有形式美、生活(真实、本色)美,而且还具有意境美。
关键词:意境:美学;武术一、意境——形与神的交融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
它体现了艺术美。
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因为武术具有艺术性,同样也可把意境作为衡量武术运动美的一个标准。
意境是指艺术家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的生活形象融为一体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是主、客观相熔铸的产物,在武术运动中是指导形与神的高度统一。
二、武术中的形武术的形(外)是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由于武术起源于长期生活于战争的结果,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维持生存需要同野兽做斗争,从中不断学习和掌握了简单的攻防技能,而且出现了模仿动物动作的“百兽舞”其中有一些是“得所以利其关节,乃制之为舞”的“熊经鸟申”的体育运动,后来的“五禽戏”、“象形拳”即是这种运动的延续和发展。
三、武术中的神神在美学术语首先是指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及其本质、规律的不可知性。
《易。
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国术概论》中关于太极拳论中曾这样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阴静阳动,阴息阳生。
”“阴阳相交,始生万物。
” 《易。
系辞上》:“易有太极,使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里的太极一是指派生万物的本质;二是指武术中的太极。
由于古人的科学知识贫乏,认识能力底下,对客观世界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就概而言之为神,当然武术也不例外。
其次,是指人的精神,包括知、虑、情、性四个因素,而在武术中则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
《国术概论》太极拳论中:“习太极拳者,应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
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关系之刍议
张月霜
【期刊名称】《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1)003
【摘要】21世纪是人类面对体育文化发展中的困扰寻求共同精神解脱以及创造新体育文化的世纪,从分析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真、善、美的关系入手,阐述了武术应当粗取精,使其走上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
【总页数】2页(P107,109)
【作者】张月霜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
【相关文献】
1.哲学与真善美的互动与交融--解读西方哲人的真善美理念 [J], 刘志山;余其铨
2.从真善美统一的新视角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的新尝试:<<真善美的现? [J], 徐开来
3.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真善美之间关系的思想--兼评学术界对科学与真善美之间关系的研究 [J], 周德海
4.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真善美与思想政治教育真善美的内在关联 [J], 丛连军;付云雷
5.哲学史上真善美的统一、分化、再统一——关于真善美统一的思考之三 [J], 杨魁森;李连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中国武术文化中的美学中华武术文化起源于远古,形成、发展于秦汉,完善于明清。
中华武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在华夏土地上绵延数千年,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不仅因为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功能,还因为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情操。
中华武术可以说最具有常有的审美文化色彩。
在现在体育迅速发展的今天。
要想使武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固然要修改规则适应国际环境,也应从武术文化中蕴含的美学价值来把握。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
其中诸如意、味、道、境、力、神韵等范畴是西方美学所不具有的,而这些范畴在武术文化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武术美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有:形体美,技巧美,造型美,神韵美,武德美,语言美,意蕴美等等。
终究是有太平时代,武术也有了暂时不用实战的片刻,但是武术还能健身,就在健身后,人们会看到武术的形体美,被其内敛深沉所吸引。
形体的艺术美体现在人体美上,主要是以人体美为内容的形式美。
首先运动员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型、优美的线条,是人体美的典型,能够给人以健和美的感受。
奔跑、跳跃、俯仰、旋转和翻腾等矫健有力的动态,各种优美静态的造型以及他们个人,相互之间的各种动作,和谐编排与组合不仅展示了他们体能的完美,而且充分显示了平衡、对称、和谐、统一以及节奏韵律等形式的规律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
武术中到处体现着技艺美:如以小力打大力、四两拨千斤、以短胜长等技巧美;从动静相间看,刚柔并济中的对比美,尤为突出的是太极拳;还有动态平衡美等。
武术的造型美是指武术审美客体在演练武术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动作姿态、精神神韵等方面的美。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形神兼备的动感美武术形式中的“形神兼备”是其他体育项目所缺少的,也是武术运动作为中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
只有形神达到和谐统一,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器械、肢体与意识、动作与意识的高度统一,而最终达到“形神兼备”和谐美的要求。
总23卷 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论卷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 .232002年5月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May .2002
现代美学思想与武术
张茂于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四川成都610041)
收稿日期:2002-04-09
作者简介:张茂于,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副教授,长期从事武术教学与训练。
摘要:武术的美学思想一直影响着武术技术的表现形式,武术美的社会价值也正反映了人们追求美的欣赏,它产生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用身体运动来表现文化意识,武术的美学价值也正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渴望。
关键词:美学思想;武术
中图分类号:G852;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2)ZK2—0299—02
人感受美的能力是长期社会劳动实践中形成的,情感体验是美感最基本的特征,它贯穿于美感心理活动的全过程。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对美的经验和感受便不尽相同。
现代美学思想便全面概括了美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一切美都寓于世间事物之中,通过形、色、光、声、语言等信息,作用于人体,从而在心理上引起愉悦快感,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文学作品以感动人为使命,以鞭笞罪恶,颂扬正义的美;乐曲以舒情、流畅的乐声来赞扬真善为美;武术则用身体运动,表现形态造型和方法变化,使演练者本人和其他人,都获得一种审美快感。
一、艺术美的表现
在古代,艺术与生产技艺密切联系,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艺术从实用技艺中分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精神产品。
武术含义的被加工提炼成一种视觉艺术。
它创造性地集中地表现了人的主观审美感受,进一步丰富了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
艺术是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审美对象。
历史上的武术有,总结概括了多种攻防实战技术,把各种实用的踢、打、摔、拿、击、刺、劈、挂、等技击动作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虚实刚柔等矛盾相互变化的规律,编串成各种徒手、器械及假设攻防的套路对练形式。
这种源于生产,满足精神需要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人类艺术实践和追求。
武术套路运动,从武术实
距这种激烈对抗搏斗中,吸取其技击动作和攻防原理,经过人们的艺术处理,用来进行娱乐,调节生活。
这是主观创造的一种艺术成果。
武术套路的表演形式与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这种有目的、有意义的实践经历,已成为一种带来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内涵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价值。
武术套路的艺术美,一方面来自表演者对动作攻防含义的理解、身体姿态的高度配合、节奏处理以及艺术表现手法。
另一方面,来自武术套路那浑厚、雄壮的气势和身体运动的特殊形式。
二、武术美的社会性
客观现实美表现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依赖于一定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
人是表现武术文化的载体,与表现武术美有着直接联系。
人创造美的同时创造并发展自身感知这种特性的审美能力。
武术美的社会性,便体现在其“产品美上”。
美在自然活动中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确定了人类审美活动的需要,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武术的产生需求,社会娱乐活动的广泛开展,社会的需要,促进了武术表现人类文化的社会功能作用。
社会文明的进程,有力地推动了武术社会美的发展。
武术的表演活动,既大大丰富了人们文化生活娱乐活动,同时对文化的传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不仅在中国,就是世界很多国家,都在研习武术。
武术在社会的广泛开展,使武术的社会美得以充分的展示和传
播。
当然,这也充分反映出武术的社会价值。
大多数习练武术的人,是从健身,强身这一需要出发的。
多年练武的人,大都因此获益。
习练武术还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欲求。
武术活动不仅练身体,还能陶冶道德情操。
人们的文明礼貌与武德的范畴有一定联系,而那些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行为更是对武术的社会美的充分体现。
三、武术的形式美与技艺特征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聚四海之精华,创民族之特色,显自然之景物,展宇宙之变化。
但从美学意义上来讲,这些美的内容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形式美也不能脱离内容而存在,武术套路的各种表现形式,便反映了它们各自的不同技艺特征。
纵观武术套路运动中多种拳术,器械以及对练的演练形式,在技术特点和风格趣味上,各具其技术和艺术的表现特征。
如徒手演练的拳术中,刚劲有力浑厚沉稳的南拳;飘洒大方、气势奔放的通臂拳,丝丝如扣、圆活走转的八卦掌;造型舒展的长拳;还有形、法、势融为一笨的象形拳等。
从内容素材的结构,节奏变化的差异表现技击的风格都有自己拳种的独特形式。
南拳以劲力称道,突出阳刚美;通臂拳以气奇人,突出气势之美;八卦掌以转换贯穿始终,如烟云舒卷,突出阴柔之美;自选长拳以姿态洒,功架严整,突出造型之美;象形拳以夸张、风趣、凝练的象形方法,寓“法”于动物生存本能的形态之中,突出诙谐、趣味,是具有喜剧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们都以那丰富多彩,神奇变化的运动特点,把武术的形式美表现无遗。
就武术的形式美而言,一是在结构、内容上按美的规律塑造事物外型,表现一些形式美的法则,如多样统一、平衡、对称、节奏、和谐等;二是在演练技巧上不同断认识和创造美的形式、突出人的体型线条,以变化、刚劲、轻快、优美的造型动作通过视觉引起人们的美感;三是武术表现方法上把人作为审美对象,通过人的体态变化、眼神、表情充分体现人类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
武术这种表现民族气质的独特形式,神奇巧妙的表现方法,充分显示了这一文化形态的艺术特征。
武术套路运动依赖于武术实用技击术的积累,在表现攻防方法上借助于“舞”的演练形式,不同的攻防方法和实战技能便产生了不同的套路风格,从而比较完善地使技术特点在纷繁众多的套路演练中表现出来。
各种不同的拳术,器械和对练在技术的表现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艺特征。
表现刚劲有力,勇猛剽焊、突出“劲”的套路有南拳、大刀等套路,它们在技艺特征上以快、猛、稳为特色,主要发挥上肢的击打作用,并结合下肢多变的步法,体现发办短促、快速多变、沉着稳健、勇猛顽强的气势和风格特点;表现奔放潇洒、气势轩昂、突出“猛”的套路,以通臂拳翻子拳棍术等为代表,在技艺特征上以活泼、快速、灵巧、转折、区别于其它拳种的风格特点,并擅长使用手臂大开大合,身法多变的招术,协调各种腿法,形成了长短相宜,因势变化、法中有招、交错进击的运动特点;象征武术模仿动物的技能特点,揉合武术技击法则,以夸张、象征、变形的的“形似”为想象的根据,使“击”与“形”融为一体,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给人以神形并茂的艺术审美享受和感染。
在技艺特征上,把武术中各种实用手法、腿法、摔法、拿法及技巧性很强高难动作融合动物生性本能的表现形式加以提炼,发挥,形成了风格别致、趣味横生、生活活泼的运动特点。
对练是在各种单练基础上表现攻防实用方法的假设性练习,它突出了不同风格特点的单练套路及突用功能。
它一招一势,一拳一腿,你来我往,拳腿交错的运动特点都源于所演练的拳种风格。
不同拳种组成的对练形式,在技艺特征上便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比如鹰蛇斗,取鹰蛇之形,各自突出本拳种的象形技击特点,巧妙地使用各种招法,表现出鹰的凶狠,蛇的狡诈,使“法”与“形”融为一体。
器械与徒手的对练,如“空手夺枪”,突出徒手身法灵活,招势多变,闪展腾挪的演练形式,对付手持缨枪者那快速多变、扎枪密如雨点的器械招法。
徒手在防守中身法多变,使枪尖无处着点,枪的扎、扫、劈、崩势势相连,更体现出了徒手敏捷的防御招法。
一进一退、一攻一防、进中有法、退中有招、攻中有势、防中见巧、你来我往,配合默契。
充分体现了攻防的巧妙性和套路的艺术性,使技术与艺术形成高度的统一。
300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3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