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
- 格式:ppt
- 大小:5.55 MB
- 文档页数:39
第2课《回延安》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信天游刘成章①信天游这个名字,如明月流水,如仙界的风,即使把它放到全世界数千年来所有的艺术品类之中,也数得上奇美浪漫。
②透过渺远和苍凉,是一眼望不尽的峁①梁连绵,沟壑纵横。
这边山头犁铧②翻着土浪,羊肚子手巾扎在头上,扶犁者汗湿衣褂;那边沟里扁担一闪一闪,小脚片踩出花似的踪迹,挑水者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女。
扶犁汉子也许觉得今天特别口渴,便朝沟里喊去:“哎——风儿!晌午送饭,别忘了给我多舀半罐子米汤!哎——洋芋丝丝也拿上一点!”小女女便转脸应声:“哎——舅舅!我听下啦!”他们必须扯长声儿,不然,对方就难以听清。
而他们觉得需要排遣寂寞无聊的时候,便以更高亢、更悠扬的嗓音唱了——这就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信天游了。
祖祖辈辈,年年岁岁,信天游唱在放羊的山坡上,唱在赶脚的大路上,唱在锄地的五谷间——处处都是宏阔的舞台,声声都如云霞之辞。
③小时候的我被母亲牵着稚嫩的手,走在延河畔上。
突然,好像从那云缝中,猛乍乍淌出一股飘逸的光,瑰丽迷人。
那是我平生所听见的第一支信天游: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为什么你要把洋烟喝?我妈妈打我我不成材,露水地里穿红鞋。
这样土气,这样简单,却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两句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骨,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了。
④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
我买了一本何其芳、张松如二人主编的《陕北民歌选》,又念歌词又唱曲谱。
书上那“上畔畔的葫芦”,那“清水水玻璃”,那“双扇扇门来单扇扇开”,虽然都是我熟悉的事物,但还是给我开启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令我神往。
⑤有一天我登上了一个山顶,突有一支嗓音浑厚的信天游响在我的耳畔。
我看见,唱歌的是个放羊老汉。
他唱得实在太美了,但我写作文时竟不知该如何描述。
我那时候望着那苍茫辽阅、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听着这支信天游,实在分不清信天游是脱胎于它,还是它有几分信天游的影子?后来我曾经暗暗地想,假使信天游可以像天下万物似的有形有色,而且其形色永不糟朽,那么,整个陕北高原的天空,一代代的累积,它每寸蓝天每寸云彩都会缀满音符和文字的晶亮钻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课文解读+批注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过十余年,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你对延安有哪些了解和认识?与同学交流。
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朗诵全诗,体会这样的特点,并感受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一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批注]直接抒发自己重回延安的激动之情,尤其是“莫要”两字,虽然说明诗人是想竭力把感情控制下来,但却让读者越发感到这种情感的强烈!也是诗歌在表达情感方面与散文含蓄的不同。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批注]“抓”与下句的“贴”和后文的“扑”,用词形象逼真,抒发对延安的思念。
教学时可替换词语,让学生品味。
[批注]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背井离乡、远去故园时,就在身边带上一撮泥土暖心?而黄土又是陕北独有的地貌,诗人一踏进延安,便抓一把黄土让它和自己火热的心贴在一起,这是多么强烈的深情!……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批注]这里称“母亲”有两层原因。
首先,作者被延安人民用小米养大,其次,延安就代表着党,作者把延安比作“母亲”也是表现着作者对党强烈的热爱与感激之情。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批注]构成了画面感,勾勒出有声有色的意境。
可让学生联想锣鼓喧天的欢迎场面。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批注]运用了“比兴”手法。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批注]借代手法。
表达作者对延安深厚的情感,一是来自身体上的养育,二是来自精神上的铸造。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批注]这个“母亲”是伟大的,爱着儿子,却不溺爱,当中华民族面临灾难时,又义无反顾地让自己的儿子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挽救民族的事业之中,经受火与血的考验!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02、回延安——群文阅读一字见工拙, 赏析诗歌炼字《回延安》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其中一些动词的运用非常精练。
如“一头扑在亲人怀”的“扑”字,动作迅速,而且热烈,表现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的喜悦心情。
“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搂”,“亲人们迎过延河来”的“迎”,也都用得十分传神。
【考点解读】阅读诗歌, 赏析炼字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句含义, 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同时,赏析炼字也是中考诗歌阅读中一个重要的考点。
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试分析句中“XX”字的妙处。
2、诗中的“XX”字历来为人称道, 简要分析其原因。
3、诗句中的“XX”字能不能换成“XX”字? 为什么?【技法点拨】赏析炼字这类题要求品味经诗人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在诗句中,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
一般答题思路:1、字不离句. 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句不离篇.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一般答题模式: 含义+文意+表达作用或主旨情感。
【真题演练】(一)窗花耿翔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
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
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
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原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
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
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
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
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
第2课《回延安》一、填空题1.课文基础知识理解。
(1)贺敬之,当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
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
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新歌剧《________》曾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等。
(2)《回延安》第五节中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3)第二节中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2.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2)娃娃争抢来把.手拉( )(3)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4)米酒油馍.木炭火( )(5)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6)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二、选择题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A.贺敬之,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有《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放歌集》等。
B.1945年,贺敬之和丁毅共同创作的话剧《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新话剧。
C.全诗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
D.陕北民歌“信天游”,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分为五个部分: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赞延安、祝延安。
B.诗人描绘团聚的场面时,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如米酒、油馍、窑洞、红窗花等,烘托了热闹的气氛。
C.“一头扑在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无比激动的心情,可以从一个“扑”字看出来。
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出来。
“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
5.对《回延安》中“母亲延安换新衣”这句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把延安的变化说成“换新衣”,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喜悦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