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六年级1
- 格式:doc
- 大小:167.00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1 How can I get there 单元复习(知识梳理+检测)一、重点单词、短语。
science 科学museum 博物馆bookstore 书店cinema 电影院hospital 医院crossing 十字路口turn 转弯left 左straight 笔直地right 右ask问interesting有趣的street 大街restaurant饭店post office 邮局get to 到达turn right 右转next to 靠近in front of 在……前面over there 在那儿far from 离……远on the left 在左边at the first crossing在第一个十字路口turn left 左转go straight 直走on the right 在右二、重点句型。
1. —Where is the museum shop? —博物馆的商店在哪儿?—It’s near the door. —在大门附近。
2.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 科学博物馆在哪儿?—It’s near the library. 它在图书馆附近。
3. —How can I get there? 我怎么到那儿?—Turn right at the school. Then go straight. 在学校右转。
然后直走。
4. I want to buy a postcard. 我想买一张明信片。
5. —Where is the cinema? 电影院在哪里?—It’s near the hospital. 它在医院附近。
6. There is a pet hospital in my city. 在我的城市里有一家宠物医院。
7. —How can we get to the hospital? 我们怎么到医院?—Turn left at the cinema. 在电影院左转。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六年级上册语文书课文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课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WTT在此整理了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原文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它只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
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它只有这大,不会再长大。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的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
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六年级上册第13课《穷人》笔记一、生字词1. 生字- 汹(xiōng):汹涌,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比喻声势浩大。
例如“汹涌澎湃”。
- 涌(yǒng):本意是水由下向上冒出来,像水涌出这样的动作也可以用“涌”来形容,如“涌现”。
- 澎(péng):“澎湃”一词中的一个字,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常表示浩大的气势。
- 湃(pài):与“澎”组成“澎湃”。
- 熄(xī):熄灭,使火停止燃烧,如“熄灯”。
- 掀(xiān):掀开,揭起。
比如“掀被子”,有使物体向上的动作。
- 困(kùn):被困,表示陷入艰难的处境。
有穷苦、艰难的意思,也有疲乏想睡的含义,如“困倦”。
- 唉(āi):叹词,表示叹息。
2. 词语- 呼啸:文中形容海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例如“狂风呼啸着穿过树林”。
- 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
如“他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如意”。
-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蠢事或坏事后带来的不良后果,自己承担。
二、多音字1. 作- zuò:作业、工作等。
在“自作自受”这个词里读“zuò”。
- zuō:作坊,表示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
2. 熬- áo:煎熬、熬夜。
在课文中表示渔夫在恶劣的环境下艰难地维持生活,“熬”着日子,这里读“áo”。
- āo:熬白菜,一种烹饪方法。
三、重难点1. 重点- 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对桑娜和渔夫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分析他们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物形象。
例如,桑娜在抱回孩子后的矛盾心理“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一系列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出桑娜的善良,她明知自己家庭困难,却还是忍不住去帮助邻居的孩子。
- 环境描写的作用:课文开篇的环境描写“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3、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1)》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3、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1)》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百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会列出方程,求解未知数,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基本知识,对百分数的理解和应用有一定的基础。
同时,学生也已经学习了利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能够联系已有的知识,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但部分学生在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列出方程和求解未知数的过程感到困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列出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列出方程和求解未知数的过程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百分数和方程的应用。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含例题和练习题。
2.教师准备相关的情境材料,用于教学演示。
3.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和练习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一家商店举行促销活动,商品打8折,一件商品原价200元,现价是多少?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例题,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单元主题,引入课题1.本单元围绕“小说的魅力”这个人文主题,选编了中外作家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说——《桥》《穷人》《金色的鱼钩》。
其中,前两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
2.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这是统编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这次专门编排小说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与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有一定的联系。
从小说阅读,到自己创编故事,让学生经历由阅读到表达的过程,既加深学生对小说基本特点的理解,又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4.谈话导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3页,今天我们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习,读读单元导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这就是我们认识的新文学体裁: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5.我们怎样读小说呢?【预设】:关注情节、环境,通过情节、环境描写,来感受其中的人物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小说《桥》。
6.齐读课题。
点明:谈歌写的小小说。
朗读课文,发现《桥》与其他课文的不同。
(篇幅短小,独句成段、短句短段)小小说的独特性: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结尾出人意料。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梳理情节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想一想这篇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结合学习任务单,出示词语:第一组:咆哮、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狞笑、放肆第二组:你拥我挤、跌跌撞撞、乱哄哄第三组:揪出、吼道、沙哑、清瘦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意。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教师示范书写。
(课件出示)①引导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要写好这类字要注意些什么?【预设】都是口字旁,左窄右宽。
②指导书写:“口”在字的左边时,字形要写小,位置靠上。
人教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之:第8课时解决问题(1)第8课时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例8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在“用数学”活动中,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在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单位“1”“分率”与所对应的量的相对性。
进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单位“1”“分率”与具体数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1. 找一找,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1)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2)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相等。
2. 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1)篮球有35个,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足球有多少个?(2)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相等,六(1)班有女生多少人?3.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利用单位“1”的量,来解决更多的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环节中两个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地复习了有关单位“1”的知识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单位“1”、分率与具体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思辨交流(一)阅读与理解出示例8情境图:这个大棚共480 m2,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红萝卜地的面积占整块萝卜地的。
红萝卜地有多少平方米?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呢?整个大棚的面积是()。
萝卜地的面积占整个大棚面积的()。
意思是说以()为单位“1”,()是()的()。
红萝卜地的面积占萝卜地面积的()。
意思是说以()为单位“1”,()是()的()。
要求的是()的面积。
【设计意图: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有效的数学信息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复习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书写(3分)一、填一填。
(每空1分,共20分)1. 15∶( )=0.375=3( )=( )÷24=6∶( )2. 30个56的和是( ),( )的34是18,0.625的倒数是( )。
3.一杯糖水中糖与水的质量比是9∶15,化为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比值是( )。
4. 5 m 增加15是( )m ,( )m 增加15是5 m 。
5.动态“清明上河图”是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镇馆之宝。
原画卷的长约525 cm ,宽与长的比是1∶21,宽约是( )cm 。
6.修一条公路,已修的占全长的47,已修的与未修的长度之比是( )。
7.元元在菲菲的南偏东35°方向上,距离是25 m ,那么菲菲在元元的( ) 方向上,距离是( )m 。
8.在里填上“>”“<”或“=”。
34÷123456÷1756×758÷54589. m 和n 互为倒数,6m ÷n 2=( ),m 5×n2=( )。
二、辨一辨。
(对的画“√”,错的画“×”)(5分) 1. 5 kg 的16和1 kg 的56一样重。
( ) 2.一个数除以13,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3倍。
( ) 3. 200∶40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5。
( ) 4.因为37×23×72=1,所以37、23和72互为倒数。
( )5.状状完成家庭作业用了24分钟,元元完成同样多的家庭作业用了30分钟,状状和元元完成家庭作业的速度比是4∶5。
()三、选一选。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1.45×311×54=45×54×311运用了()。
A.加法交换律B.乘法交换律C.乘法结合律D.乘法分配律2.a是一个不为0的数,下面的算式中,商大于被除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