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单元练习课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复习课》学习任务单及课后练习【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本单元所认识的 60 个生字、10 个新偏旁,要求会写的 23 个字和
2 个笔画。
2.巩固会意字识字、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等识字方法。
3.巩固背诵《画》《悯农》《大小多少》《升国旗》。
4.继续培养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上学习任务】
1.认一认。
2.连一连。
3.请给下面的字按偏旁归类。
4.说一说:小火箭下面的两个独体字能组合成什么字呢?
5.猜一猜这几个字的意思。
6.反义词连一连。
7.选择恰当的反义词说句子。
8.按要求,描一描。
9.看图写字。
10.背一背。
11.填一填。
12.读一读。
【课后练习】
1.《画》《悯农》《升国旗》《大小多少》四首古诗,课下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2.继续在生活中识字。
八年级上册Unit 5Readingl学案主备:审核:日期: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家长签字________【板块要点】一、教学目标1•阅读有关大熊猫的文章,了解大熊猫的成长过程及保护大熊猫的措施。
2•培养学牛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
3•通过文章学习来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和理解上一课所学的语言知识并进行交际运用。
2.根据文中的提示词简要复述课文。
二、词汇三、重点短语,句型l.be bom 出生2.look like看起来像3.at four months old 在四个刀大时4,not…any more 不再5.in the beginning=at first 起初6.1ook after herself 照顾她自己7.face serious problems 面对严重的问题8.live on 以食 -----为生9.as a result 结果10.be in danger 处于危险当中11 .take action 采取行动12.right now 「'、/:亥U13.at birth 岀生八年级上册Unit 5Readingl 学案主备: 审核: 日期:学校 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 家长签字 _______【课前导学】1•阅读有关大熊猫的文章,从上下文猜测文章大意。
2. 根据音标学习新的单词。
3.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组(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食…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临严重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制定法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变得越来越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处于危险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学习】 Task 11 • 3-minutes speech (let a student say something about his or her daily life)2. Check the previewTask 2 Do a guessing game “what is it?',(Quiz about animals) and have a competition Task 3 Reading1. Pre-readingSkimming: answer two questions(1) What is the story about?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panda? And what does it mean?(2) What will happen to giant pandas if we do nothing?2 While-reading (finish different tasks )(1) Group work ( Divide the text into three parts, and the meanings)(2) Read for details about Xiwanga. Task 1: Read the first part, and fill in the blanks about Xiwang's weight and foodComplete B2 on page 59b. Task 2: Further thinkingWhy is Xiwang crying?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at Xiwang may have in the future ( students can discuss first)Read the second part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problems and fill in the blanksc. Task 3: Solution: What actions can we take to protect giant pandas? (Read the third part)And complete B3 on page 60(2)立刻,马上 _______________ (4)照顾自己 _________________ (6)不再 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因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采取措施 _________________(3)Retell the general meaning of the text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3.Post-readingHave a discussion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text? And what can we do in our daily life?What actions can we take to protect the wild animals?【课堂巩固】一、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1."Mind your own business" ______ "Pay no attention to other peopled things,(意思是)2.They failed but tried it again. Now here is the pleasant ___________ .(纟吉果)3.1want to buy a book, but there is ______________ left in the shop.(没有一个)4.Our government(政府)is making __________ t o protect giant pandas.(法律)5.What __________ should we take to protect the tigers?(行动)6.___________ , I failed in the English test.(令人遗憾地)7.This problem is very ___________ . We must report it to the teacher.(严重的)& These students are ___________ from the countryside.(主要地)9.The children were in ___________ when they played with fire at home.(危险)10.In the ___________ ? Tom sang a beautiful song for the guests.(开始)11 .The boy couldn't find his mother, so he cried _________ (sad).12.1hear many animals lose their ________ (life) because people eat them.13.There is some _______ (dangerous) in front.14.1think tigers are _______ (dangerous) than bears.二、单项选择。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第五单元的重点知识,包括生字词、课文内容、语法等。
2.熟练掌握第五单元的字词、句型和篇章结构。
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复习第五单元的重点生字词。
2.复习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3.复习第五单元的语法知识,包括句子成分、词语搭配等。
三、教学内容1. 生字词复习1.生字词1: [生字词1]2.生字词2: [生字词2]2. 课文内容复习本单元的课文主要讲述 [课文内容简介]3. 语法知识复习1.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等。
2.词语搭配:常见的名词搭配、动词搭配等。
四、教学活动安排1. 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复习第五单元中的生字词,通过互动游戏的形式巩固记忆。
2. 主体活动1.学生课文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文讲解:解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3.语法知识讲解:结合课文内容,复习语法知识点。
3. 巩固活动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给课文添加情节。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对第五单元的重点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课后作业1.默写生字词。
2.背诵课文。
3.完成语法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师注重对第五单元知识的复习,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加互动环节,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备课和教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导学案大单元整体设计 初三年级 化学学科 第五单元第 1 课题学案一、课题名称:质量守恒定律(P92~P98)二、学习目标1、能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解释某些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发生变化的现象。
2、能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进行解释,并能结合具体实例推测某种物质的粒子构成。
3、知道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变化的语言。
化学变化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即物质的关系)、各物质间量的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现象等都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
4、能从“质”与“量”的角度说出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根据化学方程式列举化学反应的有关信息。
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三、 学习内容及程序(一)温故知新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选项前的括号中画“√”或“×”。
(相对原子质量O -16,Cl -35.5,Ca -40) ( )A .Ca(Cl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1002165.3540216⨯⨯++⨯ ( )B .CO 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C .右图所示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元素常显的化合价为+2价( )D .氯酸钾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氧化物2.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3 个硫原子 ,1 个铝离子 ,8 个水分子 ,氧化铁(二)学习新知识1、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和有没有发生改变?引入:火柴燃烧最后只剩下灰烬,酒精燃烧后连灰烬都没有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吗? 你的猜想: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可能 。
2、设计并进行实验阅读书本P92—93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方案 方案一方案二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 ,气球 。
铁钉表面 , 溶液由 变成 。
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反应前后各物质 质量总和 符号表达式3、分析实验并得出结论:(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4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第五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对第五单元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包括但不限于:加减法、乘除法、分数、小数等。
2. 练习课的内容以练习题为主,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应用题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第五单元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学生对第五单元的学习感受,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练习题讲解1. 教师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图,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三、学生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2.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对练习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进行自我反思。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完成练习等,评价学生对第五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练习成绩,评价学生对第五单元知识的运用能力。
3. 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教师的评价,评价学生在练习课中的表现和进步。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3. 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5.2练一练【课题名称】第2课时练一练【课型、课时】复习课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90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9加几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
2.正确地口算9加几的加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发现9加几的和的规律。
【课前准备】1.教师:教学课件:《七彩课堂》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七彩课堂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学具:9加几的口算卡。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9加几”,谁还记得计算时最简便的方法?预设:计算9加几,凑十法最简便;看大数分小数,小数分成1和几;9和1凑成10,10加几得十几。
教师:比一比这几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再计算。
同桌相互交流,然后独立完成。
教师指名说一说算式的区别。
二、跟进练习教师:同学们对9加几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呢?我们来闯关试一试吧!1.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1题。
教师演示移动9,用9依次加上卡片上的数,学生说出口算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部分算式卡(有意识地按顺序摆)。
9+1=109+2=119+3=129+4=139+5=149+6=159+7=169+8=179+9=182.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2题。
教师:图中有哪些信息?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吗?预设1:左边有9只蜜蜂,右边有5只蜜蜂,一共有几只蜜蜂?列式是9+5=14。
预设2:左边有9朵红花,右边有4朵红花,一共有几朵红花?列式是9+4=13。
【设计意图】这道题的信息比较丰富,在收集信息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把数出的数记录在图中,让学生养成细致的学习习惯。
3.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先按照要求圈一圈,并计算出答案。
教师:观察这些9加几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这些算式的和都是十几,还有的学生会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字比9加几的“几”少1。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五单元学案(最新人教版)平行与垂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能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2.能正确地判断平行与垂直。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
2.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画的和其他同学画的一样吗?二、自主探究1.研究相交与不相交。
(1)下面是5位同学所画的两条直线。
A B C D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填一填。
(2)进一步分类。
把上面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再延长一些,然后再重新进行分类,你发现了什么?(3)通过分类可以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任意画两条直线可能(),也可能()。
2.揭示平行的概念及特征。
(1)两条直线画得再长也不会相交的情况在数学上叫永不相交。
也就是说这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叫做()线。
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
(2)看下图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呢?(3)判断两条直线是否是平行线需要哪些条件?3.揭示垂直的概念。
(1)观察每组中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
(1) (2) (3) (4)通过观察可以知道: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个角。
(2)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角中,有的是()角,有的是()角,还有的是()角。
(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三、课堂达标1.填空题。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角时,这两条直线叫作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
2.下面各组直线,哪组互相垂直?画○;哪组互相平行?画△。
()()()()()3.判断题。
(对的画“√”,错的“×”)(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 (2)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相交成的四个角一定都是直角。
( )(3)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垂直就一定平行。
()4.5.2 画垂线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能正确画出垂线。
2.知道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请同学们画出一组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二、自主探究1.画垂线,再一次感受垂线的画法。
六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第一节各种各样的能量教学目标:1、知道能量的描述性定义—能使物体“工作”或者运动的本领。
2、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能够设计方案探究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关系。
4、懂得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理解能量可以使物体运动或者“工作”。
学习过程:一、导入观察P52的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
二、自主学习1、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
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
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1)从刚才的五幅图中你能说出一些能量的名称吗?(2)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小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水能、风能、热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2、小组活动根据P53的要求制作和发射火箭,并把活动方案写活动记录本上。
要求:发射时不要对着人,要尽量向上发射。
合作探究:发射器的弹力高度与“火箭”发射高度有什么关系?三、合作探究1、我们生活中各种能量有那些作用?2、谈谈对“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这句话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1、指出下列物体是靠什么形式的能“工作”或运动的。
跳跃的青蛙,人跑步,融化的冰,电脑,风筝,太阳,人的食物,水力发电。
2、能量是:。
任何东西只要有、、、、、、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六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第五单元第二节能量的转换教学目标:1、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能针对具体情境看,说出什么形式的能转换成了另一种什么形式的能。
3、能自行设计能量转换装置或小玩具。
4、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重点: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难点:理解各种形式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第5单元加与减例1 学校体育室买来足球和篮球共150个,已知足球比篮球多50个。
买来篮球多少个?【详解】可以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
从线段图可以发现:如果足球减少50个就和篮球同样多,足球和篮球的总数也就减少50个,剩下150-50=100(个)了,这时足球和篮球个数相等,再把100平均分成2份,一份的个数就是篮球的个数。
【答案】150-50=100(个)100=50+50答:买来篮球50个。
例2 两个数的和是430,如果把较大一个数的最后一位数字去掉,它就与另一个数相同,则这两个数中较大的一个数是多少?【详解】假设较大数是abc,那么较小数就是ab,根据题意可以列出竖式:观察发现:因为b和c是两个不同的数,所以它们都不是0,和就是10,即:c+b=10,这样b+a=13-1=12,a+1=4,所以a=3,那么b=9,c=1。
这两个数就是391和39。
【答案】这两个数中较大的一个数是391。
例3 小虎在计算一道减法算式,把减数十位上的数字5看成了8,结果得到的差是432,正确的差是多少?十位上是5表示5个【答案】432+(80-50)=432+30=462答:正确的差是462。
例4 三年级组织了书法小组和美术小组,规定每人至少参加一个小组。
全班45人中,参加书法小组的有29人,参加美术小组的有25人。
全班两个兴趣小组都参加的有多少人?【详解】根据题意,可以运用图示法来分析。
图中重叠部分表示两个兴趣小组都参加的人数,如果把两个兴趣小组的人数相加,就是29+27=56(人),比全班人数多56-45=11(人),多出的11人就是参加两个兴趣小组的人数。
【答案】29+27-45十位上是8表示8个把5看成了8,表示减数增加了30 差就减少了30。
432加上30就是正确的差。
=56-45=11(人)答:全班两个兴趣小组都参加的有11人。
第五单元总结智慧小锦囊加与减三位数加法的笔算和验算589+146=735589+11416735验算:146+51819735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课标告诉我们:本单元是在已有口算、笔算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它包括: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注重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力求让大家体会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感受数学的价值,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3.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乐趣,感受到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1。
自学要求:请独立完成“合作探究'';你会解决吗?请列出算式。
我的疑问在学习过程中,我的疑问有:二、合作探究1.口算40x4 60x5 30x3 300x7 500x312x4 24 x2 13x3 32x3 7x112.选择其中两题,说一说口算方法。
3・观察教材第58页例1,仔细看情境图,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
(1)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2)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多少封信? 列算式:①②(3)你是怎样口算的?比比谁的算法多!(4)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比比谁算得快!(5)汇报口算方法,你怎么口算?(6)小组讨论:比较两种方法,寻找较简便的口算方法。
(7)我能自己编写出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算式,并口算。
归纳整理:两个因数末尾都是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 )前面的数相乘, 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
三、检测训练课堂目标达成1.教材第58页的做一做。
(任选一题说说你的口算过程)2 - 60 x 6060 x 30040 x 9050 x 3080 x 7023 x 20一共要付多少钱?课后巩固提升1.2. 拓展题。
(1 ) 40x ( ) =12000(2) ( ) X 70=4900 (3 ) () x () =2400学习后记请你将本堂课学习的收获、感悟或还有的疑惑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