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中国
- 格式:pdf
- 大小:538.65 KB
- 文档页数:13
第十章网络言论的特性与形态1.网络传播的特性及对网络言论的影响。
答:(1)网络传播的传播特性①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网络信息的制作与传播速度较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更为迅捷,其时效性已由及时性变为即时性,只有广播电视直播节目能与之相竞争。
②信息传播的丰富性网络的海量信息及多媒体传播方式,使其信息传播的内容及形式较以往任何大众传播媒介更加丰富与多样。
③传播范围的广泛性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与无国界性,使其传播范围无限扩展,弗远无界。
④传播方式的超链接网络传播突破了线性传播的限制,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为大量信息建立了彼此间相关的联系,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便捷。
⑤传播过程的互动性网络变传统的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实现了传者与受者、受者与受者之问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2)网络传播的对网络言论的影响网络媒体的传播性对网络言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使网络言论具有除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新闻评论的共同特点之外的一些个性特点。
其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选题的及时性与随动性网络言论的选题大都紧跟网上的热点新闻,及时或即时发表评论,形成热门话题;选题随着热点的升温而升温,随着热点的转移而转移。
②议论的自发性与互动性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与匿名性使人们的话语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现实了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的自发参与和自主评论;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又使网络言论的互动性得以充分实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讨论、交流、论辩与争鸣。
③观点的多元化与情绪化网络的开放性使多元观点找到了自由发表的空间;网络传播手段与方式的低门槛以及网络传播环境的虚拟性,又使网络言论具有情绪化、甚至非理性的特征。
④形式的多样性与随意性网络言论中既有传统报刊评论的体裁如专栏评论中的小言论、论坛评论及杂文等,也有BBS或聊天室上的即兴式言论,而且在写法及语言上也相当随意,不遵循以往的语言表达习惯,使网络言论在不拘一格的同时,显得良莠不齐。
2.网络言论的概念及主要特性。
第六章大众传播6.1复习笔记一、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1.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1)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①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③大众传播的对象不是特定阶层或群体,而是社会上不定量的多数的一般大众。
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⑤大众传播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单向性。
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①环境监视;②社会协调;③文化传承。
(2)赖特的“四功能说”①环境监视功能;②解释与规定功能;③社会化功能;④提供娱乐功能。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施拉姆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概括。
施拉姆的贡献是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③由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大量提供所产生的精神麻醉功能。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1.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1)大众报刊的特点:①价格低廉,一般人都有能力购买。
②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③发行量大。
④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广泛的大众。
⑤广告收入是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2)报纸在向大众报刊发展中的两个转变:①由“观点纸”向“新闻纸”转变。
②由政党经费运营向市场化和企业化经营的转变。
2.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诞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它推动了通讯社的诞生。
电影出现于19世纪末,从一开始就属于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
广播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了商业化进程,成为大众化传媒。
3.电视媒介与大众传播电视二次大战后迅速发展和普及,成为现代最主要的大众传媒。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功能、观念与工作原则3.1复习笔记一、公共关系的功能1.公共关系的功能与工作职责公共关系管理活动其本质上是一种传播行为,公共关系管理具有传播行为的守望、协调、教育以及效益等基本功能。
2.公共关系管理的守望功能公共关系管理具有监察社会环境的变化,确保组织决策适应社会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变化趋势的守望功能。
公共关系管理的守望功能主要是依靠日常的公关信息搜集、舆论监测分析等具体公关工作职责来实现的。
3.公共关系管理的协调功能公共关系管理具有协调各种力量,协助决策层解决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的功能。
公共关系管理的协调功能主要是依靠提供公关咨询建议、传播沟通管理、关系协调管理等具体公关工作职责来实现的。
①公关咨询建议。
公共关系部门在组织决策时,要向决策层和决策职能部门提供有关公共关系方面的情况和意见,行使决策参谋的职责。
②传播沟通管理。
公共关系应围绕着组织的目标主动开展各种传播沟通活动,通过传播沟通来增进本组织与各类公众的相互了解,进而影响公众舆论,创造有利于本组织生存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
③关系协调管理。
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协调,不仅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还必须借助于大量直接交往的社会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公共关系活动为组织广结人缘,建立广泛的、较为稳定的、有一定感情基础的社会横向关系网络。
4.公共关系管理的教育功能公共关系管理具有将组织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组织文化、优良传统、先进思想、科学知识贯彻传承、发扬光大的功能。
公共关系管理的教育功能主要是依靠公关传播沟通、员工公关教育、公关市场教育等具体公关工作职责来实现的。
教育引导是以传播知识为主要手段,在内外公众之间寻求利益共同点的活动。
5.公共关系管理的效益功能①公共关系管理具有增进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效益,确保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功能。
公共关系管理的效益功能主要是依靠做好公关管理的每个环节,以及公关策划、形象管理、品牌管理、信誉管理等具体公关工作职责来实现的。
第八章稿件配置课后习题详解1.稿件配置的意义和作用。
答:稿件配置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配置稿件有助于充分挖掘新闻信息资源全面反映报道客体,深化主题。
每一单篇的新闻稿件,其报道范围、报道深度相对于无限变化的客观存在而言都是极其有限的,难以展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貌,也难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稿件配置能够弥补单条稿件的这种不足,它以多篇稿件的组合或对稿件的发展,从多种角度、从各个层次上表现客体和深化主题。
(2)稿件配置有助于灵活多样地运用表现手法,加强传播效果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具体到任何媒介的某一条稿件,往往只能用一种体裁来表现主题。
因此,对于那些比较重要和复杂的报道客体,单篇稿件在表现手法上的局限性必然会影响传播效果。
稿件配置特别是“稿群”的运用,能够弥补单稿在表现手法上局限性,获得更好的报道效果。
(3)配置稿件有助于优化报纸版面表现风格特色报纸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系统,报纸的每个局部,像版、栏之类又是由若干具体的稿件组成的。
所以,新闻稿件是组成报纸的最小的元素。
不同的报纸,新闻稿件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不同,由此便表现出来的版面风格、专栏特色也就不同。
2.稿件组织的方法。
答:稿件组合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同题组合即将相关的若干条稿件放置在同一个标题或提要之下,作为一个整体发表或播出。
运用同题组合,首先要对稿件的主题与内容加以分析,以找出稿件的共同点。
确定统领这些稿件的共同的主题,以这一主题为基础制作稿件共同的标题。
同题组合稿件确定主题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①组合内容相同的稿件,从稿件内容的同一性中归纳主题;组合内容性质对立的稿件,从稿件内容的矛盾性中提炼主题。
②组合内容互为补充的稿件,从稿件内容的互补性中概括主题。
(2)专栏组合专栏是报纸版面中相对独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稿件组合成的。
专栏有两类,一类是固定的,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出现。
还有一类则是不固定的,非连续性出现的,编辑对这类专栏并没有事先的设计,而是在编排稿件时根据稿件之间的某种联系,临时将若干条稿件组合成一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以专栏的形式出现。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第一部分传播理论第十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考点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1.国际传播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主要手段的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传播。
其基本主体是国家,还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和机构以及活跃在国际事务领域中的个人。
2.全球传播(1)全球传播的出现与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和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
(2)从事跨国界传播主体多元化。
(3)多样化的个人媒介或群体媒介日益活跃并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
(4)“地球村”意识的形成以及全球性问题受到重视。
(5)全球传播依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但同时,不同文化间的接触、摩擦、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性影响等问题,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3.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1)经济信息的全球性实时传播使生产、流通和消费各领域的经济关系得到加强。
(2)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日益模糊,地缘政治向全球政治转变。
(3)文化传播和文化输出的比重增大,异文化之间的交流、摩擦和碰撞日常化。
考点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论争★★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结构的不平衡(1)当今世界上“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困国”之间的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2)少数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衡、不平等结构。
(3)这种结构维护的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受控制、受支配的地位。
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及其发展阶段(1)“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建立“均衡、平等”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而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一场大论战。
(2)论战的三个阶段(见表1-10-1)表1-10-1论战的三个阶段考点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中的若干重要课题★★★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研究揭示:流通于世界的大部分国际新闻,都是根据西方的新闻价值标准而选择和加工出来的,它们服务于发达国家的目标和利益,并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第五章新闻传受的心理机制课后习题详解1.收受新闻的一般心理。
答:新闻传受的一般心理包括求新、求知、求同、求异、求趣、求美几个方面。
具体阐述如下:(1)求新心理,是指人们在新闻传受过程中总是追求具有新意的新闻信息。
这种新意,包括新闻报道的内容新和新闻报道的技法新。
从内容上说看,人们希望了解最新的事实变动情况,要求新闻反映新鲜事物,要求新闻报道的立意新颖。
从技法上看,要求新闻报道的手法新颖,手段新颖。
(2)求知心理,是指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需求。
即要求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事实变动的信息,满足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需求;要求新闻传播最新的科学文化信息和与最新的事实变动密切相关的各类知识信息。
(3)求同心理,是指人们对于和自身具有某些共同性的事物感兴趣的心理。
这种心理可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①新闻报道的客观对象与收受者的社会角色相同或相似时,新闻容易被收受者选择;②新闻报道的事实和收受者的生活经历有相同之处时,新闻容易引起收受者的关注;③新闻报道中体现的观念和情感同收受者的观念和情感相同或相近时,新闻容易被收受者接受。
(4)求异心理,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好奇心理。
这种心理在新闻传受活动中,常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①反映反常事物的新闻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②具有超常性的事物容易受到受众关注;③反映与受众熟悉的事物截然相反或存在鲜明对比差异的事物的新闻,容易激发受众的直接兴趣。
(5)求趣心理,是指人们对具有趣味性的事物的心理指向。
这种心理表现在对新闻内容、编排手法、语言等新闻传播手段的趣味性要求方面。
内容的趣味性,包括名人轶事,花絮新闻,具有生活情趣的新闻事件。
手法的趣味性,包括新闻语言的风趣幽默,新闻标题和版面设计的风趣等。
(6)求美心理是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人们在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获得过程中,能够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
新闻传受活动中人们的求美心理表现为:通过新闻内容、新闻写作技巧表现的各种美以及通过新闻传播的外在形式表现的各种美都能够引起受众兴趣。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建立13.1复习笔记一、新闻传播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1.公营新闻传播事业网的迅速建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迅速建立起一个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新闻事业网,即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人民广播电台网。
①报刊网:建国后,《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很快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报,并向国外发行。
作为公营报刊系统主体的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级、地(市)级乃至个别县级的党委机关报也相继创建。
②通讯社网: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将新华通讯社建设成为一个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在首都北京设立总社,并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大行政区设立6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
③广播电台网:在广播事业建设方面,1949年12月,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1950年起开始创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业务,1954年后开办对台湾广播业务。
各地区的人民广播电台也纷纷创建。
有线广播收音网也在全国各地,主要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
2.对私营新闻机构的社会主义改造①建国之初,党和政府根据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积极扶助私营新闻机构,在宣传报道上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对私营报纸的新闻、言论不实行事前检查的办法,而是采取团结教育的方式,帮助它们改进宣传报道内容。
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私营新闻机构自身遇到了许多困难,党和政府开始采取合并改组等新措施,并通过公私合营这一形式对私营新闻机构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即在经济上除保留私股外,由政府给予适当的投资或贷款作为公股,以扶持私营报纸发展。
③私营广播电台的经历与私营报纸基本相同,至1953年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后又并入当地的国营广播电台。
3.新闻教育机构的调整与发展①党和政府对旧新闻教育机构进行全面改造。
凡国民党直属的新闻教育机构实行一律停办的政策,对其他新闻教育机构则实行改造与整顿的政策。
第一章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与发展1.传播活动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就已出现。
至近代新闻业诞生之前,它大致经历了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和印刷传播三个发展阶段。
(1)口头传播①前语言时期,人类使用的传播方式十分简单(呼唤、体态、手势等)。
随着社会的演进,人的大脑功能及发音器官逐渐完善,才产生音节语言(大约几十万年前)。
此后,口头语言传播成为人类主要的信息传播形式。
②口语传播的具体形式有部落、团体、民族的集会,田间地头的传闻,广泛流传的民谣,行吟诗人的说唱等。
③由于口头语言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古代人类还借助体语、标记、图式、声光等多种方式作为新闻信息传播的辅助手段。
(2)手写传播①文字的产生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四千年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手写新闻传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②书写材料的改进a.公元前2世纪,中国出现了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公元l05年,东汉人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开始用树皮、破布、纤维和渔网造纸。
这一技术传到高丽、日本,后经中亚、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为各国采用。
b.纸张发明后,手写传播更趋便利,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商人为获知商情,大量汲取各种信息,使得新闻传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c.在数千年的手写新闻时期,具有今日新闻纸性质、正式载入史册而见诸后世的计有以下几种: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新闻信,是指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威尼斯及欧洲各国的手抄小报。
(3)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为印刷新闻传播奠定了基础,它是人类传播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①印刷术的演进a.公元7世纪初,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即用在版材上雕刻成图文的印版进行印刷。
宋朝庆历年间,毕昇首创胶泥活字排版印刷术。
公元14世纪初,中国又出现了木活字印刷。
b.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并制成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
随后他用自己发明的印刷设施印出了《圣经》释义辞典。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
第一部分传播理论
第九章传播效果研究
考点一:传播效果研究及其历史★★★★
1.传播效果的含义和层面
(1)传播效果的含义
①狭义和微观层面:指具有说服或宣传意图的传播活动使传播对象发生的心理、态度和行动的变化。
②广义和宏观层面:指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对社会和受众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
(2)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现阶段有三个层面:
①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外部讯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的知识构成和知识量的变化。
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观念、意识而引起的情绪或感情的变化。
③行动层面上的效果:由认知、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外化为人们的言行。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2.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见表1-9-1)
表1-9-1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3.第二时期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概念(见表1-9-2)
表1-9-2第二时期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概念
考点二: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和制约因素★★★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见表1-9-3)
表1-9-3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2.传播技法与传播效果(见表1-9-4)
表1-9-4传播技法与传播效果。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媒体的关注度不断增加,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也逐渐受到了广大同等学力考生的关注。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是评价考生在该专业领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探讨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的特点、准备方法以及应试技巧,以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考和应对考试。
一、《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特点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型多样性:《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形式。
考生需要既具备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又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2.知识广度:该科目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包括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媒体发展与变革、传播伦理与法规等方面。
考生需要系统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够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3.时效性强: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内容与时事紧密相关,其中不乏涉及当前热点事件的考题。
因此,考生需要时刻关注社会动态,紧跟时事新闻,以便在考试中能够灵活应用。
二、准备方法针对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的特点,考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准备方法。
1.学科知识复习:系统学习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注重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借助教材、参考书籍以及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同时结合习题进行巩固。
2.解析历年真题:分析和解析历年的考试真题,了解考试命题的规律和重点方向。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研究和解答,可以找到备考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3.跨学科知识整合: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因此考生需要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学科的论文、书籍或者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增强对相关知识领域的了解和掌握。
4.创造性思维训练:考试中的论述题和简答题往往需要考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发挥。
第五章民族报业的勃兴与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5.1复习笔记一、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1.《中外纪闻》、《时务报》等维新派报刊的创办(1)《中外纪闻》1895年,《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梁启超等任编辑,当年12月改名为《中外纪闻》,北京强学会成立后成为该报机关报。
1896年遭封建顽固势力迫害而停刊。
(2)《时务报》1896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旬刊,黄遵宪等人创办,梁启超任总主笔,汪康年任经理。
梁启超独揽该刊的全部编撰工作,日撰评论4千多字,其中《变法通议》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43期。
梁启超在主办《时务报》期间首创报章文体,又称“时务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和笔锋常带感情,影响了一代文风。
2.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1897年后,各地维新志士以及各界人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出现,结束了外报垄断中国报业市场与新闻舆论阵地的局面。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办的政论性报刊,是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国闻报》、《知新报》、《湘学新报》与《湘报》等。
②在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中,还出现了专业性、纯商业性、文艺娱乐性、图画、白话等各类报刊,以及以青年、妇女、儿童等各类社会群体为对象的报刊。
3.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1898年6月“百日维新”开始后,光绪帝发布上谕,正式承认近代报刊具有合法地位,官绅士民得到了自由办报权利。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请定中国报律折》,在中国首次提出了报律的制定问题。
二、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1.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①1901年,清王朝实行“新政”后,有限度地开放“报禁”、“言禁”,允许民间办报,允许朝政信息公开传布。
②1905年后,清王朝开始制定言论、出版法律。
1906年,《大清印刷物件专律》颁布。
1906年10月《报章应守规则》颁布。
1907年,民政部颁布《报馆暂行条规》。
1908年,《大清报律》奉旨颁行,至1911年经修改并改名为《钦定报律》再次颁行。
③清末颁行的新闻法律、法令以及由这些法律、法令构成的新闻法律制度,就形式而言,可列入近代资产阶级法制的范畴,但也含有大量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陈规。
2.民族报业的复苏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至1906年后出现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1)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政治性报刊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政治性报刊,是当时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①苏报:1902年陈范在上海主办的《苏报》于开始转向革命立场,1903年聘章士钊出任《苏报》主笔,该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的重要宣传阵地。
②“苏报案”:1903年6月,《苏报》刊文介绍邹容撰写的《革命军》,还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为题摘登章太炎撰写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的部分文字,由此而引发“苏报案”,后上海租界当局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永远停刊。
③于右任:1907年后,革命派报人于右任先后创办了《神州日报》和“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
④“大江报案”:《大江报》,初名《大江白话报》,创刊于1911年,由詹大悲创办并自任总经理兼总编辑,1911年8月因发表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和《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而被查封,詹大悲、何海鸣被判服刑18个月,史称“大江报案”。
(2)政治上倾向改良派的报刊影响较大的有《大公报》、《时报》、《京话日报》等。
《大公报》于1902年在天津法租界创刊,由英华(敛之)创办并主持报务。
(3)第二次办报高潮中各类报刊的发展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商业性报刊、文教性报刊等各类报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白话文报刊开始遍布全国各主要城市和地区,大多为革命派所创办。
3.清末新闻业务的发展(1)内容在内容上,这一时期的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
①新闻报道面日益扩大,新闻报道体裁日益增多。
②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报纸评论形式日益增多。
③出现了《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庄谐丛录》等著名副刊。
④广告在报纸上占据重要地位,广告文字的编写和美术设计有很大改进。
(2)形式①在形式上,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的报纸发展成为现代形态的报纸,完全摆脱了书册式和杂志式的痕迹,成为对开或四开的单张报纸,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
②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一些报纸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开始发行“号外”。
③新闻摄影图片开始被广泛运用。
三、资产阶级保皇派和革命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1.资产阶级保皇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中国资产阶级保皇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中,康有为、梁启超等在日本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影响最大。
①《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资产阶级保皇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刊,旬刊,梁启超主持编务,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其办报宗旨。
②《新民丛报》1902年在横滨创刊,半月刊,梁启超主持编务,在政治上鼓吹保皇立宪,在内容上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模式,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无所不包,曾与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论战。
2.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①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是《中国日报》,1900年在香港创刊。
②1902年后,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是革命派报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③1905年,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孙中山为该刊亲撰《发刊辞》,第一次将其革命主张概括为“三民主义”,以作为该报的办刊宗旨,章太炎等曾任主编。
5.2课后习题详解1.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什么?它的出版有何意义?答: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割地赔款,民族危机严重。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主张,维新思想迅速发展成为社会思潮,导致了一场群众性的维新运动。
运动中报刊起到了重要的鼓动作用,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万国公报》。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①该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康有为的两大弟子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这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②在《万国公报》创刊的同月,强学会成立,《万国公报》转为该会的机关报。
《万国公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题目有工商、铁路、邮政、兵制、学校、报馆等。
③1895年12月16日,强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仍由梁启超、汪大燮主编。
④从内容上看,《中外纪闻》除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还有上谕等。
《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及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欢迎。
1896年1月20日,《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只存在了一个月零五天,共出18期。
(2)《万国公报》出版的意义①《万国公报》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是康梁维新变法主张的舆论阵地。
《万国公报》的出版在京师引起强烈反响。
《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及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欢迎,也使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识议一变”。
②《万国公报》的创办,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活动的高潮。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至1898年三年的时间里,全国出版的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以上是中国人自办的,它们遍及全国的许多城市,积极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并且打破了外报在华的优势,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以及他们的报刊在这次高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简要评述梁启超及《时务报》的业绩。
答:1896年夏,随着维新活动的重新兴起,维新派报刊也纷纷创刊,将维新派的办报活动推向高潮。
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维新运动再度兴起的第一炮。
《时务报》创刊后,由梁启超任总撰述,汪康年任总经理。
(1)对梁启超的评述①梁启超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之一。
他自小熟读经史,17岁中举人,18岁晋京会试,落榜而归,遂拜康有为为师。
1895年他和康有为一起晋京会试,其间参与了“公车上书”,之后主编《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②梁启超受黄遵宪等人邀的邀请,主持《时务报》笔政。
1897年10月,梁启超在主持《时务报》笔政一年零三个月后,接受了湖南时务学堂的邀请,赴湖南长沙就任肘务学堂总教习,并参与《湘报》的筹办事宜。
③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他积极参与各项新政话动,并受命筹办京师大学堂和译书局。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④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参加过反袁斗争,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1929年病逝北京。
⑤梁启超的办报生涯自1895年在北京主编《万国公报》起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
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2)《时务报》的业绩①《时务报》每期约30000字,所刊内容有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
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负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