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13上面层配合比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沥青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设计质量控制摘要: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有关部门制定了新的《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完善了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本文根据新《规范》的要求,提出了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的优化设计,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设计、生产设计和生产验证,分析了矿料间隙率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规律,针对不同情况的空隙率和稳定度,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法,并通过马歇尔实验,来加以检验。
文章主要简要分析了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底基层、基层及面层的配合比设计以及应用。
关键词:公路;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一、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一)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确定矿料的最大粒径、级配类型及最佳沥青用量。
1、确定矿料的级配类型。
选择合适的沥青混合料级配类型是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质量的前提。
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应符合工程设计规定的级配范围。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宜根据公路等级、气候及交通条件根据《规范》确定采用粗型(C型)或细型(F型)的混合料。
对夏季温度高、高温持续时间长,重交通多的路段,宜选用粗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C型),并取较高的设计空隙率;对冬季温度低,且低温持续时间长的地区,或者重载交通较少的路段,宜选用细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F型),并取较低的设计空隙率;沥青面层集料的最大粒径宜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并应与压实层厚度向匹配,沥青面层的压实厚度不宜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5-3倍,以减少离析,便于压实。
2、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根据设计文件结构层的要求,选取相应的合格材料,先进行矿料级配计算,找出最佳状态下的矿料级配。
通常情况下,合成级配曲线宜尽量接近工程设计级配中值,为确保高温抗车辙能力,同时兼顾低温开裂性的需要,配合比设计时宜适当减少公称最大粒径附近的粗集料用量,减少0.6mm以下部分细粉的用量,使中等粒径集料较多,形成S型级配曲线,并取中等或偏高水平的设计空隙率。
现行《规范》中通过马歇尔试验进行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六选一”课题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学生姓名曹烈波学号 **********指导教师姚永鹤年级 07级道桥建筑工程学院沥青砼上面层(AC-13)试验段施工技术方案摘要: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原材料的取材质量低劣,配合比大小有偏差,以及底下的施工队伍缺乏专业的施工技术和经验,导致部分沥青混凝土工程有隐藏性危险,故在此讲述一下关于沥青混凝土的专项施工方案,减少甚至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出现,保障工程的质量……………关键词:公路工程,沥青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目录引言 (1)1工程概况 (1)2 试验段目的 (1)2.1机械数量与组合方式 (1)2.2试拌决定 (1)2.3试铺决定 (2)2.4修订施工组织计划 (2)2.5材料质量及施工质量 (2)2.6确定施工方式 (2)3 试验路段的选择 (2)4试验段的施工时间 (2)5 施工前的准备情况 (2)5.1施工现场准备 (2)5.2人员 (3)5.3机械设备 (4)5.4试验检测设备 (4)5.5原材料情况 (4)6 施工工艺流程 (6)7 施工技术方案 (6)7.1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和 (6)7.2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9)7.3改性沥青混合料摊铺 (10)7.4改性沥青混合料碾压 (12)7.5养护与交通管制 (14)8 文明施工 (15)9质量控制方法和手段 (15)9.1具体职责 (15)9.2施工质量控制 (15)10 质量保证措施 (16)11安全生产规程 (16)12 安全管理组织措施 (17)结论 (17)参考文献 (18)引言近几年来,公路工程中沥青混凝土质量低劣,造成公路上一些不必要的隐患,有的路面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有部分路面开裂,甚至塌陷。
究其原因,除了沥青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差,配合比有偏差外,还跟施工队伍缺乏专业的技术与经验有关…………….1 工程概况本合同段位于富阳市受降镇,起点位于老320国道金家岭,杭州与富阳交界处,桩号K236+890,终点于位于受降镇,桩号为K242+680,全长5.79km。
AR-AC13施工技术及要点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车辆增多,废弃轮胎会逐年增加,用废弃轮胎制造的橡胶粉是一种良好的沥青改性剂,可有效改善沥青砼路面的使用性能;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沥青混凝土施工规范,本文提供一些施工要点及数据,以供参考。
关键字:橡胶沥青施工要点AR即橡胶沥青,是改性沥青的一种,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节能和环保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废旧轮胎是一种固体废弃物,其特性是不易降解和裂解,处理不当还会被不法分子翻新利用,流入市场造成安全隐患。
废旧轮胎中含有大量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等多种有益于改善沥青性能的材料,生产的橡胶粉添加进沥青可以有效改善沥青路面质量。
下面就其施工技术和要点进行一下探讨。
一、原材料选择1、基质沥青橡胶沥青所用的基质沥青采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其技术要求见表1。
2、橡胶粉橡胶粉颗粒规格应符合表2的要求。
橡胶粉筛分应采用水筛法进行试验。
Arizona Test Method 714橡胶粉密度应为1.15 0.05 g/cm3,应无铁丝或其它杂质,纤维比例应不超过0.5%,一般含有橡胶粉重量4%的碳酸钙,以防止胶粉颗粒相互粘结。
橡胶粉应提供质量保证书,质保书应说明橡胶粉规格、加工方式、加工的废旧轮胎类型,还应说明橡胶粉的储存方式。
表2橡胶粉筛分规格3、橡胶沥青参考我国现行改性沥青产品技术标准和美国亚利桑那州橡胶沥青技术标准,并结合工程应用经验,橡胶沥青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表3橡胶沥青技术要求4、集料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似立方体颗粒的碎石,宜采用玄武岩集料或辉绿岩集料。
细集料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的人工轧制的玄武岩、辉绿岩或石灰岩细集料,不能采用山场的下脚料。
5、填料橡胶沥青混凝土AR-AC13不使用矿粉填料。
6、外掺剂AR-AC13橡胶沥青混凝土需要掺入必要的外掺剂以改善橡胶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及混凝土的水稳定性能,掺量为混合料重量1~2%。
AC-13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施工方案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上面层施工方案在施工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上面层之前,需要进行准备工作,包括原材料准备、技术准备和施工准备。
1.原材料准备1)沥青:采用90号A级道理石油沥青,储存温度为130℃-170℃,符合JTGF40-2004规范要求。
2)粗集料:采用二级破碎(鄂破+反击破)生产,并配有大型除尘设备,在自建碎石场加工。
最大粒径为16mm,按粒径9.5mm~16mm、4.75mm~9.5mm、2.36mm~4.75mm三种规格备料。
经试验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JTGF40-2004规范要求。
3)细集料:采用石灰岩生产的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的规格为0-2.36mm的机制砂。
经试验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JTGF40-2004规范要求。
4)矿粉:采用石灰岩磨细得到,干燥、洁净,能自由从矿粉仓流出。
经试验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JTGF40-2004规范要求。
以上各类材料储备充足,满足生产需要。
2.技术准备根据施工合同、设计文件、施工规范和建设单位有关文件要求,编制沥青混合料AC-25C下面层试验段开工报告,为组织和指导沥青混合料下面层施工提供技术标准和工作程序,并报监理工程师审定。
同时组织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三级交底,确保现场操作人员能按设计规范要求施工和上岗前各种安全意识,保证工程开工的顺利进行。
批准的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上面层生产配合比为:10-17 : 6-10 : 3-6 : 0-3 :矿粉,最佳油石比为4.9%,马歇尔标准击实密度为2.406g/cm。
3.施工准备1)对下面层表面浮动混合料应扫除至路面以外,表面杂物亦清扫干净。
应提前冲洗,风吹干净。
粘层采用改性SBS乳化沥青,使用欧亚全智能沥青洒布车进行洒布,每次洒布宽度为3.7m。
改性乳化沥青用量控制在0.3~0.5L/㎡范围内,具体洒布量以试验结果确定。
喷洒时,粘层沥青成雾状喷洒,均匀分布成一薄层,保证沥青洒布的均匀性,并在起步和终止时采取措施,避免喷量过多或过少,纵横向接缝处应调整好宽度,避免搭接处喷量过多或漏洒现象。
1.1基质沥青橡胶沥青所用的基质沥青采用70号普通道路石油沥青,其技术要求及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及试验结果汇总表1.2橡胶粉橡胶粉筛分应采用水筛法进行试验。
橡胶粉密度应为 1.15±0.05g/cm3,应无铁丝或其它杂质,纤维比例应不超过0.5%,要求含有橡胶粉重量4%的碳酸钙,以防止胶粉颗粒相互粘结。
供应商应提供橡胶粉质量保证书,说明橡胶粉规格、加工方式、加工的废旧轮胎类型、橡胶粉的储存方式等。
其颗粒规格要求及试验结果见表2。
表2 橡胶粉筛分规格及试验结果汇总表1.3橡胶沥青橡胶沥青采用橡胶粉与70号道路石油沥青掺配而成,本其技术要求及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橡胶沥青技术要求及试验结果汇总表1.4粗集料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似立方体颗粒的碎石,粒径大于4.75mm。
本工程采用玄武岩集料,其粗集料规格和质量要求见表4和表5。
表4 粗集料规格筛分试验结果汇总表表5 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及试验结果汇总表1.5细集料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的人工轧制的机制砂,石质宜与粗集料相同,不用山场的下脚料。
本工程采用玄武岩集料,其细集料规格和质量要求见表6和表7。
表6 细集料规格筛分试验结果汇总表表7 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及试验结果汇总表橡胶沥青混凝土AR-AC13不使用矿粉填料。
1.6外掺剂AR-AC13橡胶沥青混凝土需要掺入必要的外掺剂以改善橡胶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及混凝土的水稳定性,掺量为混合料重量的1~2%。
适宜的外掺剂为普通硅酸盐水泥或消石灰。
本工程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外掺剂。
集料及水泥密度试验结果见表8。
表8 集料及水泥密度试验结果2 目标配合比设计2.1配合比设计要求及标准见表9和表10。
表9 AR-AC13橡胶沥青混合料级配范围表10 AR-AC13橡胶沥青混合料级配范围2.2矿料配比设计矿料配合比设计宜利用矿料筛分结果借助电子表格通过试配法进行,矿料级配曲线按《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T025的方法绘制。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查验(AC-13)一、设计及实验依据一、《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实验规程》(JTG E20-2020)二、《公路工程集料实验规程》(JTG E42-2005)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标准》(JTG F40-2004)二、要紧仪器一、车辙实验机二、沥青混合料稳固度测定仪3、浸水天平4、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仪五、震摆挑选机六、李氏比重瓶7、洛杉矶磨耗实验机八、电液式压力实验机九、延度仪10、低温针入度仪11、全自动沥青软化点实验器1二、磨光实验机13、路面强度实验仪等等三、原材料实验一、沥青沥青产于江西省沥青储运总站,规格型号国产50#沥青,对其性能指标实验结果列表1。
表1 沥青性能检测二、集料石灰岩产地为xxx、玄武岩产地为xxx,规格型号为10-15mm玄武岩碎石、5-10mm玄武岩碎石、0-5mm石灰岩石屑,对其性能指标检测结果列表二、表3、表4。
表2 集料大体性能实验3、矿粉及外掺料矿粉产地为xxx,外掺矿物纤维产地为xxx,外掺掺量为%,对其性能指标实验结果见表5。
矿粉筛分采纳水洗法,筛分实验结果见表6。
表5 矿粉大体性能实验四、沥青混合料实验表6 沥青混合料大体性能实验五、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13配合比掺配一、初选级配依照原材料筛分实验结果及标准要求进行掺配,掺配1号、2号曲线,结果见表7。
表7 AC-13型沥青混合料设计2 、选定一条设计级配依照1号,2号级配曲线的掺配比例,并依照预估最正确油石比,按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进行马歇尔实验,别离成型几组试件。
试件击实成型温度170℃,试件尺寸φ×,击实次数双面各75次,成型后试件用表干法测定各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和吸水率,同时用真空法测定沥青混合料的理论最大相对密度。
实验结果见表8:表8 AC-13型沥青混合料初选级配马歇尔实验结果综合分析以上实验结果,选定2号级配为设计级配。
3、确信最正确油石比依照设计级配按5个不同油石比制备试件,进行马歇尔实验。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改建工程X标段AC-13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试验段桩号:XXXXXXXXXXX~XXXXXXXXXXX)试验段总结报告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项目经理部XXXX年X月X日AC—13细粒式沥青混凝土试验段总结报告一、施工简况XXXX年X月X日,我标段在XXXX~XXXX进行了沥青混凝土上面层试验段施工,路段长200m,厚度4cm。
混合料采用LB2000型拌和楼集中拌和。
施工时,混合料的摊铺采用两台KBY50/70摊铺机进行,松铺系数暂取1.25。
碾压采用胶轮压路机2台双钢轮压路机3台.二、试验段施工目的1、验证用于施工的混合料配合比2、确定铺筑的松铺厚度和松铺系数3、确定标准施工方法4、确定出了AC—13最佳油石比。
5、严密组织拌和、运输、碾压等工艺流程,缩短拌和到碾压完成时间.6、质量检验内容、检验频率及检验方法.7、试铺路面质量检验结果.三、施工准备1、原材料准备沥青采用中海油70#石油沥青,我项目经理部试验室对沥青进行品质试验,检测的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碎石、砂为普格县砂石厂生产.碎石为三种规格:为11—22mm、6-11mm、3—6mm,机制砂为0-3mm,我项目经理部试验室对各档石料进行检测,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试验筛分成果表明:各档碎石及砂按比例掺配后混合级配良好,满足规范要求。
2、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我项目经理部试验室对所要使用的各种集料及沥青进行技术性质试验;经过拌和机上料、烘干、热筛分后分别从四个热料仓取样进行筛分及密度试验。
确定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为:碎石(11-22mm):碎石(6-11mm):碎石(3-6mm):机制砂(0—3mm):矿粉:沥青=22%∶25%:15%:35%:3%:5。
38%,油石比为5。
69%。
3、物质、人员、机械准备3.1、面层工区拌合站有三个沥青罐,且已灌入沥青;碎石按不同规格堆放在料场,各种碎石的数量满足试验段施工的需要。
交通世界TRANSPOWORLD收稿日期:2020-08-11作者简介:程军(1977—),男,高级工程师,从事高速公路项目管理工作。
AC-13C 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程军,东兆辉,郭伦良,罗明(中交二公局东萌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00)摘要:结合高速公路工程实例,根据AC-13C 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基本特点,围绕其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展开探讨。
具体对原材料质量、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及实际施工环节展开了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旨在保证公路路面施工水平。
关键词:AC-13C 改性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质量控制中图分类号:U416.2文献标识码:B1工程概况陕西省安康至岚皋高速AL-M01合同段起讫桩号为K0+000—K48+400,总长度为47.414km ,沿线地形条件复杂,桥隧比相对较高,建设单幅桥梁85座、单幅隧道18座、互通式立交4处、服务区1处。
主线行车道施工中,上面层使用AC-13C 改性沥青混凝土,鉴于材料的性能以及施工工艺均会对上面层乃至道路整体质量带来影响,有必要围绕其施工工艺展开探讨。
2原材料质量控制2.1SBS (I-D )改性沥青AC-13C 沥青混合料为本工程路面施工中的关键材料,选用的是SBS (I-D )改性沥青,基质沥青为A 级90#石油沥青,取该材料用量的4.5%作为改性剂的用量控制标准。
2.2集料粗集料以灰橄岩碎石为宜。
集料需具备质地坚硬、耐磨性强的基本特征,粒径为3~15mm ,细分为三个等级:3~5mm 碎石标记为1#料,5~10mm 碎石标记为2#料,10~15mm 碎石标记为3#料。
细集料粒径为0~3mm ,所用材料均需来自相同的石料场,以免发生质量差异问题,将细集料标记为4#料。
2.3矿粉矿粉以石灰岩矿粉为宜,需通过多次研磨而得,应具备干燥、洁净的特点。
2.4配合比设计利用中值线进行配合比设计,经多次试验分析后求得各类材料的用量比例,即1#料∶2#料∶3#料∶4#料∶矿粉=9∶32∶27∶28∶4。
进场设备AC-13C沥青混凝土上面层试验段施工技术总结我项目沥青上面层设计为AC-13C型沥青混凝土,宽度为6m,厚度为4cm。
于2015年月日在K + ~K + 段右幅进行沥青上面层试验段施工。
通过试拌、试铺,经检测其结果完全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施工过程正常,达到试验段试铺目的,验证了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和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决定了正式生产用的矿料配合比和油石比,也检验了我们的质保体系,机械设备、通迅和指挥方式,确定了拌和、运输、摊铺、碾压、施工缝处理等各道工序的施工工艺,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今后大面积的施工。
二、试验目的1、确定最佳的机械组合和施工组织;2、确定适宜的松铺系数;3、确定合适的碾压遍数和碾压速度;4、确定合适的施工工艺流程;三、机械设备、人员使用情况1、使用的主要机械设备和数量2、人员组成情况及分工职责通过本次试验段进行情况以及拌和楼产量、运距情况,在以后的正式施工中,我们将投入以下人员现组合如下:3、试验、测量仪器配置情况四、批准的目标配合比和生产配合比1、目标配合比: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设计配合比已批准,各种材料组成为:2、生产配合比: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生产配合比设计已批准,各种材料组成为:五、验证试验段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1、作业面检查(1)认真清扫中面层的浮动矿料或杂质,必要时用水冲刷。
对于局部被水泥等杂物污染冲刷不掉的,则用人工将其凿除。
(2)全面检查透层质量,污染处理以及水稳边部线形的调整在施工前处理完毕。
2、沥青混合料温度控制:沥青混合料各工序温度严格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指导意见(如下表)控制:试验段施工中,经检测混合料平均出场温度为167.2℃,平均到场温度为158.2℃,平均摊铺温度为151℃,平均碾压温度146.4℃,平均碾压终了温度为103.6℃,完全能够满足施工要求。
3、混合料的运输:(1)运料车现定为20辆,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前方有2辆料车处于等待卸料状态,运距约为80公里,运输车辆为20辆,能够保证拌和、摊铺连续性,以后根据运距数量可做相应的调整。
AC13上面层配合比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摘要:简要介绍汤屯高速公路AC13上面层的配合比设计及现场施工控制手段,阐述配合比及现场施工关键控制要点。
关键词:上面层;配合比;施工质量控制
汤口至屯溪高速公路既是国家重点干线天津至汕尾公路、杭州至兰州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安徽省公路主骨架的“一纵”,也是连接“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的交通要道及“黄山~衢州~南平”与“黄山~千岛湖~武夷山”大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工程设计采用6cm AC201型沥青砼下面层,6cm AC201型沥青砼中面层,4cmAC13沥青砼上面层(其中、上面层采用SBS改性沥青)。
现对AC-13上面层的配合比设计及现场施工控制进行介绍。
1、设计过程
1.1、原材料
要保证路面施工质量,必须选料精良。
应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统一料源,收料时加强检测,保证原材料质量。
原材料堆放场地采用水泥混凝土硬化,防止泥土对材料污染,不同材料间用砖墙隔离。
各种材料应控制如下:
沥青:选用合适的重交通沥青按照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的要求进行改性处理,通常掺入SBS进行沥青改性,掺量为沥青的4%—5%。
对改性沥青实行车车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接收,并双方共同留样存档。
1.4、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油石比与各项指标的关系曲线图
图2 油石比与毛体积密度关系曲线
图3 油石比与空隙率关系曲线
图4 油石比与饱和度VFA关系曲线
图5油石比与稳定度关系曲线
图6 油石比与流值关系曲线
确定最佳油石比
①由上图中曲线及沥青混合料技术标准可知,密度没有出现峰值,因此取相应于目标空隙率4.0%的油石比5.00%为OAC1,即最佳沥青用量的初始值OAC1=5.00%。
②由图中曲线可知,各项指标均符合沥青混合料技术标准的油石比范围为:4.80%~4.95%,即OACmin=4.80%,OACmax=4.95%则中值OAC2=(OACmin+OACmax)/2=(4.80%+4.95%)/2=4.87%。
③取OAC1 和OAC2的中值为最佳油石比,即定最佳油石比OAC=(OAC1+OAC2)/2=(5.00%+4.87%)/2=4.9%。
1.5、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试验、高温稳定性试验及低温抗裂性试验
进行最佳油石比下的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来检验设计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车辙试验(60℃)检验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小梁弯曲试验(-10℃)检验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试验结果见表3~表6。
1.6、设计结果
按照设计级配及最佳油石比,进行了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车辙试验及-10℃小梁弯曲试验,由试验结果知,该级配抗水害性能及高、低温性能良好。
2、施工质量控制
2.1、拌和站控制
沥青拌和站为AMP-4000C型,选用四个热料仓,热料仓振动筛的倾斜角度为14°,振幅为8-12mm,拌和能力为320吨/小时,在使用前由计量部门对自动称量部分进行了认真标定,确保计量准确,生产过程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并配有良好的打印装置。
在使用中勤维护、保养,保证设备运行稳定,完好率高。
拌和场必须配备足够试验设备,满足混合料检测要求。
混合料拌合时间干拌时间不少于5秒,湿拌时间不少于40秒,确保混合料拌和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团成块或粗料分离现象,改性沥青加热温度控制在160℃-170℃,集料加热温度控制在190℃-205℃,混和料出厂温度控制在170℃-180℃,超过195℃时予以作废。
同时沥拌站设专人在出料口处对拌和好的混和料的出场温度进行车车检测,并实行记录签字制度,确保沥青混合料的出场温度。
将混合料各项偏差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热拌沥青混凝土允许偏见表8。
2.2、压实度与碾压控制
压实是沥青混凝土施工中最关键的环节,没能很好压实的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加大对各种使用性能都有影响。
开放交通后行车碾压会造成混合料的压密变形而形成不正常的车辙,同时,由于混合料没有压实,使沥青混合料的空隙偏大,增加了与空气接触的介面,加速混合料的老化,更严重的是水进入空隙车辆行驶过后,会对路面形成动水压力,对路面过早的破坏,为确保压实质量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2.2.1、碾压温度
首先应确定最佳的碾压温度,即在材料允许的温度范围内沥青混合料能够支承压路机而不产生水平推移且压实阻力较小的温度。
在此温度范围内可用较少的碾压遍数获得较高的密实度和较好的压实效果。
在施工中现场温度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必须掌握好有效的压实时间,适时碾压,并根据天气及施工机械能力确定合适的碾压距离。
经实践证明下表中的碾压温度对改性沥青混合料是比较合适的。
2.2.2、选择合理的压实速度和遍数
在施工中选择合理的压实速度对减少碾压时间提高作业效率非常重要。
在施工过程中压路机的碾压速度要保持恒定。
压路机碾压时在横向由低到高进行,要紧跟摊铺机,压路机与摊铺机的最小间距为2-3m,压路机在碾压段终点换向处要呈阶梯状,错台距离要大于1m。
碾时要控制碾压速度(详见表10)。
2.2.3、选择合理的振频和振幅
为获得最佳的碾压效果,合理地选择振频和振幅非常重要,振频主要影响沥青面层的压实质量,多在42-50HZ的范围内选择。
振幅则影响沥青面层的压实深度,一般选择在0.35-0.6mm之间。
2.2.4、平整度、厚度控制
平整度的好坏直接影响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反映一个单位的施工水平。
在施工中应从基层抓起,逐层控制。
首先,使摊铺机及找平装置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在施工中根据拌和站出料能力确定摊铺速度,保证摊铺时其前至少保证3部料车,摊铺过程中摊铺机不得中途停顿匀速前进,不得随意调整摊铺机行驶速度,在铺筑过程中摊铺机螺旋送料器应不停顿的转动,两侧应保持不少于送料器2/3的混合料,并保证在全宽断面上不离析。
混合料连续摊铺过程中,运输车在摊铺机前10-30cm处停住,不得撞击摊铺机,卸料过程中运料车挂空档,靠摊铺机推动前进。
同时,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一定要用棉布或帆布对运输车上的混合料进行覆盖,防止温度过早的散失,局部温度明显偏低.
其次,中、上面层采用非接触式基准梁,提高摊铺的平整度,确保路面行车的舒适性,同时用基准梁又可保证路面摊铺厚度均匀。
2.2.5、施工接缝处理
应使用轻钢轮压路机垂直于路线进行横缝碾压,开始压路机在已压成的铺面上,伸入新铺层的宽度为15cm,然后每压一遍向新铺混合料移动15-20cm,直至全部在新铺层上后再顺路方向进行正常压实。
此时边压边用3m直尺测量并配以人工细料找补,直到平整度和压实度符合要求。
3、结语
经现场检测,全线渗水合格率为92.2%(60ml/min),平整度合格率为99.4%(0.7mm),取得了预期效果。
总之改性沥青砼路面施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范围很广的系统工程,现代化的施工机械、成熟的施工工艺是必要的物质保证手段,只有对各施工要点进行有效控制,才能铺筑出高水平的路面来。
参考文献:
1、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沙庆林.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3. 沈金安李福普陈景.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分析与防治对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