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五节1
- 格式:doc
- 大小:96.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一、透镜的概念:透镜是透明物质制成的、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光学元件,光从空气进入透镜一侧以及从透镜的另一侧射出时各发生一次折射,并由此产生会聚或发散的效果。
二、透镜的分类(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3)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每个透镜都有一条主光轴,主光轴用点划线表示。
(4)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又称为会聚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指的是折射光的方向比入射光的方向更靠近主光轴,即通过凸透镜的光将向主光轴的方向偏折。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又称为发散透镜。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指的是折射光的方向比入射光的方向更偏离主光轴,即通过凹透镜的光将向远离主光轴方向偏折。
四、焦点和焦距(1)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
如下图: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凸透镜: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会聚于一点,叫实焦点 ,用“F”表示。
这一点到凸透镜的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一个凸透镜有 2 个焦点,它们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凹透镜:凹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发散 ,且发散光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不是实际光的会聚点,所以叫做虚焦点,用F表示,凹透镜两侧各有一个虚焦点。
五、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Ⅰ凸透镜(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2)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3)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第五节内容概括
【实用版】
目录
一、长征的起因
二、长征的艰苦卓绝
三、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
四、红军如何突破险阻、创造奇迹
正文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第五节主要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情况。
本章一开始,作者埃德加·斯诺简要交代了长征的起因。
长征的起因包括蒋介石如何组织第五次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如何失败以及红军如何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而撤出江西根据地等等。
接下来,斯诺介绍了长征的艰苦卓绝。
红军如何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如何遭受严重损失、如何改变战术轻装上阵等等,都是长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其中,重点描绘了红军是如何在大渡河克服重重困难而突破险阻、创造奇迹的。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不仅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还在过草地、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时遇到了诸多困难。
然而,红军在困难与挑战面前,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终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围剿,实现了战略转移。
第1页共1页。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第五章第五节内容第五节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在不同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其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在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节将重点介绍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探讨中国在实践社会主义道路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一、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到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极其艰巨的任务。
国内经济几乎完全崩溃,国家几乎没有任何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制定了一系列积极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征程。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革,重点是进行农业集体化和国有化。
在农业集体化方面,中国逐步建立了农业合作社,农民将土地和劳动力合作起来,形成了大规模的集体农业。
在国有化方面,中国将大部分私有企业和工厂国有化,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这些改革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社会主义改革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难。
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一些过度集体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生产积极性。
在国有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管理不善和资产流失的问题,导致了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不良经营状况。
这些问题给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中国党和政府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和调整。
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发展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正式开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程。
这一政策大力削减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进入国内市场,为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迅速从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体系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 内容分析1.1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内容要求”部分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要求是经历推导两角差余弦公式的过程,知道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意义。
1.2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A版(2019年)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五节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此前已学习了诱导公式,利用它们对三角函数式进行恒等变形,可以达到化简、求值或证明的目的。
1.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诱导公式,可以对三角函数式进行恒等变形,但这只是针对特殊角,但是由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接收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争取对已学过的内容循序渐进,比较自然地得到所要研究的新知识。
通过类比让学生进行模仿,引导利用单位圆,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1.4核心素养及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抽象:主要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
逻辑推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与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之间的联系。
数学运算:在推导出公式之后,运用公式进行解题。
1.5教学目标(1)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2)掌握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3)熟悉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了解公式的正用、逆用以及角的变换的常用方法.(4)通过正切函数图像与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1.6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
2.教学过程重合.根据圆的旋转对称性可知, (或说明AOP ∆≌11OP A ∆)。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5《小熊请客》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小熊请客》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小熊请客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理解并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但对实际应用题目的理解和解决能力还不够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熊请客的故事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方法和规则。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同时,我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动画等,直观地展示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小熊请客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运算规则。
3.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练习与拓展: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5.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
第五章第五节《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导学搞
年级:八年级科目:物理
主备:王中华组长: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思路和方案,在正确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并能通过交流、总结、反思得出初步结论。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引入新课
1、连接电流表时要注意
①
;
②
;
③
;
④请读出课本113页图5、4-4电流表的读数
甲图为A;乙图为A;丙图为A。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3页的内容,回答:
①提出的问题是是;
②需要哪些器材;
③实验时需注意观察;
④同学们看下面的两个电路,图5、5-1是两个小灯泡组成的串联电路,请同学们依照电路图连好实物图.
3、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6页的内容,回答:
①提出的问题是;
②需要哪些器材;
③实验时需注意观察;
④同学们看下面的电路,图5、5-2是两个小灯泡组成的并联电路,请同学们依照电路图连好实物图
4、不明白的问题还有哪些?请记录下来上课时小组内一起解决。
二、课内探究导学
1、组内交流课前预习答案,之后班级展示。
2、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⑴小组长带领组员,按课本P113页要求完成探究任务。
⑵设计实验
用2节干电池、导线、一个开关、两个灯泡组成了串联电路,然后在A、B、C三点分别串联接入电流表,测量流过的电流,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组设计的测量A、B、C三点电流的电路图如下:(3个电路图)
是:。
⑶根据你的结论,完成下列题目:
有一种节日彩灯,是串联着的20只小灯泡,已知通过第1只灯的电流是200毫安,通过第20只灯的电流是 A
⑷评估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本次探究(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3. 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⑴小组长带领组员,按课本P116页要求完成探究任务。
⑵设计实验
用2节干电池、导线、一个开关、两个灯泡组成并联电路.然后在干路上的A点接入电流表,测出A点的电流;再在两条支路上分别接入电流表,测出两条支路中B点.C点的电流,这样就可得出干路A点电流与支路B点、C点电流的关系了。
我们组设计的测量A、B、C三点电流的电路图如下:(3个电路图)
⑶根据你的结论,完成下列题目:
在图5、5-2电路中,如果电流表的示数是1.2 A,通过灯泡L1的电流是0.7 A,则流过灯泡L2的电流是__________.
⑷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读数是否有误差?)
三、.总结提升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小组内交流你的收获和你的疑惑。
四、当堂检测:
1、在虚框内画出图所示实物电路的电路图。
2. 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实物电路(要求导线不能交叉)。
3.在电学实验中,电流表应该____在电路中(选填“串联’’或“并联”),
下图中电流表的示数为___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