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南 民 族 大 学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4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3)引导: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过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
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得到加强?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
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
(2)引导: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加强,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使什么趋势加强了?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了。
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还使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3)引导:同学们,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不是)(4)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内………………○………………装………………○………………订………………○………………线………………○…………………○………………外………………○………………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教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单元测试卷七年级 历史(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题号 一 二 总分 分数评卷人 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通过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场著名战役的学习,我们可以得知这一时期的特征是( )A .政权更替B .民族交融C .追求统一D .发展经济2.“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历史人物应是( )A .三国时期的刘备B .东汉末年的张角C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D .东汉末年的曹操3.某史书记载:“(曹)公……与备战,不利。
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该史料记录的是( ) A .长平之战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4.下图所示为重庆出土的三国时期的“庖厨俑”,一人跪坐于俎前,俎上置鸡、鸭、鱼、饺子、龟、猪、牛头、各类果蔬等,俎侧饰有一朵小花,刻画精细。
由此表明三国时期重庆地区( )A .绘画水平高超B .文化成就卓越C .经济发展落后D .生活食材丰富5.三国时期,“遥领”“虚封”现象大量出现。
如: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曹魏境内)牧;魏国任孙壹为交州(吴国境内)牧;吴国任丁奉为徐州(曹魏境内)牧。
当时各国进行“遥领”“虚封”的主要目的是( )A .彰显国家统一的政治愿景B .宣示各自政权的正统性C .表明自己开疆拓土的意志D .给敌对的政权制造压力 6.三国是东汉末年以来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过渡时期。
中南民族大学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中药学(专业代码:100800)药学院2015年6月12日中南民族大学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中药学专业代码:100800 授医学硕士学位)一、学科概况中药学专业于2011年获得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2012年开始招生。
现有硕士生导师11人,约90%的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
导师中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1人,湖北省政府津贴获得者1人。
本学位点所在的药学院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药学三级实验室、湖北省民族药物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民族药学重点学科。
中药学硕士学位点下设中药资源与中药分析、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三个研究方向。
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形成包括中药民族药资源、鉴定、化学、药理、炮制与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理论相结合的研究体系。
在中药和民族药的资源、质量控制新技术新方法及质量标准、活性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制剂工艺及新制剂开发,中药民族药炮制作用及炮制机理研究,以及民族医药理论整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较有影响的成果和显著的研究特色,在中药学尤其是民族药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
近5年来中药学专业的导师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9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多项。
有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其中以主要完成人(排名第一)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中药及民族药事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发展潜质的高层次中药学专业人才。
毕业生能够从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能胜任或承担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西南跨境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方向)专业硕士生培养方一、专业简介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主要研究方向有: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研究, 已成为国内外规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研究中心。
1981年国务院第一批硕士、博士授权学科专业审批中,我校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壮侗语族语言文学、苗瑶语族语言文学专业、蒙古语族语言文学、突厥语族语言文学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983年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1986年获得了其他语族语言文学(朝鲜语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
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各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合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
1995年该专业被确立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2001年设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该专业被评为"重点学科"。
本专业研究领域涉及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等五大语系的80多种语言和30多种文字, 50多个民族的文学和文献学, 具有多民族、多语种、多学科的特有学术平台和综合比较研究及群体优势和鲜明的民族学科特色。
西南跨境民族语言与文化硕士研究生方向设置时间为1998年,着重培养从事教育与研究中国南亚跨境民族(孟高棉语族)语言文化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国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和克木人是我国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族群体,都是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而居的民族。
这些民族的语言、文化、经济、宗教信仰、生产活动等同东南亚国家的同语族有着历史渊源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和孟高棉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加强培养从事研究中国孟高棉语族的各种高级人材,已成了当务之急。
这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的需要。
附件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一览表省 份 数 量 学科名称 建设单位北京 15中药分析学 北京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北京大学中医传染病学 北京地坛医院药用植物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中医眼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中西医结合基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中医心病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医脾胃病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医肿瘤病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医皮肤病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针灸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卫生部北京医院中医肿瘤病学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肺病学 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日友好医院天津 13 中西医结合临床 天津市南开医院 方剂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工程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肺病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13 中医疮疡病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妇科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心病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肾病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儿科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皮肤病学 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北 6中医骨伤科学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脾胃病学 河北省中医院中医肾病学 河北省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基础 河北医科大学 针灸学 石家庄市中医院中医络病学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山西 6中医肿瘤病学 山西省中医院中医文献学 山西中医学院方剂学 山西中医学院针灸学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 中医肾病学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内蒙古 5民族医学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 民族医学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 民族医学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 民族药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中医急诊学 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辽宁 13 中西医结合临床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医基础理论 辽宁中医药大学 方剂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13中药鉴定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肺病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临床中药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肛肠病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中医心病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脾胃病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内分泌病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儿科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13内经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药用动物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心病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肺病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脑病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骨伤科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推拿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针灸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药用植物学 吉林农业大学中医老年病学 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药化学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中药药理学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14中药药剂学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中医肾病学 黑龙江省中医医院 中医皮肤病学 黑龙江省中医医院 针灸学 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黑龙江 14中药鉴定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康复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针灸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金匮要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方剂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心病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医内分泌病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医妇科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志病 黑龙江神志医院上海 13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各家学说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工程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肿瘤病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肛肠病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骨伤科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肝胆病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传染病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针灸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推拿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肾病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江苏 14温病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文献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方剂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药用植物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14中药炮制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肛肠病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医院 中医肝胆病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脾胃病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肾病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妇科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儿科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护理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针灸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浙江 12中医肾病学 杭州市中医院针灸学 浙江省针灸推拿医院中医文献学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脾胃病学 浙江省中医院中医肺病学 浙江省中医院中医肿瘤病学 浙江省中医院中医血液病学 浙江省中医院中医骨伤科学 浙江省中医院金匮要略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痹病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安徽 8 中医肿瘤病学 安徽省立医院中药药理学 安徽医科大学中医基础理论 安徽中医学院药用植物学 安徽中医学院中医肺病学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8中医痹病学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内分泌病学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学 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福建 12伤寒学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文献学 福建中医学院方剂学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 福建中医学院中药化学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康复学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针灸学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骨伤科学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中医护理学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中医肝胆病学 厦门市中医院中医脾胃病学 福建中医学院江西 8中医骨伤科学 洪都中医院中医肾病学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院 中药炮制学 江西中医学院中药药剂学 江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 江西中医学院中医肺病学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骨伤科学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针灸学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14 中医骨伤科学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 中医基础理论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文献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药药剂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14 中西医结合基础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心病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脑病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肿瘤病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妇科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儿科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全科医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针灸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药鉴定学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11 中医骨伤科学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中医心病学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中医心病学 河南省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 河南中医学院 方剂学 河南中医学院中药化学 河南中医学院中医肺病学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儿科学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临床中药学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传染病学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肝胆病学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湖北 11内经学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学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药信息学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肝胆病学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肾病学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脑病学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11针灸学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脾胃病学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皮肤病学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药药剂学 武汉市中医医院民族药学 中南民族大学湖南 11中医肿瘤病学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方剂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皮肤病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肝胆病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妇科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眼科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19中医心病学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心病学 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脑病学 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皮肤病学 广东省中医院中药药剂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脾胃病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妇科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基础 暨南大学中药药剂学 南方医科大学中药药理学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19中医肾病学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脑病学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肝胆病学 深圳市中医院中医急诊学 广东省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基础 广东药学院中药药理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痹病学 南方医科大学广西 6中医各家学说 广西中医学院中药药理学 广西中医学院临床中药学 广西中医学院推拿学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骨伤科学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海南 1 中医肝胆病学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重庆 3中医皮肤病学 重庆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药鉴定学 重庆中药研究院四川 11温病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肝胆病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内分泌病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妇科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眼科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急诊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针灸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医骨伤科学 四川省骨科医院贵州 5药用植物学 贵阳中医学院中医血液病学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脑病学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内分泌病学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学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5 中医肾病学 云南省中医医院中医痹病学 云南省中医医院中医男科学 云南省中医医院临床中药学 云南中医学院民族医学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藏 5 民族药学 西藏藏医学院民族药学 西藏藏医学院民族医学 西藏藏医学院附属医院 民族医学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民族医学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陕西 10中医文献学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所 中医肾病学 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学 陕西省中医医院中医基础理论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 陕西中医学院中药药理学 陕西中医学院临床中药学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脾胃病学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脑病学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妇科学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 6中医骨伤科学 甘肃省中医院中药鉴定学 甘肃中医学院伤寒学 甘肃中医学院针灸学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兰州大学青海 3民族医学 青海省藏医院 民族药学 青海省藏医院 中医内分泌病学 青海省中医院宁夏 4 中医肝胆病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温病学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脾胃病学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心病学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新疆 4民族医学 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民族医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医医院中医骨伤科学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民族医学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21中医基础理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分析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医全科医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医妇科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医肝胆病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肺病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21中医脑病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分泌病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血液病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急诊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老年病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 21中医基础理论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心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痹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内分泌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肿瘤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肛肠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心理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骨伤科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医心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医血液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医老年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药药理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医眼科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针灸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中医史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文献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药鉴定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炮制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药理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医药信息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合 计 323。
中国的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
其中,中国的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是两大主要行政区域,也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特点和实际差异。
1. 历史渊源中国的北方地区是指北纬33度以北的地区,包括了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等地。
北方民族是指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民族,如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
南方地区则是指北纬33度以南的地区,包括了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西藏等地。
南方民族则是指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民族,如汉族、壮族、苗族、瑶族、黎族等。
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在古代,北方地区经常受到外族入侵,如匈奴族、鲜卑族、契丹族、蒙古族等。
这些入侵者对北方地区的人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北方民族的文化、语言和风俗都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
而南方地区,则因为地形地势独特,自古以来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语言习惯。
南方的水乡、山林、丘陵等地形条件,给南方民族带来了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文化底蕴。
2. 文化特点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的文化特点也有很大不同。
北方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呈现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特点。
北方的气候寒冷干燥,土地不肥沃,使得北方的农业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而在草原上生活的游牧民族,却能通过牧畜业获得更为稳定的生计。
因此,北方民族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南方民族则因为自然条件的独特性,呈现出在人口密集、耕地广阔的环境中,发展出了一种平和、和谐、重视生态环境的农业文化。
南方民族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点。
3. 实际差异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不仅在历史渊源和文化特点上存在差异,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也存在不同的表现。
首先是食品差异。
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包子、饺子等,南方人则喜欢吃米饭、粥、面条等。
第1期
校庆办公室编印2010年4月15日编者按:欣逢盛世迎盛典,喜庆六秩著华章。
2011年,中南民族大学将迎来60年华诞,目前学校已经着手校庆筹备的各项工作。
为了使社会各界、广大校友及全校师生及时了解校庆工作的进展,并配合学校和各学院、部(处)开展好校庆各项工作,我们特编印《校庆工作简报》,热切盼望得到广泛支持并真诚接受批评与指导。
目录
☆学校成立60周年校庆工作机构
☆校庆办公室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
☆校庆办邀请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座谈
☆校庆办调研华中农业大学校庆工作
☆学校征集校庆标徽设计作品
学校成立60周年校庆工作机构
2011年11月29日是我校建校60周年纪念日。
为及早做好筹备工作,搞好庆典工作,经校长办公会议决定,成立校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校庆筹备工作。
校党委书记陈达云、校长雷召海任校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为校党委副书记徐柏才、副校长雷振扬、副校长罗建生、纪委书记常一青、副校长李金林、党委副书记白江源、副校长段超,校庆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由徐柏才副书记具体负责。
成员为各单位主要负责人。
校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由王怀岗担任,副主任由田孟清担任,工作人员有章绍嗣、王雪燕、范军、徐宝华。
各学院相应成立了筹备工作机构。
(校庆办公室)校庆办公室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
3月15日下午,校庆办公室召开第一次会议,校党委副书记、校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徐柏才到会对校庆筹备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并对筹备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徐柏才同志指出,学校60周年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对于进一步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凝聚各方力量、鼓舞师生士气、促进学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校友、全体师生员工翘首以待。
60周年校庆也是我校走向未来的新起点、创新发展的新契机。
学校各单位要加强统筹,相互协作,狠抓落实,确保各项筹备工作有序推进,把校庆真正办成一次隆重喜庆、节俭高效、凸显特色的盛会,办成一次振奋精神、凝聚人心,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盛典。
结合具体筹备工作,徐柏才同志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校庆办工作人员要充分意识到校庆是全校的一件大事,要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在筹备工作过程中,营造人人参与校庆、人人关心校庆、人人为
校庆出力的良好氛围,充分依靠大家的力量、集体的力量,增强广大校友的认同感、归属感;二是在筹备工作中,全体校庆办工作人员要全身心投入,精心谋划,创造性开展工作,要精诚团结,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努力让师生员工满意,让校友满意,让社会满意,让学校领导满意;三是在筹备工作中,要充分依靠各单位、各部门的支持,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全力以赴,共同完成校庆筹备的各项工作。
会上,校庆办负责同志就校庆工作的宗旨与目标、校庆筹备工作的主要任务、工作日程、校庆筹备工作机构等情况作了具体说明,并做了具体任务分工。
(校庆办公室)
校庆办邀请离退休老同志座谈
为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的作用,听取老同志对校庆筹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月24日,校庆办邀请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在行政楼三楼会议室座谈。
校庆办主任王怀岗对老同志们始终关心关注学校,帮助并支持校庆筹备工作表示感谢。
校庆办副主任田孟清就校庆筹备工作组织机构和筹备工作方案(草案)作了说明。
会上,离退休老同志们结合自身经历,回顾了学校创办初期的一些历史情况;大家纷纷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做好校庆筹备工作开拓了思路。
大家一致认为,做好60周年校庆工作意义重大,对于总结回顾学校办校历程,激发校友和在校师生荣校爱校之情,扩大学校知名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表示一定会在学校统一领导下,为校庆工作贡献力量。
(校庆办公室)校庆办调研华中农业大学校庆工作
2010年3月22日下午,校庆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前往华中农业大学调研校庆工作。
华中农业大学学校办公室主任郭刚奇等热情接待了调研组一行。
在调研会上,王怀岗同志对我校的基本情况、校庆筹备的基本构
想以及到华中农业大学调研、学习校庆筹备工作的目的作了简要介绍。
华中农业大学学校办公室主任郭刚奇从华中农业大学校庆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以及活动开展等情况作了详细、全面的介绍,并就调研组关心的问题作了解答。
华中农业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张宏荣、团委副书记范金凤分别就校庆的活动方案和校庆志愿者两方面作了详细说明。
会后,华中农业大学学校办公室工作人员还陪同调研组一行实地参观了该校“二十四节气柱”、校史馆以及“校友林”等校庆重点工程项目。
(校庆办公室)
学校征集校庆标徽设计作品
2011年,中南民族大学将迎来60周年华诞。
为做好校庆筹备工作,展示学校良好的新面貌、新形象,学校决定使用校庆标徽,现面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海内外校友等征集校庆60周年标徽,要求构思新颖、寓意深刻、结构简洁,体现中南民族大学特色;对于应征设计作品,将邀请专家,组成评委会,进行评审;热忱欢迎关心我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奉献佳作,作品一经采用,将给予报酬或奖励。
来件请寄(送)行政楼一楼校庆办公室。
(详情请登陆学校校园网主页或校友网)
(校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