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质子军刍议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2023-11-03contents •元代侍卫亲军概述•元代侍卫亲军的兵源与招募•元代侍卫亲军的武器装备与训练•元代侍卫亲军的地位与待遇•元代侍卫亲军的影响与作用•元代侍卫亲军的衰落与消失•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元代侍卫亲军概述定义元代侍卫亲军是元朝皇帝的直属部队,负责护卫皇帝及皇宫的安全,同时也参与了对外征战和镇守疆域。
起源侍卫亲军起源于蒙古帝国初期,是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军队征服了大量的领土和民族,为了维护统治和镇压反抗,需要一支忠诚可靠的近卫军来保卫蒙古皇室和都城。
元代侍卫亲军的定义与起源地位元代侍卫亲军在元朝政治和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皇帝的直属部队,具有极高的荣誉和地位。
作用侍卫亲军主要承担皇宫和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同时也参与了对外征战和镇守疆域,是元朝对外扩张和内部稳定的重要力量。
元代侍卫亲军的地位与作用元代侍卫亲军的编制根据其任务和规模而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侍卫亲军分为左、右两翼,每翼又分为若干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下辖若干个百户所。
同时还有护卫、扈从、宫城守卫等不同的职务分工。
编制元代侍卫亲军的最高指挥官为皇帝本人,下设各级指挥官和军官,负责指挥和管理军队。
同时,侍卫亲军还设有各种职能部门,如兵部、户部、工部等,负责军队的后勤保障和管理。
组织结构元代侍卫亲军的编制与组织结构02元代侍卫亲军的兵源与招募元代侍卫亲军主要招募来自蒙古族的士兵,这些士兵多数来自草原地区的部落。
蒙古族士兵汉人及其他民族贵族与官僚子弟在元代后期,也开始招募汉人和其他民族士兵,但数量较少。
贵族与官僚子弟在元代侍卫亲军中占有一定比例,他们通常担任高级军官。
03兵源分析0201元代初期,侍卫亲军主要通过强制征召蒙古族士兵,后来逐渐演变为自愿应征为主。
强制征召自愿应征的士兵通常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待遇和地位。
自愿应征在招募过程中,通常会进行选拔考试,以评估候选士兵的身体素质、技能和忠诚度。
北元蒙古奇源部包姓包尔之⾦【贬称孛⼉只⽄】·妥懽帖睦尔(1320.05.25-1370.05.23),蒙古帝国可汗,汗号“乌哈噶图可汗”。
元朝第⼗⼀位皇帝(元朝最后⼀位皇帝),北元第⼀位皇帝,庙号惠宗,谥号宣仁普孝皇帝。
⽣于1320年农历四⽉⼗七⽇,1370年农历四⽉⼆⼗⼋⽇去世。
1333年农历六⽉⼋⽇-1370年农历四⽉⼆⼗⼋⽇在位。
公历1333年7⽉19⽇-1368年9⽉14⽇为元朝皇帝,1368年9⽉14⽇从⼤都退回漠北草原,1368年9⽉14⽇-1370年5⽉23⽇为北元皇帝。
在位37年,享年51岁。
元惠宗是⼤元王朝统治全国的最后⼀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位皇帝。
元顺帝被后⼈称为“鲁班天⼦”。
注:惠宗为北元庙号。
之所以⼜叫元顺帝,是因为明太祖攻打⼤都时,元惠宗不进⾏抵抗,仅带部分家眷逃往上都,后⼜逃⾄应昌,因为没有进⾏⼤规模的抵抗,“⼤明皇帝(指明太祖)以帝知顺天命退避⽽去特加其号⽈顺帝”。
元惠宗,1320年5⽉25⽇出⽣,1370年5⽉23⽇去世。
元明宗的长⼦,1330年,母亲被杀,元惠宗被驱逐,⾸先被驱逐到⾼丽的平壤(今朝鲜半岛),后来到⼴西的桂林。
1332年⼗⼀⽉,元宁宗逝世,[2]太皇太后⼘答失⾥下令⽴孛⼉只⽄·妥欢贴睦尔为皇帝,受到左丞相燕铁⽊⼉反对,因此⼀直到次年6⽉才继位。
燕铁⽊⼉的⼉⼦唐其势叛乱,⼀直到1335年才得以平定。
当时右丞相伯颜的势⼒很⼤,实际控制着朝政,甚⾄⼀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
伯颜采取排挤南⼈的政策,例如禁⽌南⼈参政,取消科举,⽽且不允许汉⼈学蒙古语,这些做法加深了汉蒙两族之间的不和,也使得元惠宗更加不满。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惠宗与右丞相伯颜的⽭盾⽇益尖锐,后来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坚决⽀持下,元惠宗终于⼒排众议,成功地废黜了伯颜,并控制了政局。
随后,伯颜以前很多不当的政策都被元惠宗下令废除,例如恢复了科举等等。
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脱脱(后改由阿鲁图)主持,于1345年修成。
质子金鹏托小兵采诗川区当赢珍的意思
"质子金鹏托小兵采诗川区当赢珍"这句话不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它是由一些词语组成的,但并没有明确的上下文和语境,因此很难准
确回答它的意思。
然而,我可以解释其中一些词语的含义,以便您更好地理解它们:
1.质子(Proton):是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之一,具有正电荷。
2.金鹏: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古代文学中常常被描述为巨大的鹏鸟。
3.托小兵采诗:这是一个片段,无法准确解释其含义。
托、小兵、采诗这些词语各自有不同的意义,但它们在这个上下文中没有明确的
含义。
4.川区:这可能指的是特定的区域、地域或者行政区划。
具体是
哪个区域需要更多的上下文信息来确定。
5.当赢珍:同样地,这也是一个片段,没有明确的含义。
当、赢、珍这些词语也没有在这个上下文中给出确切的定义。
如果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上下文,我将非常乐意为您提供更准确的回答。
晋阳学刊2013年1—6期总目·当代学术问题与学者访谈·现代性批判、文明的走向与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卢风教授访谈录…………………………………………………………………………路强(1.3) 德国古典哲学的现实与未来——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Stern)教授访谈录…………………………………郭婕(2.3) 固本化外:中国宗教学研究的历程、问题与现实价值——牟钟鉴教授访谈录………………………………………………………………………路强(3.3) 儒学的现代命运与未来发展——李景林教授访谈录……………………………………………………………………冯前林(4.3) 在路上的哲学:哲学的当代转向与现实定位——贺来教授访谈录…………………………………………………………………………路强(6.3)·当代学术回顾与思考·孔子“女子难养”说公案研究刍议…………………………………………………………吴信英(1.10)·当代学术回顾与思考·圣经中译史研究的学术回顾和展望…………………………………………………………赵晓阳(2.8)·晋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山西土地金融之探索……………………………………………………吴福明(1.16) 中古河东柳氏与文学概述………………………………………………………………………梁静(1.23) 元好问文编年考………………………………………………………………………………………狄宝心(2.15) 清代山西盂县及寿阳县的商业发展…………………………………………………………乔南(2.19) 立心通道——《荀子》关于心与道关系的学说…………………………………………何益鑫(3.11) 北魏平城的水环境研究…………………………………………………………孟万忠王尚义(3.17) 司马光与理学关系之再讨论…………………………………………………………………魏涛(4.10) “下宫之难”发生原因新探——对《史记.赵世家》的文字误读是导致争讼的根本原因………孟世平(6.23)文学研究·文史研究突围与历史大循环的发现……………………………………………………刘毓庆(1.28) 清代火山地震叙事的文学言说…………………………………………………王立刘卫(1.36) 《桃花扇》中《寄扇》《余韵》出套曲作者新证…………………………………黄强(1.42) 鲁迅与胡适语言观念的差异及意义……………………………………………………张卫中(2.25) 文体生态与文体变迁——以先唐诔文为例……………………………………………………………………陈恩维(2.31) 魏晋批评家对“陶”审美模子的具体运用——以《文心雕龙》“援陶论文”为例……………………………霍志军傅绍良(2.37) 论两汉的神怪小说和历史小说……………………………………………………潘啸龙宋贤(3.22) 学堂乐歌与中国新诗的嬗变…………………………………………………………………禹权恒(3.30) 论《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体”与“变”…………………………………………张燕(3.36) 当“现代性”成为研究立场(主持人韩晗)“上海叙事”的现代性法则——以王安忆长篇小说《天香》为中心………………………………………………韩晗(4.19)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与身体混沌观………………………………………………………胡鹏林(4.24)与名教相搏:以鲁迅与胡风的经验为中心……………………………………………金理(4.29) 空间隐喻与中国的现代性表述………………………………………………………………张慧瑜(4.35) 元代诗学“主唐”“宗宋”论…………………………………………………………………查洪德(5.124) 婴儿之音的动听与诱惑——论《五藏山经》音如婴儿的精………………………………………………李炳海(5.140) 至战国而后世之体备——先秦散文文体论………………………………………………………………………郭丹(6.32) 《论语.先进》“陈蔡章”考辨……………………………………………………韩高年刘洁(6.36)·历史研究·论民初交通部航运政策的双重性……………………………………………苏全有张浩然(1.48) 奕劻为何恳辞总理大臣及恳辞次数之考察……………………………………………熊元彬(1.51) 元代新安经学与明初官修“大全”之取材……………………………………………刘成群(1.57) 新式学生的聚合之途:报刊媒介与“学生共同体”的打造——以民国初年为中心的讨论……………………………………………刘宗灵郑峰(1.63)·历史学研究·1947年前后英印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与国民政府的处置…………………………………………………………………………………………………………张皓(2.42) 中越制度文化交流及其影响…………………………………………………………………李育民(2.53) 试论金代质子制度的几个特点………………………………………………………………陈金生(2.61) 胡乔木与《解放日报》…………………………………………………………………………程中原(3.40)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民生问题与乡村治理………………………………………夏松涛(3.55) 抗战初期八路军伪军工作的历史考察……………………………………………………杨海亮(3.61) 方阵、精骑与陌刀——隋唐与突厥战术研究………………………………………………………………李锦绣(4.41) 读岳麓秦简论秦汉户籍制度…………………………………………………………………张荣强(4.52) 人民共和国的孕育与新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建国思路的发展轨迹回溯………………………于化民(5.83) 口述历史:人类个体记忆库与历史学…………………………………………………陈墨(5.96) 中法建交述略(一)——建交前法国对新中国的态度…………………………………………………黄庆华(5.112) 毛泽东著作研究的回顾与今后的课题………………………………………………村田忠禧(6.12) 近代之前初婚年龄的制度类型及功能考察……………………………………………王跃生(6.40) 建交前法国对台湾当局的态度——中法建交述略(二)…………………………黄庆华(6.51)·哲学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对现代主义合法性的批判…………………………乔瑞金陈治国(1.69) 《新理性者》、《大学与左派评论》和英国新左派的早期发展………………张亮(1.78) 后黑格尔时代哲学的命运——兼论马克思的哲学观的转变……………………………………………………刘秉毅(1.84) 论经学史与儒学史的统一………………………………………………………………………严正(2.64) 从《北溪字义》看儒家人性论的演变……………………………………………………彭永捷(2.70) 浑然至善之意——论刘蕺山对无善无恶说的批判………………………………………………冯前林(2.74) 生成的知觉——阿瓦·诺伊(Alva No■)知觉理论研究…………………………李红董英英(2.80)诗与现实的矛盾——亚里士多德《诗学》与《形而上学》比较研究…………………………赵振羽(2.87) 杜威的建构方法………………………………………………………………………………………刘华初(3.67) 哈耶克与弗格森:政治思想的传承与断裂……………………………………………翟宇(3.73) 马尔库塞早期思想中的“历史性”概念探析……………………………………………薛晋锡(3.79) 辩证法发展的历史逻辑——恩格斯《〈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解读……………………………陈爱华(4.59) 《哥达纲领批判》的传播与研究现状探析……………………………………………裴晓军(4.64) 论环境伦理实践的历史嬗变与当代特征………………………………………………薛勇民(4.70) 市场经济自由的限度及其生态转向…………………………………………曹孟勤黄翠新(4.76) 罗钦顺的大节目………………………………………………………………………………………张立文(5. ) 孔子仁学与当代文明——兼谈儒耶对话…………………………………………………………………………牟钟鉴(5.49) 孔子德治思想与先周文明的联系…………………………………………………………方铭(5.59) 中国传统丧祭礼仪的伦理意蕴………………………………………………………………孙春晨(5.65) 政务诚信与决策思维方式………………………………………………………………………赵修义(5.70) 文化哲学的新视野——李泽厚对“以养育代宗教”的新阐述……………………………………赵士林(5.77) 从结构化思维到整体化思维——基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主体性的困境:近代启蒙美学理论批判………………………………韩志伟郝继松(6.64) 从永恒主体到诗意个体的时间性………………………………………………………佘诗琴(6.72)·社会学研究与社会调查·批判型知识分子与乡村发展………………………………………………………郝志东刘栩(1.90) 信任定义的重新界定……………………………………………………………………李达罗玮(1.99) 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历史分期以及理论贡献……………………………………柯泽(2.92) 文化认同、社区融入与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有效路径——基于对F省Q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调研…王丽霞王连伟堵琴囡(2.101)·社会学研究与社会调查·塑造婚姻与农民国家观念的形成——以贯彻1950年《婚姻法》为考察对象………………………………………常利兵(3.85) 美国儿童照顾政策述评——兼论对中国儿童照顾政策的意义……………………………………………高翔(3.95) 城市化进程中村规民约的居民公约化演变——以昆明市吴井(社区)为例……………………………………………………周家明(3.101) “他山之石”的经验和审视——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方法建构的反思………………………………严静(4.82) 边缘政治的生产:惠民政策背景下社区居民的利益情感与行动取向——以P市S社区为例………………………………………………………曾礼华何健(4.87) 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创新: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刘祖云(5.29) 社会转型中的生活方式…………………………………………………………………………马惠娣(5.36) 象征北京走向现代国际大都十的CBD(商务中心区)………………………………张法(5. ) 政治文明视域下的微博功能研究…………………………………………………………张爱军(5. ) 新疆维吾尔族打工妹的社会角色和家庭地位转变——喀什地区疏勒县巴仁乡的调查……………王平阿达来提.图尔逊(6.78)从因变量到自变量——犯罪恐惧感研究的发展与启示…………姜兰昱杨学峰(6.84)·公共管理与政治学研究·协商治理与民主建设——以东亚国家民主巩固为背景…………………………………………………常士訚(1.106) 中国式民主的文化解读…………………………………………………………………………袁峰(1.115) 政府信任、公民社会与公共治理:一种公共视角……………………………………田恒(1.122) 论区域生态治理中的集体行动………………………………………………张劲松任远增(2.108) 群体性事件治理视阈下的社会组织研究……………………………………孙荣陈莹(2.114)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实践:可能、机制与限度………………………………杜仕菊曹娜(2.120) 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户籍制度改革………………………………………………吴瑞财(2.125) 论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治理………………………………………………………………周平(3.106) 从必然性追求到或然性探索:改革开放实践的认识论考察…郝宇青朱琳琳(3.116) 仁政正义:政府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底线伦理……………………………张传文(3.123) 网络政治形态:国际比较与中国意义…………………………………………刘建军沈逸(4.94) 国家支持—社会协同—村委主导:民主合作体制的建构——我国村庄治理模式的选择………………………………………………………罗大蒙(4.107) 村民自治组织体系的建构:组织培育与体系重构——论村民自治组织体系的生长逻辑、发展限度与建构途径………刘宁(4.115) 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研究及其前沿问题…………………………………………………丁晓强(5.3) 群众利益的嵌入性分析…………………………………………………………………臧乃康林莉(5.8) 中国陆地边疆的软治理与硬治理方盛举………………………………………………吕朝辉(5.13) 社会暴力的基本类型………………………………………………………………………………姚尚建(5.22) 政治文明视域下的微博功能研究…………………………………………………………张爱军(5.44) 政府应急信息协调能力的提升:双重障碍与消解路径…………………………金太军(6.91) 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政府能力的考量……………………………………成洁(6.97) 中国共产党人底线思维基本特征透析…………………………………………………赵炎才(6.102) 中国原初思想中的若干“底线”原则及其意义……………………………………聂保平(6.111) 论我国企业底线的失守与政府底线监管责任……………………………………张晓忠(6.118)·经济学研究·“民工潮”与“民工荒”并存经济学诠释:——基于诺奖“就业搜寻摩擦理论”DMP模型的新进展分析…………………………………………………………王增文何冬梅(1.130)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金融宏观调控——日本与德国应对“广场协议”的得失与借鉴…………………………尹继志(1.136) 管理层对未来市场预计影响成本习性的经验研究………………万寿义徐圣男(2.130)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甘肃省的实证研究……………………………………………聂正彦杨角(2.137) 农户收入构成对土地流转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对山西省晋中市160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李富忠郭丽娟(3.129) 乡镇企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1984—1992) ……………………王春雷(3.135) 美国对华反补贴调查与我国企业补贴风险评估——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张晓涛(6.126) 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李芳芳(6.133)·行政法学研究·地方人大的角色错位与回正——兼论行政主体理论…………………………………………………………………陈志英(4.123) 行政程序的正当性判断标准研究………………………………………………………曾娜(4.132)·学术札记·曹唐《大游仙诗》的艺术创新——以“刘晨阮肇游天台”组诗为例……………………………………………徐翠先(1. ) 《周易》爻辞的二字句特点……………………………………………………………………徐山(2.141) 《威尼斯商人》研读札记………………………………………………………………………戎骞(2.143) 中华文明中的价值资源…………………………………………………………陈振亮张曾祥(3.141) 反映人际矛盾是口述历史的一大特点——口述历史性质探研之一…………………………………………………………李卫民(3.143) 朱元璋政权的战时妇女政策:“完聚”“给配”与“寡妇营”…………杜洪涛(4.141) 卅年中国政治史的文化审视——再读李剑农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张立程(4.143) 《庄子鱼父》篇之“鱼父”身份再论………………………………………………………赵纪彬(6.143) 法显西行求律与中印佛教文化——从印度佛教的“五部分立”说起……………………………………………刘雄峰(6. ) “行首”考……………………………………………………………………………………………徐文翔(6. ) 苏轼的“韵”论………………………………………………………………………………………徐建芳(6.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与“论”——以陶希圣《食货》杂志为例……………………………………………………朱晓源(6. )·书评·神魔一念阐幽微——评梁归智新式评校本《西游记》………………………………………………竺洪波(5. )。
春秋战国时期质子的人际关系刘成赞【摘要】质子是以人身为保证向敌方或他国做出承诺的人质,在他国或本国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交换人质是春秋战国一种普遍而特殊的政治事件。
本文试从质子的人际关系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人质问题。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2页(P64-65)【关键词】春秋战国;质子;人际关系【作者】刘成赞【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25史学界对人质的起源、形式、身份、目的及影响等都做了深入研究,本文试从质子的人际关系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人质问题。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生产中与周围的人发生联系、产生交往,由此建立起来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
先秦时期的质子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背景、行为模式和价值观,代表国家在为质期间会与不同的人物产生各种联系,互动或冲突。
质子为质期间与其产生密切联系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人。
质子在母国的身份地位是较高的,本国会派谴经验丰富的臣属或宗亲随从和质子在他国相互依存。
如《左传·僖公十七年》载:“晋大子圉为质于秦……及子圉西质,妾为宦女焉”。
“妾”是太子圉的亲妹妹,跟随到秦国作了侍女。
春秋时期常见太子或公子和大夫一起为质,如《左传》载:“文公十七年,郑太子夷、石楚为质于晋;成公十七年,郑太子髡顽、大夫侯孺为质于楚。
”战国时期,亦有此情况,如魏“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1],后则是“侍质子”于他国,如燕国“使苏代侍质子於齐”[2]、楚国“使左徒侍太子於秦”[3]。
这些跟随的人来自本国贵族阶级,是傅保或大臣,为质子出谋划策,帮助其回国。
如“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
怀王薨,”想回国受到齐王的勒索,其第一反应是“臣有傅,请追而问傅”[4],此外,楚太子完在秦为质时,因楚襄王病想回国,秦王“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5]可见,傅保对为质者的重要性。
跟随的大臣也竭力帮助质子,“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於秦”[5]歇积极与秦国交涉,且“忧之甚”,有“以死当之”的决心。
2025届河南省辉县市高级中学高三考前热身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
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
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
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
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
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
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
文言文阅读第一课《三峡》(一)《三峡》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
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晴初霜旦初生牛犊 B.哀转久绝巧妙绝伦C.不以疾也讳疾忌医 D.高猿长啸拔苗助长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描写水势盛大,又用“,”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用原文的语句填空)4.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5.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三峡》与《入蜀记》比较阅读。
赵桓子都代考
孙继民
【期刊名称】《河北学刊》
【年(卷),期】1999()1
【总页数】5页(P80-84)
【关键词】赵国;赵桓子;国都;代域;考证;夷水;历史研究;代王城遗址;东代城;将成【作者】孙继民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25.07;K878.3
【相关文献】
1.五代时期的"邺都"今址考 [J], 胡莺;杜健
2.《汉语大词典》中“美女冯子都”实为“男子”考 [J], 王勇
3.锲而不舍重塑“子都”——观看林为林三次演“子都”有感 [J], 天高
4.五代后周《刘光赞墓志铭》所见之“涡口都商税使”考 [J], 朱雷
5.力子都考辨 [J], 赵文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2月20日Feb.20 2021第41卷 第2期Vo1.41 No.2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2.007略论北魏入侍质子赵晓天(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摘 要:质子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殊类型的使者,对古代国家民族的交流往来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权之间遣送宗室子弟为质进行交流往来,以示友好或者臣服。
北魏政权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周边部分政权对其内附,奉表朝贡,同时,北魏对周边降附政权实行诏征质子入侍政策,令其遣送世子或宗室子弟入京师。
入侍质子的性质和待遇能够反映出北魏时期国家政权间的关系以及国家的建设发展情况。
关键词:北魏;质子;诏征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2-0017-02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早期很长一段时期内,鲜卑族拓跋部一直处于部落联盟的氏族社会形态,至公元386年,拓跋珪于牛川大会正式建立北魏,其政治形态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型。
质子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殊类型的使者,质子制度随政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质子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大多数情况下,质子活动是一种国家或民族行为,至少也是一个部落联盟或部落行为。
”[1]11国家或是部落政权之间相互派遣与统治者关系密切的人员,以达成某种协议或者保持和平往来,互为凭信,即为交质。
春秋时期“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2],便是最早交换质子的记载。
两汉魏晋的纳质制度基本形成,且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一、质子的分类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均已建立了纳质制度。
遣送质子的身份以君主之子为主,部分政权也有遣送王叔、王弟等其他宗室成员的,世子为质者意义更加不同,对遣送目的地政权来说,其表现的降附诚意也更大。
元代质子军刍议质子军,又名秃鲁花军。
它是元代军队的一种。
过去,中外学者对此已有论及,但至今仍存在某些分歧。
有人把质子军与怯薛组织中的秃鲁花护卫混为一谈,有人还说,元朝时期文武官员纳质都构成质子军。
笔者拙见,上述看法似有一定片面性。
毋庸置疑,质子军和怯薛中的秃鲁花护卫均来自与蒙古草原贵族有主从隶属关系的那可儿(伴当),二者在人员身份上也都有人质的寓义。
故蒙古人统称之为秃鲁花。
然而,质子军和怯薛秃鲁花护卫毕竟是各自独立的两个实体。
质子军主要是蒙古国时期签取某些被征服区域的将校及富户子弟而组成的.它与高、中级文武官员子弟入充怯薛护卫(秃鲁花)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
其人员构成、职能及编制管理,也与后者有明显的区别。
兹从三个方面试辨析之。
(一)质子军的人员构成有元一代,怯薛组织的秃鲁花护卫是从万户、千户长等高、中级官员子弟中抽取的。
这项制度由成吉思汗创立,后又为忽必烈所继承,而且普遍推行于全国。
作为一种独立军队的质子军则不然。
尽管在史籍中也有“天下质子兵马都元帅”之称,但具体地讲质子军主要是从河西、河北、山东等局部地区的将校或富户子弟中征集的。
《元史》卷一三三《拜延传》说:“拜延,河西人。
父火夺都,以质子从太祖征河西。
太祖立质子军,号秃金花,遂火人夺都为秃鲁花军百户。
”有关史料均表明,最早的质子军是在成吉思汗西征前建立,而且已开始独立于怯薛组织之外,主要用于扈从大汗西征。
其成员有河西唐兀人,也有河北中山府一带的地主武装头目子弟。
该军百户火夺都系河西唐兀人,他所在的那支质子军很可能就是见于世祖、成宗、武宗等朝的唐兀秃鲁花军的前身。
因其征集方式是“佥充”,故唐兀秃鲁花军中的原西夏贵胄或富户子弟,不在少数。
我们还注意到,西夏国原有的中央侍卫军“御围内六班直”,就是一支部族豪强子弟组成的“质子军”。
成吉思汗最早在西夏境内组建新的质子军,应该说因俗而治的便利之举。
除去火夺都,僧吉陀、昔里钤部、哈石霸都儿等西夏望族贵胄,都可能是早期蒙古质子军的成员。
《元益都路寿光县宋氏先莹碑》又说“……值金季,国中干戈扰攘……府君(王宝)性孝友,事婺嫂如母……出膺户役,人力田作,家业再造有成……初,国朝征质子,益都千余家。
府君在选中……子二人,长即侯父,质子总管府提控案牍……。
如此,则山东一带的质子户和质子军的征集对象不仅是诸侯将校,也包括“家业”“有成”的富户平民。
而且,益都一路就多达千余家。
其征取方式大致与河西地区的“佥充秃鲁花”类似。
比较特殊的是,元朝后期武宗至大年间江南也签发了部分质子军。
《元史》卷二十三《武宗纪三》至大二年冬十月丙申“乐实言:…江南平垂四十年,其民止输地税、商税,余皆无与。
其富室有蔽占王民奴使之者,动辄万千家,有多至万家者,其力可知。
乞自今有岁收粮满万石以上者,令石输二升于官,乃质一子而军之……‟帝日;…如乐实言行之。
‟”乐实是武宗朝的尚书省平章政事,他提出的以江南收租万石以上的富户子弟充质子军的建议被武宗批准。
如果武宗谕旨确实施行,江南地区签取部分质子军也波及到非官僚的富户。
而且这些文件又表明,质子军征取并不限于官员子弟,相当部分是由资产较多的富户豪民充任的。
总之,史籍中所见的河西、河北、山东等处的质子军,是蒙古统冶者从当地诸侯将校和白身富户子弟中签充组建的。
其人员不像入侍怯薛的秃鲁花那样主要来自万户千户长官子弟。
征集时间多在蒙古国时期。
就地域范围而言,则主要是河西、河北、山东等地区。
不象怯薛秃鲁花的征取遍行全国。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元朝时期文武官员子弟是否构成质子军的问题。
《元史》卷九八《兵志一•兵制》中统“四年二月诏,…统军司及管军万户、千户等,可遵太祖之制,令各官子弟入朝充秃鲁花。
‟其制:万户,秃鲁花一名、马一十匹、牛二具,种田人四名。
千户,见管军五百或五百以上者,秃鲁花一名、马六匹、牛一具,种田人二名;虽所管军不及五百,其家富强,于弟健壮者,亦出秃鲁花一名、马匹、牛具同……”根据以上史料,札奇斯钦和井/崎隆兴认为,元世祖以降的文武官员纳质已不再进入怯薛,而是充当质于军。
换句话说,质子军的主要成分,此时即文武官员提供的质子。
笔者不能同意这种见解。
应该指出,突厥语—一蒙古语秃鲁花(turgag)具有护卫和质子两层意义。
前将是本义,后者是由蒙古草原质子身份者多充贵族使长亲近护卫以后的一种衍生义。
若就怯薛组织内的秃鲁花而言,护卫是其职司,质子即其特定的身份。
因蒙古人往往看重的是前者,故一些场合下的怯薛卫士也被概称为秃鲁花。
我们在考察秃鲁花的有关问题时,必须注意其上述两层含义。
前引中统四年诏令虽未明言入充怯薛,但从“遵太祖之制”,同样征取万户、千户子弟,携带牛马,侍从等类似规则,以及秃鲁花护卫居怯薛组织大多数等情节看,此乃忽必烈漠仿成吉思汗1206年所创怯薛制重建大怯薛的具体措施。
诏令中的“秃鲁花”似为怯薛宿卫士的代名词。
这项措施的出现,也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时原蒙哥汗大怯薛为漠北阿里不哥占据的客观情况有关。
迄中统四年二月,阿里不哥虽被击败,但并未南下归附。
原蒙哥汗大怯薛自然不会全部转属忽必烈。
即使陆续转属,也未必忠实于忽必烈汗。
此时,夺取井基本巩固了汗位的忽必烈,征集元朝方面控制下的万户、千户子弟新组建大怯薛,不仅可能而且十分必要。
此其一。
进一步讲,倘若怯薛名额有限,万户千户及后来增添的路总管、达鲁花赤等入质子弟数量较多,不可能全进入怯薛。
但未进入怯薛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且,迄今未见不入怯薛的高官质子被编入质子军籍的。
故后一部分人也很难算是质子军成员.事实上,元代高、中级文武官员子弟以质子入宿卫的实例,不胜枚举。
郑麟趾《高丽史》也说,元末高丽国世子入质。
必须轮番上宿卫,否则就要以“累宿卫”等罪过,遣返本国。
可见,元朝时期高官所遣的秃鲁花大体上仍服役于怯薛。
此其二。
高、中级文武官员子弟入充怯薛秃鲁花,是元朝时期的一项通制。
除了上述中统四年的世祖诏令外,中统五年和至元二十年,元廷又重申或制定质子令,把纳质充怯薛秃鲁花的范围扩大到包括路总管、达鲁花赤管军万户等三品以上“大官子弟”。
这与兵志中质子军系“多事之际,一时之制”的说法,显然是相悖的。
此其三。
所以我们主张,元朝时期高、中级文武官员入质,仍然是怯薛秃鲁花护卫士的主要来源。
这些贵胄身份的怯薛秃鲁花,与唐兀、固安、平滦、益都等处的质子军此时已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二)质子军的职司《元朝秘史》说,怯薛中的八千秃鲁花平时主要执行轮番护卫任务,当大汗亲征时,他们又充任御前先锋。
质子军则不然。
首先,唐兀、固安、平滦、益都等处的质子军一般不入侍充当宿卫。
“百家奴所将质子军”中统三年(1262年)奉命“入待”。
乃是元世祖新怯薛和侍卫亲军尚未健全的情况下的偶然差遣。
蒙古国时期,益都征集的千余名质子或“常居燕”,当时燕京只是行尚书省的治所,并非国都。
而费县富户子弟王义美所在的质子军中统初又是屯驻本地的。
因此,益都一带的质子军并不履行宿卫义务。
其次,怯薛秃鲁花护卫的御前先锋职能,较早地在成吉思汗时火夺都、王逖勤所在的质子军中实施过。
宪宗朝“天下质子兵马都元帅”阿里罕所率质子军,似乎也随蒙哥汗亲征川蜀了。
至于入元以后的平滦、固安、益都等处质子军,均未见他们执行类似的任务。
另外,元朝时期,质子军又增添了两项新职司:一般征伐和镇戍。
《元史》卷五《世祖纪二》中统三年十月戊寅说:“命不用刺所统固安、平滦质子军自益都徙还故地。
”当年二月至七月,益都正发生李璮之乱。
固安、平滦质子军十月以前屯于益都,似应参加了元廷方面对李璮的征讨。
此为质质子军的征伐职能。
《元史》卷九十九《兵志二》又说,世祖中统元年“十一月命……汉军、质子军及签到民间诸投下军,于西京、宣德屯驻。
”“三年七月。
诏田德实所管固安质子军九百十六户及个滦州刘不里刺所管质子军四百户,还元管地面屯驻。
”前一件公文是派遣质子军屯驻西京、宣德,防御阿里不哥的。
后一道诏令与前引《世祖纪二》诏令讲的是一回事。
不过,它还补充说明了固安、平滦等两支质子军平时是在固安、平滦等“元管地区屯驻”的。
这又是质子军的镇戍职能。
在从事征伐和镇戍方面,质子军和其它蒙古军、汉军大致是相同的。
有的学者称质于军是元代镇戍军的一种,不是没有道理。
质子军与匠军类似,都系“多事之际”临时征集的军队。
故带有某些不正规性。
《费县志》卷五《王氏祖茔残碑》云:“中统三年,敕郡县汰民丁之武勇者充军,义美(费县富户“县口官”之子王义美)以质子军应募口口口后口上司口口口武卫军。
义美又以管军百户应选驾口口口大都……。
”以上碑文几处脱落,不很完整。
但大致可以看出,益都路费县一带的质子军士也能被朝廷签起加入武卫军之类的正规军队。
这种“重签军”的现象,在一般镇戍军中是不常见的。
(三)质子军的户籍和管辖《元史》卷二十二《武宗纪一》大德十一年七月辛卯“诏唐兀秃鲁花户籍已定,其入诸王驸马各部避役之人及冒匿者,皆有罪。
”另,前面提到的固安、平滦、益都质子军往往也是以质子户、秃鲁花户的形式出现。
这表明,元朝建立后,质子军与其它军户一样也有了固定的军籍,而且不得擅自变易或投充诸王位下。
凡入质子军籍的,一般称为质子户或秃鲁花户,而且有世袭充任的现象。
这和其它军户很相似。
质子军户也须按朝廷规定履行赋税义务。
其承担数额虽不太清楚,但从成宗朝发生的甘州站户投充当地秃鲁花军等情况看,质子军的负担似较站户为轻。
此外,质子军正军之下也有阔端赤等侍从,也可以享受朝廷的马匹赐予和赈济。
质子军自有固定军籍且称质子户、秃鲁花户的情况,也是质子军与怯薛秃鲁花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般说来,怯薛是负责大汗宿卫侍从的官廷军事官僚集团。
其基本成员高、中级文武官员子弟等,在入侍怯薛前已分别属于军、民等户籍。
迄今我们未曾见到元朝建立后,怯薛秃鲁花护卫进入质子军籍或称为质子户的现象。
倘若不是这样,所有入侍怯薛的高中级官员子弟及其家族岂不都成了质子户、秃鲁花户了吗!显然,后一种情况仅属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不可能的。
关于质子军的编制管辖,因史料稀疏,我们只能作简单的勾勒。
自太祖朝,质子军就仿效蒙古军按千户、百户进行编制。
例如,火夺都曾任质子军百户,速古儿赤暗普授金符,担任唐兀秃鲁花军千户,乃马真皇后称制时期,金源衣冠子弟瓜尔佳(夹谷)锡里还“佩金符”,“总统质子军”。
其职务也相当于千户。
到宪宗朝又设置过“天下质子兵马都元帅”等官以统率之。
这些编制方式和官职,都是薛薛秃鲁花护卫所未曾有的。
另外,我们还发现,在山东一带的质子军屯驻地,长期设有“益都般阳等路秃鲁花总管府”(又称质子总管府)、“管领益都平滦等路秃鲁花户总管”等机构。
官长总管以下还有提控案续、知事、提领等吏员。
按照一般惯例,该总管府的品秩约是从三品。
这类官府很可能是专门管理当地质子军及其家属的。
从质于军的编制管理消况可以看出,该军已经流离于怯薛组织之外,成为蒙元时期的一种较特殊的军队组织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