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女性追求婚姻自由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冲破禁锢人性的樊笼作者:王惠民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4期摘要:崔莺莺是著名元杂剧《西厢记》中的女主角。
人们常从社会角度,高度赞誉崔莺莺反封建礼教的勇敢行为。
本文拟从人性角度,剖析崔莺莺心灵的变化,揭示崔莺莺人性压抑、复苏、反抗的痛苦经历,从而真正认识封建社会里崔莺莺敢于反抗封建礼教,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王惠民,男,1951年10月,陕西洛南人,陕西省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东区)汉语言文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关键词:崔莺莺人性压抑人性复苏人性反抗人性张扬【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039-02崔莺莺是著名的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西厢记》中的女主角,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呕心沥血着力塑造的一个反封建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爱情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在崔莺莺身上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崔莺莺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斗争,体现了人性的复苏和觉醒,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美满幸福的爱情婚姻生活的美好愿望。
崔莺莺的光辉形象,成为千百年来,广大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争取婚姻自由的楷模。
人性是社会人的本质属性,是天生的自然属性,是对真、善、美的本能追求。
只是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人们美好善良的本性,才沾染上了社会性。
对爱情婚姻的追求,是人性最美好的本能追求。
但是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对爱情婚姻的追求,却深深地烙上了社会性、阶级性。
封建礼教像一条条僵硬的绳索,紧紧地束缚在广大人民群众身上。
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婚姻要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教规,置青年男女于婚姻痛苦之中,扼杀了他们美满幸福的爱情婚姻生活。
崔莺莺迈入青春后,容貌如花似玉,青春激情在胸中涌动,十分迫切地渴望爱情的滋润浇灌。
这是她人性本能的追求,但却遭到封建礼教的残酷摧残。
为了获得爱情幸福,争取婚姻自由,崔莺莺进行了大胆的反抗,殊死的斗争,最终获得了美满幸福的爱情婚姻生活。
一。
剧情简介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
元代著名戏剧家,与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元杂剧《墙头马上》是元代真定人白朴创作的一部婚姻爱情剧。
这部杂剧题材源于唐代白居易的乐府诗《井底引银瓶》。
[1]剧整理白朴一反这首乐府诗“止淫奔”[1]的主题,代之以对人性自由和美好爱情的嘉许与褒扬。
作为一部杰出的喜剧作品,它的成功不仅在于整理精心地安排情节结构,还在于整理充分调动诸多艺术表现手法,体现出传统女性对自我生命的珍视,也体现了整理对封建礼教扼杀人的生命本能的理性思考。
整个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
它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二主要人物形象李千金———一个大胆追求爱情幸福,敢于与封建家长的假道学进行斗争的女性。
(一)大胆追求爱情李千金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中,她向往自由、真挚、美好的爱情。
未与裴少俊相遇时,她就说:“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菡萏花深鸳并宿,梧桐枝隐凤双栖。
这千金良夜,一刻春宵,谁管我衾单枕独数更长,则这半床锦褥枉呼做鸳鸯被。
”[2]见到裴少俊后马上感叹说:“一个好秀才也,”[2]她处处采取主动地态度,毫不掩饰自己对裴舍人的爱慕之情:“既待要暗偷期,咱先有意,爱别人可舍了自己。
”[2]并认为二人的幽会是“天若知道和天也害”。
[2]面对嬷嬷给出的两条路:一是教裴少俊求得功名后来接她;二是放他两个私奔。
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晚私奔,而且还理直气壮地说:“哪里有女孩儿共爷娘相守到头白?女孩儿是你十五岁寄居的堂上客。
”由此人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禁锢、勇敢追求自主婚姻的叛逆女性,看到了一个倔强、泼辣、真率和爽快,具有独特思想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可爱女性。
(二)勇于反抗封建家长李千金这样大胆追求爱情必然会受到封建势力的排挤和打击,而裴尚书正是这样封建势力的典型代表。
李千金在裴家后花园藏匿七年,生得一儿一女,被发现后,做出了强烈而激愤的抗争。
异曲同工之情各领风骚之戏作者:冯艳华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06期摘要:元杂剧的繁荣带来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一空前盛况在当时世界剧坛上也是无与伦比的。
其中的元代四大爱情戏更是元杂剧当中的四朵奇葩。
对四大爱情戏共同的主题与各异的艺术手法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元四大爱情戏;主题;艺术手法一、概说元代四大爱情戏(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在元杂剧当中独树一帜,七百年来,一直备受青睐。
这主要是因为其共同的爱情主题与独特的艺术手法带给人们的共鸣性与审美性所致。
当然,这“同”中自有其“异”处,“独特”之中亦有其“相似”之点。
二、背景1.四位剧作家都生活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都比较突出的元代社会科举制度停止了数十年,除了少数幸运儿之外,广大汉族士子中的大多数人只好流落于民间,用自己的文学才华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壮大了宋代以来的书会组织,大批杰出的文学作品产生。
2.元代文化土壤对爱情戏繁荣的促进作用元代统治者有着与汉民族大不相同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对封建礼教并不重视。
再加上语言文字的差异,使他们看不懂古代典籍,却能看懂杂剧中的社会生活、爱情婚姻等许多情节,这无形中也促进了爱情戏的繁荣。
3.四位剧作家与当时的女伶都有不同程度的来往他们的一生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的士子在科第路断之后走向勾栏艺人结合道路的典型例子。
由于走向了这条道路,使他们对于那一个圈子中的男男女女的生活、性格以及言语情态,都体会得非常真切。
这样一来,以提出妇女问题、歌颂自由爱情为中心的爱情婚姻剧便在他们的笔下应运而生了。
三、鲜明的主题(一)“大头脑”——爱情与礼教的冲突“大头脑”,这是王骥德首先使用的曲论术语,义近于作品的主题思想。
元代四大爱情戏,充分体现了自由的爱情与禁锢的礼教之冲突。
1.《拜月亭》剧对于那“不顾自家嫌,只要旁人羡”的父母包办婚姻表示出了它的反抗,同时也表达出了“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的美好理想。
浅析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中的女性形象中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四大传说故事,即:《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这四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分析故事中女性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一、四位女性都集美丽善良于一身。
织女是天帝之女,其美丽当然毋庸置疑,金代的词人党怀英写的《鹧鸪天?云步凌波小凤钩》中写到:“云步凌波小凤钩,年年星汉踏清秋。
只缘巧稀相见,底用人间乞巧楼。
天外事,两悠悠。
不应也作可怜愁。
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织女一直是我国古代妇女美丽善良、心灵手巧的象征。
关于白娘子的传说,在不断的演绎变化中,变成了今天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美丽善良的白素贞。
她给民众的感觉是美丽善良、超凡脱俗。
她和许仙的断桥相会,雨中送伞,她的低头浅笑,温柔如水,让许仙瞬间惊诧,过目不忘。
自此之后,一段由断桥相遇开始的爱恋上演在西湖河畔。
身为江南女子的孟姜女,和范喜良走在了一起,但是成婚后不久,范喜良就被抓去服役。
自此之后,孟姜女茶饭不思,日夜思念自己的夫婿,对他牵肠挂肚,当冬天到来的时候,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想到自己的丈夫还在修长城,天寒地冻,却没有棉衣服御寒,孟姜女便日夜亲手赶制棉衣,准备到长城去送给范喜良。
漫漫长路的坚持换来的却是这样一个悲痛的消息,孟姜女瞬间就崩溃了,她痛哭了七天七夜,最后造就了哭倒长城的千古悲歌。
二、四位女性是智慧勇敢的象征四大爱情传说中,唯一一位与男儿一起读书的女性——祝英台,可谓是行为大胆,机敏聪慧。
《梁祝》的故事中祝英台的形象却塑造地颇为突出。
通过描写祝英台的“避婚?求学”、“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吊孝哭灵”、“祭坟”等情节,表现出了祝英台勇敢追求男女平等,抨击封建传统礼教的精神。
祝英台勇于打破旧社会给予女性的束缚,女扮男装进入学堂,学习知识,她的这一大胆行为,替封建社会受压迫的女性大大地吐了一口怨气,也进一步表现出了她强烈的反抗性和极其突出的个性,以及她追求自由生活和反对封建婚姻的英勇性格。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08.10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传奇到宋元话本,形形色色的妇女形象缀成一条绚丽多姿的画廊。
元代杂剧,尤其是“四大爱情剧”,在历史和社会的画屏上映现出的几对强烈反抗封建束缚、追求爱情自由的男男女女,更为这画廊增添了浓重、强烈的色彩。
细细品味这浸满中国女性血与泪、苦与甜的篇章,从女主人公与传统的中国闺阁女性性格相吻合的一面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历史及人性的种种不可磨灭的沿袭与再现;从剧中男女主人公所表现的思想和行动中,我们更不难发现元代社会赋予他们的深深的时代烙印。
如果说在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封建思想的叛逆过程中,女主人公身上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追求理想的力量,是作者现实的理想化形象塑造,那么,相比较而言,男主人公则更多地体现了现实的力量,成为社会与历史的缩影,是作者理想的现实化形象塑造。
男女主人公共同的理想追求,以及他们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撞击构成了这样一组互相反衬与互相补充的形象。
这样,理想与现实的力量在男女主人公身上同时存在而又侧重不一,使作品中理想与现实的因素互为依据,互为牵傍,既真实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又体现了人类美好的理想。
一、理想的叛逆精神与现实的羁绊力量的侧重差异元代四大爱情剧是封建时代一批青年男女为了争取自由幸福的权利与传统的封建力量进行搏斗,其中充满了曲折,也充满了痛苦、胜利和喜悦的撼人篇章。
剧中主人公都是统治阶级中的青年男女,《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拜月亭》中的王瑞兰,《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都有显赫的出身,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更是相国之女;男主人公裴少俊、蒋世隆、王文举、张珙,虽以饱读诗书的白衣秀才身份出现,实际上也都是官宦子弟。
封建家庭的环境和教育在他们身上印上了深深的痕迹。
在他们追求自由爱情的时候,封建传统势力的直接代表者(封建家长)就横加干预,所以,在这四剧中,无论是外在还是自身都体现了两种实际上无法调和的敌对势力,即理想的叛逆精神与现实的羁绊力量的争斗。
崔莺莺是著名的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的《西厢记》中的女主角,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着力塑造的一个反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在崔莺莺身上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体现了人性的复苏和觉醒,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的美好愿望,成为千余年来,广大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楷模。
崔莺莺的光辉形象,历来受到人们高度赞誉,称赞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
我们仅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崔莺莺由一位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冲破重重阻力,和白衣书生张生结合的艰难过程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寻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
闭锁深闺,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礼教泯灭了崔莺莺的人性,试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
她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熏陶的毒害者。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
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
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
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
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一、元杂剧简介元杂剧又叫北曲,与此相对的还有南曲,也就是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
它是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
剧本体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
一杂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二、元杂剧题材内容的范围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
元杂剧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
但许多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内容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如《窦娥冤》《鲁斋郎》《陈州粜米》等,大胆抨击了元代的专制统治和腐败政治,使人们看到在民族、阶级双重压迫下的黑暗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有的正面歌颂人民起义英雄,如《双献功》《李逵负荆》等。
有的赞颂历史豪杰,如《单刀会》等。
有的表现各种弱小人物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写寡妇窦娥大骂官府,诅咒天地;《陈州粜米》写农民张撇古对权豪的谴责与反抗;《救风尘》写妓女赵盼儿智斗花花太岁等。
3.描写爱情婚姻,反映妇女问题。
元杂剧爱情剧中的文化三美、、爱情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活动之一,也是文学活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题材之一。
在叙事文学得到飞速发展之后,爱情题材更是得到了作家的广泛关注。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写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元代是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爱情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爱情戏不仅数量多,而且佳作如林。
比如说众人有口皆碑的“四大爱情剧”——王实浦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享誉剧坛的传世之作。
当我们仔细阅读元杂剧爱情戏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文化三美,即人物形象美、故事情节美和故事结局美。
一、元杂剧爱情剧的人物形象美。
元杂剧爱情剧中,几乎无一例外都塑造了富有才学,懦弱胆小的书生形象和个性鲜明,敢于追求爱情自由的女性形象。
例如《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倩女离魂》中的王文举和张倩女,《墙头马上》中的裴少俊和李千金,《拜月亭》中的蒋世隆和王瑞兰等等,他们都敢于追求爱情,争取婚姻自由,忠于爱情,富有爱情。
(1)、富有才学,懦弱胆小的书生。
元杂剧中的书生大多是外表俊美,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见时女主人公就被其外貌所吸引,但真正能体现书生魅力的却是他们的才学。
剧中对他们才学的描述,如:《西厢记》张生“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墙头马上》裴少俊“三岁能言,五岁识字,七岁草字如云,十岁吟诗”应口,才貌两全”。
女主人公虽爱其貌但更爱其才学。
正是由于书生们极具才华,使其获得了爱情,并在爱情受阻时他们能够用其才华参加科举并且一举得中,从而保障了他们的爱情的最终圆满。
尽管这些书生们饱读诗书,但在追求自己的爱情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阻力虽有一定的抗争,无法避免有所退让和畏惧,完全没有他们所对应的女主人公的行为更加激烈和直接,从而妥协。
这是因为他们饱读诗书深受封建主义思想影响,他们要遵循“三纲五常”,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异议《墙头马上》之冲破封建礼教白朴的《墙头马上》与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均以歌颂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爱情婚姻爱情为主题。
其中《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更被赞以勇于追求自己婚姻爱情自由、热情奔放、有自己独立个性的形象区别于其余三位女性。
李千金,一上场便声称:“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
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
菡萏花深鸳并突,梧桐枝隐凤双栖。
”毫不掩饰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当她在墙头上和裴少俊邂逅,便处处采取主动的态度。
她央求梅香替她递简传诗,约裴少俊跳墙幽会。
当两人被嬷嬷瞧破,她和裴少俊一忽儿下跪求情,一忽儿撒赖放泼,还下决心离家私奔。
为了爱情,李千金什么也不怕,什么也敢做。
她甘愿作出牺牲,可谓是“爱别人可舍了自己”。
深信自己要求及时婚嫁的的合理性,“那里有女儿共爷娘相守到头白”。
后来,在裴家后院躲藏七年,生了一男一女,但终于被裴尚书发现。
她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反驳裴尚书对她的辱骂。
被视为“淫奔”的李千金饮恨回家。
当裴少俊考中状元,裴尚书知道了她是官宦之女,前去向她赔礼道歉,要求她认亲重聚时,她坚决不肯,并且对裴氏父子毫不留情地谴责。
即使裴尚书捧酒谢罪,她还是斩钉截铁:“你休了我,我断然不肯。
”只是后来看到啼哭的一双儿女,才不禁心软下来,与裴家重归于好。
李千金被赞为追求爱情婚姻自由不惜冲破封建礼教的典范。
然而,笔者却不赞同这样的观点。
一提起封建礼教,人人恨之入骨。
而熟知封建礼教真正为何物?人们印象中对封建礼教的概念是一切成规陋习的象征。
封建礼教对女性来说俨然成了必须遵从“三从四德”的绳索。
然而封建礼教固然就其本身而言是封建时期有利于统治者管理群众的政治思想工具,必然有其对封建社会的先进性与进步性,搁置今日实然有诸多落后性。
试问正处于中国封建时代中期的元代,封建礼教对于当时社会而言是否就已形成了落后的制度与行为规范?显然这是不成立的。
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女性追求婚姻自由
【摘要】:通过元代四大爱情剧,即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里的女主人公——崔莺莺,王瑞兰,李千金和张倩女渴望爱情和勇敢面对追求幸福过程的各种挑战,提出了与传统道德观念截然不同的爱情婚姻观念,塑造了富有个性且具有反叛意识的女性形象,歌颂了女性追求婚姻自由的反抗斗争精神,深化了反封建婚姻的主题。
【关键词】:爱情元代西厢记王实甫
正文:
爱情剧在中国古代戏剧中占很大的比重,居重要地位,而元杂剧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爱情为题材。
在元代的四大爱情剧中,女性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一个人情爱为中心的爱情和幸福,充分显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爱情观的进步性和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先进性。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畸形社会下,剧中的女主人公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于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
其中《西厢记》中,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温顺的外表下有着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愿望;《拜月亭》中的王瑞兰有胆有识,忠于爱情,在患难及重重阻挠下,突破礼教追求心中的爱情并坚持守候爱人;白朴在《墙头马上》中塑造的李千金是一个张扬个性,敢想、敢说、敢做、率真泼辣,对自己言行充满自信感的叛逆人物形象,她毫不掩饰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主动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郑光祖在《倩女离魂》里用超现实的幻想手法描写了张倩女冲破礼教禁锢,大胆追求自主爱情和婚姻。
在渴望和爱人在一起的强烈愿望下,甚至让灵魂摆脱受禁锢的躯壳而自由移动。
这也就意味着,在元代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的观念已经开始萌芽,表达了女性对美满婚姻的愿望,对合理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曲词警人,余香满口”[1]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称赞的《西厢记》,“它所歌颂的是完全由当事人自己选择的爱情婚姻, 而且是在否定包办婚姻基础上的选择, 其胆识、魄力非他剧可比。
”[2] 在莺莺的眼里男女之间的感情重于门第财产, 在郑恒和张生之间, 她偏偏选择了志趣相投的穷光蛋张生; 在她眼里男女间的感情重于功名利禄, 重于虚誉浮名。
这充分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爱情观, 与那些听从“父母之命”任人摆布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长亭送别”这折“哭宴”中,崔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崔莺莺表明心迹,流露出对爱情的珍惜,对功名的轻视,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歌颂了男女青年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表达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
然而,反封建只是手段,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才是目的。
“真正的爱情只有两种类型:要么是一见倾心,要么是两人逐渐地情投意合”[3],元杂剧中多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只有《拜月亭》打破“传统”模式,双方由友谊到爱情的动态发展。
在乱世之中,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的故事,表现了王瑞兰反对门第潘篱,追求真爱婚姻。
《墙头马上》是最为普遍的一见钟情式的爱情,但是戏剧性强,以李千金为主角,以李千金与裴少俊的爱情为主线,分为花园定情、月夜私奔、父逼休妻、寻亲团圆四折戏,表达了他们追求自由婚姻,坚决与封建礼教、门第观念抗争的主题。
李千金形象在元代杂剧众多
女子形象中独树一帜,是元代四大爱情剧中反抗性最强的女性,渴望得到爱情,希望婚姻自主,看重人格尊严。
她出身名门,大胆,泼辣,爽朗,在爱情上处处主动。
与裴少俊幽会被人识破后,她并不惊慌,坦率地陈述自己的理由,想尽办法与李嬷嬷周旋。
为了爱情,李千金什么也不怕,什么也敢做。
她甘愿做出牺牲,在她看来像卓文君似的私奔是合情合理的,所以才会在爱上裴少俊后,义无反顾的离家出走。
“爱别人可舍了自己”。
她深信自己要求及时婚嫁的合理性,“那里有女儿共爷娘相守到头白”。
在一次次的对抗行动中,充分展现了李千金对爱主动、大胆、果决的性格,其蔑视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倩女离魂》通过张倩女与王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及其由此展开的戏剧冲突,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描写了倩女相思成疾而病卧,为伴随爱人左右而魂魄追随的故事情节,这无疑是在反抗封建婚姻信条,歌颂自由幸福生活。
可谓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试问世上能有几人能够像倩女一般,为挚爱甚至不顾生死而至死相随呢?人生得一爱人,又夫复何求。
这是爱的赞歌,没有人能阻止任何人去追求幸福,就算有再多的艰难险阻,只要有心,只要有爱,什么都不成问题,什么都没有彼此来得可贵。
一个没能自由恋爱的人,又哪来的婚姻自主,又何来的婚姻幸福。
一辈子很短,不要为了封建礼教埋葬自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做一个追求自由婚姻的女性。
元代四大爱情剧的女性可以说是反封建礼教,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代言人,她们希望找到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同老”的伴侣,渴望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她们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能够选择自己带的另一半,而不是遵从封建礼教禁锢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不再是只在乎门当户对和家族利益,而不去顾及结婚男女双方是否有感情基础。
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婚姻我来定。
但是,在元代甚至是中国的爱情剧中“理”胜于“情”的主题占主导,比如崔莺莺,表现出的循规蹈矩,克己复礼的思想,未能跳出封建礼教的罗网,冲破旧的婚姻观念和制度的束缚,牺牲了“情”,捍卫了吃人的“理”。
[4] 。
在婚姻爱情这些大事上, 则表现为:“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孟子曰:“不待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钻穴隙相窥, 逾墙相从, 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5]由于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封建礼教观念长期束缚, 才使得多少志同道合的热血男女, 以牺牲“情”的代价而换来神圣的“理”的尊严。
在封建社会中,男性是主宰者,女性就像是附属品,在爱情婚姻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女人只能把自己塑造成符合男性标准的“女性”,需要遵从三从四德,甚至为了早逝的丈夫守活寡。
男性在外可以流连花丛,在家可以三妻四妾,然而女性只能从一而终,倘若红杏出墙,不仅被左邻右坊所不齿,而且可能受家规族法惩戒。
无论你是对错,只要丈夫的一纸休书就足以令你声败名裂。
现如今,女性仍被视为弱势群体的一分子,仍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重男轻女的歧视女性。
可是“女人也是半边天”,这一群体中不乏事业型女性,她们“进得了厨房,入得了厅堂”。
女性追求婚姻自由只是争取平等权益的第一步而已,但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她关乎女性的一生幸福。
元杂剧多以“大团圆”结尾,蕴含着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美满婚姻的愿望、对合理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体现了对封建礼教家法、封建伦理道德批判的意向,鼓励女性同封建礼教斗争,勇于追求婚姻自由。
作为女性,难道你还想充当封建礼教的殉葬品?生活在没有爱的牢笼里,为了所谓的门第观念和家族利益,把自己推入一座婚姻的坟墓,一座没有心的空城,在这里独自孤老,为何不放手去追求自由的婚姻,找的你的良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2]张其瑾,中国戏剧史论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P122
[3]巴尔扎克,人间喜剧(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P392
[4] 陈爱敏,中西方爱情剧中女性角色塑造意蕴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7 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uly, 1999第4 期,P92
[5] 孟子, 滕文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