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型转换(陈述句、反问句互换)
- 格式:ppt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8
小学四年级句型转换练习题及答案一、陈述句与反问句反问句变陈述句1、先删去反问词,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或没有”,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去掉。
4、问号改为句号。
如:我们怎能言而无信呢?在改为陈述句时,将“能”改为“不能”,去掉“怎”,将“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所改成的陈述句是:我们不能言而无信。
又如: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怎么不令我们感动呢?在改为陈述句时,将“不令”改为“令”,去掉“怎么”,将“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所改成的陈述句是: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令我们感动。
练习: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与舒服呢?3.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4.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5.不好好学习,怎能能取得好成绩呢?6.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7、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8、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9、对浪费能源的现象,我们怎么能容忍呢?10、你怎么能这样做?11、别人能办到的事,难道我们就不能办到吗?12、淮南柑桔一种到淮北,就又小又苦,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13、大家都能办到的事,难道我就不能办到吗?14、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15、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16、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陈述句变反问句1、先加上反问词,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一)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1.有“不”去“不”,无“不”加“不”2.去掉“怎、怎么、难道”“呢、吗”3. ?变。
1.这清闲的生活无忧无虑,还有什么能够代替?2.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3.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4.这个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呢?5.这一池的荷花,不正像一大幅活的画吗?6.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7.还有比这叫声更好听的吗?8.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9.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难道不是张择端的画吗?10.这缸不正好用来养小鱼小虾吗?11.这顶香蕉形的帽子难道不好看吗?12.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13.从鹿身后追来的,不正是一头凶猛的狮子吗?14.海边上不是泛着白色的浪花吗?15.你不是一直想去伯伯家吗?16.难道方帽子戴着舒服吗?17.难道造纸术不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吗?18.缸里的小虾进行搏斗的样子不是很有趣吗?19.等到积雪融化时,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不就像一颗颗珍珠吗?(二)陈述句改反问句方法:1.有“不”去“不”,无“不”加“不”2.加上“难道......吗”“怎么......呢”3. 。
变?1.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
2.蜜蜂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3.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
4.海底的植物差异很大。
5.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6.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7.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
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9.我们遇到困难,不能退缩。
10.不好好学习,不能取得好成绩。
1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12.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答案1这清闲的生活无忧无虑,没有什么可以代替。
2.你不敢和我相提并论。
3.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4.这个故事使我感动。
5.这一池的荷花,正像一大幅活的画。
6.人的聪明与愚笨,不是天生的。
句式变换—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陈述句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内容,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反问句则是通过反问的语气,进一步强调原来陈述的意思。
陈述句和反问句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是语气有所不同。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1、删去反问词(难道、怎能、怎么、哪里等),根据句子的意思可适当加上“很”、“都”、“要”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观察句子是否有否定词“不”,有删去,没有就加上“不能”、“没有”、“没能”等。
3.反问句删去“呢”、“吗”,把“?”变成“。
”(二)陈述句变反问句根据情况删去句子中出现的“很”“都”等,在适当位臵加上“难道”、“怎么”“怎能”“哪里”等反问词,保持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1.观察句子里是否有否定词“不”、“没”等,有删去,没有给加上。
2.陈述句加上“呢”、“吗”,把“。
”变“??。
练习题:老师一、反问句改成陈述句.1、难道我能不高声赞美白杨树吗?(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人们不是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吗?(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
3、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 (这么重的东西,我不可能拎得动。
4、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大千世界到处都有野花的倩影。
5、我们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不是正是这样的野花吗?(我们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就是这样的野花。
6、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没有办法睡。
7、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这么远,箭不可能射得到。
8、这些树叶难道不是从这棵树上飘落下来的吗?(这些树叶是从这棵树上飘落下来的。
9、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人的聪明与愚笨不是天生的。
10、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毒刑拷打不算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11、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
12、又短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又短又软的淤泥不能承受这样重的老象。
13、是不是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二)句型转换——反问句、陈述句一、反问句反问句的特征是问中有答,如果能读出句中的答案,那么答案就是反问句即将变成的陈述句。
如果不会,可以按下面的规则来变!反问句变陈述句的规则:·去掉反问词和疑问词,把问号改成句号。
·反问句中有否定词(例如:不、无、没有)等,就去掉;如果没有,就要加上。
例:还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的吗?改:没有比事实更能说明道理。
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2、他呀!都老头子了,还订这些东西干什么呀?3、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4、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5、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6、我们播下的种子怎么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7、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8、钱在孤岛上又有什么用呢?9、要想取得好成绩,不刻苦学习怎么行?10.、王老师带病工作,我怎能不感动呢?11.、要想取得好成绩,不刻苦学习怎么行?12、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吗?13、难道还有什么东西比这礼物更珍贵吗?14、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15、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16、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17、谁一辈子不犯错误呢?18、水浇多了,花能不死吗?19、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二、陈述句陈述句变反问句的规则:·加上反问词、疑问词,把句号改成问号。
·如果陈述句是否定的,就要在变反问句时去掉否定词;如果陈述句是肯定的,就在变反问句时加上否定词。
例:人与山的关系密切,使人感到亲切、舒服。
改:人与山的关系密切,难道不使人感到亲切、舒服吗?1、今天依然屹立的金字塔是奴隶们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2、马上要进行期末考试了,我们要努力学习。
3、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4、这活泼的小男孩是我的好朋友。
5、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
6、这个故事使我感动得流泪。
一、按要求改写句子。
1.改成陈述句(1)画画怎么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呢?(2)楚国在南边,你怎么能往北走呀?(3)父母养育了我,我怎么能忘记他们的恩情呢?(4)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5)如果没有太阳,怎么会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呢?(6) 又短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7) 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么?(8)难道我不喜欢吃青菜吗?2.改成反问句(1)面对危险我们应该让别人先脱险。
(2)这一池的荷花真像一幅活的画。
(3)果园机器人这么聪明能干,真是果农的好帮手啊!(4) 这是真理。
(5)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6) 多得些知识不是坏事。
(7) 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8)多得些知识决不是一件坏事。
3.改为把字句。
(1)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2)卫生区被同学们打扫得非常干净。
(3)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4)我向老板说明了自己的处境。
(5)女娲救出了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6)外祖父送给了莺儿一幅墨梅。
(7)荷花挤满了池塘。
(8)盗铃人被人们抓住了。
4.改为被字句。
(1)西门豹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
(2)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3)回到家里,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
(4)父亲从我手里夺过戒尺,拆成两段,向墙角扔去。
(5)村里的人提着斧子砍下山上的树木。
(6)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7)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8)小李完成了老师交给她的画版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