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P1:皆さん、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
今日のテーマは「東京回顧展」の第五课です。
今回の授業は中国語と日本語日二つを採用します。
では、発表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まずは、スライドをご覧ください。
この写真がポイントで、隣の文字は欲望がこの小説の名前でもあり、小説のテーマでもあります。
今日の授業は「欲望」という小説から抜粋しました。
このまだらな線の中から、見上げる体で、空虚な目つきの中で、皆さんはこの神秘をご解読になることができますか?その謎を解けられますか。
楽しみです。
次のページへ参りましょう。
这张照片是关键。
旁边的文字的欲望既是小说的名称,又是这本小说的主题。
而今天的课程就节选自《欲望》这部小说。
从这斑驳的线条里、仰望的身躯、空洞的眼神中,大家可以解读到神秘呢?我很期待。
P2:このページで紹介しているのは著者の小池真理子さんです。
彼女は1952年10月28日に生まれて、今まで67歳になりました。
日本の小説家、エッセイストです。
夫は同じく小説家の藤田宜永。
「愛の領分」藤田宜永さん死去…妻は小池真理子さん、初の直木賞作家夫婦。
“爱的领域”藤田宜永先生去世…妻子是小池真理子,第一对直木奖作家夫妇主な長編作品に『恋』『無伴奏』『水の翼』『瑠璃の海』『望みは何と訊かれたら』などがあり、「短編の名手」と謳われ、『妻の女友達』『水無月の墓』『怪談』など、短編集も多く上梓している。
山本周五郎賞、島清恋愛文学賞、渡辺淳一文学賞選考委員などですね。
小池真理子(1952年10月28日-)是日本小说家、随笔作家。
丈夫同样是小说家藤田宜永。
主要的长篇作品有《恋》、《无伴奏》、《水之翼》、《琉璃之海》、《如果被问到希望是什么》等,被誉为“短篇名手”,还出版了《妻子的女友》、《水无月之墓》、《怪谈》等短篇集。
山本周五郎奖、岛清恋爱文学奖、渡边淳一文学奖评选委员1文藝春秋社社長の菊池寛が友人の直木三十五を記念して1935年に芥川龍之介賞(芥川賞)とともに創設し、以降年2回発表される。
弗洛伊德欲望解读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儿咱们来聊聊那弗洛伊德大爷的欲望解读,读完后心里头那叫一个翻江倒海,五味杂陈啊!一开篇,我就被弗洛伊德那深邃的眼神给吸引住了,感觉他老人家能直接看透咱心底那点小九九。
他说啊,欲望,这玩意儿可不简单,尤其是那被压抑的,大部分都跟性脱不了干系。
我一听,嘿,这不就是我经常晚上琢磨的那些事儿嘛!1.1 先说说这欲望的分类吧。
弗洛伊德说,欲望分两种,生理的和精神的。
生理的嘛,吃喝拉撒睡,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咱们都懂。
但说到精神层面的,那可就复杂了,什么社会地位、名声啊,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却能让人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1.2 说到这,我就想起小时候,总想当班上的第一名,那股子劲儿,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那时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那时候的欲望,纯粹又直接,就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
二、再来说说这欲望的压制与释放。
弗洛伊德说,欲望被压抑久了,就会以各种奇奇怪怪的方式冒出来,比如做梦。
这事儿我可有发言权了,每次考试前晚上,那梦做得,简直比恐怖片还刺激,第二天醒来,一身冷汗,那叫一个累。
2.1 记得有一次,我梦见自己站在讲台上,正准备给大家讲一道超难的数学题,结果突然发现自己啥也不会,急得满头大汗。
醒来后,我一拍脑门,原来是考试压力太大了,欲望在梦里找了个出口。
2.2 说到释放欲望,我觉得跑步真是个好方法。
每次心情不好或者压力大的时候,出去跑几圈,出一身汗,回来洗个澡,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那种感觉,就像是心里的重担被卸下来了一样。
三、最后,咱们来聊聊欲望与自我的关系。
弗洛伊德说,欲望是人之常情,但要学会控制它,不能让它牵着鼻子走。
这话说得在理儿,咱们都有欲望,但关键是要学会怎么跟它和平共处。
3.1 我记得有段时间,我特别想买双限量版的球鞋,每天省吃俭用就为了攒钱。
但后来想想,那双鞋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它能让我变得更快乐、更幸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于是,我放弃了那个念头,转而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05年10月Oct. 2005第16卷第4期VOL.16 NO.4一、引 论随着《洛丽塔》(以下简称《洛》)在美国的正式出版,其作者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1899-1977)声名鹊起,被誉为20世纪英美文坛唯一堪与乔依斯相齐名的作家。
自小说出版至今将近半个世纪,但它在学界所引起的争论非但未曾停止,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作品之解读可谓见仁见智,以至于有论者慨叹:“《洛》包含的诸多东西,有的至今也未被挖掘出来[1]。
”诚然,《洛》是一部值得细读的小说,这恰好验证了纳氏所标榜的文学魅力:“文学,真正的文学,并不能像某种也许对心脏或头脑——灵魂之胃有益的药剂那样让人一口吞下。
文学应该是被掰碎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你才会在手掌间闻到它那可爱的味道,把它放在嘴里津津有味的咀嚼;于是,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它那稀有的香味才会让你真正有价值地品尝到[2]。
”历数中外论者对《洛》汗牛充栋的研究,无一例外都有两大倾向:一是就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断发掘,二是对其艺术手法深入分析。
从分析主题思想的角度研究该部作品,众说纷纭:有论者称《洛》影《洛丽塔》的欲望解读内容提要:现代派文学大师纳博科夫最著名、最得意的传世杰作《洛丽塔》,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复杂的主题思想被纳入20世纪最具争议性的小说之列,历来是文学评论者细细玩味的对象。
本文认为《洛丽塔》是一部欲望心史,着重分析作品暗含的多重欲望,以及欲望之起因、蓬勃与圆结,以开辟这部小说的全新解读途径。
关键词:《洛丽塔》;解读;欲望;纳博科夫中图分类号:I71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05)04-0038-04Abstract: With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as well as multi-faceted themes, Nabokov’s m asterpiece Lolita h as f allen into the category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novels in the 20th century. It has always been at the top of literary critics’reading lists. Claiming that Lolita is a book of desir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various desires buried in the text,their sources, upsurge and finale, so as to pave a new way of approaching this novel.Key words: Lolita; approaching; desires; Nabokov尚必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射了文学对道德的挑战、年老的欧洲强奸了年少的美国、个人主义在现代的无耻张扬;也有人从中读出了文学对时间的否定、知识分子对“唯美”的无悔追求、纳博科夫大半生流亡生活的记忆。
○李红梅(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摘要] 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
拉康认为,欲望本质上是一种对缺乏或缺场的欲望,主体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
本文通过拉康的欲望理论来解读《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无名林”,着重分析“无名林”中爱丽丝和卡罗尔的缺乏的欲望,从中得出反映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 缺乏欲望;他者欲望中图分类号: 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8-0046-02一、《爱丽丝镜中奇遇记》创作的时代背景《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作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以笔名刘易斯·卡罗尔于1871年出版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姊妹篇。
维多利亚时代童话小说的崛起是在英国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这一社会历史语境中完成的。
工业革命一方面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激发了新的社会矛盾。
布莱恩·奥尔蒂斯(Brian Aldiss)在论及工业革命和进化论对科幻小说的影响时指出:“工业革命和进化论都给人类带来了一种显著的隔绝感:人与人之间的隔绝,还有人与自然的隔绝——它如此频繁地在科幻小说里作为必须被征服的敌人而出现,似乎我们不再是自然世界的一个部分了。
”卡罗尔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备受成人和儿童喜欢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卡罗尔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第三章中将爱丽丝置于“无名林”中。
“无名林”是一片树林,在那里,任何东西都没有名字。
爱丽丝走进“无名林”后,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一只小鹿漫步跑来,它也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小鹿带着爱丽丝在树林里穿行,她们来到树林外面的另一片开阔地。
小鹿挣脱了爱丽丝的搂抱,惊慌逃奔,因为她知道爱丽丝是人类的娃娃。
而爱丽丝因为突然失去小鹿黯然神伤。
本文试图从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入手,依托雅克·拉康的欲望理论来解读“无名林”,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垂死的肉身》中的欲望政治解读摘要《垂死的肉身》(the dying animal,2001)是美国当代作家菲利普·罗斯“凯普什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本文运用后结构主义理论家吉尔·德勒兹的欲望政治理论关照这部作品,罗斯通过塑造年逾六旬的大学教授大卫·凯普什与年轻的古巴籍女大学生康秀拉·卡斯底洛之间畸形的欲望纠缠,向美国的“性”文化体系发出猛烈的抨击,体现出一种德勒兹式的欲望政治和解辖域化的审美旨趣。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垂死的肉身》吉尔·德勒兹欲望政治解辖域化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引言作为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犹太作家之一,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吸引了众多批评家的目光而成为近年来西方学界关注的焦点,他也是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呼声很高的作家之一。
菲利普·罗斯的作品在经历了最初的误读、指责以后,逐渐被理解、肯定和接受,并最终确立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哥伦布”地位,赢得了“活着的文学神话”(living literary legend)等美誉。
对其研究也从最初的关注其族裔身份、伦理书写、意识形态批评,发展到把他置于当代美国文学谱系学的大框架下加以考虑,并引入各种当代流行文学理论,极大地丰富了罗斯作品的内涵。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罗斯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分析及写作特点等方面,研究者们多从象征主义、文化批评、新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等视角解读罗斯的作品,赋予罗斯作品广阔的研究视角。
但到目前为止,从德勒兹和加塔利后结构主义哲学美学视角来解读菲利普·罗斯小说的相关研究还少之又少。
正如福轲所说,“有朝一日,20世纪将是吉尔·德勒兹的世纪。
”德勒兹的游牧哲学吸引了中外学界的极大兴趣,有评论把德勒兹的游牧哲学戏称为永远解读不完的“斯芬克斯之谜”。
德勒兹一反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的欲望悲观论,对俄狄浦斯情结和欲望压抑理论进行解构与重构,他认为欲望是可以生产和流通的能量流。
潜意识和欲望解析我们的内心渴望潜意识和欲望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两股强大力量,它们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潜意识和欲望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从而找到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幸福的路径。
本文将从潜意识和欲望的定义、互动关系以及对内心渴望的解析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潜意识和欲望的定义潜意识是指我们内心深处存储的情感、记忆和信念等非常规意识活动,它是与意识相对的一种心理现象。
潜意识的运作大多发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它可以影响我们的思考、行为和决策。
欲望则是指对某种事物或目标的强烈渴望和追求。
欲望源自于个体的需求和动机,通过激发个体的行动力,推动人们朝着自己所渴望的方向发展。
二、潜意识与欲望的互动关系潜意识和欲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潜意识可以产生并激发欲望。
我们在潜意识中的体验和感受,会引发我们对某种事物或目标的兴趣和渴望。
例如,当我们潜意识中存储着对某种食物的美好记忆时,我们就会在意识层面上产生对这种食物的欲望。
另一方面,欲望也可以影响潜意识的运作。
我们的欲望和目标会激发潜意识中与之相关的信念和价值观,进而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行为。
三、潜意识和欲望解析内心渴望潜意识和欲望的运作对我们内心的渴望起到了重要的解析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自己的潜意识和欲望,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梦境和幻想来解析潜意识中的渴望。
梦境是潜意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反映我们内心深处的愿望和渴望。
通过对梦境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洞悉自己在潜意识层面上对某种事物或目标的渴望。
其次,我们可以从我们的欲望中找到内心渴望的线索。
我们的欲望往往反映了我们的需求和动机,通过倾听自己的欲望,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探索来解析自己的潜意识和欲望。
通过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我们可以逐渐洞察自己内心的渴望,并找到实现它们的路径。
探索无意识解读人类最深层的欲望和恐惧人类心理一直是心理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无意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人类最深层的欲望和恐惧。
本文将探索无意识解读人类最深层的欲望和恐惧,并分析其对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一、欲望的无意识解读欲望是人类内心最深层的动机之一,它来源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然而,欲望往往不仅仅是基本的生存需求,更多地体现在人类对权力、财富、性爱等方面的追求。
这些欲望往往是在无意识中诞生和形成的。
在无意识中,人们往往对自己的欲望保持一种模糊的认知。
无意识中的欲望并不总是明确的目标,而是通过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表达。
例如,通过梦境、幻想和象征行为等方式,人们试图满足自己的欲望,却又不直接面对欲望的现实。
二、恐惧的无意识解读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之一,它与生物进化中的“斗争或逃避”反应密不可分。
在无意识中,恐惧经常表现为一种模糊的焦虑感或不安感。
人类通过无意识来解读自身感受到的恐惧,并使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抵御或化解恐惧。
人们往往会将无意识中的恐惧投射到外界客体上。
这种投射机制使得人们能够更容易地处理自身的恐惧情绪,将其归因于外部事件或对象,从而减轻自身的压力。
然而,这种投射并不意味着恐惧情绪的真正解决,而是一种暂时性的缓解。
三、无意识对行为与决策的影响无意识对人类的行为和决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们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往往会依赖无意识的处理方式来做出决策。
无意识中的欲望和恐惧会在不知不觉间影响人们的选择和行为方式。
无意识中的欲望往往会推动人们寻求权力、财富和满足感。
在商业领域中,营销者往往会利用人们的无意识欲望来推销产品和服务。
例如,利用欲望为核心的广告宣传,通过激发消费者的内心需求来促使其购买。
同时,无意识中的恐惧也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人们往往会受到恐惧情绪的驱使而做出保守的选择。
这种恐惧情绪可能会阻碍人们追求机会和发展新的领域。
总结:人类的无意识是对最深层欲望和恐惧的解读。
欲望/ 珍妮特·温特森来自: ½2011-02-16 11:49:32为什么要用失去来衡量爱情?在那两个词之间——爱情、失去,位在它们每一边的,是所有这些首先是如何发生的:另一个词:欲望。
我无法拥有你的时候,我渴望你。
我是那种会为了与你相见喝杯咖啡而错过一班列车或飞机的人。
我会打车穿越全城来见你十分钟。
我会彻夜在外等待,假如我觉得你会在早晨打开门。
如果你打电话给我说“你是不是愿意……”我的回答是“是的”,在你的句子说完之前。
我编织着我们可以在一起的世界。
我梦想你。
对我而言,想象和欲望非常接近。
欲望常常是一种创造。
我的意思是,我们两个被这种强大的感情重塑了。
好吧,有时是我们两个,有时或许只是我,而这时我是你的跟踪者,你的精神病患,我是那个幻想失控的人。
渴求某个对你没有欲望的人可以帮助你理解这种极其强烈的感情的本质;它更多地与我有关,而不是与你有关。
你是我欲望的客体。
我是主体。
我是那个我。
当我们是彼此欲望的客体时,很容易明白在这愉悦的状态下没有任何负面的东西。
我们成了浪漫的象征,我们实现了所有太过浪漫的幻想。
这是它本来应该的样子。
你走进一间房间……我们的眼神相遇……从这第一刻起……等等。
完全可以这样说:对于另一个人的无法抗拒的欲望包含着相当多的投射。
我不相信一见钟情,理由稍后会变得清晰;但我的确相信“一见钟欲”。
有时它就像性欲一样简单,或许男人在这点上更直白,但通常欲望是复杂的;是一系列的渴望和需要、希望和梦想,是整个宇宙无人居住的繁星在寻找生命。
而没有什么比欲望感觉更像生活的了。
人人都知道这点;血脉喷张,没吃白粉却像瞌药般兴奋。
欲望是如有魔力、恍惚似的狂喜。
当人们经常说着“我愿意再次堕入爱河——那最初的一个月,半年,一年”时,他们根本不在谈论爱情——他们的意思是欲望。
但谁又能怪我们呢?渴求你令我感觉强烈,使我的身体如狐狸般敏锐。
对你的欲望令我活在平常的时间之外,召唤我进入一场我想我从未有过的、与灵魂的对话,诱使我比以往表现得更好,像某个其他人,某个好人。
“欲望”解读
欲望,是人类或动物为了生存和享受对外界的需求和渴望。
动物也有最基本的欲望,人类再高级也不能抹杀这一点,这次只是单独讨论一下人的欲望。
每一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智障者也知道肚子饿了要饭吃,不识字的人也懂得养儿育女,可以说越是脑子好使的人想法越多,越是高级知识分子欲望越是复杂多变。
人从记事时起,欲望就伴随其一起成长,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增多和环境的改变不断萌发,不断更替,不断重组及消亡。
人的欲望到底有多少种?已经有很多人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低级的、高级的;生理的、心理的;合理的、病态的等等不一而足。
我认为人的欲望大体可以分为五种:一是“食欲”,二是“色欲”,三是“名欲”,四是“钱欲”,五是“权欲”,这五种类别的关系也很微妙。
“食欲”,是一个人对食物的需要,是最为基本的欲望。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刚,一顿不吃饿得慌”,食物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不能生存就失去了谈论其他欲望的基础。
“色欲”,是一个人对美色的向往,是进一步的欲望。
也来引用一句俗话:“饱暖思淫欲”,一个人吃饱喝足之后,就想找点别的事干,就希望可以看到甚至占有美景、美人,得到视觉上的享受、心灵上的慰籍。
“名欲”,是一个人对名誉的追求,是更进一步的欲望。
再来一
句俗话:“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一个人活着而且享受了美色之后,还想吸引一下更多人的目光,得到更多人的赞赏,且不论是否闻名遐迩甚至名垂青史,至少也得在小范围落个好名声吧。
“钱欲”,是一个人对金钱的渴望,是实现以上三种欲望的物质保证。
种地的农民没有足够的金钱,就不能购买必要的劳动工具;工薪一族没有足够的金钱,就不能购买必要的食物;没有富足的金钱,谁都不容易享受到美色、实现人生目标。
“权欲”,是一个人对权力的崇拜,是实现以上四种欲望的一种手段。
有的人坚持“权为民所用”,希望在更高的位置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使广大人民群众有饭吃、有钱花、有所乐;有的人希望可以“以权谋私”,利用更大的权力为个人谋取更多的利益,换来美食、美色和金钱。
几乎每一个人都拥有以上五种欲望,有的方面强一些,有的方面弱一些,甚至微乎其微。
有的人注重物质的占有,追求身体的外表、衣着风度、物质欲望的满足,维持家庭利益,关心的是获得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爱护;有的人寄情精神的追求,注重智慧、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的培养,提高品味,完善自我,享受人生;有的人致力社会的承认,渴望被他人或群体注意、重视和尊重,特别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及情感,追求名誉、地位和金钱。
一个人的欲望产生后,往往因为内心的矛盾或外界的阻力不能马上得到满足,会有一个克制和积累的过程。
这时,往往感觉身心压抑,烦躁不安,痛苦忧愁。
如果欲望得到有效克制,就会
消除或归于平静;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付诸行动。
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受到压抑的身心终于得到痛快淋漓的释放,就会感到快乐,这种快乐美妙而持久,就是幸福,从而达到欲望的终极境界。
现今社会提倡“以人为本”,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实际上就是尊重每个人对自身健康的、合法的欲望,得到追求满足的权利。
人类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探索欲、征服欲,正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原动力。
那些为了追逐个人利益而损害公众和他人利益的欲望,是不良的欲望。
这种欲望付诸行动必然超出人类道德规范,甚至违犯党纪国法,只能残害人类文明,阻碍社会进步,应该受到公众的藐视和谴责。
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谁都不能保证从来没有过不良的欲望,关键是要克制进而消除不良欲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品质的高低就区别于这种自控能力的大小。
在经历了自我心灵挣扎的疼痛之后,不良的欲望得到消除,一时不能满足的欲望归于平静,一定会获得欲望升华的快慰,升华是欲望的最高境界。
每一个人都有七情六欲,这无可厚非。
税务干部也不是禁欲主义者,但是对欲望应该具有科学正确的态度。
每一名税务干部都不能谋取规定之外的特殊利益,不能放纵欲望。
人民群众最为憎恶的一种人就是贪官污吏,我们党也历来反对腐败,而且反腐败的工作力度越来越大。
我们每一名税务干部都要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不为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生活方式所动,过好吃喝关、美色关、名誉关、金钱关和地位关,堂堂正正做人,勤勤
恳恳工作,为党的税收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