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文道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6
梅花拳《五势拳法》一、梅花五势拳法根源梅花五势拳法,又称梅花五行拳,五势桩法。
古佛法王老祖分定天地之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宇宙万物定五行,五行的生克制化,维持天、地、人三才的平衡之时,差遣五方佛祖各管一方,有其根源为证。
五方佛排定五方。
古佛世尊为了渡化众生,在世间开展文武大道,按五行之法,命五方佛祖创下了梅花五势拳法。
五方佛各创一势。
太素佛居西方,创下大势;太乙佛居北方,创下顺势;太始佛居东方,创下拗势;太初佛居南方,创下小势;太极佛居中方,创下败势。
五势即有各势的独立性,自成一套法理;又有生克制化整体理法。
其理法奥妙无穷。
梅花拳无极歌混沌一气内外修,梅花功法至根由;穴穴自然虚无静,仙佛还元始已生。
无极势,又称预备势,起势。
身体自然站立,两足平行与肩同宽。
身要直,含胸拨背收腹,头往上虚领顶劲,下额微收,两眼平视前方。
两腿自然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两手微曲,五指并拢,中指贴于裤缝。
眼观鼻,鼻观口,口合心,凝神敛气,内视于心,立于虚空之地,混沌虚无之境。
无极势,默念无字真经,奉请五方佛祖,从虚无中来,虚空中坐定五行方位,佛光普照,整个宇宙光华布满乾坤,充贯身体大小周天,四肢百骇,使虚无之躯充满佛光,在虚无之境,结出丹田圣胎,无极而太极。
梅花太极歌无极孕育太极生,动静开合两仪形;三才四象八卦转,五行六合七星成。
太极势,由无极生太极,意守丹田,运丹田真元二气,转太极生两仪,天、地、人三才合一,两手走太极,左脚回收提起,左手由下往左上划弧走里面,经过右肩,右胸,向下往左,至左前方,臂与肩同高,正好阴阳变化一太极。
同时,右手从下向左,向上走外面经过左胸,左肩,往上至头顶,臂伸直向上,阴阳变化一太极。
同时,左脚向左迈出成大虚步,成左大势。
二、大势大势歌诀大势气弘性属金,生顺克拗妙绝伦;金隐于内鼻通肺,五行第一存其真。
(一)、大势动作说明:1、梅花拳大架大势大势,又名横势、打虎势、扑势。
静之如山岳按之有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动之如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渺如江海圆耀如三光一梅花拳始序古来著作之述,自理学经济俱广妙蕴,有特殊之述者,不可胜数。
而其间有传者,亦有不传者,其传者众人习之,不传者则湮没而不显,甚可惜也。
即为拳术之书,近世多有流传者,而人奉之供壁,作为养生之道、护身之宝,莫如梅花拳。
传授依法则,口授予秘诀,校正五讹,是以壮幼,莫不群起而习之。
勉以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扶危济困,医病救人,保家卫国,保卫乡闾,守望相助,规则严明,此其大略。
如考其精详,更有妙谛存焉,经常学习,则可由浅入深,久而久之,可得其传,收益殊深。
梅花拳之起源本于西周,为云磐所创,在调理上有奇有偶,有纵有横,既合阴阳五行之里,又合九宫八卦之秒。
在天为五行,在地为五方,在人为五官,在声为五音,在身为五脏,在拳为五势,五势分内外五行,上中下八方,而其间拳势练法悉备。
或有不通者,可讯明而试之,非乱创也。
二梅花拳规则尝思天地间,人为万物之灵,夫人生在世,宜早立志,幼而不学,壮而不以,老而何为?余常闻,世间学习有最可慕者,梅花拳也。
一曰:学习梅花拳,师傅教训严,练拳脚,捧读圣贤篇。
头一件不许反抗作乱,连累父母、妻子,亲朋好友、要当顺民,按时完粮交差。
第二件,不许游荡好闲,身不落险地,要治家守业,各安本分,不为非礼,不闻邪言。
第三件,不许忤逆不道,要尊敬师长,尊敬父母,尊敬老人。
第四件,不违师训,不准拉山头,搞宗派,要一视同仁。
第五,要经常练习,勤学苦练,且能武艺超群,出则防身之宝,入则保众之根,且能延年益寿,如学会正骨按摩又能治病救人又曰:人生在世间,学习梅花拳。
拳脚身外艺,玄机腹内间。
全在师傅引,徒弟尊师言。
由浅能如深,平地能登山。
诚心诚敬意,奥秘在里边。
平步青云路,不愧师傅传。
三曰:梅花拳珍珠倒卷帘,徒弟倒把师傅传。
皆因徒弟尊师命,传授初学访高贤。
遍游各处来交会,师傅面前诉一番。
那传某人什么艺,所访何人艺那般。
从头到尾仔细讲,本性不敢把师瞒。
梅花拳⽂理(四)
此论是指导练法、⽤法最主要的理论
是练形、练⽓、练神的主要⽅法
浑元是指练功达到的境界
原⽂:
浑元⼀⽓吾道成,道成莫外吾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真精内藏⽓擎停。
欲将形形求真形,须将真形合形形,真形合来有真诀,合到真形彻底灵。
(形形者⼀势⼀法也,形⽓合⼀也。
真形即精⽓神合⼀之象。
)
评注:
浑元⼀⽓是武功的最⾼境界,所谓“道成”即练成⽂武⼤道,练成之后即得“真形”。
“真形”内有“真精神”,⽽“真精神”的核⼼是“⽓擎停”,这是⼀种武功达⾼层次时内⽓的⾃然聚散和运⾏。
只有在武功达神化阶段后,所表现出的内外合⼀、精⽓神⼀体的现象才是武功的“真形”。
武功锻炼的⽬的也就是追求“真形”。
本⽂把武术运动中的⼀势⼀法都称为“形形”,⽽“形形”者武术运动之表象也,通过⼀势⼀法的拳势和动作,去追求武功的“真形”要靠“真诀”。
“真诀”者即治⼼之理论也,当得到“真形”之后才能“彻底灵”。
“彻底灵”即武术运动中之⽆拘⽆束、⽆阻⽆碍、⾃然流畅之表象,是武功已达神化阶段,⾃⾝已获得彻底解放之形态。
佛家认为⼈的⾁⾝不过是四⼤(地、⽔、⽕、风)因缘假合之物,⼈的⼼是“天尘缘影”之⼼,皆属虚⼥?此处相当于本⽂所说的“形形”,“形形”也是虚幻暂存之物。
佛家认为惟有“真如⾃性”,“圆觉妙⼼”才是本体“实相”。
本⽂中的“真形”亦是武功的“本来⾯⽬”,它才是真实的存在。
佛家修禅是以念⽌念、以⼼治⼼的,⽽武功锻炼是在“真诀”指导下的以武治⼼,真乃殊途同归也。
选⾃《梅拳秘谱》,燕⼦杰评注。
梅花拳文道作者:中国梅花拳网 | 发表日期:2011-12-20 | 点击:[315]梅花拳派内虽含文道、武道、医道三部分,但特别强调“以武济文,文治武功”,以达“文武合一”。
梅花拳把文理看作是这个武学门派的灵魂,这正是它与其它武术门派截然不同之处。
一个武学门派,何以将文理看得如此之重?文武大道的实质梅花拳是中国古老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三千年而不断,就是以文化传薪火的缘故。
梅花拳弟子有一句最经典的话就是“拳打脚踢是小技,文理大道通天地”。
这文理大道,指的是其文场代代所相传的“文武大道”。
而这“文武大道”,实质是“文王之道”与“武王之道”的合称,是治国安邦所需秉持的根本。
周易的诞生文王拘而演《周易》,是人所皆知的故事。
文王之所被商纣王所拘,主要是因为作为西伯侯的他,在诸侯国中以仁慈著称,名望甚高,使纣王渐感威胁,被加之罪而囚于羑里城(今河南汤阴县北)。
但在这个地方,他何以能推演出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的《周易》来呢?商易以“坤”为首中国古代有三《易》之说,郑玄《易赞》及《易论》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礼记·礼运篇》记孔子之言:“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郑玄注:“得《坤乾》,得殷阴阳之书也。
其书存者有《归藏》。
”熊氏安生曰:“殷《易》以坤为首,故曰《坤乾》。
”(孙希旦《礼记集释》第586页,中华书局版)不难看出,殷“易”重“坤”,实际上是重视土地,在科学还相当不发达的青铜器时期,人们赖以生存的还主要是土地上的收获。
殷商朝代重视土地与耕作,但也导致但其在政治上的功利思想,加上商朝“重神”、“崇鬼”,以及推行王权专制,故不遵守自然的法则,轻视民众的利益与生计,到了纣王时代,已到极至,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将商朝引入灭亡。
文王之道——道与德我们现在知道,周易重“乾”,以“乾”为首卦,一改的殷商之易学中以“进坤”为首卦的先例。
这是因为文王审殷之过,提出“天命”及“德治”的思想。
浅谈梅花拳文武功法作者:中国梅花拳网 | 发表日期:2011-12-20 | 点击:[238] 梅花拳是我国一支古朴而神秘的拳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不但具有博大精深的武功拳法,还有其系统玄妙的文功法理。
为了研究和发展这门古老拳法,在梅花拳发展中心——河北·平乡·道教协会,设立了《梅花拳学术交流处》。
宗旨是对梅花拳文功和武法进行挖掘整理,与世界各地梅花拳师和武术爱好者进行学术交流。
笔者通过近几年来,对冀、鲁、豫梅花拳调访、研习和参悟,特别是梅花拳《文场》法理,历来是不传之秘,向大家谈点体会和看法,共同与道友商榷学习。
一、梅花拳《文武功法》概述 梅花拳武功的练习具有完整统一性,把拳、功、招三法合于一体。
练功就是练拳、练招;练拳就是练功、练招;练招就是练拳、练功。
使拳法、招势、功法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所用,做到招随力发,功随招势,使三者发挥到最大威力,达到出神入化境地。
据山东《梅花拳谱》记载:“梅花拳法有五势拳、八卦拳、梅花通臂拳、七十二拿,七十二滚手,七十二破法;器械类有八方截手刀、十二合大枪、三十六花枪、三十六战枪、三十六奇枪、马上六合枪、陆姜大枪、六合棍、梅花十三剑等。
” 河南省《梅花拳谱》记载:“梅花拳有两趟架、两趟半、三趟架、四路半、气功架、八步连环拳、八卦拳等。
器械类有梅花刀、六趟刀、六路大刀、单刀、流星锤、单锤、梅花剑、齐眉棍、六路梅花棍、七节鞭、九节鞭、手鞭、六路梢子、梅花双刀、双锤、双枪等。
” 河北省《梅花拳谱》所载:“梅花拳有五势拳、八卦拳等。
器械类有走线铜锤、梅花大枪、方天戟、春秋大刀、六合梅花刀、南阳叉、月牙棍、月牙大斧、虎尾三节棍、齐眉棍、梅花双戟、虎头双钩等。
” 据《梅花拳谱》所载:梅花拳文功方面有“梅花拳文功有《香理妙法》、《道场》、《还粮》、《请架》、《拜皇会》(龙华大会)、《佛家功法》、《道家功法》、《儒家功》等。
” 二、梅花拳“五位师父” 据《拳规》规定,学习梅花拳第一步是拜师。
梅花拳文化遗产作文素材摘抄梅花拳,听说过吗?
听说梅花拳吗?这可不是一般的武术,它起源于宋代,传说还
是关公发明的呢!那时候,关公为了保护老百姓,就结合战场上的
经验,创了这套拳法。
想想看,这梅花拳得多厉害啊!
这拳法,看着就帅!
你知道吗,梅花拳的动作真的超酷!它就像跳舞一样,但每个
动作都有它的意义。
而且,梅花拳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以柔克刚”。
就是说,你看起来好像很弱,但其实可以轻松地挡住对手的攻击,
真的超神奇!
现在还有人在学这个呢!
虽然现在学梅花拳的人不多了,但还是有一些热爱武术的人在
坚持。
他们不仅学梅花拳的招式,还研究它背后的文化。
这些人真
的很了不起,他们让梅花拳这个古老的武术流派得以传承。
梅花拳,不止是武术那么简单。
梅花拳不仅仅是武术,它还能帮助我们锻炼身体,提高自我保
护能力。
更重要的是,梅花拳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比如“以德为先、以武为辅”。
这样的理念,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真的很有帮助。
梅花拳,也走向世界啦!
你知道吗,梅花拳现在也开始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了。
有些梅花
拳高手还会去其他国家表演,跟其他武术流派交流。
这样一来,更
多的人就能了解到梅花拳和中国文化的魅力了。
梅花拳文理(十三)
原文欣赏
天地之道,不外阴阳,阴阳转结,出自天然。
故静极而动,阳继乎阴也,动极而静,阴承乎阳也。
推而至于四时,秋冬之后,继以春夏,收藏极而发生随之。
春夏之后,接以秋冬,发生尽而收藏随之。
阴必转阳,阳必转阴,乃造化之生成,故能生生不穷无有止息。
人秉阴阳之气以生,乃一小天地,其势之一阴一阳转结承递岂能不论哉。
高为阳,低为阴,仰为阳,俯为阴,伸为阳,屈为阴;动为阳,静为阴,正为阳,侧为阴;势高者必落之以低,阳转乎阴也。
若高而更高,无可高矣,势必不连,气必不接。
势低者,必起之以高,阴转乎阳也。
若低而更低,无可低也,势必不连,气必不续;俯仰屈伸,动静侧正无不皆然。
间有阴复转阴、阳复转阳者,乃一气之不尽复摧一气以促之也,非阴尽复转阴,阳尽复转阳也。
明乎此则转关有一定之势,接落有一定之气,无悖谬无牵扯矣。
盖势之滑快,气之流利中无间断也,一有间断则必另起炉灶,是以求快而反迟,求利而反钝也。
评注解析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因此“变”就是一切客观事物的本质,它是一种绝对的属性。
梅花桩武功是善于变化的,变化也是梅花桩技击的最大特长。
本文说“天地之道不外阴阳,阴阳转结出自天然”,是大自然的变化规律。
梅花桩武功也要遵从天地之道,阴变阳,阳转阴,转结承递无有止息。
练功的目的不是学什么固定的套路,而主要是学会拳法变化之理,掌握拳法变化的规律,使练者无论在练功或技击中都能转送有一定之势,接落有一定之气,无悖谬无牵扯,滑快流利而无间断,这就是梅花桩无思无为的自然之态。
梅花桩武功的变化,也是使它能够万法归宗的重要因素。
梅花拳梅花拳1、梅香内黄
黄河故道
有枣园,槐林,尖椒和花生
汉时就居四合院
唐朝写格律诗
元明清站桩习武
富日子穷日子一样过
每年冬闲,庭院梅开
家家生火,铺草,清扫完积雪
碰一碗老酒
练练拳脚
2、武探花
在朝,在野
探花杨炳总是不卑不亢
麻线底布鞋
宽腿窄袖,一身习武装扮御前侍卫,辞了
“优游园圃”,烦了
弟子们也都能顶门立户
京豫两地,“老杨拳”常打丁家庄,沙飞雪舞
杨探花老了
就躲进一朵梅花里
代代,逸香
3、梅花桩
天高地阔
村头,一个人站立
他深吸气
摆梅花五势
静心,“如明镜止水”
此时,他需要几片雪花
一缕寒风
五根阵桩
高三尺六寸
象梅花登上枝头
弹一指冷香
气沉丹田
4、落地梅花拳
梅开五辦,全飘落坡上
冷香贴地皮游走
小鼓点紧敲着
白衣少年如灵猿攀枝,炯炯目光
紧盯风的影子
现在,不离不散的五辦梅已成为他的手指
攥紧成拳,伸为掌
振臂旋腕翻飞,应声处点到为止。
梅花拳五势内容
梅花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拳法,其五势包括:
1. 落梅势:主要表现为上手蓄力,拳势如落梅花一般轻盈自然。
此势注重身体的灵活性和臂力的协调,以及步法的灵活运用。
2. 豹子势:以模仿豹子捕猎时的迅猛和狡黠为特点。
此势注重速度和爆发力,通过迅猛无比的拳势,以瞬间打击对手。
3. 闪电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为特点,表现出攻击的短暂而强悍。
此势注重力量的迅速释放,拳势短小精练,以快、准、狠的方式攻击对手。
4. 蜂腰势:以蜂腰扎啄的姿态为特点,主要表现为腰腹部的灵活运用和扎击技巧。
此势注重腰力的运用,通过腰部的扭动和蓄势,释放出强大的攻击力。
5. 凤头势:主要表现为形态优美、高挺而有力。
此势注重挺胸抬头,展现自信和威严,通过手势的变化和步法的运用,以控制对手并完成攻击。
以上就是梅花拳五势的基本内容,每个势均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技击方法,通过练习和研究这五势,可以提高自身的拳法技艺和战斗能力。
梅花拳秘谱!梅拳之始因年代之久远而不可知,传石汉时已有之,至今已有百廿余世矣。
其内容基本则五势四门架子八方成拳拧拳梅花桩等。
五势为大顺拗小败五势是也。
势如梅树之花叶也,而架子如树之根干河之源泉,惟其变化又为其特长矣,兹分志之。
【以下为架子中行步与桩步的主要练法】架子四门此拳路也,均为四平大架子,包含四门五势八方等,亦是学者必由之路,通俗所谓盘架子是也。
四门为练步之法,内含挤箭躐跳跃等,步熟之后,可任意横走竖撞,拗步斜身,亦可曰走如风,站如钉,仰之则高,俯之则深,进之则长、退之则促,随东就西、声左则右,知己知彼则百战百胜,使敌者如坠入五里雾中而不能辨其方向矣。
五势之变化则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蓄劲如开弓,发劲似射箭。
知宽知窄,随高就低,一气贯穿,刚柔相济,步随身换,气随意发。
静之如山岳,按之有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一动似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渺如江海,圆耀如二光。
【在架子中行步可练步法之轻灵、动作之迅疾。
而桩步则练全身之气血、养精气神之合一。
此段,文字寓意极深,应熟记之。
】大势属金,须涵胸拔背,气敛丹田,静以观动,借劲使劲,或曰顺人之力借人之势也。
顺势属水,其变化歌曰:顺势展开一条线,四路来人能改变,手眼身法步等。
拗势属木,静势则斜身拗步,动作横走竖撞,迎风掌、斜身截步等又为此势中之得意手也。
小势属火,站开其稳如钉,其变化尤多矣,刁拿锁带踢趟拨缩勾挂踩蹁,摧腿截腿尤为其特长矣。
败势属土,千变万化,以快为其母,败中取胜,是其良技也。
八方又名谓群步,即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是也。
为交手时应用之步也。
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动似鹄鹰攫兔,静之则如处女守身,绝手乱拳皆包于其中,讲上、中、下三盘。
上盘之用法:刁拿锁带,崩挑劈截,中盘则歙懈柔化,贴身靠打,下盘则钩挂踩蹁、踢镗拨缩、前后扫腿皆包于其中,可搏敌如在迷阵也。
梅花桩览野史阅者可以见之,此为本门独有之特长,他拳之所无,可交手于桩上,遇敌可操必胜之券。
梅花拳谱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神者,气之灵明也,是神化于气,气无精不化,是气又化于精。
盖人之生也,禀先天之神以化气,气化精以成此形骸。
既生之后,赖后天水谷之精液以化精,积精以化气,积气以化神,结于丹鼎,会于黄庭,灵妙不测刚勇莫敌,为内丹之至宝,气力之根本也。
气无形属阳而化于神,血有质属阴而化于精,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精实故充塞凝聚坚硬莫敌,神必藉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
夫乃知气力者,即精神能胜物质之谓也,无精神则无气力矣。
武备知此,惟务聚精会神以壮气力,但不知精何以聚,神何以会,是以殚毕生心力而漫无适从也。
夫精以神聚,神以气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
聚气之法,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束,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上下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充,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
即南林所谓内实精神之说也。
但须练之于平日,早成根蒂,方能用之当前,无不坚实,不然如炮中无硝黄,弩弓无弦箭,满腔空洞,无物可发。
欲求猛勇疾快如海倾山倒,势不可遏,必不能也。
此为练气练形之最吃紧者,谨之秘之,慎勿轻传匪人。
【评注:本文指出“神者,气之灵明也”,即“神”是“气”的灵魂。
练梅花桩武功者练形、练气,还要练神。
练功者积精以化气,积气以化神,结成内丹则“灵妙莫测,刚勇莫敌”,这才是人的气力之根本。
梅花桩文武大法认为,人的气力之来源不单纯是筋肉,而是精气神合一的结果。
实际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整体观来看待气力的问题。
精气神合一,内外成为一体,人体各部分的筋骨肌肉都谐和一体,当然要发出极大的力量。
如果在意念支配下,单纯使用肌肉的力量,则只能是局部的,全身不能谐和,内外不能一致,则身体各部散乱而又相互牵扯,其气力自然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上述问题上,武功锻炼与现代体育、武术技击与拳击角力等都有重大的分歧。
这个分歧反映了中西文化在根本观点上的重大差异。
武术理论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梅花桩武J力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如果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就难以理解本文的论点了。
面壁歌我大道言面壁非有别件,端叠坐闭双眼如同泰山。
去不追来不想不生一念,恐不视惧不惊不开一言。
无天地无日月无楼无殿,无飞禽无走兽无水无山。
无人相无我相无纷无乱,无寿者无众生无火无烟。
知止定定后静灵光闪闪,如北辰居其所龟息绵绵。
心忘形性忘心真灵不散,静之久忽然的元神出关。
见天地和三光百般景现,这乃是身内道显发外边。
张拙秀才“悟道篇”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尘才动被云遮;断除烦脑重添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份世缘无挂碍,生死涅槃等空花。
大势变化气练丹田站当中,留神细看来人形。
南来顺他向北往,东来顺他向西行。
见劲使劲借他劲,不可争力逆进行。
顺势变化单鞭伸开一条线,四路来人能改变。
一变昆锤挂裹手,二变豁山锤当先。
三变手眼身法步,四变扫腿带地盘。
拗势变化拗势伸开似龙形,合肩扣步走西东。
横走竖撞迎风掌,斜身拗步令人惊。
左翻右转横摆腿,栽捶快捶不留情。
小势变化小势站稳赛如钉,踢点截撞似猴形。
刁拿锁带靠身肘,勾挂踩蹁步法精。
摧腿劈腿迎风腿,上下变转快如风。
败势变化败势伸开回头看,左劈右扣随时变。
前后左右撑拔腿,前劐后挑上下翻。
脚打七分手打三,千变万化快为先。
无字真经(皇极宝卷)展开无字真经,光明变化无穷;通开三关九窍,灭了地水火风;绝了阴阳二炁,鬼神可也难明;里外无形无相,性与虚空相同;观天无人无我,观地无影无踪;不知何处去了,大众听讲分明;定中绝后再醒,玄机变化无穷;动了笙琴细乐,引出无为真僧;亮经台上端坐,取出无字真经;威仪一揽大藏,大地普放光明;照开一十八狱,返坐极乐天宫;荐亡超出三界,见在保得康宁;留下真言咒语,投托天下有情。
父母生前一点灵,不灵只为结成形;成形罩却光明种,放下依然彻底清。
心内观心觅本心,心心俱绝见真心;真心明彻通三界,外道邪魔不敢亲。
邪魔不敢近,梦寐不敢昏,寒暑不能入,灾病不能侵。
气是添年药,心为主气神,要知行气主,便是得仙人。
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一、什么是梅花拳的“香理”在梅花拳文场师傅“守驾”供桌上放着数量不等的香炉,地区不同香炉数目与摆放方法亦不相同,例如山东是一个大香盆、河北是三个香炉,豫北为五个香炉。
供桌上还按顺序摆放着香、灯、花、茶、果“五供”。
“五供”中“香”包括香案、香盆、香灰、草香、大香;“灯”为左右两盏,供烧香使用;“花”为香案两旁摆设鲜花;“茶”为清茶,几盅茶水;“果”为果供,为用植物油所做的糕点或水果。
据《梅花拳谱》所载:“香”为三才“人”;“香灰”为三才“地”;“香烟”清静直上飘然入空,为三才“天”;“香”为五行之“木”;“灯”为五行之“火”;“香灰”为五行之“土”,“香盆”为五行之“金”;“茶”为五行中“水”。
“五供”应“三才”、“五行”变化,与人体、宇宙形成一一对应关系,拳师通过上香观理的方式从中可以感悟出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变化关系,从而对事情进行决断,对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
梅花拳香理妙法,现流行的有“五炉、六炉、八炉”香理,以“六炉”最多。
梅花拳的“香理”及其配套的“炉底”图解一直流落在民间,成为民间的一部《易经》。
由于长期以来梅花拳内文场严格管理,尤其对“香理”与“炉底”的应用与法则严加保密,不轻易外传,使得这部与《易经》等量齐观的占筮之法,鲜为人知。
“上香”有着严密的操作流程和规范,同时有配套的香理和炉底图解。
和周易一样,在占筮中并不是死板地套用“炉底”筮辞,而是以它为诱导,激发占筮者的灵感思维,正如《易经·系辞》所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易是灵感的产物,所谓“天下之至神”即人类的灵感。
当然,梅花拳“香理”中的筮辞也是人的灵感思维的产物。
《易经·系辞》又说:“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这是说的古代人们在占卜之前要斋戒沐浴,占卜之时要清心寡欲,以示真诚。
这与梅花拳文场老师们在“上香问事”时肃穆诚敬地叩拜祖师的行动有同样的意义。
梅花拳的盘拳问道文章作者:燕子杰来源:本站原创浏览次数:545 字体:阅读权限:游客身份花费会员币:0 添加时间:2007/12/27 22:14:59 文章编辑:admin梅花拳的盘拳问道燕子杰根据路遥教授的研究,梅花拳在清朝始终都被视为非法的会门组织。
清末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梅花拳由于倡导和参加了义和团运动,被清廷政府残酷镇压,北方的梅拳弟子们都四处奔逃转入地下,整个拳派的活动对外保密。
梅花拳这种封闭的状况,在某些地区一直持续到1990年前后。
在当时这种历史条件下,各地梅花拳交往时前辈们就常用一些梅花拳经书上的口诀、文句或“春点”,考问不明身份的外来人。
我们称此为“盘拳问道”,如果问答对口,就按“天下梅花是一家”的规矩热诚招待。
否则,大家就不再继续谈论梅花的事情了。
路遥在农村调查义和团运动起源时,就曾遇到过有人对他“盘拳问道”。
《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中曾引用过这样一个口诀——金檩金梁金庙台,红门落锁无人来;你说你是佛家真弟子,为啥不带钥匙来?莲为钥匙性为簧,无字真经法内藏;真性打开三簧锁,一条明路到家乡。
此口诀是本人1989年左右,在河北省广宗县谷常相村梅花拳前辈谷景华老人处得到。
老人武功高强又精通文理,在临近几个县中都有很高的威望。
1990年该县梅花拳协会成立时,他就是第一任会长。
谷景华老人自幼练梅花拳,不是练气功的!他给我介绍这首口诀时,也是以前梅花拳“盘拳问道”时常用的。
前四句是问话,后四句是答案。
如果来人说对了,就说明他懂得梅花拳基本道理,就要热情接待,也可以谈拳论道互相交流了。
前面所提到的,当年对路遥教授所考问的是:“人生什么最宝贵?”若回答:“长白山上不老松。
”就对了,因为这是梅花拳武功的追求!那时路遥教授还不了解梅花拳弟子的信念和追求,所以答非所问[#3]事情没有办成。
如今各地都有梅花拳的组织,交往用不着再“盘拳问道”了。
但上述一些口诀或问答的文句,对指导梅花拳的锻炼仍有意义。
本来上述八句问答的口诀,我在《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第三章”[#4]开头就解释过了,但近几年来又有人[#5]“引经据典”地把它曲解。
梅花拳内功秘要梅花拳出自禅门,在清初时由洛阳白马寺了静禅师所传,到现在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武功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技击”,就是名闻天下的“梅花拳”,又叫“五形梅花拳”。
是在梅花形木桩上教练技击武术,模仿动物的特异形态练成猫蹿、狗闪、兔滚、鹰翻的轻身绝技,因此,南北驰名。
早在清乾隆年间已流传民间,至今犹存(技击招式以后另作介绍,本文仅介绍内功练法)。
第二:“炼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以前没有气功这个名称)。
以锻炼呼吸,调整阴阳达到摄生养性,防老防衰,益寿长生的目的。
并有秘功“九转还阳”、“内气循经”、“外气活络”的站桩的静功,配合心身活动的动功,动静结合融为整体成“内在八段功”。
可以防病治病,有病的治病,无病的强身,功效很为显著。
第三:“疗疾”,专治各种慢性病患,顽症宿疾,儿童各病。
用气功点穴,推拿踩法等达到引气入灶,有自养和疗人的功效。
本文介绍的梅花拳武功是以梅花桩炼气的站功与内在八段功,同时锻炼,一气呵成,采取静动结合,内外合一的功法,在气功流派中别树一帜。
既没有深遗奥妙的理论,也没有难记难练的功法。
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老少妇孺,均可学练。
唯一的秘诀,就是要有信心,决心,耐心,恒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锻炼三周,即可初见功效,使神智清明,精神焕发,食欲大增,身体舒适,坚持锻炼一百天后,可以大见功效,使气血贯通,循环流畅,经络运行,通顺无阻,身体康健,元气充沛。
第一节梅花桩静功站桩功法一、姿式采取七种动物的特异姿态。
即虎、鹿、猿、狼、熊、鹤、鸡,站桩主要采用虎式,又名虎桩(见图1)。
融合了释门的吐纳导引及道家的周天运行方法。
锻炼前必须神凝气和,胸背端直,两目垂帘、舌舔上、全身放松、形松意紧,深呼浅吸,呼吸必须听其自然。
初作前先搓手心,使劳宫穴血热气升、然后十指交叉如洗手状,使手指根部四缝穴、手指尖端十宣穴,均得到活动舒展。
而后左右两臂徐徐向上平伸、两肘外撑、有如怀中抱树,两手十指张开如虎爪扑人,两虎口(合谷穴)相对、手腕松弛下垂、两脚平行分开站稳、手脚与肩同宽。
梅花拳五势最简单解法梅花拳,嘿,听名字就觉得很酷对吧?就像那种看起来神秘又厉害的武术,里面有很多姿势。
今天就来聊聊梅花拳的五势,简单点说,就是五个动作。
别担心,我会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来给你讲,保证你能听懂。
梅花拳的五势分别是“托”、“打”、“撩”、“捶”、“肘”,这些名字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打麻将的牌名?嘿,麻将和武术也是有共同之处的,都是讲究技巧和 timing。
说到“托”,这可是梅花拳的基础动作之一。
想象一下你在空中托起一个小球,手掌向上,轻轻地接住。
这动作有点像在给天上的云朵做个按摩,轻松愉快。
这时候,你的身体要放松,心态要平和,像是在做个优雅的伸展运动。
可千万别绷紧了,那样可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做法,得不偿失啊。
接下来是“打”。
哎,打可不是随便打人的哦,梅花拳的打是有讲究的。
这个动作讲究的是力度和节奏。
想象一下你在拍打一块大鼓,手掌要有力,但又不能用力过猛。
就像你在敲门,轻轻地“咚咚”,让对方知道你来了,但又不能把门打坏了。
这个时候,身体要灵活,腿脚要稳,就像在跳舞一样,不能乱了节奏。
再说“撩”。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暧昧,但实际上撩的意思是把对方的攻击轻轻撩开。
想象你在跟朋友打闹,突然有人朝你伸手,你就用手一撩,把他的手撩开,轻松自如。
这动作其实很有趣,你就像在跳舞,灵活地避开对方的攻击,真是“见招拆招”的好办法。
“捶”就有点不同了。
这个动作是要发力的,像是你在捶打面团,虽然听起来简单,但要做到有力度又不失优雅,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想象一下,你正在做个重口味的菜,得用力捶打调料,让味道更加浓郁。
这时候,你的整个身体要跟着动作走,手臂、腰部一起用力,感觉像是在跟大自然对话。
别忘了,捶打的时候也要保持自己的姿势,别让别人看了笑话。
最后一个“肘”。
肘的动作很特别,像是在跟对方较劲。
想象一下你在比赛,快要赢了,敌人伸手想要干扰你。
这个时候,你用肘部轻轻一顶,便能轻松化解对方的攻击。
动作要果断,像是在做决策,别犹豫。
(原创)梅花拳始祖赋并序(全文)梅花拳始祖赋并序戎庆余茫茫宇宙,渺渺太空,苍苍坤舆1,辽辽乾穹2。
物竟天择,衍化着芸芸众生;日月星辰,变幻着生命时空;伏羲画卦, 肇启着人类文明。
泱泱中华,人杰地灵,老祖创拳,融天干地支布阵,化三教精髓一统,合阴阳八卦置桩,纳孙子兵法无形。
取天地之灵气,揉日月之华精,应天时而创,知地利而行,得人和而大同。
博采众长,致其高崇,敬其所异,爱其所同,无不复焘3,无不兼容,如慈母包孕万物也哉!是为序。
名哉!尊讳邹宏义,明·天启四年,生于徐州铜山,其祖直隶顺德,今河北邢台也。
自幼喜文善武,毕生缜于技击,不落他拳窠臼4,只求另辟蹊径。
砺镞括羽5,功力盈五湖播四海;琨玉秋霜6,德馨7修四门纳八风。
昂昂然胸怀高志,殷殷然神驰思宗,清初归古还土,居马庄设拳场,授业传经。
捍家卫国,慷慨悲歌震山岳;强身健体,神采奕奕赛鹤松。
尔乃拳梅结善缘,巧取并蒂双名:梅花拳,梅花桩,梅拳谓之简称。
梅花拳,拳拳之心,惟有本色可染秋红春绿;梅花桩,桩桩有痕,虽无利刃尚行酷夏寒冬。
行步三法,恰似梅花干枝交错美;桩步五势,宛如梅花怒放迎日升。
天下梅花是一家,清芷8之表率,彝伦9之始终,夫乃梅拳始祖也哉!拳哉!梅拳始处,便是平乡。
尽滏水净濯心10,镌懿德11报苍溟12。
文武兼修兮,天人之和,无字真经。
武场虽无宗教之神秘,文理尚有治世之准绳。
心志与神情共处,体势与性灵协同;阴阳刚柔兮,刚柔济,虚实通,调阴阳,适暗明。
夫借烈日乾光当神箭,乃摘弯月坤体作弩弓。
与天地之道相合,与日月之明相同;动静开合兮, 动如鹰犬倏眒13,静似泰华恒衡。
动中求静,静以观动,动静之瞬,百态迭生,忽开忽合,伸缩无定,开合丰姿,妙景无穷。
夫颂矣,著天方故事,谱文武拳经。
人微而昭著,拳贵而简明。
心中无敌,方得无敌于天下,拳中无强,便达无强14之化境15。
于是乎,拳矣美矣。
至矣,武林之事毕矣!承哉!昔日文功武场,今朝梅拳圣地。
灵卉16皆胜概17,劲松碧翠横。
梅花拳文道作者:中国梅花拳网 | 发表日期:2011-12-20 | 点击:[315]梅花拳派内虽含文道、武道、医道三部分,但特别强调“以武济文,文治武功”,以达“文武合一”。
梅花拳把文理看作是这个武学门派的灵魂,这正是它与其它武术门派截然不同之处。
一个武学门派,何以将文理看得如此之重?文武大道的实质梅花拳是中国古老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三千年而不断,就是以文化传薪火的缘故。
梅花拳弟子有一句最经典的话就是“拳打脚踢是小技,文理大道通天地”。
这文理大道,指的是其文场代代所相传的“文武大道”。
而这“文武大道”,实质是“文王之道”与“武王之道”的合称,是治国安邦所需秉持的根本。
周易的诞生文王拘而演《周易》,是人所皆知的故事。
文王之所被商纣王所拘,主要是因为作为西伯侯的他,在诸侯国中以仁慈著称,名望甚高,使纣王渐感威胁,被加之罪而囚于羑里城(今河南汤阴县北)。
但在这个地方,他何以能推演出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的《周易》来呢?商易以“坤”为首中国古代有三《易》之说,郑玄《易赞》及《易论》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礼记·礼运篇》记孔子之言:“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郑玄注:“得《坤乾》,得殷阴阳之书也。
其书存者有《归藏》。
”熊氏安生曰:“殷《易》以坤为首,故曰《坤乾》。
”(孙希旦《礼记集释》第586页,中华书局版)不难看出,殷“易”重“坤”,实际上是重视土地,在科学还相当不发达的青铜器时期,人们赖以生存的还主要是土地上的收获。
殷商朝代重视土地与耕作,但也导致但其在政治上的功利思想,加上商朝“重神”、“崇鬼”,以及推行王权专制,故不遵守自然的法则,轻视民众的利益与生计,到了纣王时代,已到极至,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将商朝引入灭亡。
文王之道——道与德我们现在知道,周易重“乾”,以“乾”为首卦,一改的殷商之易学中以“进坤”为首卦的先例。
这是因为文王审殷之过,提出“天命”及“德治”的思想。
“天命论”要顺天行道,道法自然。
《周易》以占筮的形式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变化,提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且许多观点已被现代科学所验证,被誉为“世界大百科全书”。
当然这个自然之道,也包括人之道即人性的本来规律,因此,这也就成为“德治论”的核心。
不难看出,“天命论”与“德治论”,实质上成为了后世道家与儒家思想的主要源泉。
“天命”思想中的尊重并顺应天道,成为道家思想的根基;“德治”思想中的行仁义以顺应人性规律,则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老子与道老子作《道德经》(又名《老子》)五千言,莫不是文王“天命”思想的继承与完善;其提出“道生万物”,故应“道法自然”的思想,指出“道生之,德畜(通“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成为中华民族主体思想之一,并成为举世公认的“东方圣经”。
武王之道——“礼”与“乐”“武王之道”,实质上周武王及其弟周公旦提出的“礼乐”思想,是在文王“天道”思想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德治”思想,以礼修外,以乐修内。
他们认为仅顺应天道还不够,还需顺应人道,完善人德,方可大治。
因此,周武王执政期间,特别是其弟周公旦在辅佐成王摄政期间,制定了系统的“周礼”及“周乐”,提出“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礼记·文王世子》)”由此,周公旦亦被后世帝王称为“元圣”。
礼的本质在礼乐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中国古代各区域的文化开始了大融合与大统一的进程。
礼乐文明成为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礼仪之邦的美德传承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浅,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
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
周礼所倡导的“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的理想社会,正是中华民族古代先贤所追求的“大治”。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是故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爱之以敬,行之以礼,修之以孝,养纪之以义,终之以仁。
(《礼记·文王世子》)”孔子与礼“武王之道”其实成了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主要源泉。
孔子对这种礼乐文明赞赏至极,他听到这样的音乐后,他甚至“三月不知肉味”,称其为尽善尽美。
他一生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为此他提出“克已复礼”,其所要复的正是周礼,为此其无论是周游列国游说,还是退而著书传儒,这都是为了复周礼。
这种“法先王”的思想,也是针砭春秋战国时间礼崩乐坏的社会普遍现象而提出的。
在梅花拳内,上尊法王老祖,其实所尊的不是某个神秘的或是虚拟的宗教人物,而是儒家中“法先王”理念的一种民俗化或民间神化的方式。
梅花拳文场所尊崇的是先秦时期“天命”与“德治”思想,其文场所传的,正是文王之道与武王之道融合的“文武大道”,要求弟子“道法自然、以德立人”。
因此,梅花拳的祖师一直自称其所传的是“帝王术”,是培养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是不无道理的,这也是梅花拳自称为集儒、道、释三大家为一体的根本原因。
文理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梅花拳形成了自身独特而系统的文理思想。
这主要包括艺理、纲常、易理等诸多方面,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也为梅花拳作为一个武学门派却能够以文治武、以武传文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法则,在其门派内,经过历年传承,形成了诸多典籍,如《皇极卷》、《皇极宝卷》、《通天宝卷》、《无字真经》、《梅花拳谱》、《续炉根源经》、《立道根源》、《习武序》等数十部典籍。
“未学艺,先知理”,这是学好梅花拳的宗旨。
梅花拳认为:“理”为内,“艺”为外。
其中“理”就是各种技艺术中的要领和道理,“知理”是学好功梅花拳的前提;而“艺”是指各种拳法、心法,无论是外练筋骨皮,还是内练一口气,都是“艺”,都为“外”。
梅花拳将万物之理归纳为“五理”:即天理、艺理、常理、法理、事理。
主张一切以顺应自然之道,道法自然。
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心养性,炼神炼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文武兼备,精研“五理”,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招,趋避之内有利害”,“如天之无不覆,地之无不载”。
可以说,文理是梅花拳的高层次拳法,不懂文理也就难以参悟梅花拳的真谛奥妙,所以梅花拳有“文场指导武场”之说。
纲与常——文功纲常梅花拳文理上提出了对行为品德及练武强身均提出了自身系统的纲常要义。
在行为品德方面,规范了练拳者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制订了诸如《报五恩词》、《习文规矩》、《十大门规》、《五要六戒》等拳派门规,使之成为文武兼备的有用之才。
梅花拳派中,凡门徒弟子都要敬天地、忠君王(现改为“爱国家”)、孝双亲、尊师长,遵礼守法,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纲与常——武功纲常而在练武方面,则主要取材于佛、道、儒三家学说,也提出了“三纲五常”:在修心养性方面,精气神谓之三纲,心肝脾胃肾谓之五常;在拳法武功方面,天地人称为三纲,东西南北中就是五常。
在梅花拳的任何拳法和功法中都很重视把握准确的方向,其文场恰好承担着把握和指引发展方向这个重要的责任,正如梅花拳内的拳经曰:“祖传梅花度四方,一阳复本道非常,梅花本是五中武,明五自知梅花香”。
动与静——修心“不动不知静之妙,不静不知动之巧。
”梅花拳是强调动静合道,就是要求无论修心还是练武,都要讲究动静相宜、动静互根。
一动一静,几乎成了梅花拳的代名词。
梅花拳文功中非常讲究修心,其静修之中讲究一松、二静、三守、四定、五吐纳,静修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修心养元,摒弃邪念。
此外在梅花拳内,有一个“百字辈谱”,这一百字不单是梅花拳弟子世代传承的标识和辈份排谱,而且还是一篇练神练气、加强内丹修为的功法,其中高深功夫的内功心法,非得真传之师难传此法。
在这篇百字辈谱中,前二十字即道出了“静”的重要:“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
”这里的“玄静”即是一种较高的修心与养生的境界,就是说人类可以通过练功而达到心性的“寂然不动”,“静能生慧”,使得大脑的潜意识更加活跃,灵感被有效地激发。
动与静——强身在练武功法上,梅花拳最具代表性的“练架子”(五势拳法的代名词)也分动、静两部分,静为五势,动为变化,五势及变化组成了左右对称、动静相宜的全方位运动,初练架子须缓须慢,气沉丹田,稍后便可真正做到时缓时急,动静相宜,错落有致的特点,有效的训练了神经,锻炼了精气神,久久练之,可身强体壮,精力充沛,改善气质,修养身心,身手矫健,思维敏捷。
当练神练气达到一定程度后,丹田饱满,内气充实,内外合一,真正达到精气神合一的境界。
动与静——养生在梅花拳的养生法则中,首推“静”与“动”的结合。
在四大养生法则中,静与动就占了两个,分别是“静生”与“动排”。
有机的静动结合,是敬重生命自身智慧及自然规律的重要表现。
动养生和静养生是东方养生的两大法宝,但也各有利弊。
按照《周易》的阴阳原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
比较而言,练动功的,动则生阳,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练静功的,静则生阴,可以降低人体的消耗,人的寿命也相对较长。
而梅花拳强调动排与静养相结合,动静相兼,刚柔相济,即取两种养生法宝之长,又避两者之短,在中国传统养生功法体系中,独树一贴。
易理香理概说梅花拳的文理主要是由拳理升华而成的哲理,它不但是梅花拳的主要精神和指导思想,还可以应用于人们生活、工作和活动的各个方面。
正如梅拳第五辈祖师邹克诚碑文所说“以言武为国所共宗,是以辅世而国强;以言文理,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
”梅花拳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是《香理》,它是文理的根本和精髓,梅花拳日用及拳派一切活动依据和指导。
其中《香理》和《炉底》的内容是些预测天地和人间万事万物的“卜辞”,这些“卜辞”也就是用“五行”、“八方”、“九宫”、“太极”的思维顺序和规律,去占卜或预测未来天地的变化或万事万物即将出现的情状时获得成功的例证。
它实际上就相当于《周易》的卦爻,是由古代传承下来的一种占筮时用的筮辞,但其占筮手段、方法与《周易》虽大不相同,却一样细微而精妙。
易经占筮的道理与方法《易经》乃周人占筮之书。
《易·系辞》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又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易经》就是应用“八卦”、“三爻”、“阴阳”、“太极”的思维顺序和规律,占卜未来屡中或奇中的“爻辞”。
这也是易经占筮的道理与方法。
正如高亨教授所言:“筮人将其筮事记录,选择其中之奇中或屡中者,分别移写于筮书六十四卦爻之下,以为来时之借鉴,逐渐积累,遂成《周易》卦爻辞之一部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