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药物性皮疹的药物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皮肤科药物性皮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内引起的皮肤及黏膜的炎症反应,称之为药物性皮炎,又名药疹。
由于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用药种类的不断增加,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亦逐渐增多。
其不良反应大致分为:药物过量、耐药性、特发性、副作用、继发作用以及过敏反应等,而药物性皮炎是过敏反应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病因及发病机制】许多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药物性皮炎,比较常见的有:①抗生素类:如青霉素、链霉素等;②磺胺类:如长效磺胺等;③解热镇痛剂:如阿司匹林等;④镇静药与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⑤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等;⑥中药类:如乳香、没药、苍耳子、茵栀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近年来中药饮片以及制剂引起的过敏反应逐渐增多。
药物性皮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变态反应系应用药物后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常见的有四型:I型(速发型):可产生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及过敏性休克等症状。
Ⅱ型(细胞毒型):可引起过敏性紫癜等。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如血管炎等。
IV型(迟发型):由致敏淋巴细胞介导,如湿疹样药疹、剥脱性皮炎等。
2.药理作用某些药物本身为组胺释放剂,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
3.药物的蓄积和过量反应如碘化物、溴化物引起的粉刺样药疹以及某些药物产生的中毒性药疹。
4.光敏性反应服用或接触光感性药物后,再经日晒后引起的皮疹。
【临床表现】药物性皮炎症状复杂,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归纳如下。
1.麻疹样及猩红热样药疹麻疹样药疹皮损为散在或密集呈弥漫性红色针头至米粒大的斑疹或斑丘疹,对称分布,以躯干为多,可泛发全身。
猩红热样药疹初起为小片红斑,从面部、颈部、上肢、躯干向下发展,于2~3日内可遍布全身,并互相融合,尤以皱褶部位及四肢屈侧更为明显。
本型药疹与麻疹及猩红热比较,其全身症状轻微,且无麻疹或猩红热的其他症状。
半数以上病例停药两周后皮疹消退,若未能及时发现及停药,则可向重型药疹发展。
药疹治疗方案药疹,即由药物引起的皮肤反应,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
该病症的发生往往与个体遗传、免疫功能、药物剂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药疹通常表现为皮疹、瘙痒、水肿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黏膜损害、发热、全身不适等。
针对药疹的治疗方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药疹进行分类,下面将就常见的药疹类型和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1. 药疹的分类药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药物过敏性皮炎、药物斑丘疹、药物病变样表皮坏死等。
不同类型的药疹在临床上的表现和治疗策略也有所不同。
因此,明确药疹的类型对于指导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2. 药疹治疗的一般原则针对药疹的治疗,首先需要停用疑似引起药疹的药物,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然后,根据药疹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辅助治疗和支持治疗措施。
3. 药物过敏性皮炎的治疗药物过敏性皮炎是最常见的药疹类型之一,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水疱等症状。
治疗药物过敏性皮炎的关键是控制瘙痒和减轻皮疹。
一般采用抗组胺药物来缓解瘙痒感,外用激素类药物来减轻皮疹。
此外,还可以辅助应用抗氧化剂、维生素C等来促进皮肤修复和抗氧化。
对于病情严重、出现黏膜损害等情况,还可以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4. 药物斑丘疹的治疗药物斑丘疹是一种病程较长的药疹类型,表现为斑丘疹或斑丘疹结合大面积红斑。
治疗药物斑丘疹的关键是减轻瘙痒感和控制病情进展。
一般采用口服抗组胺药物来缓解瘙痒,合理使用外用激素类药物或者免疫抑制剂来减轻皮疹和红斑。
此外,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避免摄入过敏源物质,如海鲜、坚果等。
5. 药物病变样表皮坏死的治疗药物病变样表皮坏死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药疹类型,常表现为全身性皮肤脱屑、皮疹、黏膜损害等症状。
治疗药物病变样表皮坏死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一般使用激素类药物来减轻炎症反应,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或治疗继发感染,选择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反应。
此外,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还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在必要时进行密切监护。
一、概述药物过敏皮疹是指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后,身体出现的一种不良反应,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瘙痒、水疱等症状。
严重者可导致全身性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组织架构1. 成立药物过敏皮疹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应急工作的全面协调和指挥。
2. 设立应急小组,成员包括: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检验科、急诊科等部门负责人。
三、应急处理流程1. 发现药物过敏皮疹患者后,立即停止使用可疑药物,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2. 对患者进行紧急评估,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必要时进行隔离。
3. 根据病情,采取以下措施:(1)轻度皮疹:给予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维生素C及钙剂等治疗。
(2)中度皮疹:在轻度治疗基础上,给予外用炉甘石洗剂、激素软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等治疗。
(3)重度皮疹:给予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并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必要时,可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4)伴发全身性反应:给予抗过敏治疗、抗感染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等。
4.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记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严重病例需转诊至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四、应急保障措施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对药物过敏皮疹的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
2. 配备充足的抗组胺药物、激素、抗感染药物、急救药品等,确保应急物资充足。
3. 设立药物过敏皮疹监测系统,对药物过敏皮疹的发生、治疗及预后进行监测。
4. 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普及药物过敏知识,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
五、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小组成员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
六、总结本应急预案旨在提高医疗机构对药物过敏皮疹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患者安全。
各级医疗机构应认真贯彻执行,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固定性药疹
药疹是指某些药物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性反应。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而固定性药疹是较常见的一种疹型,固定性药疹的皮疹中央呈紫红色,边界较清楚,比较有特征性。
固定性药疹形状特殊,较易识别。
其特点是先有局部瘙痒,继而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红斑,颜色为鲜红或紫红色,具水肿性,发作愈频色素愈深,愈后可见遗留色素沉着。
此皮疹与其他疹状明显的区别在于,每次服同样药物后常在同一部位发生。
一般地说,固定性药疹好发于外生殖器、口唇和手背等处。
此药疹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在第一次用药后4~20日内发生,如重复用药,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则会在24小时内发生,而敏感者则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可发生。
引起固定性药疹的药物,据有关研究统计认为主要是磺胺类药,如长效磺胺、磺胺胍、SMZ等;其次是解热镇痛药,如安乃近,阿司匹林,速效感冒胶囊等;再有是安眠镇静药,如鲁米那、速可眠等,并以巴比妥类为多见。
有些复方药物含有上述3种药物成分,也可发生本型药疹,如某些复方感冒药常含阿司匹林可诱发此病。
对于固定性药疹的治疗,应首先停止该药的使用,其次是多饮水,以促进药物排泄,必要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激素类等。
内用药物可选用强的松,抗组织胺药、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
局部外搽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膏。
如有糜烂、渗液、溃疡,应先外搽紫锌氧油、炉甘石油,待局部干燥后再搽激素药膏。
另外,适当应用抗菌素,短期内即可痊愈。
长期反复在同一部位出现的药疹会导致该处皮肤黏膜瘢痕形成,患者应清楚记取引起自己过敏反应的药物,只要以后不再服用此药,固定性药疹则可以避免。
皮肤科药疹患者诊治常规药物疹又名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使用栓剂或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
严重者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甚至危及生命。
常见的致敏药物有以下几种。
①抗生素类如青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等。
②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
③解热镇痛类如阿司匹林、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
④镇静、催眠与抗癫痈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
⑤血清制剂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等。
⑥中药亦可引起药疹,如葛根,天花粉、丹参等单味中药及六神丸、云南白药等中成药。
【诊断】1.有用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4~25天,平均7~8天内发病。
3.骤然发病,除固定性药疹外,大多于1~6天皮损遍及全身。
4.皮疹形态多种多样,有固定性红斑、猩红热样红斑、麻疹样红斑、多形性红斑型、荨麻疹型、湿疹型、紫瘢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及剥脱性皮炎型等。
5.重症药疹可累及各脏器:如心、肝、肾受损,可发生相关的症状。
6.皮肤试验及激发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7.实验检查:有的出现血白细胞升高及嗜酸粒细胞升高;有的则出现白细胞、红细胞或血小板减少。
重症药疹可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
【诊断要点】依据明确的用药史和过敏史,一定的潜伏期、皮疹特点及发生规律,不难诊断。
【鉴别诊断】应与猩红热、麻疹、多形性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Lyell病)等相鉴别。
1.狸红热或麻疹皮疹色较暗,痒轻或无,全身症状重,有传染病应有的其他体征,如麻疹的Koplik斑,猩红热的草莓样舌等。
2.多形性红斑多形性红斑型药疹皮损表现与多形性红斑相似但有明确的服药史,且发病较急。
3.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Lyell病)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需与Lyell病鉴别。
【治疗】1.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与其结构近似的药物。
2.加强排泄,多饮水,必要时可给以泻剂和利尿剂以保持大小便畅通。
3.内用疗法: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钙剂、硫代硫酸钠等。
必要时口服中等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30~60mg/d),待皮疹消退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
药物性皮疹的治疗方法药物性皮疹是由于使用某些药物后,引发的皮肤过敏反应。
常见的药物性皮疹包括荨麻疹、疱疹样荨麻疹、固定荨麻疹、药物热疹等。
治疗药物性皮疹的方法主要包括停用引起皮疹的药物、使用抗过敏和抗炎药物、外用药物和注意皮肤护理。
下面将详细介绍治疗药物性皮疹的方法。
首先,最重要的一步是停用引起皮疹的药物。
对于已经发生药物性皮疹的患者,应及时停用引起皮疹的药物,以避免进一步的过敏反应。
如果使用的药物是长期使用的药物,应立即咨询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更换其他替代药物。
其次,使用抗过敏和抗炎药物。
药物性皮疹是因过敏反应引起的,因此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扑热息痛、氯雷他定、环戊酮、苯海拉明等可减轻过敏反应和症状。
此外,也可以使用抗炎药物如类固醇激素(口服或外用)和非类固醇抗炎药物,如布洛芬、消炎痛等,以减轻皮肤红肿、瘙痒和炎症。
第三,在局部治疗中可以使用外用药物。
部分药物性皮疹可使用外用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表面糜烂的皮肤疹,使用抗菌消炎药物如氯霉素软膏、红霉素软膏等可以预防继发感染。
对于瘙痒严重的疹子,可以使用抗瘙痒药物如柳氮磺吡啶膏、纳奥米膏等。
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酒精、紫药水等刺激性药物,以免加重皮肤症状。
此外,还需注意皮肤的护理。
药物性皮疹期间,患者应避免搔抓、摩擦和刺激皮肤,以防止皮疹部位二次感染。
洗澡时使用温水,避免热水刺激皮肤,使用温和的洗浴用品,不要使用刺激性的香皂和沐浴露。
洗完澡后轻轻拍干皮肤,避免搓揉皮肤。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热和湿润的环境,以减少汗液刺激。
总的来说,治疗药物性皮疹的方法主要包括停用引起皮疹的药物、使用抗过敏和抗炎药物、外用药物和注意皮肤护理。
在治疗过程中,需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使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其他严重反应,应立即就医寻求专业的治疗。
治疗药物性皮疹的药物
非处方药
一旦发生药物性皮疹应立即查找原因,果断停用可疑的致敏药物,多饮水或果汁。
同时选用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一次12.5 毫克— 25 毫克,一日 1 次— 3 次;氯苯那敏,成人一次 2 毫克— 4 毫克,1 岁— 5 岁儿童 1 次 1 毫克— 2 毫克,6 岁— 12 岁儿童 1 次2 毫克— 4 毫克,1 日3 次— 4 次;西替利嗪,成人及12 岁以上儿童1 次10 毫克,6 岁— 12 岁儿童1 次5 毫克— 10 毫克,2 岁— 6 岁儿童1 次5 毫克,1 日1 次。
处方药
静脉滴注10 %葡萄糖500 毫升、维生素C1000 毫克,必要时给予利尿剂或泻剂;或静脉滴注10 %葡萄糖酸钙,1 次10 毫升,1 日 1 次,同时口服维生素 C ,1 次200 — 500 毫克,1 日 3 次。
病情严重者,给予强的松,口服 1 日20 — 40 毫克,分 3 次— 4 次;或氢化考的松, 1 日100 — 300 毫克,加入到 5 %葡萄糖500 — 1000 毫升中进行静脉滴注。
治疗药物性皮疹药物的作用评价
盐酸异丙嗪(非那根):为组胺H 2 受体拮抗药,可对抗组胺所致的毛细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通透性。
其对治疗皮肤粘膜的变态反应效果良好,其中对荨麻疹、枯草热、过敏性鼻炎治疗效果较好;对缓解支气管平滑肌所致的喘息,作用较持久,一般可持久 6 — 12 小时。
此外,本品还有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能增强麻醉药、镇痛药、催眠药的药效,故常于上述药物组成制剂。
氯苯那敏(扑耳敏):为组胺H2 受体拮抗药,能与组胺竞争H2 受体而对抗组胺的过敏作用,对中枢抑制作用较弱。
此外,本品可拮抗M 胆碱受体,产生抗胆碱作用。
西替利嗪(仙特敏):其抗过敏作用强而持久,具有选择性拮抗组胺受体,可抑制组胺介质的早期反应,抑制嗜酸细胞向过敏反应部位移动和对皮肤组织的浸润,从而抑制后期过敏反应,并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嗜酸细胞的聚集。
本品对中枢无镇静作用,且吸收迅速,起效快。
治疗药物性皮疹药物的应用原则
异丙嗪的不良反应有困倦、嗜睡、口干,偶有胃肠道刺激症状。
老年人多发生头晕、痴呆、低血压等症状。
少数人可出现精神兴奋、失眠、心悸、头痛、耳鸣、视力模糊等症状。
异丙嗪、氯苯那敏对患有急性哮喘、幽门及十二指肠梗阻、前列腺肥大、青光眼及高血压患者慎用。
孕妇在临产前 1 月— 2 月应停用; 3 个月以下婴儿也不宜使用。
氯苯那敏不良反应较轻微,主要有嗜睡、口干、多尿的症状;对癫痫患者应禁用;对 2 岁以下儿童慎用。
上述抗过敏对驾车、高空作业、从事危险机器操作应慎用。
西替利嗪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肝功能异常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