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 格式:ppt
- 大小:200.50 KB
- 文档页数:22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相关概念(一)汉语语词复音发展的趋势只有一个音节的词是单音词。
在先秦的书面语言中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单音词。
两个音节以上的词是复音词。
汉语中的复音词大多是双音节词。
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大多数,汉语的音节是有限的,要以有限的音节表示代表无限事物的词,势必导致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
如“孤沽觚辜估姑酤菇菰蛄鸪”等字在上古都同音,但意义和用法不同。
这种情况不利于社会交际。
为解决这个矛盾,重要的办法是词汇复音化。
复音化是减少同音词的重要手段。
(二)古代汉语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对应方式主要有以下情形:附加式:现代的复音词由古代的单音词加上词头词尾构成:老虎,舌头,兔子;复合式:现代的复音词由古代同义近义的单音词复合而成:朋友,道路,纯粹;替代式:现代的复音词替代古代单音词,二者之间没有相同的词素:伐——攻打,乖——违背;川——河流,股——大腿;上述三种情形中第二种对于我们认识古代汉语词义来说最为重要。
(三)古人谈複合词《荀子·正名》:“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
”杨倞注:“单,物之单名也。
兼,複名也。
喻,晓也。
谓若止喻其物,则谓之马。
喻其毛色,则谓之白马,黄马之比也。
”《左传·僖公四年》:“十年尚犹有臭。
”孔颖达疏:“尚犹有臭,犹则尚之义,重言之耳。
犹《尚书》云弗遑暇食,遑则暇也。
”二、汉语複音词类型之一——双音节复合词(一)由同义词连用凝结形成的复音词:复音词义=词素义;在古代汉语中,同义词连用现象比较普遍,它们在表义作用上,相当于一个词。
之所以称之为同义词连用,是因为它们之间结合比较松散自由,组合很不固定。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鼌错《论贵粟疏》)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司马迁《报任安书》)“乖”“迕”同义,都是违背、相背的意思;“亏”“缺”同义都是缺损的意思。
有些连用的同义词逐渐凝结,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了复音词。
如: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司马迁《报任安书》)此时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我们研究古代汉语的时候,需要了解单音词和复音词的关系,复音词和同义词的关系,因为这有助於我们更彻底地了解古代汉语。
我们随便把一篇古文翻译成为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
这主要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例如“蹇叔之子与师”(《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这一个句子中,“子”字在现代一般总说成“儿子”,“与师”更非译成两个复音词“参加军队”不可。
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第二种情况是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第三种情况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情况。
有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来看,可以认为已经死去了;但是作为词素来看,它们还留存在现代汉语里。
举例来说,古代汉语有单音词“虑”字。
《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诗经·小雅·无雨》:“弗虑弗图”。
但是,在现代汉语里,“虑”字只作为词素留存在“顾虑”、“考虑”等双音词里,或者只出现在“深谋远虑”,“深思熟虑”等成语里,而不能作为单词自由运用了。
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
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单词。
这可以从两方面证明:第一,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例如“险”“阻”“隘”(注:“隘”单用时,是狭的意思,同“险”“阻”的区别较大。
)是同义词,在上古常常单用,又可以互相组合。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既有“隘而不列”,“阻而鼓之”,又有“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
复习签到3: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代单音词转化现代复音词的三种情况:(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如克——战胜;弈——下棋;常——规律;师——军队(2)加上词头词尾。
如杯——杯子;虎——老虎(3)两个反义词或同义词构成一个复音词。
如儿子,人民,言语,道路。
(许多古汉语的单音词,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成词了,但还作为语素留存在现代汉语里。
如”虑”,在现代汉语中只保存在”考虑””深谋远虑”等几个词中,而不能作为单独语素存在。
)二、古汉语中的合成复音词的三种情况:(1)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两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如“阻、隘、险”,“民人”也叫“人民”。
(2)对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分。
如“婚姻”很早就是复音词,但也有所区分,如《说文》说:妇家为婚,婿家为姻。
又如,“饥馑”也是复音词,朱熹还说:“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3)构成这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语素,往往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在这个地方它是一个复音词,在其他地方又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音词。
如《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孟子·梁惠王下》:“吾甚恐。
”三、古汉语中复合式合成词形成后,两个语素意义的变化情况:(1)两个语素仍保持他们原有的意义。
如“蓄积”的“蓄”是“积聚、贮藏”之意,“积”是“积蓄、积累”之意,贾谊《论积贮疏》:“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 “蓄积”是“储粮积蓄”的意思。
(2)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只有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失去其意义,只是充当陪衬,这就是所谓“偏义复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的词的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质是作为陪衬),如得失,园圃,缓急等。
(3)两个语素失去原义而产生一个新义。
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拆开来讲和原来意思完全不同,如天下,布衣,君子,小人等。
四、古汉语中单纯复音词的类型单纯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连绵字,通常有两个音节,但只表示一个语素。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汉语的单音词1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与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的情况很不相同。
只要翻阅任何一篇文言作品,我们就能发现这一特点。
例如:《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篇短文共140个字,其中双音词仅12个,即:河伯(出现2次)、欣然、天下、北海、面目、望洋、以为、且夫、仲尼、伯夷、大方。
其余都是单音词,共116个。
如果译成现代汉语,这些单音词中有许多词就必须用双音词来表示。
2 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比较拿古汉语的单音词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进行比较,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从古代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至——到来以——认为视——观看殆——危险②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一个实义语素,合成现代的双音词:秋——秋天流——水流灌——灌注道——道理叹——感叹③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词头或词尾:虎——老虎果——果子石——石头3 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古汉语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有时候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相同,如果以现代双音词的意义去粗粗解释,而不细加推敲玩味,似乎也讲得通,但实际上却错解了古书的含意。
对于这种情况,必须细加辨别。
例如:①虽然——《墨子·公输》:“王曰:‘善哉!雖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句中的“虽然”是“尽管这样”、“虽然如此”之意,是个词组,“虽”是转折连词,“然”是代词,不同于现代的转折连词“虽然”。
②然而——《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汉语的单音词1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与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的情况很不相同。
只要翻阅任何一篇文言作品,我们就能发现这一特点。
例如:《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篇短文共140个字,其中双音词仅12个,即:河伯(出现2次)、欣然、天下、北海、面目、望洋、以为、且夫、仲尼、伯夷、大方。
其余都是单音词,共116个。
如果译成现代汉语,这些单音词中有许多词就必须用双音词来表示。
2 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比较拿古汉语的单音词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进行比较,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从古代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至——到来以——认为视——观看殆——危险②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一个实义语素,合成现代的双音词:秋——秋天流——水流灌——灌注道——道理叹——感叹③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词头或词尾:虎——老虎果——果子石——石头3 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古汉语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有时候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相同,如果以现代双音词的意义去粗粗解释,而不细加推敲玩味,似乎也讲得通,但实际上却错解了古书的含意。
对于这种情况,必须细加辨别。
例如:①虽然——《墨子·公输》:“王曰:‘善哉!雖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句中的“虽然”是“尽管这样”、“虽然如此”之意,是个词组,“虽”是转折连词,“然”是代词,不同于现代的转折连词“虽然”。
②然而——《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