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由单音词渐变为复音词的发展规律
- 格式:docx
- 大小:10.35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汉语词汇复音化(双音化)原因影响问题汉语的词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上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为主,到魏晋六朝的时期,复音词数量大量增加,近古及现代汉语词汇复音词占主要优势。
汉语词汇在音节方面从古到今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是单音节词汇比重日趋下降,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节)词汇日渐上升,最终取得绝对的优势地位,这一演变现象被称为词汇的复音化。
汉语词汇复音化(双音化占优势)是汉语发展的主要节奏倾向。
究其原因,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来探讨。
社会的不断发展,表义明确的交际需求是外部原因,而汉语单音词存在的两个致命弱点则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内部原因。
王力先生认为,汉语词复音化主要有两个原因。
潘允中先生则不同意上述观点,他认为。
第三种观点。
汉语词汇复音化对汉语发展的作用对于复音节词是何时出现的,学者们仍存在很大的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甲骨文中是否有复音词。
肯定有其者有唐钰明先生,他认为甲骨文时代已经出现了复音词的萌芽,但是强调复音化的范围狭窄,一般出现在人名地名等一些专有名词。
例如:“作册、小子、伊尹、上帝、洹水、中商”等等。
认为甲骨文中没有复音词的有郭锡良先生,他以《甲骨文字典》为依据,结合各个阶段词汇不同的发展状况,进行考证,得出结论:“甲骨文时代的语言还只是一种单音节语,被有些学者认为是双音节的词在甲骨文时代应该算作词组”。
从殷墟甲骨文卜辞和殷代铜器铭文来看,单音节词占主要优势,复音节词正处于萌芽状态。
复音词的第一个高潮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复音词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期,不难想象,词汇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处于大变动之中,而词汇又是语言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等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语言中的新词来记录,必然要求词汇系统出现较大的调整,出现复音词是汉语必然出现的可能形式之一。
这个引人注目的变化从一部分典籍中可以看出,例如《尚书》、《易经》、《诗经》、《左转》、《论语》等十一部著作,根据伍宗文先生的调查统计,先秦的典籍中的复音词数量占全书的比重,在20%-40%之间,这个数量是非常可观的。
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复音节转化的文化动因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着文化的产生与演进过程,而语言和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关系又明显地表现在词汇方面,即使非常微小的变化,也会在词汇中得到反映。
对于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解释有不同说法。
一、语音简化说这种解释认为汉语词汇复音化主要是语音系统简化的结果。
由于汉语语音系统逐渐简单化,同音词逐渐增加,造成信息传达的障碍,双音词增加了,同音词就减少了,语音系统简化造成的损失,在词汇发展中得到了补偿,纵观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这种解释有些牵强。
首先,复音化现象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开始。
据有人统计,《墨子》中复音词占总数的33.4%,《庄子》中复音词占39.1%,《韩非子》中则占51%。
这些统计不一定绝对准确,但用来说明复音化现象在先秦已经发生则是可以的。
其次,同音词究竟在整个词汇中占多大比例就会严重妨碍交际,语音简化的结果是否达到了这种程度,对此,简化说没有人说清楚。
拿现代汉语来说,gongshi这一语音的词有“公式”、“公事”、“攻势”、“宫室”之多,但在实际运用中并没有造成多少误会,人们并没有感觉到要将这几个词在语音上加以区分的必要性。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们自然可以分清楚“要熟记gongshi”自然就是“公式”,“你出差是gongshi还是私事”自然就是“公事”,“发起强大gong-shi”自然就是“攻势”。
语境的限制使由于同音而可能产生的误解变得很少,人们无需为此而大规模地加长词的音节。
二、表意明确说这种解释汉语词汇复音化是为了更明确地表达日益增多的新概念和合理节制一词多义现象,比如“辟”在古汉语中有刑法、邪恶、偏僻、躲开、开垦等义。
如果配上意义相同的词成为双音节,说成“刑辟、邪辟、偏辟、躲辟、开辟”,使两个词互相限制说明,表意确实比单独一个“辟”字要明确。
但它的解释力是极其有限的,它只适应于联合结构中同义并列的一部分双音词,对其他的复音词则说明不了。
从新词语看复音词的发展趋势汉语双音节、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的大量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阐释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的局面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以求对现代汉语复音词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标签:新词语复音词三音节词四音节词从以单音节词为主发展到以复音节词为主,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汉语复音化的发展,从西周春秋时代就已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开拓了复音节词产生和运用的新领域;而唐宋时期所产生的词则基本上是复音节词,其中双音节词大量的产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与此同时三音节词也有所发展;元、明、清时代三音节词剧增。
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新词语以双音节词占优势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明显增多,其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单音节向多音节发展,“单音节词是一个稳定量,而复音节词则有无限增长的可能性,是个无定量。
”[1](P11-10)双音节词、三音节词、四音节词大量涌现。
双音节词占优势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很少有人关注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的发展;大部分著作讨论了近代汉语中的三音节词,但很少关注现代汉语中的三音节词。
近年来出现的新词语中,双音节词仍占绝对的优势,但是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的数量也有了明显的增长趋势。
相对于语音、语法而言,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的要素,“几乎处在经常变动中”[2](P43),词汇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笔者调查了《汉语新词新语年编》(2001—2002)、《汉语新词语》(1993)、《新华新词语词典》(2003)中的双音节词、三音节词、四音节词、五音节词在新词中所占的比例,另外参考了曹炜先生对《新词新语词典》(李行健等主编,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的抽样调查、李汉威先生《新时期的新语汇》中的统计《新词新语词典》收录的980个词条总汇成下表: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汉语词汇发展的明显趋势: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原因
原因:一,汉语的音节数目有限,单音节词往往会造成大量的同音词,这样就会给焦急带来困难,双音节有助于避免大量的同音词出现.
二,单音节词往往是多义词,因而有时语义难以确定.双音节词就使得词义的表达更为细腻\精确,涉及的范围也更为宽广、深入。
三,双音节词读起来往往带有一种乐感,轻重之间形成一种节奏,悦耳动听。
变化特点:一,以一个单音节语素为主,在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辅助性的相关成分.如:月亮,耳朵,嘴唇,头发
二,单音节语素的前后添加没有意义的附加成分,如:竹子,石头,老师,阿姨.
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节语素联合起来使用.如:联合,道路,皮肤,牙齿.。
汉语复音词的发展摘要: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
对于复音词如何发展,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上古汉语复音词的发展;二是中古汉语复音词的发展;三是近代汉语复音词的发展。
关键词:复音词;发展复音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由于一个汉字通常记录一个音节,所以复音词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表示的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
由单音走向复音,这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
因此,本文对复音词的发展进行研究。
(一)上古汉语复音词的发展由单音词走向复音词,这一规律在上古汉语词汇中已经开始表现出来。
甲骨卜辞只有少数名词是复合的。
周秦汉语仍然以单音词为主,但复音词已占有相当的比例。
上古产生的新词大多数是单音词,多义词的发展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太多,会产生过多的同音词,或者词义过于复杂,不便于人们的社会交际。
在这种情况下,上古新词的产生自然地向着复音化的方向发展。
上古汉语中的复音词不仅数量多,内容也很广泛,包括各个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
在结构上看,上古复音词可分单纯复音词、重言词、合成词三大类。
重言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构成的复音词。
上古汉语里,重言词相当丰富。
合成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合成,包括派生词和复合词两类。
派生词也叫附加式合成词。
上古汉语里,这类合成词数量不多。
构成附加式合成词的词缀有“然”“如”若“焉”“尔”等。
同一单音词的不同意义往往可以跟不同的词素构成不同的复合词。
例如:“布”有“麻苎葛棉织物、货币、施予、宣布、传扬”等义,都可以构成相应的复合词:布帛《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此用“麻苎葛棉织物”义。
布货《汉书.食货志下》:“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而直千钱矣。
是为布货十品。
”此用“货币”义。
布施《韩非子.显学》:“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此用“施于”义。
布告《史记吕后本纪》:“刘氏所立三王,皆人臣之议,事已用布告诸侯。
汉语由单音词渐变为复音词的发
展规律
单音词、复音词
(一)定义
单音词:由一个音节组成的词
复音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成的词(单纯复音词、合成复音词)
(二)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的原因
古代汉语:单音词占80% 复音词占20%
现代汉语:单音词占20% 复音词占80%
古今构词法的质变:在古代,增加单音词和丰富某些单音词的意义是词汇发展的主要方式;如今,增加双音节词是发展词汇的主要途径。
1、内在原因
汉语原有的为数不多的双音节词和大量的单音节词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汉语音节的数量是有限的。
如果不断造出新的单音节词,同音词的数量会增加,一词多义的现象会加重,造成交际混乱。
2、外部原因
词语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且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东汉(中世纪)以后,由于社会剧
变,新事物不断涌现,战争、移民、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原因对汉语词汇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的几种主要形式
1、换了完全不一样的词
公访诸蹇叔(访:咨询)
公患之,使使鉏麑贼之(患:厌恶贼:杀害)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寻找)
2、加前缀或后缀,既加词头词尾
虎--老虎绳--绳子燕--燕子木--木头船--船儿
朱德熙:“词缀都是定位语素,有前置的...有后置的...我们管前置的词缀叫前缀,管后置的词叫后缀...其次,真正的词缀只能黏附在词根成分上头它跟词根成分只有位置上的关系,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语义上没有作用,只有语法作用
初步概念:词缀是附加在词根上的定位语素,本身不表词汇意义,与词根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其有一定的类推性
(四)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
朋友道路逃亡玩忽桥梁特异绳索逾越
注:有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已经消失,但是却作为语素保留在现代汉语里
(五)古代汉语中复音词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古汉语中的复音词大多都经历了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这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必然阶段。
A 使用中可分可合:古人有时往往分开(浑言不分,析言有别)
例:恭敬、朋友、休息、城郭、富贵、骄傲
B 一个词素可以和几个同义的词素构成复音词
例:阻险--险隘--阻隘
C词素次序可颠倒
例:遇遭--遭遇祸灾--灾祸友朋--朋友野原--原野老衰--衰老腹心--心腹谨慎安慰阶段
2、偏义复词的两个词素不能等量齐观
A两个相近、相关义词素组成的偏义复词
例:《国语·吴语》鼓掌(偏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什概(偏什)
《礼记·玉篇》车马(偏车)
B两个相反词义组成的偏义复词
例:《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异)
《史记·吴王濞列传》: “擅兵而别,多他利害。
”利害(偏害)
3、连绵词的不可分性及书写形式的多样化
连词是有两个音节的简单单词。
记录连词的两个汉字只代表简单词的两个音节。
它们只是一个语素,不能分开理解。
音节虽然用汉字来表示,但两个字只代表两个音,与词义无关。
(古人习惯用单音节词,所以有连续词训练的。
)
例:犹豫《礼记·曲礼》:“此二兽进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犹豫。
”有人以为犹豫是两种兽(这是错误的)
古汉语学家王念孙指出犹豫连绵词:“犹豫,双声字,犹《楚辞》之言夷犹耳,非谓兽畏而上树,亦非指犬子豫在人前。
”(正确)
汪洋--茫洋、望羊、望阳只表音书写形式多样。
符定一《连绵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