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季部编版五年级上第24课 月迹
- 格式:docx
- 大小:18.87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一家人在中秋节月夜下的种种趣事,通过描绘月光的变化以及人们的活动,展示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理解、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部分学生对文中一些描绘细腻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难以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情感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这一点,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表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细腻的情感表达,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2.PPT课件3.生字词卡片4.相关中秋节资料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中秋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等。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中秋节的意义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跟随课文朗读。
朗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课文讲述了一家人在中秋节做了什么?”、“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生活有什么情感?”3. 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合作学习,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解释其意思。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4. 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了解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3、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对奶奶形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查找资料,说说月亮有哪些别称?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散文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怀念狼》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并查找字典,将它们写在下面。
四、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看月亮、寻月亮、议月亮文章重点:寻月亮2、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明确寻月的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第3节写“镜中看月”是“长了腿的”。
写了月儿在镜中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第5节——第21节写“院中望月”是玉玉的,银银的,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和嫦娥第22节-第24节写“杯中饮月”是“酥酥地颤”的满圆月,一人一月,月亮入心第25节-第29节写“河中寻月”哪一处水里都有第30节写“眼瞳见月”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盼望”——“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五、赏析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24 月迹(略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悄、累”等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景物的静态与动态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重点)4.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5.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向往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怀,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3.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本课“悄、累”等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小学课件)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展示图片: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也可以说说自己见到的月亮或月下景色,还可以说说自己了解的与月亮有关的传说。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讲述:嫦娥奔月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直晒得大地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
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
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儿都很敬重他。
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武艺。
有个叫逢蒙的人,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
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
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
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哩。
第24课月迹
一、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
相关背景:《月迹》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
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散文集《月迹》。
二、认读生字词:
累léi(果实累累)(累赘)袅niǎo(袅娜)(袅袅)嫦cháng(嫦娥)(嫦娥奔月)
娥é(娥眉)(宫娥)嫉jí(嫉妒)(嫉恨)妒dù(妒意)(妒忌)
刃rèn(利刃)(白刃)
三、多音字
累lèi(劳累)(拖累)lěi(累计)(牵累)léi(果实累累)(累赘)
四、近义词
新鲜——新奇踪迹——踪影失望——绝望羡慕——敬仰
粗糙——粗略
五、反义词
新鲜——腐败失望——憧憬羡慕——妒忌粗糙——光滑
六、重点词语理解
款款:缓慢。
满盈:全部占满、充满。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累累:接连成串。
面面相觑:你瞧我,我看你。
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倏忽:很快地;忽然。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嫉妒:忌妒。
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七、写作线索
全文以“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在寻月亮的过程中又按“中堂里”——“院内”——“院外”的空间顺序来写。
在寻月亮和议月亮的过程有又八、主要内容
作者贾平凹通过山村儿童追月迹的故事,体现了中秋月夜月亮的淡雅,说明了童心创造力的高超,也告诉人们:人人都可以拥有美,美属于每一个人。
孩童“失望”——“嫉妒”“争执”——“惊奇”——“满足”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九、句子品析
1、(第5小节)我们都跑出门去,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品味“玉玉的,银银的”:洁白,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名词作形容词,也是比喻句。
符合视觉心理感受,既有形象,也有色彩。
品味“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粗壮、稀疏、繁多。
运用叠词,有童趣。
品味“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想象奇特而自然。
品味“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月明星稀,符合客观景象的特征。
2、(第28小节)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浸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的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
品味“细细的,净沙,灿灿地闪着银光”:水静、沙细、月明。
3、“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含着喜爱、赞美,含着热望、童稚的语言,显出拙朴而诚挚。
孩子“所要的”就是美好的事物,月亮在这里就是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的象征,妹妹所说的“月亮是个好”更是一语中的,点明月亮是美好事物的化身。
4、“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
奶奶引导孩子们寻找月亮是极高明的导师。
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作用:没有奶奶这个人物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此处将奶奶这个线索人物进行分析。
十、小结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
无边无垠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的美好的事物。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十、主题拓展
同学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的。
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与月相关的诗句: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