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月迹
- 格式:pptx
- 大小:7.68 MB
- 文档页数:36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教案及板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的重点在“寻月”中,作者用儿童视角介绍了中秋时分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教案及板书设计课题月迹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 1课时教学目标 1. 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激趣导入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出示课件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
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
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
板书:月迹【设计意图:用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3)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习成果课文共分三部分:板书:(出示课件4)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细读,寻月之迹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出示课件5)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生总结,归纳: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生总结,归纳(出示课件6)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四、品读,赏月之美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第24课月迹分层作业【参考答案】1.lěi lèi niǎo chángé jídù【解析】略2.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搭配的能力。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搭配是否得当。
A项词语使用错误。
面面相觑:你瞧我,我看你。
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用于表演时演员的状态不恰当。
B项词语使用正确。
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C项词语使用正确。
嫉妒: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
D项词语使用正确。
争执: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
3.D【详解】本题考查字义的辨析。
作答时,学生要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字词的含义是否相同,平时要多做题。
“袅袅”:1.形容烟气缭绕上升:炊烟~。
2.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垂杨~。
3.形容声音婉转悠扬不绝:余音~。
A项:句中写歌声婉转不绝,“袅袅”意为“形容声音婉转悠扬不绝”;B项:句中写声音已经结束,余音还在缭绕,“袅袅”意为“形容声音婉转悠扬不绝”;C项:句中写垂柳枝条随风摆动,“袅袅”意为“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D项:句中写茶的香味缭绕,“袅袅”意为“形容烟气缭绕上升”,与“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中的“袅袅”意思相同,故D项正确。
4.我们一眨眼,不知道那只小鸟去哪儿了,却疑心这云儿是小鸟变的。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小鸟儿变的,会一声鸣叫飞跑了呢。
【详解】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例句,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
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
5.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求我们掌握所学课文内。
回顾所学可知,《月迹》一文中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
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
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并理解贾平凹散文中形容月亮的陌生化词语“款款、玉玉、银银、淡淡、痒痒、酥酥”等的独特味道,体会叠词和儿化在表达中的妙处;2.在感情朗读中,寻找贾平凹亦静亦动的童年寻月线索,体会作者或急切、或惊喜、或甜蜜、或温暖、或惬意的心情;3.感受贾平凹笔下月亮是淡淡的、酥酥的、甜甜的,品味作家的心亦是淡淡的、酥酥的、甜甜的。
教学过程一、穿梭古今,追寻永恒的月亮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名叫——《月迹》。
抬起你的手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和作者的名字:月,床前明月,月上柳梢;迹,蛛丝马迹,了无踪迹。
(板书:月迹)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
这个“凹”字在这里应该念“wā”,它并不是一个多音字。
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到过自己名字的来历,小时候父亲给他取名叫“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他用“娃”字的谐音“凹”字代替了,这个字在陕西方言中就读“wā”。
(板书:贾平凹wā)来,让我们来齐读课题和作者的名字。
2.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描写过月亮的踪迹,我们一起来吟诵几句:王维写到:(大屏幕出示)李白写到:(大屏幕出示)张九龄写到:(大屏幕出示)张若虚写到:(大屏幕出示)跨越千载,明月永恒,吟诵着这些千古名句,追寻月亮的踪迹,你发现刚才这些诗人笔下的月亮踪迹分别出现在了哪些地方?(林间、山中、海上、江中)3.那么,贾平凹笔下的月亮踪迹又会出现在哪里呢?(课件:展示本堂课的主题画面)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再拿出《练习纸》看第一题“捡回遗落的文字”,贾平凹的这篇《月迹》呀,在选入教材的时候,被编者删掉了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在原文中是在这个位置的——(课件出示)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望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月亮的满圆。
第24课《月迹》知识点预习和复习目录知识点 (2)多音字: (2)词语解释: (2)反义词: (2)近义词: (3)词语积累: (3)课文主题: (3)课内问题: (3)知识点多音字:屏:bǐng屏住píng屏幕累:léi累累硕果lèi劳累lěi积累词语解释:款款:慢慢地。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累累:本文中指接连成串的样子。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倏忽:很快地;忽然。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掬:两手捧(东西)。
反义词:盈——亏争执——和解粗糙——光滑灿烂——暗淡近义词:满足——满意踪迹——痕迹嫉妒——妒忌争执——争吵兴趣——兴致无边无际——一望无垠词语积累:(粗粗)的桂树(累累)的骨朵儿(细细)的河水(无边无际)的天空课文主题:本文通过记叙一场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月的神秘与美好,赞扬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同时告诉人们: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要执着努力地追求,人人都能拥有。
课内问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本文写了中秋夜里,“我”和弟弟妹妹寻找月亮的故事。
2、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答:月亮的足迹出现在:竹窗帘儿里、穿衣镜上、院子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河水里、弟弟妹妹的眼睛里、“我”的眼睛里。
3、文中的“月亮”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文中的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
作者含蓄地告诉人们: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要执着努力地追求,人人都能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