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分析曾国藩人才观
- 格式:docx
- 大小:32.59 KB
- 文档页数:4
曾国藩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论纲-摘要:曾国藩的成功和他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分不开,纵观曾国藩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发现其在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使用性开发、教育性开发、政策性开发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并自成体系。
传统人事管理思想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来源和基础,发掘、整理、借鉴曾国藩人力资源开发思想对推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思想;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传统人事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来源和基础,因为传统人事管理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和思想资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必须吸收和借鉴这些资源,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
曾国藩一生反复强调关键是发现和培养人才。
发现人才是前提,而培养人才,即人力资源的开发则是根本,是要长期坚持的一项系统工程。
在他死后,其思想和事业得以延续,没有出现中国几千中时常出现的“人亡政息”的现象,是和他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分不开的。
因此,研究整理曾国藩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对继承优秀传统人事管理思想,推现代进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曾国藩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思想1、转移风气2、强国兴邦“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4]曾国藩将人才问题提到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来认识。
他在早期的文章奏议、家书日记中以大量的篇幅,多角度、全方位地探讨人才问题。
在同太平军对垒的残酷战斗中,更重视人才的作用。
他力避书生治军不能亲临前敌指挥作战之短处,充分发挥他“知人善任”的长处,前期主要是识拔和依靠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胡林翼等人,后期主要依靠彭玉麟、杨岳斌、鲍超、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等人。
这既表现了曾国藩善于网罗识拔人才的胆略,也进一步说明了重视人才问题的重要意义。
他说:“无兵不足深虑,无铜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多得……此其可浩叹者也。
”[5]曾国藩最终以自己多年驰骋政坛沙场的切身体会和经验,得出了“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6]的结论。
论曾国藩在人力资源上的看法管理09文辉堽0911200133曾国藩在成奉同治朝创建功业,“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其高超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灵魂,在于以人为本,主张“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
”要力挽晚清危在旦夕的政局,曾氏认为关键是识才与育才,“德”与“才”“识”是衡量的标准,必须创建学堂,培养人才。
曾国藩幕府鼎;盛的原因是知人善任,极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专长,而且根据不同等级的人才,施以不同奖励机制,以便留住人才,为己所用。
一、以人为本:曾国藩管理思想的夏魂管理,从字面上看,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对一定范围内的人员及事物进行安排和处理。
戴金珊认为:“管理是管理者为使客观事务的存在和发展合乎一定目的而采用相应的方式所进行的活动。
”张尚仁认为:“管理是指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的控制人和组织的行为使之趋向预定目标的技术、科学和活动。
”杨文士、张雁认为:“管理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种种定义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义,但究其本质在于管理者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达到人为已用的目的。
曾国藩提出:“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
”在《原才》一文中,他总结历代王朝治世的方略:“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世,其风民也皆以义。
故道一而俗同。
世教既衰,所谓一二者,不尽在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
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
”咸丰帝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有用俊才,这些功臣们力挽狂澜,最终扑灭农民战火,挽救了危在旦夕的大清王朝。
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曾国藩认为应以“得人”为前提。
上书朝廷,强调“今日急务,重在用人”。
创建湘军,更是“以贤才为夷难定倾之具。
”“任法不如任人,六部三法可谓多矣,而书吏之弊其多……则虽有良法百条,引之全失本意。
从⼈⼒资源测评⾓度看曾国藩识⼈⽤⼈2019-10-13摘要:本⽂主要采⽤归因法,分析曾国藩⽣平选⼈的独特视⾓,从⼈⼒资源测评的⾓度分析他选⼈⽤⼈的过程,最终归纳出曾国藩在识⼈⽤⼈上的独特观点和值得借鉴之处,并提出对现代企业的启⽰和影响。
关键词:⼈⼒资源测评接班⼈现代企业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英雄⼈物可谓数不胜数。
中国的崛起,应该说真正开始于洋务运动,⽽这场运动的序幕,由湘军集团拉开,⽽这个集团的核⼼,叫曾国藩。
他既不乏识⼈⽤⼈之奇能,⼜谙熟经世处世之经验。
他的成功与他注重⼈才选拔、保留和培养密切相关。
1.选⼈标准及流程1.1确定组织需要什么样的⼈才—— 建模曾国藩懂得,在选⼈⽤⼈之前,⾸先要建⽴测评⼈才的模型,分析特定⼯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判断候选者能否胜任。
以曾国藩组建湘军为例,最初的湘军由⼀千多⼈组成,在太平军肆意任⾏的当时,操办⼀⽀精良的队伍可以说是当务之急。
那么应该由谁接办此事呢?既要有⼀定的军事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够集结到⼈,于是曾国藩想到了罗泽南。
⾸先,罗泽南是湖南湘乡⼈,是曾国藩的⽼乡。
其次,是罗泽南最先在湘乡办起了团练,有⼀定的军事基础。
由此看来,罗泽南是符合岗位胜任的。
罗泽南在考试落第之后,四处教书,也可算是桃李满天下,他建⽴了⼀套⾃⼰的学术基础,也有了起兵的基本⼈员班底,与参与湘军的⼈可以说能形成很好的团队协作,符合团队胜任。
最后,罗泽南吃过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不寻常的胸襟见识,对曾国藩来说,他正是要寻找⼀个这样的⼈来建⽴他的团队,罗泽南的认知⽅式与⾏为价值取向符合湘军的价值观,符合⾏业⽂化胜任。
1.2根据组织需求开始选⼈ — 开⼯曾国藩善于看⾯相,这相当类似于现代的⾯试,他相信可以从相貌举⽌中看出⼀⼈的⽓质。
曾国藩通过对形形⾊⾊的⼈的⾯试,从他们⾯部表情之中看出这个⼈是否可⽤、适合⼲什么。
曾国藩还可以从⼈的⾔⾏举⽌看出此⼈此⽣的造化。
此外,曾国藩还会进⾏⽂化契合度的调查。
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分析曾国藩人才观简介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在当时的政治和军事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他的才华和勤奋,还与他独特的人才观念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曾国藩的人才观,并探讨其对现代人才管理的启示。
曾国藩的人才观曾国藩的人才观可以概括为“独立、成熟、合作、诚实、智慧”。
他认为,一个好的人才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能够自主学习和成长。
同时,他注重培养人才的团队合作精神,认为只有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能够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此外,曾国藩强调人才应该具备诚实正直的品质,做事要有原则和良知。
最后,他认为智慧是人才的核心素质,只有具备足够的智慧,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曾国藩在选拔人才时采用了“三位一体”的方法,即“品、能、勤”。
他认为一个好的人才必须具备品德高尚、能力过硬和工作勤奋的特点。
他注重以德为先,认为只有品德过关的人才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他还注重选拔人才的过程,通过面试、考试等方式来评估人才的能力和潜力。
最后,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激励,鼓励下属不断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激励措施。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曾国藩的人才观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现代企业应该关注人才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员工能够主动适应变化,独立解决问题。
因此,企业应该注重培养员工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通过提供培训和发展计划来激励员工的主动学习。
其次,现代企业应该重视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团队合作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相互合作,才能共同完成困难的任务。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团队激励机制和开展团队合作培训来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精神。
再次,现代企业应该注重员工的诚实和正直。
诚信是企业建立良好声誉和文化的基石,企业应该倡导员工遵守道德规范,坚持诚实正直的原则。
最后,现代企业应该注重员工的智慧培养。
浅谈曾国藩的人才观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的晚清第一名臣,也是一个很复杂、有争议、带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本是湘中荷叶山区的文弱书生,却为清朝同治中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他本人称得上是个人才外,其主要原因是他的人才观起了重要作用。
尽管他的人才观是为当时的地主阶级服务的,是为挽救苟近残喘的封建王朝服务的,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其中许多东西可以借鉴。
一、量才运用曾国藩认为,用人之道贵在量才运用。
他在笔记《才用》篇中写道:“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才亦才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龃龉而终无所成。
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适宜也。
”为了中兴“大清帝国”,曾国藩身体力行,时时不忘求才自辅,他经常告诫身边的幕、朋友和亲属,“当常求才为急,如有所见,随时推荐,将其人长处短处一一告之。
”他总以“天下之才、之识、之量,然后能用天下才,任天下事。
”这就说明,曾国藩不仅善于发现人才,还善于使用人才。
曾国藩主张:“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长者,无不优加奖借,量材录用。
”录用时,他又不以表面言谈和出身贵贱取人。
鲍超的成长便是最好的例证。
鲍超本是个流浪汉,鲁莽成性,因有一身好武艺,且善水性,因而被曾国藩收留,并让他在湘军水师里当了营长,鲍率领的队伍,神出神鬼没,屡建奇功。
在军中,算为虎将,常令敌军胆战心惊。
鲍超每打一次胜仗,曾国藩便保奏一次,因而很快擢升为都司、游击、参将。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破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清廷已无兵可调,军机处指名要调鲍军入京护卫京城。
曾国藩则以江皖战事吃紧为由,上奏朝廷说鲍超万不能调用,如硬要调则从自己或胡林翼中择其一调之。
这充分体现了曾国藩对鲍超这个四川流浪汉的重视之极。
可鲍超却认为,曾国藩是有意压制他,阻碍他前途,因而大为不满,扬言要与曾决裂。
而曾国藩对这位傲气凌人、无人贺驭的鲍超能忘其所短,用其所长,帮其所急。
他一面要胡林翼出面规劝,另一面以实际行动让鲍超知其已意。
简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杨涛【摘要】曾国藩始终将为国家培养出色的人才视为自己的人生使命之一,重视人才是贯穿曾国藩一生的重要思想;在选才标准方面,采取"广收博取"的原则,要使人才都有用武之地,人尽其用;在"广收博取"的前提下,还应该坚持"慎用"的原则,要按照选材的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具有典型的儒学思想特征,同时又与其开放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结合,共同促成了曾氏幕府的一时盛极。
%Talent is very important in Zeng Guo-fan' s theory. He took it as a great mission to discover and educate talents. In Zeng Guo-fan' s theory, talent has a very broad meaning, everyone could be a talent. Then, he advocated educating the talent accord- ing to his specialty. Zeng Guo-fan' s Theory of Talent is classically Confucia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Zeng Guo-fan' s open mind brought out lots of talents around him.【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2(028)001【总页数】3页(P66-68)【关键词】曾国藩;人才思想;儒学特色【作者】杨涛【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1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筹备湘军,剿灭太平军,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因此号称“中兴第一名臣”。
浅议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摘要】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在长期的宦途生涯中,曾国藩形成了一套与众不同的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和利用人才的用人之道,谋略超脱,影响深远.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充分尊重人才曾国藩对人才非常重视,强调“成大事者,以多找助手为第一要义.”按照他对人才概念的理解,如果一个人要干成能够影响时代格局、能够让后世铭记在心的大事,就必须拥有一些可以对其提供帮助和衷心辅佐的人.曾国藩认为,在相对短暂的人生道路上,一个人无论拥有多么强的能力和拥有多么大的权力,也不可能独打天下、包罗万象,总是需要其他人的协助和支持的,只有将能力超群、技艺出众的人才团结起来,才能干成顶天立地的大事.曾国藩熟读经史典籍,深谙儒家孔孟学说的用人观念,尊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诸人”以及孟子的“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核心思想,通过自己的深刻领悟与实践总结,树立了“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用人之道。
【关键词】曾国藩人才观选人之道用人方略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清朝中兴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涉猎广泛、思想复杂而又很有影响的人物。
他以封建政治家的独具慧眼, 网罗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人才,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为满清政府解除了心腹之患。
但他在维护封建统治实践中,知人善任,量才录用的做法,却不无可资借鉴之处。
曾国藩的人才观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在政治上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在军事上,他强调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
他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造就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
他倡导创办学校,认为人才不是天生的,靠的是教育培养。
曾国藩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刻认识及对人才的重视和善用,在当时是有名的。
他最早培养提拔的“干部”,大多都官至高位,封疆大吏也有多人。
曾国藩对人才的认识之高,渴求之急,在封建地方阶级统治集团中是少见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分析曾国藩人才观[摘要]曾国藩是历史上的一代名相,他的识人、用人等人才观独具一格;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本文就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从识人、育人、用人三个方面来初步探讨一下曾国藩的人才观。
[关键词]曾国藩人才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历史上评价毁誉参半。
但其识人、育人、用人之术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识人与人力资源聘用曾国藩的人才观可以概括为“盖天生之材,或相千万,要于成器一适世用而已”。
这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现代人力资源一般意义上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综合,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从数量角度又分为直接的、已经开发的人力资源和间接的、尚未开发的、处于潜在形态的人力资源。
作为潜在人才存在的时候,大多是默默无味之辈,需要慧眼独具的伯乐去发现。
曾国藩主要通过相人术来挑选人才;“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爪牙,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
”“求智略深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者兼全,乃为上选。
”企业在人力资源招聘中要综合的考察被录用之人,虽然不是从这些相术之法来考虑是否录用,但是也大多会考虑个人的道德素质、知识技能、个人潜力等等诸多方面。
像企业在招聘销售人员时就要看是否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善于沟通。
销售基本上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学问,或者说是艺术。
与人交往,聆听胜于雄辩。
做销售的人,不需要很好的辩才,关键是获得客户的认同。
2.有耐心,能够吃苦耐劳。
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就必须具有强的面对逆境的能力和精神。
销售人员必须承受太多的失败与痛苦的洗礼,才可能成功。
3.个人形象。
形象不仅是外表的美丽,更是一种综合的全面素质,是一种品位生活的体现。
曾国藩的人才观(共5篇)第一篇:曾国藩的人才观曾国藩的人才观曾国藩(1811-1872),湘军创始人。
原名子诚,字伯涵,号涤生。
后立下澄清天下,藩卫家国之志,改号国藩,湖南湘乡荷叶塘人。
他家世代农耕,其父开始乃与文人有所接近。
曾国藩六岁入学,十四岁到长沙参加童子试,先后历经七次,直到二十三岁方中秀才。
又在二十八岁中进士。
此后,他在功名和宦途上就极为顺畅。
至道光二十六年六月,三十七岁的曾国藩已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暴发,奔丧在家的曾国藩以正二名在籍侍郎的身份奉旨到长沙邦办湘勇。
历时一年零四个月,他终于训练出一支儒教色彩浓厚的湘军,并在镇压太平军斗争中起了关键性作用。
太平天国平定后,曾国藩致力于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军事工业——安庆军械所,并促成选派了第一批留学生。
同治四年,曾国藩奉旨督师北上平捻,师老无功而回两江总督本任,后补武云殿大学士。
同治九年六月,六十岁的曾国藩奉命查办天津教案,因过于迁就洋人,落到“内疚神明,外渐清议”之境地。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曾国藩溘然长逝,终年六十二岁,清庭闻报,辍朝三日,下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可谓功成名就,极尽荣华,他学业精进,仕途顺畅,官至二品;他创办湘军,扶植淮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他鼓吹中体西用,率先举办洋务,开近代风气之先。
在当时,曾国藩被誉为“圣相”、“古今完人”、“第一等忠臣孝子”、功比周公孔孟,曾国藩一生最大的“功业”,就是创建了一支过硬的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得于苟延残喘几十年。
然而曾国藩一介儒生,素与军事无多大瓜葛,且天资不算很高,自称“秉质愚薄”,“最称钝拙”。
就是这样一个不精兵法的“愚钝”儒生,带领的一支由书生和农夫结合的湘军,竟能战胜绿营和八旗军都束手无策的强大的太平军,并屡屡以少胜多,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其中原因后人各有评说,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曾国藩重视人才的选用,将人才得失视为事业成败的关键,并始终如一。
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对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启示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在于重视人才的道德品行,以“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形式最大化发挥每个人才的优点,做到人尽其才。
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对今天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启示主要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标签: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企业人事管理;启示晚清重臣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自道光二十年初(1838)會试中名列三甲,由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迁为兼属五部的侍郎,位居晚清“中兴名臣”之首。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后,曾国藩以用人三策向咸丰皇帝进言,认为“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又推荐李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咸丰帝心服而纳谏,并对其加以褒奖。
比起他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他选人用人的本领,曾国藩一生举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四十多人,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曾国藩的成功和他善于选人用人密切相关,他的部下人才济济,助推他事业的成功。
曾国藩的选人用人思想对当今人事部门具有积极借鉴作用。
一、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的体现1、德才兼备的识人选人思想(1)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比才能更为重要,他在选拔任命人才时始终把道德操守放在首位,他认为如果人的品德有问题,无论其才华有多么的出众都不会有长久的发展和伟大的建树,正所谓“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能用”。
曾国藩自身也有着自虐般的自律,严于律己、生活简朴,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他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即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并进行不断的磨炼和培养,调动和激发人才的潜力,将个人的优点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充分利用人才的优势和长处,做到人尽其才。
在曾国藩的眼里,德、才、学、识这四个方面,排列的顺序是德、识、学、才。
他对于那些投机取巧、官僚习气重、不切实际之人不予使用,二是重用能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之人,在此观念的主导下,在曾国藩的麾下实现了“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分析曾国藩人才观
[摘要]曾国藩是历史上的一代名相,他的识人、用人等人才观独具一格;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本文就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从识人、育人、用人三个方面来初步探讨一下曾国藩的人才观。
[关键词]曾国藩人才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澈之则为元凶”;历史上评价毁誉参半。
但其识人、育人、用人之术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识人与人力资源聘用
曾国藩的人才观可以概括为“盖天生之材,或相千万,要于成器一适世用而已”。
这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现代人力资源一般意义上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综合,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从数量角度又分为直接的、已经开发的人力资源和间接的、尚未开发的、处于潜在形态的人力资源。
作为潜在人才存在的时候,大多是默默无味之辈,需要慧眼独具的伯乐去发现。
曾国藩主要通过相
人术来挑选人才;“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爪牙,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
”“求智略深远之人, 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者兼全,乃为上选。
”企业在人力资源招聘中要综合的考察被录用之人,虽然不是从这些相术之法来考虑是否录用,但是也大多会考虑个
人的道德素质、知识技能、个人潜力等等诸多方面。
像企业在招聘销售人员时就
要看是否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善于沟通。
销售基本上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学问,或者说是艺术。
与人交往,聆听胜于雄辩。
做销售的人,不需要很好的辩才,关键是获得客户的认同。
2.有耐心,能够吃苦耐劳。
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就必须具有强的面对逆境的能力和精神。
销售人员必须承受太多的失败与痛苦的洗礼,才可能成功。
3.个人形象。
形象不仅是外表的美丽,更是一种综合的全面素质, 是一种品位生活的体现。
一个成功的形象,展示给人们的是白信、尊严、能力,它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也让你对白己的言行有了更高的要求, 能立刻唤起你内在沉积的优良素质,让你浑身都散发出一个成功者的魅力。
在企业发展和运营中,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第一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必须结合企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根据企业人才成长的规律,通过人才开发的制度、环节和手段,精心培育人才,大胆选拨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科学管理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重要的是尊重人才、重视人才。
人才能力的发挥会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和制约,尊重人才的意愿,给人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会激励人才充分发挥其才能。
人才的工作必须符合企业的需要,但企业在用人时,要根据人才成长规律,研究人才心理,尽量避免硬性指派,努力消除“高度集中制”的用人方式,做到民主、统一向结合。
使用人才时,企业应征询个人意见,对人才所提出的合情合理的意愿和要求,只要有益于人才更好的工作,企业本身应尽量予以尊重和满足。
另外,录用人员时要通过两种姿态来考核,即静态和动态。
人的精神,分为清纯与昏浊两种类型,但精神的奸邪与忠直不易分辨。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
”事物的真相与本质,最易于在运动中流露、呈现出来,特别是在一
些的重要关头,最能见人心。
二、育人与人事培训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练而出耳。
”人才不论大小,关键在与成器。
学历高不一定成器,学历低不一定不成器。
成器之才当以磨练而成,所以公司在培育人才的时候要注重“磨练”二字。
磨练的范围很广泛,有求学、日常生活、社会实践、身体锻炼等等。
现代企业在致力于人力资源管理时要注意人才的全面发展,向多功能型人才也就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转变。
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
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
这一特征决定每个人都要提高白身的综合素质,既要拓展知识面又要不断调整心态,使人才具有一项专业技能,并在另外领域有特长。
因此,企业在具体的人力资源培训中,注重培训技巧。
1.通过技能考试及课堂式培训,鼓励、激励员工不断的学习进步;同时,培训组了解每位员工具体的情况和水平,制定更详尽的以人为本的培训方案。
2.多采用交叉培训方式(也就是常说的工作交换制或者工作轮换制),鼓励员工学习更多的除业务技能以外其他领域的知识。
3.有针对性的培训,多采用互动式或者座谈式。
三、用人与人力资源管理
用人,要做到用才所长,适时用人。
企业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和人才特长,把有限的人才进行合理搭配,做到“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即“人才适用观”。
合理使用人才,人尽其才,企业内风气正、凝聚力强,就有了生存发展的基础,就会创效益;反之,用人不当,就会歪风四起、人心涣散,威胁企业的生存。
首先要任人唯贤,不拘一格。
任人唯贤就是任用德才兼备的人,任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