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河大版八年级)
- 格式:docx
- 大小:20.48 KB
- 文档页数:9
《晏子使楚》原文及注释、译文(翻译)《晏子使楚》原文及译文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
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和外交家。
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何以也:用什么方法呢?楚王闻之,之:代词:这个消息。
吾欲辱之,之,代词:指晏子。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
为:于。
何坐:犯了什么罪。
坐,犯……罪。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
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傧者:傧,音宾。
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淄,音资。
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闾:音驴,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
三百闾,表示人口众多。
袂:音媚,就是衣袖。
踵:音种,就是人的脚后跟。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
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晏子使楚》注释及翻译《晏子使楚》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晏子使楚》注释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晏子使楚》注释及翻译原文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2]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zī)三百闾(lǘ),张袂(mèi)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yàn)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fù)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
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邪?”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
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以:因为。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袂:衣袖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
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不贤,这里指没有德才的人。
宜:应该将:将要使:出使闻:听说之:之这个消息,代“晏子将使楚”这件事。
左右:身边的人谓……曰:对……说习辞者:善于辞令(很会说话)的人。
习,熟练、善于;辞,言辞;者:......的人。
《晏子使楚》原文、译文对照翻译1、晏子将使..楚。
解释:将:将要使:出使翻译: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
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2)习辞...(3),何以..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也?”解释:闻:听说之:代词,代晏子将使楚的消息之(2):的习:熟练辞:言辞……者:……的人今:现在方:将要欲:想要之(3):代词,代晏婴何以:以何以:用也:呢翻译: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3、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解释:对:回答为:在这里相当于“于”。
其:代词,代晏婴。
缚:捆绑翻译: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4、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解释:为:做坐:犯罪盗:偷窃翻译: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们就说,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
”5、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解释:赐:赏赐,请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翻译: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6、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解释:曷:同“何”,什么。
固:本来。
善:善于翻译: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7、晏子避席..(1)橘,生于淮北则为.(2)枳,叶..对曰:“婴闻之.,橘生(于)淮南则为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解释: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
之:代词,这样的事,指下文“橘生淮南则为橘……其实味不同”则:连词,就为(1):是为(2):变成,变为徒:只其:它们的实:果实所以……者,……的原因然:指示代词,这样异:不同翻译: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
《晏子使楚》原文及译文
《晏子使楚》原文及译文
阅读《晏子使楚》中的一段文字,完成8-9题。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今民生长于齐不盗皆以美于徐公
B.水土异也渔人甚异之
C.橘生淮南则为橘君将哀而生之乎
D.齐人固善盗乎固以怪之矣
9.选文划线句中的“圣人”指“才德极高的人”,晏子的“德”指什么?“才”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4分)
参考答案
8.D
德:维护国家尊严
参考译文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赏赐给晏子酒喝,喝酒正当畅快尽情的时候,两个士兵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做什么了?’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成为橘子,它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成为枳,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
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社会风气使百姓善于
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
语文《晏子使楚》课文原文语文《晏子使楚》课文原文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
但是古代有一个叫晏子的人却一次次受到故意的刁难,而结果却让刁难他的人脸面丢尽,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晏子使楚》课文原文,欢迎来参考!语文《晏子使楚》课文原文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翻译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
楚王仗着自已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然后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然后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
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然后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晏子使楚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晏子使楚》原文翻译及赏析晏子使楚两汉:刘向一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侯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日:“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日:“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当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当,故宜使楚矣!”(张袂成阴一作:张袂成帷)二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日: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日:"坐盗。
三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更二缚一人诣王。
王日:“缚者易为者也?”对日:“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及注释[译](一)晏子出使到楚国。
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去。
”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
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就能遮天;挥洒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规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国家,没有德没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有德没有才的国王所在的国家。
我晏婴是最不贤,没有德才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使楚的原文和译文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呢,就是这样的啦。
晏子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呀,就对手下的人说:“晏婴可是齐国能说会道的人哦。
现在他就要来了,我想羞辱他一下,怎么办呢?”手下人就回答说:“等他来的时候啊,我们绑一个人,从大王您面前走过。
大王您就问‘这是做什么的呀?’我们就回答‘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国之后呢,楚王请晏子喝酒。
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呀,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
楚王就问:“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呀?”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就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呀,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可是不一样的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呀。
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难道是楚国的水土让老百姓变得善于偷窃了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你看,晏子多聪明呀,面对楚王的故意刁难,他一点儿也不慌。
就用这么一个巧妙的比喻,就把楚王给怼回去了。
这就告诉我们呢,有智慧的人不管到哪儿,都不会被人轻易欺负的。
而且呀,从楚王的角度看,想捉弄别人,结果却把自己给搭进去了,这也是个教训呢,做人还是要厚道一点,不要老想着去为难别人哦。
《晏子使楚》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①,谓②左右③曰:“晏婴,齐之习④辞⑤者也,今方⑥来,吾欲辱之,何以⑦也?”左右对曰:“为⑧其来也,臣请⑨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⑩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11)?曰,坐盗(12)。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上曰:“缚者曷(15)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16)善盗乎?”晏子避席(17)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18)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19),叶徒(20)相似,其(21)实(22)味不同。
所以然(23)者何?水土异也。
(25)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26)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27)非所(28)与熙(29)也,寡人(30)反取病(31)焉(32)。
”[注释]①之:指“晏子将使楚”的事。
②谓:对……说。
③左右:身边的人,手下的人。
④习:熟练。
⑤辞:言辞。
⑥方:将要。
⑦何以:即“以何”。
以,用。
何,什么办法。
⑧为:相当于“于”,在。
⑨请:请让我们……⑩何为:即“为何”,做什么。
(11)何坐:即“坐何”,犯了什么罪?坐,犯罪,犯……罪。
(12)盗:偷窃。
(13)酒酣:喝酒喝得正痛快。
(14)诣(yì):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15)曷(hé):同“何”。
(16)固:原来,本来。
(17)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和严肃的态度。
古代把席子铺在地上坐,所以座位叫“席”。
(18)生淮南:“生于淮南”的省略。
(19)枳(zhǐ):也叫“枸(gōu)橘”,果实酸苦。
(20)徒:只。
(21)其:它们的。
(22)实:果实。
(23)所以:相当于“……原因”(24)然:如此,这样。
(25)今:如果。
(26)得无:表揣测的固定结构,该不是……,莫非……。
(27)圣人:才德极高的人。
这里指晏子。
(28)非所;不是……的人。
所,这里指“与熙”的对象。
(29)熙:同“嬉”,开玩笑。
晏子使楚(河大版八年级)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熟悉和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典型的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品味生动的语
言中的人物智慧。
3.学习晏子热爱祖国的精神,培养维护尊严的品格。
学习重点:晏子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习晏子机智的辩才。
学习难点:体会晏子个性的语言,理解语言的逻辑力量。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3.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
吐机智。
预习导学:
一、远望晏子
1.出处简介:节选自《》,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
它是记述春秋时齐国的散文作品,是战国时人
搜集有关他的言行及遗闻轶事编辑而成。
其中以晏子即事劝
谏景公治国利民、贤明为政的内容居多。
此类篇章大多以记
言为主,具有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和个性化的语言,较
富于文学意味。
2.人物简介:晏婴(?~公元前500)春秋时(今山东
高密)人。
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景公时为相,以节
俭力行,危言危行显名于诸侯。
晏子或犯颜直谏,析义明理,或婉言讽劝,发人自省,是一位忠心耿耿地辅弼君主的国家
重臣,又是一位临危不惧、才思敏捷、善于辞令的外交家。
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
君子也!”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
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3.利用字典,查出下列字的读音并准确朗读。
傧者()更道()临淄()闾()
张袂成阴()比肩继踵()不肖()缚()
酒酣()赐()枳()熙()
4.朗读课文
5.通过预习,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交流研讨
1.教师导入
曾经有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我们美国人总爱
仰着头走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低着头走路?”周恩来
略加思索后回答:“走下坡路的人,总是仰着头走路,走上
坡路的人自然是低着头走路了。
”这个记者听后,倍感羞愧。
真可谓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
之师”。
其实,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政治家、外交家在维护国家尊严的关键时刻,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同时也表现出他们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子正是这样的一位政治家和外交家。
这节课我们走进春秋时期,走进楚国,去欣赏外交家晏子的风采。
2.检查交流“预习导学”
3.朗读课文--走近晏子
(1)练习朗读
朗读停顿规律指导:
主谓之间停顿:示例:晏子使楚。
关联词和后面的连接句:示例:然则子何为使乎?
状语和谓语中心语之间:示例:晏子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2)朗读竞赛,走进录音棚(小组间进行,每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每3组选择一篇,评选出2个优秀小组)(3)朗读完毕,进行简单的评价。
4.翻译第一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翻译,也可以小组之间交流合作。
(2)质疑解答。
(3)展示翻译成果。
5.课文小结
在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晏子出使时受到楚
国君臣的两次侮辱,但他都凭借自己的聪明机智进行了巧妙
地回击。
由此可见,晏子真不愧是一个的人啊。
(热爱国家,机智勇敢,能言善辩)
课堂检测
1.解释加点的词语。
以晏子短()()延晏子()傧者更道()
张袂成阴()比肩继踵()不肖者()
其贤者使使贤王()
2.翻译句子。
(1)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2)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3)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第二段文意,进一步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感受晏子形象,体会晏子语言的聪明智慧。
预习导学:
一、借助工具书,排除词语障碍。
吾欲辱之()何坐()
缚者曷为者也()齐人固善盗乎()()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得无楚之水土()
熙()寡人反取病焉()
二、试翻译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4.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三、在这则故事中,楚国君臣设计如何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对答的?用自己的话说说。
交流研讨
1.教师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完成第二则故事的翻译;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或表演故事。
2.检查交流“预习导学”
3.翻译第二篇
(1)学生在课下预习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再翻译。
(2)质疑解答。
(3)学生展示自己的翻译成果。
4.语文活动--“晏子模仿秀”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
分
“解说、晏子、楚王、楚王手下人”四个角色。
温馨提示:在朗读楚王手下的对话时,应让学生体会到楚王手下为讨得楚王欢心,积极出主意以辱晏子,按捺不住激动与兴奋的心态,应设计一种谄媚的语气;对楚王,应设计一种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的语气;对晏子,应设计一种沉着冷静,不卑不亢的语气。
(2)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
教师可提示学生,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应辅助一些表情、动作、语气
(3)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感知到了晏子的性格特点了吧?他真的不愧是一个沉着冷静、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外交家啊!
晏子的机智善辩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同学们今后也可以多收集一些类似的故事,读后我们会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以加强我们自身的修养。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体会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
2.学习晏子热爱祖国的精神,培养维护尊严的品格。
预习导学:
1.晏子的两次出使遇到了几次侮辱?各是什么?其直接
目的是什么?这些侮辱是仅仅针对晏子本人吗?
2.晏子面对楚人的侮辱,是怎样进行有力回击的?
3.如果你是晏子,当时你会用什么话来回答楚王?比较
一下,你的回答和晏子的回答,哪一种好?为什么?
交流研讨
1.学生朗读,再次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交流“预习导学”
3.合作探究:晏子的说话技巧
当楚国设小门迎接,以此来戏弄晏子身材矮小时,晏子,反讽楚国为狗国;当楚王讥笑齐国无人时,晏子便,把“人才”移为“百姓”,又引出“然则子何为使乎”的精彩回答,讽楚国是“不肖国”,楚王为“不肖王”;当楚王及其左右
诬齐人为盗来羞辱晏子时,晏子指出是楚国的水土使民善盗,运用了的手法。
4.贯穿两篇故事的思想主线是什么?
5.从《晏子使楚》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从晏子的角度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从楚人这个侧面来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拓展延伸
下面是中外名人小故事,你能用机敏的语言替他们回答
问题摆脱尴尬难堪的困境吗?
①美国记者采访周总理时问:“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老低着头?”你能替周总理回答这个问题吗?
②有一次,克林顿到外地演讲,他正在演讲时,从下面传来一张字条,上面写了两个字:“白痴”。
如果你是克林顿,你会怎样回答?
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6分)
傧者()临淄()闾()
比肩继踵()张袂成阴()不肖()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0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
(2)齐人固善盗乎()
(3)吾欲辱之()
(4)晏子避席对曰()
(5)酒酣()(6)傧者更道()
(7)缚者曷为者也?()(8)齐人也,坐盗()
(9)叶徒相似。
()(10)其实味不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0分)
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⑤不肖者使使不肖王。
4.有记者采访球王贝利,记者问:“贝利先生,你目前
踢出的最满意的球是哪一个?”贝利说:“下一个。
”贝利
所说话的言外之意是。
(4分)
5.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练习。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面;食不给,啖③
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及至被谗④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
衣食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也。
”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往往,每每。
③啖:吃。
④谗:说人坏话。
1、你认为上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高尚的品质?(2分)
2、读了上文后,试写出和“天下为己任”意义相近的
一句名言。
(2分)
吴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