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弹力 力的测量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3.84 KB
- 文档页数:7
《弹力力的测量》教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一、实验导入。
用生活中的拉力器,分别让两个同学拉,比较谁的力气大。
提出问题:拉力器是根据什么原理来测量力的?方案二、情景导入。
古代小说中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来形容项羽的力气很大,而用“手无缚鸡之力”来形容文弱书生的力气很小。
同学们的力气也不同,一般男生比女生的力气大。
那么,如何测量力的大小呢?学习了这节课,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推进新课[提出问题]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弹力]学生实验: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弹簧、直尺、橡皮泥、铝导线等),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请小组进行实验展示。
提问:以上这些实验现象,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生答:共同点是:实验中证明了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了形变。
不同点是:有的不受力时能恢复原状,有的不能恢复原状。
教师总结: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范性(又叫塑性)。
师:请同学们再举几个具有弹性或范性的实例。
师:(展示拉力器)拉力器是利用弹性工作的一种器材,谁能拉开这个拉力器?请同学们注意这位同学拉开拉力器的表情。
师:这说明了什么?原来,物体发生形变时都会产生一种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性质的力叫弹力。
提问:弹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师生共同讨论教材P24图79、710。
总结:弹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
[提出问题]同学们的力气有大有小,力的大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在物理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力产生的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下面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力的测量。
[测力计的原理]测量力的大小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
学生活动:每位同学发放一个弹簧,让同学们拉伸或压缩弹簧,使其形变量不同。
根据自己的感觉和观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拉力或压力能使弹簧发生形变,拉力或压力大小不同,弹簧的形变量不同。
7.2弹力力的测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性、范性的区别。
(2)理解弹力的概念与产生条件。
(3)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践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弹力力的示意图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法,演示法四、教学器材学生分组:弹簧测力计(5N、10N)、钩码、橡皮泥、橡皮筋、弹簧教师演示:演示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泥、苹果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视频(人体弹弓)引导人是怎么飞出去的。
是由于受到力的作用。
我们这节课主要就学这个力——弹力(二)、展示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知道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做出弹力的示意图,能够利用弹力知识制作的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
(三)、新课内容1、弹力(1)弹力的概念做一做、想一想思考与讨论1:用力分别拉弹簧、橡皮筋和挤压橡皮泥、面团;松手后,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现象?(PPT投影,学生动手)引导学生回答:相同:形状都发生改变,不同:弹簧、橡皮筋松手后形状恢复,橡皮泥、面团松手后形状不能恢复。
教师结论:形状的改变称为形变,形变后能恢复原状的称为弹性形变,物体本身具有弹性;形变后不能恢复原状的称为范性形变,物体本身具有范性。
提问2:生活中还有哪些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引导学生回答:(PPT投影)提问3:弹弓发生了弹性形变,石子怎么飞出的,受到了弹力,概括弹力的概念。
引导学生回答(弹性形变、恢复原状、接触)结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提问4:弹力产生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根据现象及概念回答)练一练总结:接触是前提,发生弹性形变是必要(2)弹力的方向提问5:使用弹弓时,石子受到的力的方向向哪里?用手拉弹簧时手受到的弹力向哪?引导学生回到力的方向与恢复形变的方向的关系介绍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
二、弹力力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力的相关概念。
2.定性了解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原理制成的。
3.知道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4.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体会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测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与测量,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测量工具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和实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
教具准备直尺、橡皮筋、橡皮泥、废纸、弹簧测力计。
新课引入1.一手握住直尺,另一手轻压直尺,体会手感;撤去压力,观察直尺形状。
2.用两手将一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撤去拉力,观察橡皮筋的形状。
3.用力捏橡皮泥,体验手感;撤去外力,观察橡皮泥的形状。
4.用力将一张纸揉成团,体验手感;撤去外力,观察纸的形状。
【处理策略】对比撤去外力物体是否恢复原状的现象引入弹性与范性,进而依据手感引入弹力及其影响因素,引入新课。
知识点一弹性形变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当受到力时,橡皮筋和面团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力撤销后,橡皮筋可以恢复原状,面团没法恢复原状。
归纳总结:1.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弹性;变形后无法恢复到原来形状的特性叫范性(又称塑性)。
2.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
外力撤销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外力撤销后,物体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范性形变。
知识点二弹力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归纳总结:发生了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作弹力。
推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弹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归纳总结:1.大量实验证明,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悬线对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悬线指向悬线收缩的方向。
第2节弹力力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形成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严谨细致和爱护仪器的良好品质.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弹力【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7-28,完成以下问题:1.外力撤销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叫作弹性形变.2.外力撤销后,物体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作塑性形变.3.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叫作弹力.【合作探究】探究一弹性、塑性将手边的塑料尺、橡皮筋、橡皮泥、弹簧、气球、铝丝等分别用力使它们发生形变,去掉力后,观察哪些物体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1.哪些物体不受力时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什么?答:塑料尺、橡皮筋、弹簧、气球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弹性.2.哪些物体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什么?答:橡皮泥、铝丝;这种特性叫塑性.探究二弹力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有哪些,试举例说明.答:如:一本书放在桌子上.桌子发生了形变,要恢复原状,要向上恢复,所以向上产生弹力——支持力;书发生了形变,要恢复原状,要向下恢复,所以向下产生弹力——压力.所以生活中常见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都是弹力.2.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如下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1)能不能拼命用力拉弹簧?为什么答:不能,可能会超过弹簧的形变范围.(2)弹簧形变程度与受到的拉力有什么关系?答:在弹性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形变的程度就越大.探究三弹力的方向1.弹力的方向是如何的?答:总是与引起形变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反.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2.悬线上弹力的方向是如何的?答:如图所示,球被悬线吊起,悬线和球都发生了微小的拉伸形变,悬线要恢复原状,产生向上的对球的弹力,也就是悬线对球的拉力F;同时球也要恢复原状,产生向下的对悬线的弹力,也就是球对悬线的拉力F′.大量实验证明,悬线对物体的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悬线并指向悬线收缩的方向.【教师点拨】1.判断是否有弹力的依据:(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2)接触处是否相互挤压或拉伸.2.弹力是接触力,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会发生弹力作用.【跟进训练】关于弹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弹力B.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产生弹力C.拉力不属于弹力D.压缩的弹簧能产生弹力知识点二测力计【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8-29,完成以下问题: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该:(1)观察量程.(2)观察分度值.(3)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若没有,需将指针调回零刻度线.【合作探究】演示一常见的测力计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弹簧受到拉力或压力时发生形变,在一定范围内,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就越大.演示二弹簧测力计观察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回答以下问题:1.弹簧测力计的用途是什么?答:测量力的大小.2.弹簧测力计的结构是怎样的?答:由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等组成.3.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如何的?答: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4.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答:(1)使用前,观察指针是否指零,把挂钩来回拉动几次.(2)使用时,让力的方向沿着弹簧中心轴线的方向.5.有哪些注意事项?答:(1)在使用之前,检查弹簧是否完好,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要把挂钩来回拉动几次,目的是防止弹簧被卡住;检查弹簧弹性;减小测量误差.(2)拉弹簧测力计时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避免摩擦而带来较大误差.(3)读数时,指针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取哪条刻度线的值.6.生活中常见的测力计还有哪些?答:有握力计、托盘秤、弹簧秤等.【教师点拨】1.弹簧的伸长是指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包括弹簧自身的长度.2.测的力(或物)一定要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一端,严禁倒挂.3.读数时,应让指针与刻度盘保持相对静止,视线要与刻度盘盘面垂直.【跟进训练】观察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1)量程是0~5 N.(2)分度值是0.2 N.(3)测量值为1.4 N.课堂小结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弹力⎩⎪⎨⎪⎧ 弹性和塑性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等弹簧测力计⎩⎪⎨⎪⎧ 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其他测力计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温馨提示:实验视频见课件.。
7.2 弹力力的丈量教课目标【知识与技术】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丈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经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感情态度价值观】1.对四周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领悟科学技术的价值。
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擅长发现问题的意识。
3.经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育学生勤于着手、慎重认真和珍爱仪器的优异质量。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课难点】弹力的看法及产生条件。
教具准备橡皮泥、气球、橡皮筋、弹簧、刻度尺、木板、多媒体课件等。
教课过程一、情形引入播放视频:蹦床、蹦极、撑竿跳高、跳水等场景。
思虑:撑竿跳高、跳板跳水竞赛中,运动员如何才能获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何着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今日我们就来研究此中的神秘。
二、新课教课研究点一:弹性与塑性1.活动: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器械进行实验。
实验 1.用力压尺子,领悟尺子对手的作用力,放手后,观察尺子的变化。
实验 2.用力拉橡皮筋,领悟橡皮筋对手的作用力,放手后,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实验 3.用力捏橡皮泥,有何感觉?放手后,有何变化?用力握白纸呢?问题:什么样的物体,在挤压时,会明显地感觉它对我们的手有作用力?2.学生先着手实验,研究达成,学生间进行交流,相互解决问题,将不可以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谈论最后得出结论。
让学生经过亲身体验,观察并解析弹性和塑性的差别。
演示实验:用力拉弹簧,弹簧会伸长,放手后,弹簧可恢复到本来的长度;粗导线用力掰弯,放手后不可以恢复原状。
归纳总结: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到本来形状的性质。
如:橡皮筋、气球、弹簧等。
(2)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可以自动地恢复到本来形状的性质。
如:橡皮泥、粗导线等。
研究点二:弹力活动:找一名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弹力 力的测量》本节首先从跳台跳水,拉压弹簧等生活实例引出弹力;紧接着介绍一个弹力的实际应用——弹簧测力计,在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最后,安排了一个学生随堂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几个实际力的大小。
本节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爱动手实验的兴趣,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勇于和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以及爱护仪器和做事有条理、善始善终的良好品质。
1.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形变及弹力的概念以及外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的关系;2.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认识其结构,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3.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了解非弹性形变。
4.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实验设计、动手能力。
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对弹力概念的理解,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以及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推导。
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木板、钩码、铁架台、投影仪等。
一、认识弹性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太阳的东升西落、动物的奔跑、植物的生长,这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都离不开物体之间力的相互作用。
(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
要怎样做,弹弓才能将纸团弹得很远呢?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
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
教师总结: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
这些物体在发生形变的时候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二、新授课问题1:用力捏橡皮泥和弹簧,作用效果是什么?将力撤去后,有什么不同?1、弹性形变:物体受力后会发生形变,若撤去作用力后,该物体能够恢复原状。
《7.2 力的测量》教学课题力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定性了解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原理制成的.②知道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③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体会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问题.②通过实际测量,学会测量力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与测量,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测量工具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和实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仪器材料演示用的弹簧测力计、学生用的弹簧测力计(每人或两人一个)板书设计§7-2 力的测量一、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二、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观察零点.进行调整或几下零点误差.2.要沿弹簧的中心轴线方向施力.3.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教学过程活动设计活动设计课前展示活动一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为什么不同的同学拉,弹簧的伸长量不同?人们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这个原理设计了一种弹簧测力计,用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来表示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用生活中的拉力器,分别让两个同学拉,比较拉力器的弹簧伸长量的不同.答:两位同学力的大小可能不同.说明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的大小有关.再次让学生用不同得力拉压物理实验室中的弹簧,得到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情况.活动二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教师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发给学生不同式样的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学生分组探究在此过程中,老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注意学生是否进行了指针零位的校正.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总结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①使用前观察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若没对零,调整指针对零(或记下指针这时所对的刻度).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不要将指针拉到满刻度下),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回零.②测力时,让力的作用线与弹簧的轴线在一条直线上③读数时指针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除教材提醒的三点之外,还要提醒一般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应来回拉动几次挂钩,避免使用过程中弹簧被壳卡住.首先看零刻度线(指针是否指零,若没指零如何调整?)测量时用手提着弹簧秤的挂环(不要用手握住铁壳,以免弹簧卡在铁壳上).利用教材94页图7-9中所示的几种情景检测学生对测力计使用方法掌握的情况.先不教给学生使用方法,让他们随意测量(1)竖直拉砝码的力(2)水平拉木块的力(3)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教给学生使用方法后,再次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重做上面实验.1.用弹簧秤竖直吊着木块在空中静止,测量拉力(即弹簧秤上指针所指的刻度),2.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测量拉力的大小.3.在倾斜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秤拉木块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问题扩展总结正确使用方法之后可适当补充有趣的测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2)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并与其他同学比较.(3)同桌的两个同学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对谁的拉力大?学生实验并对问题进行解释选学内容可利用钩码探究弹簧的形变量与受力的关系,来解释测力计刻度均匀的原因.学生小探究课后作业①自制橡皮筋测力计②练习册习题课后反思原理理解上困难,学生自己探究使用方法,学习效果很显著。
《弹力力的测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具准备
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木板、钩码、铁架台、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
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
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钢尺或钢锯条,在用力弯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恢复原状,
【生】我们平时用的橡皮用力扭时也会发生形变,松开手后又会恢复原状。
【生】女同学扎辫子用的橡皮筋也是用力拉时能变长,松手后恢复原状。
【生】用力按皮球时,球会凹下一个坑,松手后恢复原状。
【师】同学们举出了这么多的例子,这些例子中物体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生】受力时会发生形变。
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师】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
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物质表现的是和弹性不一样的特性呢?
【生】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变形后就不能恢复原状。
【生】玩泥巴时也是一样,撤去外力泥巴也不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师】像橡皮泥和泥巴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有塑性的物体。
二、进行新课
1、弹力
【师】刚才同学们在弯钢尺、拉橡皮筋(或弹簧)时,有什么感觉呢?
【生】我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师】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弹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请同学们讨论。
【生】我们不拉弹簧也不压弹簧时,弹簧对手就没有作用力,如果用手去压或拉弹簧时,弹簧的形状改变,对手就会有力的作用,所以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你对别的物体施力,物体肯定也会对你有力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物体不发生形变也会有力的作用。
【师】(积极鼓励同学们互相辩论,发表例外的意见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
(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2)将小车和一端不变、处于解放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3)将小车和一端不变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
【师】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小车受到力以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
和解放伸缩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说明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
【师】进一步向同学们说明,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师】弹力在生活中有广博的应用,例如这只小青蛙(出示实物),给它上弦后,放在地上就会自己跳起来(演示),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
(同学们讨论后汇报交流)
【生】我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
【生】跳水运动中1m板和3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
【生】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
【生】撑杆跳高运动员利用了杆形变后产生的弹力。
【生】体操比赛中。
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跳远运动员也要利用踏板的弹力。
【生】自行车的支架上也有利用弹簧的弹力。
【生】拉力器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
大家能说出这么多利用弹力的例子,说明在乎时的生活中大家一定是注意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了,以后还要继续保持这种好习惯。
老师今天凑巧带来了一个拉力器,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试一试?
(请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上台拉动拉力器,提醒全体同学注意观察)
【师】在他们拉这个拉力器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
【生】他们拉得不一样长,女同学拉得较短,男同学拉得较长。
【师】拉力器被拉的长短例外,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长短例外,说明了两个同学力的大小例外。
【生】可以根据弹簧伸长的长度来判定力的大小。
【师】同学们可不可以根据这样的原理来自己制作一个测力计呢?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桌子上的材料试一试。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各组交流)
【师】请一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们制作的过程。
【生】(1)将一块光亮平展的硬纸板竖直地不变在铁架上。
再将一根带有挂钩的弹簧的上端不变。
在纸板上。
弹簧自然下垂时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在纸板上作
好记号。
(2)将0.5 N的钩码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最
下端的位置并在纸板上作上记号。
(3)分别将1 N、1.5 N、
2 N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上,并在硬纸板上分别记下弹簧最
下端对应的位置。
(4)在对应的位置上标出所用钩码的重量。
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弹簧测力计。
【师】其他组的同学有例外的地方吗?
【生】将0.5 N、1 N、1.5 N、2 N的钩码挂在弹簧下端时,用刻度尺测量硬纸板上相邻两个记号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所受的力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把每相邻的两个记号间又平衡分成了5等份,这样测量可以更精准。
【生】我们组把弹簧下面加了一根线,可以便当挂上物体测量。
【生】我们组在弹簧的最大端不变了一根指针,可以使读数更便当。
【师】老师再在你们共同制作的测力计上加一个拉环,就变成了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
(出示弹簧测力计),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生】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指针等几部分组成。
【师】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测力计比较,有什么例外?
【生】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刻度盘是活动的,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可以便当地调整。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演示一下用弹簧测力计测一个物体的重力,同学们注意观察,看他使用的对不对。
(学生演示,结束后同学们交流)
【生】读数时视线应该和刻度线正对(学生示范)。
【生】拿弹簧秤的时候,大凡用手拉住吊环而不应该用手抓着外壳。
【生】使用前要先估计被测物重力,以免被测物重力太大,损坏弹簧秤。
【演示】一根弹簧在持续增加的外力作用下被拉直。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即使撤销外力,弹簧也不会恢复原状,所以,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弹簧秤测量文具盒及课本的重力,然后归纳弹簧秤的使用规则。
使用测力计应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秤的指针调到零点。
(3)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秤能解放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
(4)观察弹簧秤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
(5)弹簧秤安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
【师】生活中除了弹簧测力计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测力计。
【投影】形形色色的测力计。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可以先讨论一下。
【生】今天的这节课,我知道了测力计的构造,并且还可以自己制造测力计,用自己做的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明白了我们身边很多平时不起眼的东西都可以利用,比如一块小纸板、一根弹簧、几个钩码就能做成测力计。
以后我们应多动脑、多动手,提高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