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案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0.77 KB
- 文档页数:10
初中物理课《摩擦力》教案设计初中物理课《摩擦力》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初中物理课《摩擦力》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课《摩擦力》教案设计篇1对于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教材先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再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进而理解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然后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应使学生能直观看到由于物体运动,在物体的表面上产生了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作出猜想,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实验。
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注意学习方法的引领,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通过直观地了解厚海绵在桌面上的运动,感觉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准备下部间隔镂空的厚海绵、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今天,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女生将要和班里力气最大的男生大力士利用一根不锈钢棒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请二位运动员上场。
摩擦力物理实验教案:从微观角度分析摩擦力的本质2。
一、实验目的通过物理实验,探究摩擦力的本质,理解其产生机理和特性。
二、实验器材实验器材包括:直尺、滑块、弹簧测力计、手动摩擦力计。
三、实验原理摩擦力是由于微观级别上的不规则表面接触而产生的。
在物体接触时,由于表面的不规则性,物体间分布着很多微小的接触点。
在这些接触点上,存在着吸附力和静摩擦力。
当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运动时,接触点的实际面积会减小,从而使得接触点上的压力增大,静摩擦力也相应地增大。
直到静摩擦力的大小达到了动摩擦力的大小时,物体才会开始运动。
三、实验步骤1.将滑块放在光滑桌面上,然后放置一根直尺在滑块上方。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记录结果。
3.推动滑块,测量滑块受到的动摩擦力大小,记录结果。
4.使用手动摩擦力计测量桌面的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记录结果。
5.将结果整理成表格,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弹簧测力计测试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大小,我们可以发现在物体没有运动的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和静摩擦系数成正比。
在物体运动的情况下,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和动摩擦系数成正比。
使用手动摩擦力计测量桌面的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我们可以发现静摩擦系数的大小要大于动摩擦系数,这是由于静摩擦力还受到物体重力的作用。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摩擦力的大小不仅与物体表面的性质有关,而且还与物体间接触点的数量和表面形态相关。
在物体接触时,这些不规则表面会产生吸附力和静摩擦力,从而阻止物体的运动。
五、实验反思通过本次实验的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机理和特性。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表面特性有关,而且还与物体间接触点的数量和表面形态相关。
在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中,摩擦力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类似的物理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和物理原理,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和学习的挑战。
People don't have to be beautiful, but they must be beautiful.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1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难点】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请学生将手举在空中并尝试前推,再请学生将手压在桌面上并尝试前推,引导学生发现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受到了某种阻碍。
结合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受到了阻碍说明其中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这种力叫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进而引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问答: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力时手和桌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得到手紧贴着桌面移动,手和桌面之间产生了摩擦的结论。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提出“滑动摩擦力”并明确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自主探究: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显微镜下物块与桌面接触面的微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显微镜下的接触面与肉眼观察时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总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所以当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滑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小组讨论:请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一: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发现手越用力压桌子,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所以猜测可能与接触面压力有关。
猜想与假设二:滑动摩擦力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产生的,所以可能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分析鍒濅腑鐗╃悊銆婃懇鎿﹀姏銆嬫暀妗堝垎鏋?涓€銆佹暀鏉愬垎鏋?1銆佹湰鑺傛暀鏉愮殑鍦颁綅鍜屼綔鐢?璇嗙殑鍏蜂綋搴旂敤锛?澧炲ぇ鍜屽噺灏忔懇鎿︾殑鏂规硶"棩甯哥敓娲诲拰宸ャ€佸啘涓氱敓浜тВ鍐冲疄闄呴?2(1)銆佺煡璇嗕笌鎶€鑳?鐭ラ亾婊戝姩鎽╂摝鍔涘拰鎺ヨЕ闈㈢矖绯欑▼搴︺€佹帴瑙﹂潰涔嬮棿鍘嬪姏澶у皬鐨勫叧绯伙紱鐭ラ亾澧炲ぇ鍜屽噺灏忔懇鎿︾殑鏂规硶锛屽苟鑳藉湪竴姝ョ啛鎮夊脊绨фㄧ煡璇嗚В鍐冲疄闄呴棶棰樼殑鑳藉姏銆?(2)銆佽繃绋嬩笌鏂规硶缁忓巻鎺㈢┒婊戝姩鎽╂摝鍔涗笌鍘嬪姏銆佹帴瑙﹂潰绮楃硻绋嬪害鍏崇郴鐨В?(3)炪€?殑鍩瑰吇锛屾洿娉ㄩ噸璁╁?敤浜庡疄璺电殑杈╄瘉鍏崇郴銆?3銆佹暀鏉愮殑閲嶉毦鐐?В瑰奖鍝嶆粦鍔ㄦ懇鎿﹀姏澶у皬鐨勫悇绉嶅洜绱犵殑瀹為獙鎺㈢┒锛岀獊鍑衡绋嬩腑鈥滃彉閲忔帶鍒垛€濈殑鎰忎箟鍜屾柟娉曘€?浜屻€佹暀娉曞拰瀛︽硶?暀瀛??涓夈€佹暀瀛﹁繃绋?锛堜竴锛夊垱璁炬儏澧冿紝瀹為獙寮曞叆锛??-浣?鍙欒堪鎽╂摝鍔涖€??1??(1).(2). 鎵嬪钩鏀惧湪妗岄潰涓婏紝鐢ㄥ姏鎺ㄦ垨鎷夛紝浣嗕繚鎸佹墜涓嶅姩锛屾?(3).鐨勫畾涔夊強绉嶇被銆傚苟杩涗竴姝ユ寚鍑猴紝鍦ㄩ潤鎽╂摝銆佹粦鍔ㄦ懇"褰卞搷婊戝姩鎽╂摝澶у皬鐨勫洜绱?鐨?2.(1)?у摢浜涘洜绱犳湁鍏冲憿锛?嚭鍏跺畠鐚滄兂銆傛湁鐨勫悓瀛﹀湪璇惧爞涓婃€濈淮寰堟椿璺冿紝涓嶅眬闄愪簬涔︽湰锛岃€屼細鎻愬嚭鍏跺畠鐚滄兂锛屼綔涓鸿€佸笀锛岃繖鏃跺嵆浣鎺樺叾鍚堢悊鍥犵礌骞朵簣浠ラ紦鍔便€備絾鍚屾椂瑕佹敞鎰忓紩瀵锛屾垜鍚戝悓瀛︿滑鎸囧嚭锛屾懇鎿﹀姏浜х敓鐨勬満鐞嗗拰鍒剁害鍥犵礌閮鍚︿笌鍘嬪姏鏈夊叧锛熸槸鍚︿笌鎺ヨЕ闈㈢殑绮楃硻绋嬪害鏈夊叧锛熸槸鍚︿笌鐗╀綋杩愬姩鐨勬柟鍚戞湁Н鐨勫ぇ灏忔湁鍏?骞跺皢鍏ㄧ彮鍒嗕负鍥涗釜澶х?(2)у湴璇蜂簡涓€浣嶅悓瀛︽潵璇惰禐鍚屼粬鐨勬柟妗堝悧锛熷叾浠栧悓瀛﹁繕鏈夋病鏈夋洿濂界殑瀹為獙鏂规у皬鐨勫洜绱垝銆?(3)佸緱鍑哄疄楠岀粨璁?фу熻В鍐冲疄楠屼腑閬囧埌鐨勯棶棰樸€?瀹為獙缁撴潫鍚庯紝鍥涗釜瀹為獙灏忕粍鐨勪唬琛ㄥ叕甯冭嚜宸辩殑瀹為獙鏁?у埗鍏跺畠涓勭爺绌躲€傚畠涓嶄粎浠呴€傜敤浜庣爺绌剁墿鐞嗛棶棰橈紝涔熼€傜敤浜庡卞拰宸╁浐瀵逛簬杩欎竴鏂规硶鐨勬帉鎻°€?3у拰鍑忓皬鎽╂摝у€鐔熸倝鐨勶В閲婅繖浜涙湁鍏虫懇鎿︾殑鐜у拰鍑忓皬鎽╂摝鐨勫父鐢ㄦ柟娉曘€傚湪杩欎釜э紝涔熸湁鍔╀簬瀛︾敓涔犲拰鎻愬崌銆?4?悓瀛︿滑缁х啓涓€绡囧皬璁烘枃杞︺€佹苯杞︺€佺伀杞鍑忓皬鎽╂摝锛熻€岀幇鍦ㄦ湁涓€绉嶆柊鍨嬩氦閫氬伐鍏?-500?5?6.銆?7锛?锛変互""? 锛??锛屼綘鑳芥兂鍑哄摢浜涘姙娉曟潵澧炲ぇ鎴栧噺?浠ュ紑鏀炬€х??鐣ャ€?。
《摩擦力》教学设计《摩擦力》教学设计1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1.采用“学习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和感受来明确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明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
让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本质。
2.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一)学情分析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平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3.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
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及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地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 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4. 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和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运用"变量控制"法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教具学具】多媒体、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棉布、木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出问题:骑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行驶,停止蹬车,无论路面多么光滑,自行车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下来; 在地面上滚动的足球也是这样.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力是摩擦力。
摩擦力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摩擦力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师出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情况探究知识点一:摩擦力体验摩擦力在分析摩擦力之前,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感受一下摩擦力。
1.将手掌用较小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使手掌相对于桌面滑动。
2. 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毛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3.用两根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人走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力方向。
提出问题,引导讨论。
你感到摩擦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作用在哪?作用方向如何?(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感受,纠正学生的错误。
引出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滑动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具备什么条件才会产生摩擦力呢?教师演示实验用两个刷皮鞋的毛刷毛对毛和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学生看到刷毛的毛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弯曲,引导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方向还有产生的条件.2.摩擦力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接触且有压力b.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c.接触面不光滑3.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摩擦力》教学设计《摩擦力》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摩擦力》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摩擦力》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的事例,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
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
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节设计的一个亮点。
将辩论引入课堂。
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沦。
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减摩擦力的方法。
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结不仅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知识,而且提炼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程序。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③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②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理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八年级物理《摩擦力》说课稿(通用11篇)八年级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1一、教材分析20xx年审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节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感知物理知识,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观的摩擦力的彩色插图,更多的从生活中理解摩擦力。
这是本节的知识体系,包括认识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摩擦力是学习了弹力、重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
(2)这不仅是二力平衡的应用,而且为后面的功和简单机械的学习,甚至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学生学习到摩擦力的知识,而且是学生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新知;设疑启发,引导探究;辩论比赛,巩固新知,对学生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利用对教材的预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形成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引入、感受体验、科学探究、知识应用、回顾反思、作业布置。
1、游戏引入:初二学生活泼好动,对知识的渴求欲强,在新课开始我采用游戏引入,男生用一个涂油的碗,女生用一个干净的'碗,在学生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比赛抓碗游戏,而力气小的女生却出乎意料的赢了。
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
2.掌握计算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方法。
3.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探究摩擦力的应用。
教学重点:1.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2.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的灵活应用教学准备: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让学生观察课桌上放一个书本,当我们用手推书本,会发现其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请问发生了什么?2.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浮力和重力,提出今天的课题,摩擦力。
二、新知讲解(15分钟)1.让学生观察一支笔在桌面上的运动情况,让学生讲述其运动情况。
2.引导学生认识到,笔在桌面上不会自由滑动,说明有一种力阻碍了它的运动。
这就是摩擦力。
3.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其大小与物体表面间的粗糙程度有关。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前的阻止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后的阻力。
4.摩擦力的产生原因。
摩擦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度和微不平整造成的,当两个物体接触时,其粗糙表面之间会互相咬合或相互插入,从而产生阻力。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实验演示。
实验内容为:在水平面上放置一个物体,然后逐渐增加重物,观察物体开始滑动的瞬间。
2.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并提出静摩擦力的概念。
并与动摩擦力进行对比。
3.讲解计算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方法。
四、问题讨论(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当物体还没有开始滑动时,我们增加重力,摩擦力也随之增加?2.学生讨论并给出答案。
当我们增加重力,物体和表面之间的咬合和插入会增加,从而使摩擦力增加。
3.教师总结摩擦力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五、应用拓展(1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摩擦力的应用,如何利用摩擦力减缓物体的速度等。
2.学生讨论并给出答案。
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材质或表面的粗糙程度来控制。
摩擦《摩擦力》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这4篇《摩擦力》教案是作者为您整理的摩擦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摩擦力》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
弹力、重力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知识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这个实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实验。
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实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实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
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陌生,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有益的摩擦应该增大,有害的摩擦应该减小。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3《摩擦力》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因此,我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科学活动时,希望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探索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验和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我注重了思路的连贯性和活动的目的性,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摩擦力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让孩子们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掌握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等。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掌握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深入理解摩擦力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木块、滑轮、绳子、桌子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记录本,用于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摩擦力的存在。
将一个木块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力量推动木块,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
2. 探索:让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思考为什么木块在推动时会有不同的运动情况。
引导孩子们发现,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或压力不同时,摩擦力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3. 实验: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下,木块的滑动情况。
每组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小组分享。
5. 应用:让孩子们思考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走路、开车等。
引导孩子们认识到摩擦力的重要性。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掌握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深入理解摩擦力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5篇)第一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2、教材版本:苏科版八年级下册3、学科:物理4、课时:2课时5、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本,根据导学案初步掌握知识。
二、教学课题1、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滑动摩擦力和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现状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9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精选篇1)过程与方法: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2.能够做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3.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压力(物体的重量)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知道一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感兴趣;2.意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学难点: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用:一块木板,火柴盒、石头、木块、橡皮、放大镜、砂纸、线绳、VCD光盘、橡皮泥、水槽。
2、小组:每组记录纸1张教学过程一、导入:感知神奇的摩擦力1、老师借学生两本科学书,相互一页一页交叉2、你们能把这两本科学书分开吗?3、请学生上来试试4、为什么会拉不开呢?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呢?学生说说道理-引出课题(摩擦力))5、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哪儿有摩擦力?学生举例6、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体制造一点摩擦力吗?学生尝试(用手、书本、笔盒、脚、身体:用手擦桌子、脸等) 7、在制造摩擦力的观察中,你说说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谈自己的发现(主要讲摩擦力发生的条件:静止的物体没有摩擦力,当物体运动或将要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一个物体不能产生摩擦力,两个物体且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摩擦力,能产生热等)9、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的秘密――板书.二、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1、教师演示:一块木板一端放上火柴盒、石头、木块、橡皮(试验后再定)2、猜一猜:把木板一端抬高,那块物体先滑下来?学生猜测3、教师演示抬高一端,不掉下来时,问:这时物体之间有摩擦力吗?(有)继续抬高,观察哪样先滑下来。
4、为什么它们滑下来有快慢说明什么?学生说出理由(物体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有大小)你们认为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提出看法:(如:物体接触面的大小、接触面的光滑、物体的轻重、运动速度速度、用力的大小、物体的材料等)5、谁能证明你的看法是正确的呢?(学生提出建议:实验)三、实验验证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假设,每组选择一个假设通过实验来验证是否成立。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种类及常见现象。
2.掌握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静止之间的关系。
3.学习应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摩擦力的概念和种类。
2.摩擦力的特性和计算方法。
3.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式及途径1.引发兴趣:欣赏相关视频、图片讨论。
2.课前学习:自主学习、课前调研。
3.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实验、模拟练习等。
4.教师讲授:概念讲解、案例分析等。
5.知识检测:小测验、笔试、考试等。
四、教学流程第一节:引导探究1.教师播放一段摩擦力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相关概念和现象。
2.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讨论一张有关摩擦力的图片,了解摩擦力的种类。
3.教师利用学生的观察结果,进行概念结论的引导,简单、明确地讲述摩擦力的概念和种类。
第二节:实验操作1.教师展示实验所用材料和器具,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自主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3.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摩擦力的特性和计算方法。
第三节:案例分析1.教师讲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分析。
2.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讨论,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第四节:小结与检测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学生进行小测验,巩固、检验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课时分配合理。
采用引导探究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等环节,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点,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需要提醒的是,在实验操作环节,需要加强对学生安全保障的提醒和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在下一节课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摩擦力与其它学科、实际生活情境中联系起来,使学习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
(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
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
弹力、重力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知识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这个实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实验。
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实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实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
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陌生,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有益的摩擦应该增大,有害的摩擦应该减小。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领悟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策略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
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
这里不要解释动摩擦和静摩擦
的问题。
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摩擦力的测量问题,实验的研究方法问题以及实验器材的选择问题。
摩擦现象学生比较熟悉,要先引导学生对摩擦与哪些因素有关做出猜想,然后让学生按照课本提示,独立完成实验,包括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自己得出实验结论等等。
教师只需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即可。
摩擦与我们息息相关。
指出有时摩擦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
应该研究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阅读这段课文。
读完课文后,通过讨论先得出增大摩擦的方法并举出实例;再得出减小摩擦的方法并举出实例。
对利用滚动减小摩擦,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实验,亲自感受一下利用滚动可以减小摩擦。
对加润滑油减小摩擦,学生比较熟悉。
但对利用气垫减小摩擦,学生不熟悉,教师可适当做些说明。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长木板、棉布、毛巾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播放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汽车在雪地上行走艰难,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等等)。
思考:这些现象都与什么有关?摩擦总是阻力吗?摩擦总是有害吗?
学生观赏并思考,初步了解摩擦力,它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有用的动力。
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小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教师演示实验: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
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
思考:
(1)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2)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得出摩擦力的定义,了解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作用: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学生动手实验,说出自己的体验,初步了解摩擦力及其产生。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里采用的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
形象到抽象概括,由浅入深,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测量滑动摩擦力
演示:把木块放到水平桌面上,弹簧测力计通过绳子拉着木块前进。
思考: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哪些力?画出力的示意图。
怎样知道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摩擦力》教学设计
图1
进一步提问让学生思考:
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滑动摩擦力?
弹簧测力计能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吗?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原理是什么?
测量时要让拉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木块必须做怎样的运动?拉力的方向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桌面不水平行不行?
总结:只有把物体放在水平支持面上,让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才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
通过思考讨论让学生明确:测滑动摩擦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测量的是拉力,不能直接测量摩擦力;测量时应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识。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1)提出问题: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请你猜想一下滑
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或假设: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压力有关,可能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3)设计实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如果我们先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应怎样改变压力大小?怎样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请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的表格。
下面的实验记录表格供参考。
实验次数
接触面的材料
压力变化情况
摩擦力f摩/N
木块与木板
不变
2
木块与棉布
不变
3
木块与毛巾
不变
4
木块上放1个钩码,再放到木板上
变大
5
木块上放2个钩码,再放到木板上
最大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按设计好的步骤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5)得出结论: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积是否有关,请同学们继续探究。
下面的实验记录表格供参考。
实验次数
木块放置方式
接触面积大小
弹簧测力计示数
摩擦力f摩/N
平放
大
2
侧放
小
3
立放
最小
学生汇报: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无关。
引导学生总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速度大小、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学生思考,回答。
每次只改变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中的一个,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测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并记录。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四)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让学生回忆或回放刚开始上课时的视频,思考并回答:摩擦总是阻力吗?摩擦总是有害吗?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
实验:用滚动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
(1)将一个实验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示数大小。
(2)将小车倒过来,轮子朝上放在水平桌面上,再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示数大小。
(3)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能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中的摩擦实例,认识生活中摩擦无处不在,有些摩擦对我们有益,有些有害,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思考、回答,动手实验。
培养分析思考能力。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
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