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求周长
- 格式:ppt
- 大小:792.50 KB
- 文档页数:8
教案:周长—巧求周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周长的概念:围成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周长。
2. 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3. 巧求周长的方法:利用图形的性质和规律,简化周长的计算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周长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巧求周长的方法,简化计算过程。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周长相关的课件、图片、模型等。
2. 学具:直尺、圆规、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周长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周长的定义,介绍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4. 活动二:学生分组实践,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验证巧求周长的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周长的概念2. 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3. 巧求周长的方法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2. 提高题:运用巧求周长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周长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在课后作业设计方面,应注重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巧求周长的方法1. 巧求周长的方法:(1)利用图形的性质: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可以利用它们的性质简化周长的计算过程。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1、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可以求出它的周长,那么已知长方形的周长与宽,也可以求出
长方形的长,我们可以进行逆向思维:
❖长方形的长=(周长-宽×2)÷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2、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它的边长: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3、如果四边形的周长没有直接告诉,必须依据题目的条件先求出周长,再解答。
例1如图13—1所示,求这个多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例2把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一层、两层、三层地摆下去,摆完第十五层,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例3把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摆成如图13—4的形状,求该图形的周长。
例4图13—6共有8条边,分别用a、b、c、d、e、f、g、h表示,要测量它的周长,至少要测量哪几条线段的长度?
例5求图13—8的周长.单位为厘米。
2.比较图13—14中哪个图形的周长长?
3.求图13—15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正方形被分成了五个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都是30厘米,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图13—6)?
1.一张长5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纸板,从四个角上各裁去一个边长为1分米
的正方形,所剩部分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2.如图13—10所示的多边形,它的
周长是多少厘米?
3.用15个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如图13—11的形状,求它的周长。
4.求图13—12所示图形(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恰在另一个正方形的中心,且边相
互平行)的周长。
5.用边长为10厘米的五个小正方形拼成如图13—13的形状,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知识精讲一、知识点概述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本周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巧求表面上看起来根本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图形的周长,提高我们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复习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3、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方法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巧求表面上看起来根本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图形的周长,这就必须掌握“转化”的思考方法。
所谓“转化”,这里主要是指把某个图形转变成标准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以便计算它们的周长。
特别提示:在运用转化的思维方法时,必须仔细观察题目所给的图形是不是一个直角多边形,即所有的角是不是都为直角。
因为任意直角多边形,总可以弥补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三、新授例1、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
(单位:厘米)分析:要想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乍看起来,似乎缺少条件。
因为这个图形不是一个正方形,而是一个六边形。
要求这个六边形的周长,只有把所有的边长相加,然而条件不足。
怎么办呢?我们先仔细观察这个图形,发现它的六个角都是直角,因此,我们可以把图中右上缺角处的线段分别向上、向右平行移到虚线外(见下图)。
这样,正好移补成一个正方形,问题得到了解决。
解答:30×4=120(厘米)答:这个图形的周长是120厘米。
巩固练习:1.如图是由三个长方形组成的。
求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
3、下图是一个楼梯的侧剖面图,已知每步台阶宽3分米,高2分米。
求这个楼梯侧面的周长是多少米。
分析:要求楼梯侧面的周长,表面看起来似乎缺少条件。
但是,如果认真观察,就可以发现把每层台阶的宽度向上移到和最上层同样高的地方,把每层台阶的高度右移到和下层台阶的高度一致的地方,这样原图就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时长方形的长=3×10=30(分米),宽=2×10=20(分米),根据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注意将分米换算成米)就可以求出图形的周长了。
巧求周长的几种方法《巧求周长的几种方法》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巧求周长的有趣方法!比如说,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是 8 米,宽是 6 米。
那它的周长怎么算呢?我们可以这样想,长方形有两条长和两条宽,所以周长就是 2 乘以长加上 2 乘以宽,也就是2×8 + 2×6 = 28 米。
再看一个例子,有一个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 5 分米。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所以周长就是 4 乘以边长,即4×5 = 20 分米。
还有一种方法叫平移法。
比如有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的边平移一下,变成一个规则的图形,再求周长。
就像一个缺了角的长方形,我们把缺的角平移补起来,就好算了。
小朋友们,学会这些方法,求周长就不难啦!《巧求周长的几种方法》大家好呀!今天来给大家讲讲巧求周长的办法。
先来说说相加法。
假如有一个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 3 厘米、4 厘米、5 厘米,那它的周长就是把三条边加起来,3 + 4 + 5 = 12 厘米,是不是很简单?再说说公式法。
像圆形的周长,咱们就有专门的公式,C = 2πr 或者 C = πd,这里的 r 是半径,d 是直径,π 呢,一般约等于3.14。
比如说一个圆的半径是 2 厘米,那周长就是2×3.14×2 = 12.56 厘米。
还有一种叫分解法。
比如一个复杂的图形,咱们可以把它分成几个简单的图形,分别求出周长再相加。
怎么样,这些方法不错吧?《巧求周长的几种方法》朋友们,咱们一起研究研究巧求周长的法子。
举个例子,有个不规则的多边形,看起来很复杂,但是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有些边是相等的。
像这样,我们把相等的边找出来,计算就轻松多啦。
还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对称的特点。
比如说一个轴对称的图形,我们只需要算出一半的周长,再乘以 2 就行。
另外,别忘了标数法。
就像一个方格图里的图形,我们在每条边上标上数字,再相加,周长就出来了。
学会这些小窍门,求周长就不再头疼啦!《巧求周长的几种方法》嗨,各位!今天聊聊怎么巧妙地求出周长。
(三年级)备课教员:×××第十讲巧求周长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熟练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灵活的解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通过平移,巧妙解决周长问题。
理解掌握将一个大长方形或大正方形分割成若干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增加多少;反之将若干个小长方形或正方形合成一个大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减少多少。
三、教学难点:理解拼合处与周长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PPT、纸。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50分钟)一、导入(5分)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走楼梯多不多?生:多,我们要走学校的楼梯,回家也要走楼梯。
师:今天,阿派也遇到了一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他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示PPT)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又快又准确的测量出地毯的长度吗?生:……师:后来啊,聪明的米德帮助了阿派。
他说:“这是一个不规则图形,可以先把它用平移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实地毯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和,即:7+9=16(米)。
”生:……师:同学们,想跟米德一样富有智慧吗?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节课,巧求周长。
【板书课题:巧求周长】二、探索发现授课(40分)(一)例题1:(13分)求下面图形的周长。
师:同学们,我们都学过周长了是吗?生:是。
师:那什么叫做周长呢?生:绕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我们叫周长。
师:很好。
看来同学们是真正用心在学习,记忆力也非常好。
那现在我们看到例题一的第一个图形。
这个图形我们知道所有线段的长度吗?生:不知道。
师:对,但是我们能不能用已知的线段长来求出图形的周长呢?生:……师:我们都学过图形的平移,对不对?生:对。
师: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道题中的某一条或者某几条线段进行平移,得到一个我们能立刻算出周长的图形呢?同学们想想看,移移看。
生:可以!师:哦,来说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