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但愿人长久》word版

《但愿人长久》word版

《但愿人长久》word版
《但愿人长久》word版

2、但愿人长久

一、教材解读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二、基础知识提示

1、字音方面:“躺、睁”是后鼻音,“官、念、隐”是前鼻音,“埋怨”中“埋”读mai,

2、字形:“念”上面是“今”,“缺”的左边不能写错。

3、本课语言优美,是进行成语、名句积累的好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体味积累。

4、课前准备: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苏轼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文豪,因此,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人物.

三、朗读提示

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一,简介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生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此词之时,他宦途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思念弟弟,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1、同学们,三年级时我们学过一首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谁能来背一背,说一说诗的意思。

再过几天,我们就要迎来我国的传统节目“中秋节”,当皓月当空的时候,家家户户围坐在庭院里,赏月,吃月饼,共享天伦之乐。

然而,越是这明亮的月亮,就更勾引起出门在外的游子或与亲人分离的人们的思念之情。你还记得哪首古诗是由月亮勾起了作者的思亲之情。

学生交流。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际,因思念自己已经七年没有见面的弟弟,而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

《水调歌头》配乐朗读

2、这首词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过程,来了解苏轼当时的心理变化。揭示课题。(板书:但愿人长久)

引发: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但愿”是什么意思,“人长久”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但愿人长久”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注意生字词,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提出要求:

(1)第一遍读课文,注意标出生字词。

(2)第二遍读课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3)第三遍读课文,读通全文,理解大意。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

官念屈躺睁悲隐缺虽埋慰

(2)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组织交流。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的介绍。

(3)仔细读一读课文,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来吗?

(4)再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苏轼的感情变化。画出相关词语。(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三、词朗读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复习导入:

1、听音乐《水调歌头》

2、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手足情深的弟弟苏辙,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几句脍炙人口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了写苏轼感情发展变化的词语,谁来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细读课文

(一)感悟“思念”

过渡:情到深处意更浓,这首词就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

让我们来用心的读一读课文的2、3两小节,相信聪明的你们肯定能体会出苏轼特别思念弟弟的原因。(可以从中秋佳节,触景生情,手足情深三个方面去理解)

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再读第2、3小节,然后齐读。

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

(二)感悟“埋怨”

过渡:月亮渐渐西沉,它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此情此景,就像李白在《静夜思》中所说的,(引已学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眼睁睁地看着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

1、出示并引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指导读。你平时是怎样埋怨别人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2、为什么埋怨月亮呢?花好月圆,人不圆,月亮应该是有感情的,不应该对苏轼有什么怨恨,可偏偏这月亮无情,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却是更加的圆更加的亮,好像是在戏弄这些离别的人。

3、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一起再次用朗读体会埋怨的心情

4、“……”省略号说明什么?他还会对月亮说什么呢?

过渡:诗人有太多的思念和太多的惆怅了。

(三)感悟“宽慰”。

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诗人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他又在想什么?

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1、那么他后来是否一直在埋怨?他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读

2、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有十全十美呢!”

读读这一段,让你想到了什么?你的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甚至让你感到悲伤的事情吗?有快乐、幸福的时刻吗?

3、小结:是啊。有痛苦悲哀的时候,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刻,“喜怒哀乐”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4、所以苏轼就说:课件出示并引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过渡:苏轼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再读。

5、是啊,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既然事实如此,离别在所难免,那就不必悲伤了,将思念之情藏在心底,一同欣赏这良宵美景吧!想到这些,一种美好的感情萦绕在他的心间。

出示:“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正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想到这些,苏轼的心里也似乎宽慰起来。理解这个词语。

6、让我们也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齐读这几句词。

配乐读、背诵。

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7、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

进行朗读。

8、再读:轻轻抬起头,对着这轮皎洁的明月,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可以读读词,可以读那一段话,当然,也可以对月亮说说心里话。

三、延伸

1、这几句词里,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且表达了美好的祝愿。猜!是哪两句?

2、在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学生不会说的时候,师引导(解放军叔叔、海外学子、台湾同胞……)

3、还有两句诗句也表达了这个意思:王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婵娟”指的是什么?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明月触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情怀,你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词吗?

五、课后作业:

收集诗词并准备举行诗词朗诵会。

范围:1、有关“月亮”的诗词

2、有关“苏轼”的诗词

3、有关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词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相关链接:《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嘉祜中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在密州、徐州等地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哲宗时任翰林学士。他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按照我国古代历法解释,农历八月在秋季当中,而十五又是这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八月十五被称为中秋。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中秋也称“仲秋”。中秋夜晚。皓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是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这一天视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也称中秋节为团圆节。中秋节时,我国人民有赛龙舟、祭月、赏月、吃月饼、敬老等习俗。

五、练习设计

一、给带点字选正确的读音。(多音字及二类字)

朝(cháo zháo)廷皓(gào hào )月

品尝(cháng sháng)似(shì sì)乎

不禁(jīn jìn)埋(mái mán)怨

二、课文内容考查。

1、苏轼的父亲是__________,弟弟是___________,他们三个人考中同榜

进士,史称“__________”。

2、拼音写字。

guān shǎng pǐn cháng xīn xù

( ) ( ) ( )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 比喻亲兄弟的感情深厚。()

2)形体和影子不能分离。形容彼此关系亲密,总在一起。()

3)宽解安慰。()

4、按要求完成句子。

1)苏轼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上的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改为反问句。意思不能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扩展延伸。

1、写出带“月”的成语和古诗句。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听写词语。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课堂练习: 1、完成习字册。 2、熟读《水调歌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细读课文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看图想象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 导读: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一、教学提示: (一)课型为阅读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二)基本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其它2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 !词语。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了解课文背景 1、师: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秋节就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着名的诗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一一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苏轼《水调歌头》这首着名的中秋词的写作经过。 出示:《水调歌头》苏轼像 2、师: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宋代着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和弟弟苏辙、父亲苏洵都非常有才华,被人们称为“三苏”。他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水调歌头》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题目《但愿人长久》取自诗歌中的一 句。

出示:示范读... 3、先轻声把这几句诗读一读,注意红字的读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4、读好了吗?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注意句子的停顿。好,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课件出现停顿符号) 板块二:初读诗文 1、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诗又是什么意思呢?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出示这些生字词你能卖准吗?心其宁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哦!请跟我读。 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多音字辙,要屈指它读好,请跟我读。“埋”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 m d ”,可以组成“埋伏” “埋藏”等。 出示埋怨埋伏埋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字词和诗句读好了,你能把课文也读好吗?请6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现场教师进行检查] 课文的1-3段讲了苏轼创作这首词的原因,4-6段描绘了词的意境。 板块三:精读1-3自然段 课件出示图片---------------------------------------------------------- 师: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 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 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划出苏轼和弟弟苏辙形容感情深厚的课件出示: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 1词语。 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

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下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二、初读歌词

1、学生自学歌词。提出自学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歌词,要求把歌词读正确、通顺。 (3)默读歌词,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三、学习歌曲 1、学生自由轻声读歌词,思考:歌曲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学生读歌词,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歌词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5、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7、“婵娟”指什么?(指美丽月色) 8、放音乐《水调歌头》。

9、学唱歌曲。 四、拓展 “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 (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五、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教案

但愿人长久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呢?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法:启发式读悟结合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欣赏 教具准备: 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2、课件 3、相关资料图片 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 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案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这首现代音乐作品《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为苏轼同名词而作,是运用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作曲手法创作的通俗歌曲。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这种风格的作品介绍较少。歌曲中蕴含了我国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特点,以平和优美的音调描绘了原词的深幽意境,这一点是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成为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音乐要素直接影响到歌曲的整体情绪,老师如何进行实时的指导分析讲解示范很重要。 教学目标: 1.在朗诵、欣赏、演唱中,理解音乐与诗的天然亲和性,体验诗乐合一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词的韵律、节奏与音乐的关系。2.感受、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3.掌握音乐要素以及音乐要素对音乐歌曲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轻柔优美的音色、细腻的情感演唱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要素对于表达音乐的作用。 难点:体验诗乐合一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一、忆——导入 师: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

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音乐、诗句、散文吗?(讨论后引出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设计意图:从多元文化入手,开启学生的音乐思维。】 二、赏——欣赏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一听:讨论作者、创作背景、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对象。渗透与歌曲相关的历史文化。 二听:谈歌曲的情绪怎样?速度、力度?这样的速度、力度对歌曲情绪有什么影响? 三听:感受节拍、旋律的起伏,歌曲的音乐结构。 (学生感受欣赏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进行) 【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学习演唱歌曲之前,用问题做引导来不断地欣赏歌曲、感受歌曲,使学生能主动走进歌曲,了解歌曲,为后面情感的表达做好铺垫。】 三、吟——试唱曲谱 1.复习基本节奏型:a、X b、XX c、X . X 2. 师生一起手点基本拍读第一、二乐句的节奏谱。 3. 观察完整的歌曲,了解歌曲演唱顺序。 4.试唱歌曲旋律,唱的过程中注意装饰音的唱法。 A.前倚音 B.下滑音 C.波音记号 5.完整试唱两遍曲谱。 第一遍注意坐姿、音准、乐句的连贯、乐句与乐句之间的换气。

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⒉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和熟记下列词语: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屈指算来、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⒊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⒈重点: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苏轼在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感情。 ⒉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三、知识准备;引导学生事先通过网络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及古人表达思念亲人的诗句。 [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⒈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⒊初步了解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 二、教学过程:

㈠启发学生大胆背诵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吟诵苏轼《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e),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i)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提问:谁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教师适时介绍苏轼。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父亲叫苏洵,弟弟叫苏辙,也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世称“三苏”。 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㈡教师范读课文。 ㈢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㈣检查学生自读效果。 ⒈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分清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⒉读词语: ⑴观赏、思念、埋怨、宽慰、吟诵 ⑵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屈指算来、悲欢离合、十全十美、阴晴圆缺 ⒊读课文,师生评议。 ㈣简要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词语(1)(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小时候,每到中秋赏月时,大人就会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我总是仰着头,凝神寻找月宫中嫦娥怀抱玉兔的影子;还时常夜半起身,偷听吴刚砍伐桂树的咚咚声。我似乎看见了嫦娥袅娜的身影,也似乎听见了吴刚伐树声,许多年来,一直很向往月宫中的嫦娥,总想有朝一日能真的到月宫中,一睹嫦娥的仙姿芳颜。 后来啊,常见有情人之间互相赠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起先并不懂什么意思,只是听了心里装满了感动。总在猜想,婵娟是不是一个如嫦娥般美妙的仙子?后来才知道,婵娟指的是月亮。是谁能有这样奇特的想象,把月亮比喻成婵娟?除了李白,怕只有苏轼了,就因苏轼这阙《水调歌头》,我便喜欢上了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有情人之间的一种愿望,也是一种祝福。万物皆有情,人因有情而爱,因爱而生暖,情暖才会有三生轮回。红尘滚滚,浊浪滔滔,许多人明知红尘多困扰,仍义无返顾投入其中,皆因放不下一个情字。 人们都说神仙好,神仙乐逍遥,如此为什么还会有九天仙女思凡?因为红尘有爱,人间因有情而可爱。千年前的一个中秋夜,一代大文豪苏轼,把酒对天问月,见月思念弟弟子由。他和弟弟皆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谪流放,苏澈被贬济南,他被贬杭州。自外放以来,他与弟弟整整五年没能相见,因此他请调山东密州,以靠近苏澈,方便见面共叙人伦。然而,密州、济南路途并不遥远,可他们因各自忙于政务,仍不得相见。近在咫尺,却形同天涯,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奈与辛酸啊。 苏轼政治失意,几番遭贬谪,他已厌倦了官场,只想过一剪清宁闲逸的出世生活。他举杯问青天:这明月是从几时开始有的?从明月诞生到现在,已经是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今夕月宫是什么日子?他想,月宫的今日一定是个好日子,否则今夜的月亮,怎么会如此圆,如此明亮?因为月亮的皎洁圆润,让人心生向往,他很想像嫦娥那样,乘着风的翅膀,飞向月宫,却又害怕自己忍受不了月宫的寒冷与寂寞,不敢前去。 唐朝的李商隐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吃得长生不老之药,虽然为逍遥的广寒仙子,可成年累月陪伴她的只有那只玉兔,还有吴刚砍伐桂树的咚咚声。没有人间的暖和爱,即便长生不老又有何意义?想到此,苏轼在出世和入世的纠结彷徨中,最终选择了入世。因此他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皎洁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制作人: 审核人:使用时间:2014 年5月课时数:两课时 【学习目标】 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预习感知 1、作者:辛弃疾,词人。 字、号,山东历城人。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与苏轼并称为“”。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作品集 有。 2、背景介绍: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

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 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给加点字注音: 遥岑.()玉簪.( ) 螺髻. ( ) 鲈.()鱼堪脍.( ) 倩.()何人唤取揾.( )英雄泪 4、解释下列词语: 1、遥岑远目: 2、断鸿: 3、脍: 4、倩: 5、揾: 二、探究学习 1、整体感知:你感觉本词的风格怎样? 2、分片讨论: (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 喻。 (4)“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 人 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

《但愿人长久》歌词释义

《但愿人长久》歌词释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标题】: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体裁】:词 【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③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 ④不胜:不堪承受。 ⑤弄:赏玩。 ⑥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⑦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⑧共:共赏。 ⑨婵娟:此处指美丽的月光。

【译文】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爱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赏析】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司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辄、埋”等 3个生字,会写“管、尝”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 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词。 2、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中秋的有来。 2、谈话:中秋节即月圆人团圆,因此古代的文人骚客都喜欢用月 亮来寄托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例如《静月思》(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个大诗人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而写下的一首歌。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标注自然段,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找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并找出原因。 2、检查: (1)生字注音组词; (2)教师正音领读; (3)生字描红,指导书写; (4)分组朗读课文; (5)回答问题: a: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b:埋怨——-月圆人不圆 c:宽慰——此事古难全 3、抄写诗词:《水调歌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播放音乐《水调歌头》勾起回忆。 二.部分理解,感悟文本 1、师引读第1段:故时候……派往密州去做官。这一段告诉了我 们些什么呢?(时间、地点、人物、身份)

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些信息,有时间、地点、人物,那发生了什么事呢?(他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并写下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上节课读了全文,我们找出他的心情发生了三次变化,分别是怎样的呢(板书),导致他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条心理变化线去细细探究一下。 2、最先开始苏轼的心理是怎样的? (1)理解“心绪不宁” (2)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指名读第2段,结合语境理解苏轼中秋更加思念弟弟 3、中秋佳节,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可见他与弟弟的 感情怎么样?从哪儿可以证明呢?(让学生独自完成) (1)自读第3段,画出表现苏轼与弟弟感情深厚的句子。 (2)理解词语“情同手足”、“形影不离”并造句。 (3)小时候如此亲密,长大后……,分析“却”“各奔东西” “屈指”“七个年头”。 4、感情如此深厚的兄弟分开了七年,当然思念了,更何况到了一个团聚的佳节——中秋节。别人都在全家团聚欢欢喜喜的过节,吃瓜赏月,在此情景的衬托下,作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思念“心绪不宁”。 5、作者“心绪不宁”当然就睡不着了,他眼睁睁地望着“导读第4段”,分析: (1)望着皎洁的圆月,苏轼的心理怎样?

《春江花月夜》课时练及答案

《春江花月夜》课时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霰.(xiàn)发酵.(xiào) 参与.(yù) 同仇敌忾.(kài) B.滟.滟(yàn) 内讧.(ɡōnɡ ) 恪.守(kè) 垂涎.三尺(xián) C.碣.石(jié) 谄.媚(chǎn)懦.弱(nuò) 莘.莘学子(shēn) D.扁.舟(piān) 创.伤(chuànɡ)联袂.(mèi) 戛.然而止(ɡǎ)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逐.月华流照君逐:逐渐 B.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雪珠 C.青枫浦上不胜.愁胜:承受 D.应照离人 ..妆镜台离人:离家在外的人 4.《春江花月夜》所抒发的感情不包括() A.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B.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C.真切的生命体验。D.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不平。 5.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________,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D.楼阁新成花欲语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节选诗歌,完成6~7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6.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以下诗段,回答8~9题。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 ⑴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⑵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⑶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⒈能说出课题的出处。 ⒉能文中那句话揭示了题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⒈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 ⒉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 ⒊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⒈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⒉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⒊小声再读课文,同座位互相检查。 ⒋指读,把句子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⒈讨论给课文分段。 ⒉简单归纳主要内容。 四、审题指导 ⒈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那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简单理解,不求深入。 ⒉出示《水调歌头》自读。 五、指导写字 耍、躺、隐、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⒈能说出课题的出处。 ⒉能文中那句话揭示了题目。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⒈出示文中词文,学生齐读,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 ⒉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此词呢?请同学们自读第2、3自然段。 二、细读课文 ⒈细读第2、3自然段。 ⒉苏轼在中秋夜,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理解“心绪不宁”。 ⒊苏轼为什么思念他的弟弟? 理解“手足情深”,“一起----一起----”“形影不离”“七个年头”这些词语,让学生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读出感情. 4.自由读第4自然段,之明说说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师生共同评议点出省略号,引导想象。 5.试着背诵这段话。 6.看图,注意此时苏轼的表情并不生气,为什么?指读第5自然段。 抓住“就像”以词让学生体会到人世间很难十全十美,抓住“但愿”一词,体会并读出苏轼祝愿人们生活愉快的愿望。在紧扣“转念又想”训练朗读,第4、5自然段对比度,在读中理解,加深体会苏轼的丰富情感。 7.在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他会想到什么呢? 8.出示诗词,指读,分别在文中找出表示意思的句子,读中体会祖国古典诗词的优美之处。 三、作业 ⒈背诵4、5、6自然段。 ⒉练习背诵诗词。

但愿人长久教案图文稿

但愿人长久教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 2.但愿人长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在小学阶段的中级阶段,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基本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识字、独立阅读。只是在学习能力和自主性方面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强化落实。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识字、能够结合文中的重点词句,揣摩文章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习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及其豁达的襟怀。 4.感受文包“词”的特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5.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并初步学习运用描写感情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和热爱人生、积极豁达的襟怀。 难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案、自由读、小组检查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读、标、思、议、读等学习方式,加之资料引入、音乐渲染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情感。 3.借助拓展说话练习和相关诗句的吟诵,感受古人借月抒怀的文化情感。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案。(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案检查预习情况,针对性教学。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 2.你们知道歌词的作者是谁吗? 3.交流搜集的苏轼资料: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编版

2020年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 编版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辄、埋”等 3个生字,会写“管、尝”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 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词。 2、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中秋的有来。 2、谈话:中秋节即月圆人团圆,因此古代的文人骚客都喜欢用月 亮来寄托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例如《静月思》(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个大诗人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而写下的一首歌。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标注自然段,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找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并找出原因。 2、检查: (1)生字注音组词; (2)教师正音领读; (3)生字描红,指导书写; (4)分组朗读课文; (5)回答问题: a: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b:埋怨——-月圆人不圆 c:宽慰——此事古难全 3、抄写诗词:《水调歌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播放音乐《水调歌头》勾起回忆。 二.部分理解,感悟文本 1、师引读第1段:故时候……派往密州去做官。这一段告诉了 我们些什么呢?(时间、地点、人物、身份)

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些信息,有时间、地点、人物,那发生了什么事呢?(他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并写下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上节课读了全文,我们找出他的心情发生了三次变化,分别是怎样的呢(板书),导致他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条心理变化线去细细探究一下。 2、最先开始苏轼的心理是怎样的? (1)理解“心绪不宁” (2)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指名读第2段,结合语境理解苏轼中秋更加思念弟弟 3、中秋佳节,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可见他与弟弟 的感情怎么样?从哪儿可以证明呢?(让学生独自完成)(1)自读第3段,画出表现苏轼与弟弟感情深厚的句子。 (2)理解词语“情同手足”、“形影不离”并造句。 (3)小时候如此亲密,长大后……,分析“却”“各奔东西”“屈指”“七个年头”。 4、感情如此深厚的兄弟分开了七年,当然思念了,更何况到了一个团聚的佳节——中秋节。别人都在全家团聚欢欢喜喜的过节,吃瓜赏月,在此情景的衬托下,作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思念“心绪不宁”。 5、作者“心绪不宁”当然就睡不着了,他眼睁睁地望着“导读第4段”,分析: (1)望着皎洁的圆月,苏轼的心理怎样?

但愿人长久名曲赏析

这首由邓丽君原唱,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的歌词出自苏东坡先生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历来都被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评论是:“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定它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可谓恰如其分。它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一直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本词除具有苏词共有的豪迈之外,还显得飘逸空灵,古典气息呼之欲出。富含道家思想,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运用直接描绘的自然形象,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氛围,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掺进浓厚的哲学意味。通篇咏月,却处处关乎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借明月自喻清高,又用圆月衬托离别。亲人间的欢聚不能强求,当此中秋月圆,则唯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足以慰情。作者的世界观并非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因此感人至深。 曲作者是台湾著名音乐创作人梁弘志。150首歌曲的创作,奠定了他在华人流行音乐发展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他的作品中,歌词和音乐的配合是其他创作人极难企及的,他诠释的爱情、友情和人生,特别温柔、真诚、沧桑。像《恰似你的温柔》《请跟我来》《驿动的心》《像我这样的朋友》等等让我们年少时为之落泪,即便今日依然让人心动。

四上2《但愿人长久》薛城实验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 2.但愿人长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及其热爱人生、积极豁达的襟怀。 4.感受文包“词”的特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5.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并初步学习运用描写感情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和热爱人生、积极豁达的襟怀。 难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案、自由读、小组检查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读、标、思、议、读等学习方式,加之资料引入、音乐渲染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情感。 3.借助拓展说话练习和相关诗句的吟诵,感受古人借月抒怀的文化情感。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案。(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案检查预习情况,针对性教学。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 2.你们知道歌词的作者是谁吗? 3.交流搜集的苏轼资料: 苏轼,历史上少有的天才。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这首词是在他41岁那年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过中秋节时写的。 4.板题读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案,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由于本课中有五个上下结构的字,有四个宝盖头的字,引导学生掌握书写宝盖头字的规律。 (2)学生互评书写,练写写错和写的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认读理解。 出示词语:观赏埋(mái)头品尝形影不离阴晴圆缺 宽慰埋(mán)怨心绪不宁十全十美悲欢离合 正确读词,强调“埋怨”的“埋”字读“mán”。 3.检查朗读课文。 (1)前后四人为一组,由组长带领按照1到4号的顺序检查读书,互相纠正,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间展开挑战,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组织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读错或读断的地方。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在刚才读过的词语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苏轼情感的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2)借助具体语境初步理解“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用“心绪不宁”写句子。 (3)你能用上这三个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总结:抓住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降低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渗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5.质疑问难、梳理问题:默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梳理:作者为什么有这不同的情感变化?作者在这首词中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但愿人长久》word版

2、但愿人长久 一、教材解读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二、基础知识提示 1、字音方面:“躺、睁”是后鼻音,“官、念、隐”是前鼻音,“埋怨”中“埋”读mai, 2、字形:“念”上面是“今”,“缺”的左边不能写错。 3、本课语言优美,是进行成语、名句积累的好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体味积累。 4、课前准备: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苏轼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文豪,因此,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人物. 三、朗读提示 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一,简介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生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此词之时,他宦途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思念弟弟,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1、同学们,三年级时我们学过一首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谁能来背一背,说一说诗的意思。 再过几天,我们就要迎来我国的传统节目“中秋节”,当皓月当空的时候,家家户户围坐在庭院里,赏月,吃月饼,共享天伦之乐。 然而,越是这明亮的月亮,就更勾引起出门在外的游子或与亲人分离的人们的思念之情。你还记得哪首古诗是由月亮勾起了作者的思亲之情。 学生交流。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际,因思念自己已经七年没有见面的弟弟,而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