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对联应对技巧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31.05 KB
- 文档页数:16
人教版中考语文对联解题技巧篇一:人教版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对联及对联常识与要求人教版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对联及对联常识与要求对联常识:1.字数相等;2.词性相对;3.结构相应;4.节奏相和;5.平仄相协;6.意义相关.(八下语文) 一下对对子、合体字韵文:云对雾,雪对霜。
和风对细语,朝霞对夕阳。
是对非,长对短。
花对草,蝶对蜂。
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
虚心对骄傲,热情对冷淡。
桃对李,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
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
千口舌,舌甘甜。
土里埋,木帛棉。
人门闪,马门闯。
心入门,闷得慌。
合手拿,分手掰。
人失足,跌下台。
二上对对子:美对丑,爱对恨。
真诚对虚假,冷漠对热忱。
雪中送炭见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
贫对富,冷对暖。
饥寒对温饱,索取对奉献。
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秋月白,晚霞红,水绕对云横。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三上古诗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
(王安石)三下对对子、古诗名句:清对浊廉对贪功对罪正对偏奖对罚优对劣善对恶勤对懒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王维)漠漠水田白鹭飞,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王建)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晏殊)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杜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杂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汪洙)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无名氏)。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杜甫)四上:趣味对联(回文、双关、叠字、异音、讥讽)6副,景点对联4副:雾锁山头山锁雾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天连水尾水连天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一位父亲请先生给后来想读书的儿子赠对联:苏东坡给莫干山寺庙势利眼住持题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坐请坐请上坐好读书不好读书茶敬茶敬香茶北京颐和园月波楼:四川青城山真武殿:山东济南大明湖:江苏苏州沧浪亭:一径竹阴云满地树红树碧高低影四面荷花三面柳清风明月本无价半帘花影月笼沙烟淡烟浓远近秋一城山色半城湖近水遥山皆有情四下古诗名句,唐伯虎与祝枝山、乾隆皇帝与纪晓岚趣巧对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初中语文对联题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对联题答题技巧如下:
1. 熟悉对联的特点和格律。
对联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和文化内涵,要求做到心灵手巧,对仗工整。
2. 注意审题,理解题干要求。
对联题一般要求写出符合对联特点的对句,其中应该有对仗的要求。
3. 阅读选项,分析判断。
在理解题目意思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比较选项间的对仗是否准确、自然、流畅。
4. 多写多练,提高写作能力。
对联创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练习,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才能提高对联水平和写作能力。
5. 注意思维方法,注意对联意境。
对联意境的营造是对联创作的关键,要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创造出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意境。
6. 注重细节,注意风格特点。
对联创作要注意细节,如平仄、押韵、字音、字形等,还要注意对联的风格特点,如豪放、婉约、清新、古朴等。
赏析对联的答题模板再好的技巧也需要多加练习,为你奉上:中考中对联题命题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常见的有四种命题形式:①对联链接;②对联配对;③对联撰写;④对联赏析。
下面我们结合例题来谈谈这四类试题的实战技巧。
一、对联链接。
试题给出一副对联,让考生回答与此对联相关联的内容,比如对联所涉及到的典故,对联让你想到的名人或名句等。
【例1】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会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____,____。
【分析】此对联事实上就是根据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内容而撰写的,也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
对联的上联写了洞庭湖的山水景物,下联则写了赏景人的情感。
由对联中的“忧乐”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
【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例2】《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是中学课本中的名篇,请同学们回顾这两篇课文的内容,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陶渊明志寄世外桃源;欧阳修情醉____。
【分析】此题是一则补充对联的试题,对联的内容范围都已经给出,让同学们根据《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的内容来写,这需要同学们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有较深的了解。
试题的上联已经给出,根据对联的特点,我们知道补写部分须是一个表示处所的偏正式四字词语,上联内容已经用了《桃花源记》,那么下联这个四字词语一定是《醉翁亭记》文中所提到的地址,经过推敲琢磨“滁西琅琊”较为合理。
【答案】滁西琅琊。
二、对联匹配。
试题把相对的事物全部给出来,让考生把这些事物按照对联的格式相互配对。
【例3】中国不少地名可组成比较工整又非常有趣的对子。
例如:石头城对燕子矶,朝天宫对阅江楼,凤凰台对麒麟门。
请从“无想寺”、“状元楼”、“白马湖”三个地名中,选出最恰当的分别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乌龙潭对____,莫愁湖对____,总统府对____。
【分析】此类根据上联找下联的匹配题,难度不大。
它考查的是学生对句子节奏的把握,以及对词语性质的了解。
掌握对联应考技巧,轻松应对中考语文2023年,中考仍然是每一个初中生必须经历的挑战。
而对联是中考语文中必考的一个重要内容,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掌握对联应考技巧,可以让学生轻松应对中考语文,获得满意的成绩。
一、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在准备对联考试之前,学生需要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首先,对联是由上下两句组成,是一种诗歌形式。
上下两句的意思相对照,形式上的对仗律动,要求结构、韵律均对称。
其次,对联的构成可分为对仗、对比、对称、对错、对景、对联等。
不同类型的对联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合理的思考和答题。
二、巧妙运用对联应考技巧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后,学生需要巧妙运用对联应考技巧。
首先要做的是熟悉常见的对联类型,例如对仗型、对比型、对称型等。
此外,还要掌握相关的技巧,如用意比字、以谐音取助、让一个字多用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学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更加准确地表述想要表达的意思。
三、提高文化素养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诗词、典故、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想掌握对联,就需要提高文化素养。
学生应该积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让自己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四、多练习最后,多练习是掌握对联应考技巧的关键。
练习的时候,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对联、模仿写对联、参加对联比赛等方式来提高对联的造诣。
在练习时,要注意审题,全面理解题目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结语:掌握对联应考技巧,轻松应对中考语文,需要学生平时的积累和长期的努力。
只要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巧妙运用对联应考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多练习,就一定能在中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
初中语文对联考点总结归纳对联是汉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也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考点之一。
初中语文学科对对联考点的要求较高,考察学生的词语搭配、修辞手法、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
下面对初中语文对联考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是由上下两句对仗韵文组成,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反、对仗押韵、平仄相合。
学生需要了解对联的定义、特点和基本结构,掌握对仗韵文的写作技巧。
二、对联的字词搭配1. 对仗字词的选择对联的上下联字词应相对照应,包括意思相对、性质相对、事物相对等。
如:山水相依,人杰地灵;春水春葱,秋月秋菊。
2. 字词的修辞手法学生需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对联的艺术效果,如比喻、夸张、对偶、拟人等。
如:明月明心,喜气盈门;湖光湖色,世外桃源。
三、对联的平仄要求对联的平仄要求是指上下联的音律特点。
平指声调平均,仄指声调升降。
学生需要注意上下联平仄的对应关系,维持平仄的合规性。
如:忆往昔之繁华,逐流年而奔忙。
四、对联的意境构思对联的语言表达要求生动优美,富有意境,营造出丰富美好的情感氛围。
学生在构思对联时,可以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抒发情感、寓意深刻等方式来打动读者。
如:春风烂漫时,花开满地;秋水无痕处,月映长空。
五、对联的例题分析1. “步步高升,成绩优良”分析该对联体现了追求进步、成绩优秀的愿望。
通过对“步步高升”和“成绩优良”进行搭配,体现了先进励志与事实成绩的对应关系。
2.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分析该对联通过横批“奋斗”表达了成功的道路上必须经历困难和挫折的观念。
上联“吃得苦中苦”与下联“方为人上人”对仗,表达了只有在苦中求索、勇敢奋斗,才能成为人上人的内涵。
六、对联的写作技巧1. 多阅读经典对联通过阅读经典对联,可以了解对联的特点、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增加词汇量丰富自己的词汇量,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能够提高对联的表达力和创造力。
3. 多进行对联创作练习通过大量对联创作练习,提高自己对对仗韵文的把握,培养自己的语感和写作能力。
对联题作答方法及考点对联题作答方法及考点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对联题作答方法及考点,欢迎参考阅读!一、考点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一)、考基本的对联常识。
要求同学们必须掌握对联的基本常识。
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
对联可长可短。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
如果字数不相等,除特殊情况外,便不成为对联。
2、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
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比如:“学问藏今古;文明播东西”,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
稍长的对联,半联不只一句,上下联句子字数和节奏形式都必须一致。
3、词性相对。
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4、结构相应。
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
例如:“祖国江山好;大地气象新”中,上联“祖国江山”是偏正结构作主语,下联即以“大地气象”偏正结构作主语来对。
5、平仄相对(要求不是太严,所以这里就不讲了)。
汉字有四个声调,普通话四声,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者是平声,后二者是仄声。
这是我们必须了解的今平仄。
对联关于平仄的格律,最重要的是,上联末尾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末尾字必须是平声。
6、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而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例:2002年天津市高中招生试卷中,有这么一题: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临绿水的轩斋。
根据对联的有关常识,我们可以把后半句改为: 近看西北,造三间临水轩斋(二)、考对名著的了解以及对对联知识的运用。
初中语文对联题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对联题答题技巧如下:
1. 审题要认真。
对联题一般要求对给定的对联进行解释或创作,因此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
2. 分析题意,建立知识结构。
对联是由两句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短句组成的,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如了解对联的基本要素、常见的联语形式等。
3. 记忆对联的基础知识。
对联需要注重音韵、意境和语法,因此在记忆对联基础知识时,要注重音韵、意境和语法的统一性和对应性。
4. 阅读给定的对联,把握联语特点。
给定的对联是一副完整的对联,需要阅读并把握其特点,如上联和下联的音韵、意境、语法关系等。
5. 思考问题,进行推理。
对联的创作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对仗、意境、情感、语言风格等,因此需要思考问题,进行推理,寻找最佳答案。
6. 书写答案,规范答题。
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书写规范,表述清晰,语言简明,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7. 仔细检查,避免遗漏。
答题后要仔细检查,检查联语是否符合对联的基本要素和规律,是否存在拼写、语法错误等。
语文中考中的对联分析对联是近年来语文中考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特别是结合积累运用、综合实践活动、文言文内容来进行考察,且呈日益上升的趋势。
这是因为:一方面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具有很美的文学形式。
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中,又强调了语文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对联这种骈句就具有了较强的示范作用。
一、中考中对联对法指要写对联其实是仿句题的一种形式,可理解为仿写对偶这种修辞句式。
一般来说,中考试题没有在语言的平仄等方面作更高的要求,只要符合宽对即可。
因此,我们只要从以下几方入手,就能在中考中得以应对。
首先,了解对联这种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学特征:①、字数相等。
②、词性相对。
③、结构相符。
④、意义相关。
⑤、节奏相合。
⑥、平仄相协。
其次,注重平时的积累。
多读多记名言警句,多关注一些佳联、好对,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
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等就是我们课本中所出现的和涉及到的。
最后,了解对对子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切实可行的技巧。
如“拆分法”即把一联分成若干个词组一一作对,再合起来,就是非常实用的方法。
二、中考中对联常见的题设形式1、对联积累例①:请写出你在生活中留意到的你认为最好的一副对联。
(湖南常德卷)例②:给下列对联归类,把相应的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河南卷)a、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b、死者长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国权,死犹不死!生而为何乎?生而成为奴隶为牛马,生亦徒生!()c、远求海外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d、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A、春联B、婚联C、挽联D、行业联2、对联链接例③:下列对联写的是一位课本中的古代作者,请在括号内写出姓名。
(山西卷)a、豪气压群山,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媲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b、太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淑玉阁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例④: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中考语文对联考点分析及应对技巧中考语文对联考点分析及应对技巧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在中考语文中,对联的考点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中考语文中的对联考点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应对技巧。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又称对子,是一组上下联,由两个句子组成,格式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对。
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几点:1、对联的格式:上下联必须遵循相同的格律,包括句式、平仄、韵脚等。
2、对联的意义:上下联意义必须相关,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3、对联的平仄:上下联的平仄必须相反,即上联为平声,下联为仄声。
4、对联的韵脚: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一般是同一韵部的字。
二、中考语文对联考点分析中考语文对联的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联的基本知识:考查对联的格式、意义、平仄和韵脚等基本知识。
2、对联的运用: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运用能力,包括根据主题写出相应的对联、根据上下联补全对联等。
3、对联的文化内涵:考查学生对对联文化内涵的理解,包括对联的历史、种类、艺术特点等。
三、对联考点应对技巧根据对联的考点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应对技巧: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熟悉对联的格式、意义、平仄和韵脚等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对联。
2、注重实践运用:学习对联最好的方法是多读、多写、多练,通过实践掌握对联的运用技巧。
3、理解文化内涵:了解对联的历史、种类、艺术特点等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对联。
4、注意语言规范:在写对联时,要注意语言规范,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问题。
5、善于观察分析: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对联,需要仔细观察、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点。
四、总结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考语文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注重实践运用、理解文化内涵、注意语言规范和善于观察分析,是应对中考语文对联考点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通过学习和欣赏对联,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解答语文考试中的对联题高玉宝当下,语文考试中,对联的考察是一个热点题型,学生对此往往无处下手,笔者认为,要想准确作答对联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用理论指导实践。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又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俗称“对子”。
对联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二要讲究对仗工整;三要讲究平仄;四要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下面举例说明。
初学对联,必须掌握“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
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
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
如用“日月”,属仄声,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
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
又如:竹因临水情斯畅;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这副对联就符合对仗的要求。
另外,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仅需要对仗工整,更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
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
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
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其次、平时要加强语文知识积累,提高文化素养。
对联学习非一日之功,平时要徜徉书海,广泛阅读,仔细品味、强化记忆,这样才能增强应对能力。
三、加强训练,掌握考试对联题的设题形式。
第一种类型:对联链接题例1.指出与下列对联有关的中国古典名著: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中考语文对联应对技巧解读考生要想在考试中做好对联类试题,首先应当了解对联的一般常识,熟悉其特征。
对联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对联可长可短。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
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上下联都是“二二一”式。
4.平仄相协。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5.结构相应。
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
此外,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中考设置对联考点,能考查考生的想象、分析、理解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又能考查考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因此近年来对联题备受青睐,出现频率较高,成为中考的亮丽风景。
对联这一中考考点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三种:拟写补全对联、修改组合对联、理解鉴赏对联。
【应对技巧】对联是中华文化长廊中的一串璀璨的明珠,它能很好地体现出汉语的独有魅力。
解答对联题,是一种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考生不但要有丰厚的语文知识积累,还要有极强的语感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此,考生很有必要掌握一些应对技巧。
这里谈一种对对子最简单而实用的方法——拆合法。
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
如:①句“扫千年旧习”,就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
考生一看就知“扫”为动词,可以迅速地对出“除、革、扬、去、建、展、破、树、立、起、乘、积”等等一大串;“千年”为数量词,我们可以对出“百岁、万载、一代、四时、三秋、两辈、五暑、亿回”等等;“旧习”为偏正词,可以对之“新风、恶俗、丑行、怪癖、陋风”等等。
从中选出一些组合成“除——百岁——恶俗”“革——万载——陋风”“展——一代——新风”等等。
同理,“祖国——江山——好”,可以对之:“家乡——风景——美”“社会——政策——新”“人民——生活——美”“社稷——日月——新”“乾坤——日月——新”“黎民——心情——爽”“大地——气象——新”“百姓——喜事——多”等等。
以上“拆合法”是考生做对联题时所具体使用的方法,那么,考生平时如何练就对对子的功夫呢?考生不妨做到以下几点:1.多读多记名言警句。
其实,名言警句,很多都是对句工整的句子,读得多,记得多,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句子的练习吗?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
2.多关注一些对句名家高手的佳联、妙对。
像王勃、苏轼、解缙、纪晓岚、郑板桥、郭沫若等的佳联妙对。
如:王勃的千古绝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后你不能不叹服。
3.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
4.平时,可采用口头比赛或书法才艺展示等形式进行对联的训练。
笔者对近年来对联题的命题内容进行研究,不难发现逐渐形成了三个明显的材料内容指向,即深挖课文内容、直取经典阅读、巧用人文资源。
现各举一例:例1.阅读《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例2.《水浒》第十二回标题为一副对联,上联是“梁山泊林冲落草”,下联为A.青面兽北京斗武B.景阳岗武松打虎C.急先锋东郭争功D.汴京城杨志卖刀例3.请你为长沙的名胜古迹选择合适的对联,将序号填入对应的横线上。
:麓山寺,位于岳麓山,是佛教入湘最早的一所寺院,至今已有1700多年。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下,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号称千年学府。
天心阁,位于城南,今天心公园内,是旧长沙的制高点,可俯瞰全城。
杜甫江阁,位于湘江边,为纪念杜甫晚年漂泊湘江而建。
A.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省B.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灯火最关心C.江流楚韵阁驻唐风D.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①岳麓书院②天心阁③麓山寺④杜甫江阁答案:1.世外桃源①A②B③D④C鉴于此,我们除了解熟悉对联有关常识和深挖教材课文内容外,还要强化名著的阅读、提高鉴赏能力,还要积极关注与当地有关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等,以此拓展自己的视野。
【真题讲解】1.拟写对联、补全对联。
20XX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
山东馆以“齐鲁青未了”为主题,向世界展示山东的风采。
班级开展“走进山东馆”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完成下面的对联,展示山东的人文底蕴和自然风光。
上联:儒家仁墨家爱人文精华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道拟写对联题,有上联,补写下联。
各地都有本地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和自然风光,考生应对自己的家乡有所了解,因为这些早已进入命题者的视线。
题目提示语要求对联内容是展示山东的人文底蕴和自然风光的,上联的“儒家仁墨家爱人文精华”,揭示的是山东丰厚的“人文底蕴”,那么下联就要反映壮美的“自然风光”了,考生应想想山东有哪些自然风光,如:雄伟的泰山、壮观的黄河、美丽的微山湖等。
内容确定后,考生利用对联常识就可组合出答案。
参考答案:下联:泰山雄黄河壮自然奇观例2.修改对联、组合对联。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请你围绕“庆世博,迎端午”主题实践活动并围绕该活动主题词,将下面所给的词和短语,组成一幅对联。
世博端午盛会佳节临寰宇降神州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组合对联题。
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准确筛选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题干点明该活动的主题是“庆世博,迎端午”,那么对联上下联内容分别为世博、端午。
世博是全世界的盛大展览会,“寰宇”常指代世界;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人们常用“神州”指代祖国大地。
有了以上分析考生,利用对联相关知识,就能很快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世博盛会临寰宇端午佳节降神州3.理解及鉴赏对联20XX年上海世博会重庆馆设计主题确定为“山地森林城市”,面积600平方米的馆内设有“天生重庆”“人文重庆”“奇迹重庆”3个展示区,分别呈现了壮美的三峡景观、独特的人文元素以及未来重庆城市规划。
观众可欣赏刺绣、版画、川江号子、铜梁龙等具有巴渝特色的民俗文化,体验高科技产品……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参观后欣然为重庆馆写下一副对联:上联是“三千年历史文脉尽现其中”,下联是“八万里山河新貌彰显眼前”,横批为“馆小乾坤大”。
问题:请写出你对黄市长这副对联的横批“馆小乾坤大”的理解。
解析:这是一道对对联内容分析理解的题目。
即根据对联中的信息以及相关背景来解读对联中的内涵。
解答此类试题,必须熟悉对联中涉及的区域地理、人文历史、人物事件等,然后结合题干和语境作具体分析。
世博会重庆馆的3个展示区,分别呈现了壮美的三峡景观、独特的人文元素以及未来重庆城市规划。
黄市长的下联展现重庆的壮美山河,上联交代重庆的悠久历史、文脉情况。
依据横批有对对联内容简洁概括的特点,我们就可揣摩其意。
参考答案:展馆虽小,却将重庆的雄奇壮美山川,悠久灿烂历史浓缩在了其中。
【综合训练】1.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
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情节和上联对出下联。
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名成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
上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今年端午节的时候,学校文学社举办征联活动。
请根据所给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喜迎盛世龙舟竞渡;下联:________________。
3.选取《西游记》《水浒》《童年》《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五部名著中的人物和相关内容,为给出的上联拟写下联。
上联:贝多芬呕心沥血谱名曲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年5月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济宁市承办20XX 年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
同时,市政府承诺:将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倾全部热情,把二十三届省运会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最成功的运动会。
为宣传好本次省运会,请你为下面这条宣传标语的上联拟写下联。
上联:手拉手当好东道主下联:5.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上联:商贸繁荣两塔擎天光禹域下联:□□□□三山载福毓榕城A.人杰地灵B.四季如春C.人文鼎盛D.海西明珠6.某书店欲书一对联,已经想好了上联“藏古今学术”,请你为他们想一个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7.补全对联。
上联:下联:海洋乃人类未来粮仓8.补全对联。
上联:品千古美文下联:9.一位同学读过《水浒传》后,拟了一个上联,请你以《西游记》的内容拟出下联。
上联: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梁山聚义。
下联:10.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
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
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孔明、悟空、武松、黛玉……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与“沧海月明珠有泪”形成对偶的一项是A.望帝春心托杜鹃B.蓝天日暖玉生烟C.竹坞无尘水榄清D.秋阳不散霜飞晚12.王强同学学过下面几篇课文,拟出了上联,请你根据了解的知识,对出下联。
上联:十年思盼,于勒成摇钱树;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绵绵春雨润万物;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借景抒怀;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面是一副赞美老师的对联。
上联是“三尺讲台迎冬夏”,横批为“润物无声”,请拟出下联。
14.下面是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
请你运用小学学过的《悯农》中的有关诗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使之完整。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弃之可惜下联: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15.根据下面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下联:上联:书林须漫步下联:二、1.根据对联的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