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美术上册前前后后
- 格式:docx
- 大小:12.20 KB
- 文档页数:2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前前后后 作为⼀名⽆私奉献的⽼师,时常需要⽤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是店铺整理的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前前后后,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前前后后篇1 课题: 前前后后 施教时间: 9⽉14⽇——9⽉22⽇ 课时: 2课时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较,能够概括出“同样⼤⼩的物体会显现近⼤远⼩的现象”这⼀规律。
2.能够运⽤“近⼤远⼩”的规律,绘画或拼贴⼀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近⼤远⼩”这⼀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2.画⾯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课件。
学⽣:剪⼑、胶⽔、彩⾊纸、绘画⼯具。
教学活动过程: 第⼀节 活动⼀: 课件展⽰⼩朋友站上课队、⽓球升空、兵马俑、林间⼩路等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影视资料。
有⽬的的引导学⽣说⼀说什么在前,什么在后。
这些图⽚中的景象都有些什么共同的规律?(近⼤远⼩) 可别⼩瞧前前后后,其中还有不少的奥秘,来,让我们⼀起去发现! 启发学⽣回忆⾃⼰以前看没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并举例说明。
教师举例: 1.把⼀样物体放在另⼀样物体的后⾯,就会产⽣前后的感觉。
2.物体通过逐渐缩⼩尺⼨,也会产⽣前后的感觉。
活动⼆: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什么⽅法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远⼩”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找⼀找语⽂、数学等课本、课外读物的插图上是如何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的,有哪些画法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在⿊板上画升国旗时前⾯的旗台和升旗⼿,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添画两队升旗的队伍,并请⼤家讨论、分析⼀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较合理?(先画前⾯的) 活动三: ⼩组讨论,选定⼀个主题,以绘画形式表现“近⼤远⼩”的透视规律。
学⽣作业,教师指导。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三年级上册美术课本。
此教材是根据人教新课标开发的,为国内大部分学校所采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前前后后”,主要是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前后关系来描绘物体的形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前后关系的概念•熟练掌握用前后关系绘制物体的方法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耐心和细心•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前后关系的概念•用前后关系描绘物体的形态2. 教学难点•展现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四、教学过程1. 热身在开始正式教学前,可以先给学生做一个热身活动,比如画出简单的线条,或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事物。
2. 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前后关系的概念,并展示相关的图片。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示一些常见的前后关系,比如国旗、汽车、人物等。
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寻找它们的前后关系,感受物体的形态。
3. 实践讲解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
可以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物体,比如一个火车头,让学生通过观察它们的前后关系,描绘出它的形态。
4. 创造在完成练习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操作。
比如让学生试着画出他们自己创造的物体,或试着描绘一些不同的前后关系。
5. 总结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加强对前后关系的观察和实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很好地掌握了前后关系的概念,并学会了通过前后关系来描绘物体的形态。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自己的想象力和才华。
教案:前前后后课程目标:1. 让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个概念进行美术创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美术创作。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创新。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前前后后”的图片或实物。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前前后后”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片或实物都有‘前前后后’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前前后后”的概念,并通过图片或实物进行示范。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在美术创作中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3.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三、学生创作1. 教师发放绘画工具,学生根据“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美术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
2. 学生互相评价作品,教师给予总结和鼓励。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前前后后”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实物和创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个概念进行美术创作。
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感知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4课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表现前后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和造型表现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学会运用绘画语言表达物体的前后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素养。
教学内容1. 物体前后关系的认识: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理解什么是前景,什么是背景。
2. 绘画表现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大小、颜色、线条的虚实等手法来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学会运用绘画语言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物体前后关系,通过绘画手法准确地表现出来。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具有明显前后关系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新授:讲解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以及如何在绘画中表现这种关系。
3. 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板书设计1. 前前后后2. 重点内容:物体前后关系的认识、绘画表现方法、实践操作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根据本节课所学,画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作品。
2. 作业要求:作品要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色彩和造型要美观。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物体前后关系的理解和绘画表现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进行指导和改进。
---此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表现方法,培养他们的空间感和造型表现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物体前后关系的理解。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教案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的第4课,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前后遮挡关系,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绘画中运用这种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他们能运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进行绘画。
但对于前后遮挡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也需要在本课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前后遮挡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前后遮挡关系。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进行绘画。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生活实例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实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图片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让学生初步认识前后遮挡关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实例,详细讲解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和应用。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遮挡关系,并学会运用到绘画中。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绘画任务,让学生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进行绘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让学生相互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运用前后遮挡关系创作更具创意的绘画作品。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第4课:前前后后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物体在空间中的透视规律,即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
2.知识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并能够初步运用这一规律进行艺术设计和制作。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绘画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和理解。
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能否应用“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来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的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1.学生在作品中是否能够成功地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准备:各种图片、彩纸、剪刀、彩笔等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1.首先进行了一个小游戏,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班级中的位置关系。
教师请一位学生站在班级的某个位置,然后要求该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
2.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意识到前前后后之间的关系中蕴含着奥妙。
随后,教师揭示了课题:“前前后后”。
二、观察与发现阶段1.教师出示了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景物的排列顺序,并指出这些景物是否存在前后的关系。
同时,教师还让学生感受这些图片带来的视觉效果。
2.教师又展示了一些绘画作品,包括速写图片、绘画图片以及中国画图片。
通过对比这些图片,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前前后后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前后排列的物体遵循“近大远小”的规律。
3.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这一规律,教师还使用教具进行了演示。
通过将一个物体置于另一个物体的后面,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前后的感觉。
此外,教师还通过逐渐缩小物体尺寸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物体在遵循“近大远小”规律时的变化。
三、创作与体验阶段1.在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以前创作的与前后关系相关的作品,并鼓励他们分享如何表现这种关系的想法。
2.随后,学生开始进行创作。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确保学生的绘画顺序正确、安全,并提醒他们注意保持画面的整洁。
3.在完成作品后,学生进行了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4《前前后后》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进行创作。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 培养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 “前前后后”的概念及运用- 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发现“前前后后”的关系- 利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绘画创作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进行创作。
-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发现“前前后后”的关系,并能够将其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 学具:绘画纸、彩笔、蜡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前前后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
2. 观察: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前前后后”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 分析:通过视频或图片,分析一些艺术作品中如何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
4. 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利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绘画创作。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 “前前后后”的概念- 观察、分析、创作- 作品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利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绘画创作。
课后反思- 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改进。
以上就是对于《前前后后》这一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因为这是教案中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部分。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重要步骤。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包含“前前后后”概念的图片,如排列成一列的玩偶、重叠的书籍或者是一系列的动作照片(如跳远的连续镜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前前后后”的视觉表现。
第四课《前前后后》(教案)教学内容《前前后后》是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的一课,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物体的前后关系,并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1. 观察与感知: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物体,学习如何区分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绘画技巧: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如透视、大小、遮挡等。
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画作。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提高绘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学生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教学难点1. 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与表现: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出来。
2. 创意表达: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意,使他们在理解物体前后关系的基础上,创作出有个性、有创意的画作。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示范画作等。
2.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
2. 新授:讲解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方法和绘画技巧,并进行示范。
3.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实践。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和创作。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课重点。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课题:《前前后后》2. 教学目标: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提高绘画技巧。
3. 教学重点: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与表现。
4. 教学难点: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与表现,创意表达。
作业设计1. 必做题:绘制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画作。
2. 选做题:观察身边的物体,尝试用文字描述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物体前后关系的理解和绘画技巧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前前后后》教案《前前后后》教案(一)课时:1课时课堂类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四、课后拓展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前前后后》教案(二)教学目标1. 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 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评价建议1. 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 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 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4. 三年级的学生怎样学习透视知识。
教学实施建议一、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2.教师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课前让学生观察道路两旁的树,电线杆等有明显透视现象的景物,如有条件,可让学生用照相,速写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 学生准备学具:剪刀,浆糊,彩色纸,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1. 引导阶段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物体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并通过绘画实践,让学生学会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表现物体前后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学会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总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实物演示、绘画练习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讲解:分析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讲解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3.实践:学生进行绘画练习,尝试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4.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课题《前前后后》,同时要包含物体前后关系的知识点,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终结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如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创意等。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了解艺术家以不同形式和视角表达主题的方法。
2.理解不同颜色和形状所带来的情感和兴奋。
3.学习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如何运用绘画进行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1.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通过色彩和形状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1.如何对不同颜色和形状进行情感表达。
2.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达主题。
教学准备1.艺术书籍或艺术卡片。
2.彩色铅笔和绘画纸。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识1.向学生展示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让学生猜测作品背后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讨论艺术家为何使用特定颜色和形状来表达主题。
提出问题1.什么颜色和形状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2.什么颜色和形状最适合表达你选择的主题?3.你如何使用这些颜色和形状来表达主题?阐释新知识1.向学生解释如何选择合适的颜色和形状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2.通过绘画技巧和颜色的混合,使学生能够掌握表达情感的技巧,并成功表达自己的主题。
巩固学习1.让学生在绘画纸上画出一个场景或主题,要求运用所学习的绘画技巧和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2.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同学猜测主题和表达方式。
结束上课1.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
2.鼓励学生在家里继续练习和探索艺术。
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作品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参与来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教学思考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表达和思考。
2.如何保证教学的趣味性和课堂氛围。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前、后”等空间概念进行创作。
2. 学生能够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美术语言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创作,提高空间感知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学生能够通过创作和展示,提高自己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2. 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理解和运用“前、后”等空间概念进行创作。
2. 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4. 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和运用“前、后”等空间概念进行创作。
2. 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示范作品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前、后”等空间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创作。
3. 示范:通过示范作品,展示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4. 练习: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前前后后》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过程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前前后后”这一空间概念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空间构图技巧,学会运用线条、色彩等元素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并能够独立完成一幅具有空间感的美术作品。
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空间构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通过绘画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既有空间感又具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准备教学课件、绘画工具(如画笔、颜料、画纸等)、示范作品等。
教师需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课堂讲解和示范的素材,确保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
绘画工具要保证种类多样、品质良好,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绘画需求,帮助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挑选颜料和画笔时,还需考虑到颜色的饱满度和笔触的细腻度,这些都对学生的作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对于画纸的选择,应该考虑其吸水性、承印性以及尺寸大小等要素,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示范作品方面,教师应挑选出典型和优秀的作品,以此展示不同绘画技巧的运用和效果。
这些示范作品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
总之,教师在准备这些教学工具和素材时,需细心且周到,确保每一项都能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
只有充分准备,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也更能保障教学效果的达成。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环节在课程的开始,教师首先会以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会以“探索空间”为主题,讲述关于“前后”的日常生活实例,如排队、行走马路等,并让学生理解“前后”的基本概念。
随后,教师将展示一些有关“前后”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前后”关系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
(二)新课内容呈现在明确“前后”的概念之后,教师将详细介绍本节课的美术课程内容。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第4课前前后后》教案教学目标思想目标:体会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简单和透视规律,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开工设计和制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重点: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难点: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各种图片、彩纸、剪刀、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游戏,说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师:我的前面是大家,我的后面是黑板,现在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生说:师:同学们,可别小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奥妙呢?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好吗?2、出示课题:前前后后。
二、观察、发现1、出示生活中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观察图片中的景物是怎样排列的?是不是前前后后?前面的物体与后面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区别?感受一下,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觉?生观察、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
2、出示绘画作品(速写图片、绘画图片、中国画图片)观察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觉?和刚才欣赏的图片感觉一样吗?学生回答:从这些图片中,老师想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前后排列的物体,有一个“近大远小”的规律。
板书:前后关系的物体→规律“近大远小”。
那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近大远小”的规律呢?3、我们现在来看,出示教具。
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
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三、探索、体验1、讨论:你以前的绘画是表现前后关系的?现在你准备如何表现?学生讨论,回答2、学生创作,师指导(绘画、粘贴)注意绘画顺序,安全,纸屑3、自评,互评,师点评四、拓展、延伸1、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
好,同学们这节课在创作中体验快乐,欣赏中体验快乐,评价中体会快乐,这真是一节快乐的课。
最后,我给大家留一个作业,1、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绘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评论好,今天我们学习了前前后后这一课,知道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在第一课中,我们还学习了三原色和三间色,在以后的绘画中,要学会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这样,我们的画面看起来才会更加合理,和谐。
三年级美术上册前前后后
小学美术教案
前前后后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学具:
绘画工具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课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