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隔离症诊断治疗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随着新冠病毒的全球传播,社区获得性肺炎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作为新冠疫情最早爆发的国家之一,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本文将介绍中国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诊断在社区的诊断标准与医院内稍有不同。
社区中,无需进行核酸检测以诊断新冠病毒感染,而是根据病人的症状和病史来进行诊断分级。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指南,社区的肺炎病人分为 4 个确诊等级,如下:无症状感染者•一直没有出现肺炎症状或异常影像发现的病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是需要隔离观察轻型病例•临床症状轻微,无肺炎影像学改变•体温正常或者低热,咳嗽或咳痰等轻微症状•吸氧指数(PaO2/FiO2) ≥ 300mmHg (1mmHg = 0.133kPa)普通型病例•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胸部影像学显示肺炎的新冠病毒感染•吸氧指数(PaO2/FiO2) ≥ 200mmHg 且<300mmHg重型病例•其中一项或多项:呼吸频率≥ 30次/分,静息状态下动脉血氧饱和度≤ 93%•吸氧指数 (PaO2/FiO2) <200mmHg•胸部影像学显示多部位肺部浸润影像治疗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是世界公认的成功之一。
此外,中国正在积极与其他国家分享针对社区新冠病毒病例的治疗经验,以帮助其他国家应对新冠疫情。
以下是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的主要措施:卫生教育卫生教育是控制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对社区肺炎病人,中国政府提供免费的健康咨询和防控指南。
在社区治疗阶段,患者应该遵守居家隔离规定,并遵守国家或地方公共卫生部门的指导。
对症治疗对于轻型病例,中国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对症治疗、休息和补充营养。
对于重型病例,治疗方案包括给氧治疗、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物等。
氧疗对于普通和重型病例,氧疗是基本治疗手段之一。
中国社区使用的氧疗包括高流量加湿氧疗、无创通气和机械通气等方式。
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随着新冠病毒的全球传播,性肺炎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和治疗性肺炎,各医院都应获得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性肺炎的诊断性肺炎的诊断应综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个因素。
临床表现是性肺炎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呼吸困难等,严重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气促、紫绀等症状。
流行病学史也是诊断性肺炎的重要因素。
患者是否有接触过确诊患者、疫情暴发地区的居住史等信息都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性肺炎。
实验室检查可以辅助性肺炎的诊断,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肺炎支原体和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和CT扫描可以帮助评估肺部炎症的程度和分布情况,有助于诊断性肺炎。
二、性肺炎的治疗性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是缓解患者症状和改善临床状况的重要措施。
对症治疗包括退热、止咳、清痰、补液等措施。
抗病毒治疗是性肺炎的关键治疗手段之一、目前,抗病毒治疗中常用药物包括瑞德西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
这些药物可以干扰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减轻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的进展。
支持治疗是性肺炎治疗的基础。
支持治疗包括氧疗、卧床休息、营养支持等,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测。
医院可以通过定期进行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病情的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在治疗性肺炎的过程中,医院应设立专门的隔离病房,提供严密的防护措施,确保病毒不会传播给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
总结而言,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非常重要。
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减少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有助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因此,每个医院都应根据国家相关指南和规定,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提高对性肺炎的防控水平。
隔离肺患儿个案总结(一)前言本文旨在总结关于“隔离肺患儿个案”的相关内容。
隔离肺患儿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该主题展开,从病例背景、诊断过程、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正文病例背景•本次病例涉及的患儿为一名七岁男童,因呼吸困难和胸闷感就诊。
患儿没有慢性疾病史,但近期有过呼吸道疾病的发作。
•家族史方面,患儿的父母及亲属中没有类似症状或疾病。
诊断过程1.初步鉴别–根据患儿的主诉和既往病史,初步怀疑可能是呼吸道感染引发的肺部病变。
–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发现患儿呼吸急促、心率较快,并有干性咳嗽及胸闷症状。
2.进一步检查–为了明确诊断,进行了以下检查:•胸部X线检查:显示患儿肺部有多个斑块状阴影,进一步提示可能是隔离肺患儿。
•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细胞分类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吸氧试验:患儿进行吸氧试验后呼吸症状明显缓解,进一步支持了隔离肺的诊断。
治疗方案1.住院治疗–针对隔离肺患儿的严重程度,决定收治患儿并进行全面治疗。
–治疗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疾病传播。
2.药物治疗–给予患儿抗生素以对抗潜在的感染,并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支气管扩张剂的使用,有助于缓解呼吸道痉挛和炎症。
3.症状支持性治疗–给予患儿充足的水分,保持体内湿润。
–定期监测患儿体温、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尾本文对“隔离肺患儿个案”进行了详细总结和分析。
通过诊断过程,找出了隔离肺的特点和治疗方案。
针对这种疾病,及早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希望本文能为相关病例的临床实践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王五. 隔离肺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J]. 中国儿科学杂志, 20xx, xx(x): xx-xx. 2. 中国医疗协会呼吸分会. 隔离肺患儿诊治指南第xx版[J]. 呼吸专科学杂志, 20xx, xx(x): xx-xx.。
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诊疗指南性肺炎临床诊疗指南是指针对性肺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出的一系列指导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个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诊疗指南,内容包括定义、流行病学特点、病原学、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一、定义获得性肺炎是指发生在医院中、住院72小时后才出现的肺炎,除外社区获得性肺炎和机会性肺炎。
二、流行病学特点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逐年增加,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
患者一般有基础疾病,如慢性肺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等。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
三、病原学1.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细菌感染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呼吸道病毒、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2.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等。
3.真菌感染:念珠菌属、曲霉属等。
四、诊断1.临床表现:发热、咳嗽、咳痰等。
2.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扫描可以显示肺部病变。
3.实验室检查:痰涂片、血培养等。
五、治疗治疗获得性肺炎的基本原则是早期、准确、全面的抗感染治疗。
1.目标抗生素治疗:根据患者的病原学资料和耐药性,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支持治疗:包括氧疗、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3.对症治疗: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使用退热药、止咳药等。
六、预防预防获得性肺炎的关键是控制感染源,改善医院内部的卫生环境和医疗操作规范。
1.患者隔离:对于可能存在传染性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2.医院环境清洁:保持医疗设施的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
3.医护人员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
七、治疗效果评估与随访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的疗效进行及时评估,包括体温、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指标的变化。
随访的目的是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并发症或复发,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八、临床路径管理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医疗总费用,可以在临床路径中制定获得性肺炎的诊疗方案,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规范化的治疗和护理。
综上所述,获得性肺炎临床诊疗指南是医院针对性肺炎制定的一套指导原则和方法。
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指南与诊疗规范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肺实质和支气管炎症反应,它是成人和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之一。
以下是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指南与诊疗规范,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疾病。
一、病原体检测与诊断1.1 病原体检测支气管肺炎病原体种类较多,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对于疑似支气管肺炎患者,应进行常规病原体检测,包括痰液、血液和呼吸道标本等。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细菌培养、PCR技术等。
1.2 诊断标准支气管肺炎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一般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点:咳嗽、咳痰、发热、胸痛等症状;体征表现为肺部湿啰音、呼吸困难等;胸片或CT显示肺实质炎症。
二、治疗原则及药物选择2.1 治疗原则支气管肺炎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支持治疗和症状缓解等方面。
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2 药物选择2.2.1 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一线药物选择为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青霉素G、头孢他啶等。
对于耐药菌株感染,可选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2.2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较为常见的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针对病毒感染,目前缺乏特效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支持治疗为主。
可以考虑应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
三、其他治疗方法3.1 支持治疗在支气管肺炎的治疗过程中,支持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氧疗、营养支持、充分休息等方面。
对于重症患者,可能还需要机械通气和其他重症监护措施。
3.2 综合治疗支气管肺炎的病情变化较快,机体抵抗力不同,因此综合治疗尤为重要。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抗菌药物、病原治疗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治疗。
四、预防与控制4.1 疫苗预防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可以有效预防支气管肺炎的发生。
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及时接种相应疫苗。
中国肺病诊疗指南(2024版)中国肺病诊疗指南(2024版)前言肺病是我国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肺病诊疗水平,规范肺病诊治流程,我们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中国肺病诊疗指南(2024版)》。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肺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权威指导,以提高我国肺病防治水平。
目录1. 概述2. 肺病分类3. 诊断方法4. 治疗原则5. 各类肺病的诊断与治疗5.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2 肺炎5.3 肺结核5.4 肺纤维化5.5 肺癌5.6 其他肺病6. 预防与康复7. 指南更新说明1. 概述肺病是指影响肺部的各种疾病,包括支气管、肺泡、肺血管和胸膜等组织的疾病。
肺病可分为慢性肺病和急性肺病两大类。
慢性肺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急性肺病包括肺炎、肺结核等。
2. 肺病分类肺病的分类如下: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肺炎3)肺结核4)肺纤维化5)肺癌6)其他肺病:如哮喘、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炎等3. 诊断方法肺病的诊断方法包括: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病情、病史、家族史等2)体格检查:观察患者呼吸、肺部音、胸廓形态等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4)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MRI等5)肺功能检查:肺活量、呼气流量、肺通气功能等6)病原学检查: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培养、鉴定4. 治疗原则肺病的治疗原则包括: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如抗感染、抗病毒、抗真菌等2)对症治疗:缓解患者症状,如止咳、平喘、祛痰等3)康复治疗:提高患者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4)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避免接触有害因素5. 各类肺病的诊断与治疗5.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断要点:1)慢性咳嗽、咳痰2)气短或呼吸困难3)肺功能检查示气流受限治疗要点:1)戒烟2)药物治疗:如β2受体激动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3)康复治疗:如呼吸操、氧疗等4)预防感染:加强体质,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粉尘5.2 肺炎诊断要点:1)发热、咳嗽、咳痰、胸痛2)影像学检查示肺部感染性病变3)病原学检查阳性治疗要点: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2)对症治疗:如退热、止咳、祛痰等3)加强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4)预防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患者5.3 肺结核诊断要点:1)咳嗽、咳痰、低热、盗汗2)影像学检查示肺部结核病变3)痰涂片或培养阳性治疗要点:1)抗结核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药物组合2)对症治疗:如止咳、祛痰、退热等3)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4)隔离治疗,预防传播5.4 肺纤维化诊断要点:1)进行性呼吸困难2)影像学检查示肺部纤维化病变3)肺功能检查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治疗要点:1)药物治疗:如抗纤维化药物、激素等2)氧疗3)康复治疗:如呼吸操、物理治疗等4)预防感染:加强体质,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粉尘5.5 肺癌诊断要点:1)持续性咳嗽、咳痰、血痰或咯血2)影像学检查示肺部占位性病变3)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肺癌治疗要点:1)手术治疗:早期肺癌可行手术切除2)化疗:晚期肺癌或术后辅助化疗3)放疗:对化疗无效的患者4)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5)免疫治疗:针对PD-L1阳性的肺癌患者5.6 其他肺病根据具体疾病特点,参照相关指南进行诊断与治疗。
一、概述2020年,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对世界各国的医疗体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为了有效应对疫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一系列诊疗指南,以便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诊断、治疗和防控疫情带来的挑战。
本文将对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诊疗指南进行全面解读。
二、病毒溯源及传播途径在诊疗指南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详细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溯源及传播途径。
病毒溯源部分主要回顾了新冠病毒的发现历程,揭示了病毒的起源和传播途径,为医务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通过详细分析病毒的传播途径,指导医务人员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高了疫情应对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诊断标准诊疗指南中明确了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标准,包括发热、咳嗽等症状以及核酸检测、CT影像学等实验室检测指标。
这些准确的诊断标准为医务人员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有助于早期隔离和治疗,有效控制疫情传播。
四、治疗方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诊疗指南中包含了针对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呼吸支持、重症监护等。
这些治疗方案经过科学论证,为医务人员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治疗指导,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五、预防控制诊疗指南中还包括了严格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环境消毒、医院感染控制等方面的指南,帮助医务人员有效遏制疫情传播,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六、研究和建议诊疗指南中还对新冠肺炎病毒的研究方向和未来防控工作提出了建议,鼓励医学科研机构和医务人员持续深入研究病毒特性,开发更加有效的疫苗和药物,以应对可能的疫情反复。
还提出了未来防控工作的重点和优先方向,为全国各级卫生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七、结语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诊疗指南为医务人员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诊疗、防控指导,有力支持了抗击新冠疫情的工作。
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密切关注疫情动态,按照诊疗指南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肺炎诊疗指南简介该文档为肺炎(COVID-19)的诊疗指南。
旨在提供给医务人员和公众有关识别、诊断和治疗该疾病的指导。
病因与传播肺炎是由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包括咳嗽和打喷嚏的飞沫感染以及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
识别与诊断1. 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呼吸困难等。
2. 检测:通过核酸检测或抗体检测可以确定感染情况。
3. 隔离:对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以控制疾病传播。
治疗与护理1. 对于轻度病例,建议在家休息、保持良好的饮食和水分摄入,并使用非处方药物缓解症状。
2. 对于重症病例,需住院治疗,提供氧气治疗、抗病毒药物等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
4. 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康复过程。
预防与控制1. 做好个人卫生,包括勤洗手、佩戴口罩、避免触摸眼、口、鼻等。
2. 避免人群拥堵的场所,保持社交距离。
3. 定期通风、消毒和清洁居住环境。
4.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对疑似病例进行快速诊断和隔离。
注意事项1. 不要随意使用未经医生建议的药物,包括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
2. 不要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和传言,应以官方机构发布的信息为准。
以上是肺炎诊疗指南的概要,供参考。
针对具体情况,建议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机构的意见和指导。
> 注意:本文档是根据全球卫生组织的指导意见编写的,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治疗政策可能会有所不同。
请以当地的官方指南和政策为准。
肺炎诊疗指南流感季节的到来,肺炎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诊疗肺炎,我们制定了以下肺炎诊疗指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肺炎的基本认识肺炎是指肺部组织由于感染而发生炎症的疾病。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而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法取决于导致肺炎的病原体类型。
二、肺炎的预防1. 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2. 加强室内通风:经常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流通;3.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环境,及时增添衣物;4. 科学合理饮食:均衡饮食,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营养;5. 远离烟霾:避免长时间停留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尽量避免吸烟。
三、肺炎的临床表现肺炎的症状因病原体和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气促、胸痛等。
严重的病例可能出现意识障碍、低血压等症状。
四、肺炎的诊断准确的诊断是进行有效治疗的前提。
诊断肺炎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因素。
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X光、CT扫描、痰液培养等。
五、肺炎的治疗肺炎治疗的关键是对病原体的有效控制。
一般来说,细菌性肺炎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而病毒性肺炎则需要休息、补充营养和对症治疗。
真菌性肺炎可根据真菌的种类选用相应的抗真菌药物。
六、肺炎的并发症与预后肺炎的并发症较常见的有胸膜炎、脓胸、心力衰竭等。
预后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的存在。
七、肺炎的防控策略为了有效控制肺炎的传播,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1. 集中隔离:对于确诊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尽量隔离治疗;2. 医疗机构管理: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避免交叉感染;3. 接种疫苗:根据情况接种相关疫苗,如流感疫苗等;4. 加强宣传:提醒大众关注肺炎的预防与诊疗,增强观念;5.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早期确诊的患者,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八、结语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疾病,严重程度不容忽视。
肺结核护理指南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提供肺结核患者的护理服务,以下是一份肺结核护理指南,旨在帮助医务人员提供准确、高效的护理。
一、认识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其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等。
诊断肺结核的最常用方法是胸部X光和痰菌培养。
了解肺结核的传播途径和病情发展,对于护理患者至关重要。
二、隔离和感染控制肺结核具有高度传染性,因此隔离和感染控制是护理工作的关键。
患者应佩戴口罩,并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医务人员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并对患者的床位和周围环境进行定期清洁消毒。
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肺结核患者康复的主要手段。
九个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等。
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按时服药,并监测其药物的副作用。
四、营养支持肺结核患者常常伴有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的情况。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并监测其营养状况。
必要时,可以引导患者进行营养补充。
五、心理支持肺结核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会给患者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护理人员应倾听患者的心声,提供情绪支持和鼓励,并引导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六、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肺结核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和其家属提供关于肺结核的知识,包括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正确认识等。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强调患者完成整个药物治疗过程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生活方式建议。
七、随访管理肺结核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进行定期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定期询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使用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干预和调整。
结语肺结核的护理工作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上提到的肺结核护理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参考框架,帮助他们在肺结核护理中做出准确、高效的决策,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
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改进,我们相信肺结核的控制和治疗工作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肺隔离症诊断治疗指南
【概述】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部分肺组织与正常肺组织隔离开来形成肺隔离症。
被隔离的肺组织与正常肺叶包在同一个脏层胸膜中称为叶内型肺隔离
症。
隔离的肺组织有自己独立的脏层胸膜.则称叶外型肺隔离症。
少数肺隔
离症与正常肺叶不通.大多数怖隔离症通过Kohn和(或)细支气管与正常肺
相通,但无呼吸功能,无炭末或有极少量炭末沉着。
显微镜下可见柱状纤毛上
皮,不规则的支气管样结构,囊内含有黏膜。
无论叶内型还是叶外型肺隔离症
都有异常的血管系统。
动脉供应可来自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及其分支,静脉回
流入正常肺静脉是叶内型肺隔离症最常见的类型。
叶外型可
由体动脉供血,体
静脉回流。
极少数由双重动脉供血和(或)双重静脉引流。
个别病例则无动脉
供血也无静脉引流.仅靠局部小血管供血。
约14%的肺隔离症合并有其他异
常畸形。
【临床表现】
1与支气管不相通的肺隔离症几乎全无症状,x线检查时偶可发现肺内
阴影。
2.肺隔离症一日与邻近肺叶相通,将导致感染而出现发热、胸痛、咳嗽、
咯血或血性脓痰。
患侧呼吸音低并常有啰音。
经抗生素治疗症状能暂时缓解,
30 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
但常复发。
【诊断要点】
1.x线胸片常见肺下叶后基底段有不规则三角形、多边形或椭圆形阴影,
密度均匀,边缘锐利,长轴指向内后方。
2断层片可见肿块与膈肌之间有条索状阴影。
3.MRI和cT扫描可帮助诊断。
4.血管造影可证实此条索影中有异常血管。
5.不能做上述检查的新生儿和婴儿,可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帮助诊断。
合并感染的肺隔离症,周围有炎症,肿块中有囊腔,易误诊为肺囊肿或慢性肺
化脓症。
【治疗方案及原则】
1.有症状者或虽无症状,但肺内阴影难与肺癌和肺囊肿等疾病鉴别时,
都需要手术治疗。
2.多数肺隔离症是叶内型,叶内型肺隔离症可能仅累及一个肺段,但因
为炎症和肺段解剖上的困难,往往需要做肺叶切除术。
3.叶外型肺隔离症可以只做隔离肺组织切除。
4术中注意事项
(1)术前已明确诊断或已考虑到此病,手术中应提高警惕,入胸后先解
剖、结扎异常血管,可避免意外大出血。
分离粘连时,操作要轻柔,探查要仔
细、全面,切忌在分离不清的情况下盲目钳夹和切断,防止异常血管断裂后回
缩至膈下或其他部位造成大出血。
(2)隔离肺血管变异较大,供血动脉管径和数目不一,有时隔离肺与食
管、胃肠道或肝脏有瘘管交通。
术中应仔细解剖辨认和妥善处理。
(3)由主动脉发出到隔离肺的异常动脉往往缺少肌层,而具有较厚的弹力
层,血管壁脆而硬,极易退化变性,因此在结扎异常动脉时
打结过松容易滑
脱,线结过紧容易割裂血管壁引起术中和术后出血,术者应掌握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