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排尿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18.77 KB
- 文档页数:4
2020版:儿童遗尿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NE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约为5%-10%。
在5岁以下儿童中,尿床是正常现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NE的发病率逐渐降低。
在10岁以下儿童中,NE的发病率约为15%,其中男孩高于女孩。
在15岁以下青少年中,NE 的发病率约为5%。
NE不仅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其心理和社交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NE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NE是一种常见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5%-10%,男孩高于女孩。
NE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
三、诊断NE的诊断应该基于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
病史采集应包括尿床的频率、持续时间、时间规律、尿床发生前是否有尿意和尿失禁的情况、白天是否有尿失禁等。
体格检查应包括神经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的检查。
相关检查包括尿常规、尿培养、尿路超声、尿流率、膀胱造影、尿道压力测定、神经系统检查等。
NE的诊断应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尿失禁,如尿道狭窄、膀胱肿瘤、脊髓损伤等。
同时,还应注意与白天尿失禁、尿频、尿急等区分。
推荐:NE的诊断需要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
应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尿失禁,注意与其他症状区分。
四、治疗NE的治疗应根据病因及病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NE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行为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建立尿床日记、遵守排尿规律、限制饮水、吸收性内裤、尿床警报器、尿床训练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抽搐药、抗抑郁药、抗利尿激素等。
物理治疗包括电刺激、针灸、按摩等。
NE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推荐:NE的治疗应个体化选择,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行为治疗是首选,需长期坚持,注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NE(夜间遗尿)的发生率因定义不同而不统一。
根据ICCS的定义,2005年我国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岁儿童中尿床的发生率为11.8%,5~18岁儿童总体发生率为4.07%。
儿童膀胱直肠功能障碍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排尿和排便异常是儿童就医的常见问题。
儿童泌尿门诊约40%的患儿有排尿功能异常,其中25%~30%患者同时存在便秘。
儿童膀胱直肠功能障碍(BBD)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部分患者伴发反复尿路感染和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可导致肾脏损害。
然而临床上对儿童BBD 的诊疗缺乏统一标准,影响了诊断治疗效果。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小儿尿动力和盆底学组组织我国该领域的专家,参考国际儿童尿控协会(ICCS)、国际尿控协会(ICS)和美国儿科学会(AAP)等制定的BBD 诊疗指南和国内外相关文献,共同讨论制定了这一共识,为规范化BB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定义儿童同时存在下尿路症状(LUTS)和排便功能障碍,且排除泌尿系解剖及神经系统等器质性因素时,推荐使用ICCS定义的标准化术语即儿童“膀胱直肠功能障碍(BBD)”。
儿童BBD常见,与VUR和尿路感染(UTI)密切相关。
病因及发病机制BBD的病因复杂,与肌肉、神经、内分泌等相关,也与行为、生活饮食习惯及精神心理等因素有关。
排尿排便功能发育延迟尿不湿的过度依赖使用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复发性尿路感染饮食结构单一和饮水习惯不够科学排尿排便的不良习惯“肠脑轴”理论及肠道微生态失衡精神心理因素及其他BBD预防和治疗的基本要求是避免或克服其危险因素。
建议婴儿在1岁前开始“把尿把便训练”,逐渐过渡到可以自己如厕和自主定时排尿排便;避免“尿不湿依赖综合征”的发生。
当存在复发性尿路感染(RUTI)或经常便秘时,要注意是否存在下尿路功能障碍(LUTD),反之亦然。
诊断1.诊断原则:BBD的诊断主要依据患儿同时存在排尿和排便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并排除神经器质性因素。
需注意结合患儿有无全身系统疾病及精神心理行为异常等共病的存在。
2.BBD的诊断方法:(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病史采集注意排尿和排便异常的症状发生时间和特征。
常见症状有尿频、尿急、尿失禁、遗尿、排尿困难、便秘、腹泻、大便失禁、遗粪等。
儿童少尿的标准儿童少尿是指儿童排尿频率明显减少,尿量明显减少,甚至出现尿潴留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儿童每天排尿次数在4-7次左右,尿量在500-1000毫升之间,但是当儿童出现排尿频率减少、尿量明显减少的情况时,就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了。
儿童少尿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尿频减少,正常情况下,儿童每天排尿次数在4-7次左右,如果儿童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比如一天只排尿1-2次,就属于少尿的范畴了。
2. 尿量减少,正常情况下,儿童每次排尿的尿量在100-200毫升左右,如果儿童出现排尿时尿量明显减少,比如一次只排尿20-30毫升,也属于少尿的表现。
3. 尿潴留,当儿童出现排尿困难、尿急但无法排尿、尿液排出缓慢等情况时,可能是尿潴留的表现,也是少尿的一种表现形式。
儿童少尿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
生理性的少尿可能是由于孩子饮水量减少、天气炎热、运动量减少等因素导致的暂时性少尿,而病理性的少尿可能是由于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异常、尿路梗阻等疾病引起的。
因此,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少尿的情况,家长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了解具体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对于儿童少尿的处理,首先要保证孩子的饮水量,让孩子多喝水,增加排尿次数和尿量;其次要保持尿液通畅,避免尿路梗阻的发生;同时还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最后,如果孩子出现少尿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
总之,儿童少尿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问题,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排尿情况,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排尿频率减少、尿量减少、尿潴留等情况,应该及时就医,了解具体原因并进行治疗。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远离泌尿系统的问题。
儿童残余尿量儿童残余尿量是指小孩排空膀胱后,仍然存在于膀胱内的尿液量。
正常情况下,儿童排尿后应该是完全排空膀胱的,但有些儿童会存在残余尿量。
这种情况可能与儿童的膀胱功能有关,也可能是由于一些疾病或问题引起的。
本文将详细讨论儿童残余尿量的原因、检测方法以及可能的治疗措施。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儿童残余尿量的原因。
有几个常见的原因可能会导致儿童存在残余尿量。
首先,儿童的膀胱可能还不够发育完全,导致儿童无法完全清空膀胱。
其次,尿道梗阻或尿道畸形可能会导致尿流不畅,从而残留尿液。
此外,儿童可能还会出现神经控制膀胱的问题,如神经源性膀胱,这也会导致残余尿液。
那么,如何检测儿童的残余尿量呢?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超声波检查测量残余尿量。
在这种检查中,医生会使用超声波探头放置在膀胱区域,通过超声波的反射来测量尿液的残留量。
这是一种安全、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对儿童来说比较容易接受。
另外,尿液分析、尿流率和尿流速度的测量也可以协助判断是否存在残余尿液。
一旦确定了儿童存在残余尿量,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膀胱发育不完全的儿童,可能需要进行一些针对膀胱肌肉的锻炼和训练,以帮助儿童更好地控制尿液的排泄。
此外,如果发现有尿道梗阻或尿道畸形的问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的儿童,可能需要采取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来修复神经功能。
除了治疗措施,家长们还可以采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方法来帮助减少儿童的残余尿量。
首先,建立一个规律的排尿训练计划,给儿童创造一个有利于排尿的环境。
其次,确保儿童充足饮水,并避免过度饮水。
正常的饮水量有助于刺激排尿,并减少残余尿量的情况。
另外,养成固定的排尿习惯,避免憋尿,也是帮助儿童更好地排尿的重要因素。
总结起来,儿童残余尿量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可能与儿童的膀胱功能、尿道问题或神经源性膀胱有关。
为了确诊儿童的残余尿量,超声波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锻炼、手术或药物治疗来减少残余尿量。
尿动力学检查在儿童排尿障碍中的应用
刘会范
【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
【年(卷),期】2003(009)005
【摘要】@@ 近年来,膀胱尿道测压正逐渐应用于小儿,以了解小儿的下尿路功能,为某些疾病如小儿尿失禁,可疑的膀胱出口梗阻和神经源性膀胱,伴有输尿管返流的上尿路积水,慢性和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出新方法,同时可以评估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1].我们对2002年3月~2002年12月32例排尿功能障碍的儿童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诊断依据,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刘会范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45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老年脑血管病病人伴排尿障碍的尿动力学检查 [J], 任竹英;刘红耀;王东文;吕彦敏;张美英
2.前列腺增生术后排尿障碍尿动力学检查 [J], 赵留存;虎威;范郁会;周克斌;扬勇
3.儿童尿动力学检查 [J], 文建国;杨黎
4.尿动力学检查在隐性骶裂并发排尿障碍29例中的应用及价值分析 [J], 杨百强;
张晨辉;王文学
5.前列腺术后排尿障碍尿动力学检查 [J], 赵留存;虎威;范郁会;周克斌;杨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用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精品文档(一)营养失调:高于机体需要量【定义】个体处于营养物质的摄入量超过代谢需要量,有超重的危险的状态。
【诊断依据】主要依据:1.形体改变(超重或肥胖)2.按身高与体重之比值计算,超过正常平均值的10%~20%3.不正常的饮食型态,进食需求的食物量大,不良的饮食惯次要依据:1.把进食当作应对机制,如在社交场合下、焦虑存在时等2.代谢紊乱3.活动量少【预期目标】1、病人能认识到体重过重的危险,叙述减轻体重的主要措施。
2、病人能描述如何选择适当的饮食,以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3、病人开始执行锻炼计划。
4、病人体重有下降趋势。
【护理措施】1、与病人/家属共同探讨病人可能会导致肥胖的原因。
2、讲解基本饮食知识,使病人认识到长期摄入量高于消耗量会导致体重增加,对健康有很大危害。
3、与医师、营养师共同制订病人在住院期间的饮食计划及减肥措施,指点病人记录在一周内每天的食谱。
4、指点病人选择食物,鼓励病人改善进食行动的技巧,如:限定地址,餐前喝水,制订容量小的餐具,不吃别人餐具中的食品,充分咀嚼,逐步吞咽等。
5、鼓励病人实施减轻体重的行动。
(二)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求量【定义】非禁食的个体处于摄取的营养物质摄取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的状况。
【诊断依据】主要依据:1.形体改动2.按身高与体重之比值计算,较正常平均值下降10%~20%或更多次要依据:1.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2.有吞咽和咀嚼的肌肉软弱无力、口腔疾患不能进食3.各种引起厌恶进食的患者4.不能消化食物和肠道吸收/代谢障碍5.缺乏饮食知识【预期目标】1、病人能描述已知的病因2、病人能叙述保持/增加体重的主要措施3、病人能叙述保持/增长体重的有利性.精品文档4、病人接受所规定的饮食5、病人体重增加________XXX【护理措施】1、监测并记录病人的进食量2、按医嘱使用能够增加病人食欲的药物3、和营养师一同商量确定病人的热量需求,制订病人饮食计划4、根据病人的病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5、鼓励适当活动以增加营养物质的代谢和作用,从而增加食欲6、避免餐前产生不愉快或痛苦的事件;提供良好的就餐环境(三)有感染的危险【定义】个体处于易受内源或外源性病原体侵犯的危险状态。
小儿尿动力学检查的特殊问题文建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尿流动力学中心小儿排尿功能障碍多见。
为了确定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功能及其协调关系,尿动力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尿流动力学检查能将排尿异常的症状用图和数字表现出来并为排尿障碍提供病理生理的解释,为临床制定正确治疗方案和客观评估治疗疾病转归提供客观依据。
1998年国际儿童排尿节制学会(International Children’s Continence Society,ICCS)制定了第一个儿童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定义和标准。
小儿尿动力学检查有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与成人相比,小儿尿动力学检查要困难的多。
但了解小儿尿动力学检查的特殊性和采取相应措施后,小儿尿动力学检查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困难,一般都能得到满意的检查结果。
下面就小儿尿动力学检查的几个特殊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学习。
1.小儿排尿功能障碍的特殊性。
主要类型有神经性、非神经性排尿功能障碍和遗尿。
临床常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不全(fractional voiding)、懒惰性膀胱综合征(1azybladder syndrome),泌尿系感染和尿失禁等。
多数排尿功能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
2.小儿尿动力学检查的特殊性。
1)膀胱压力容积测定(Cystometry,CMG):不同年龄采用不同的体位,新生儿多为仰卧位,较大儿童多为坐位。
充盈膀胱的方式:小儿膀胱测压一般用慢速膀胱测压,充盈速度分别为<10ml/min。
婴幼儿根据体重进行计算,如新生儿膀胱充盈速度为0.25 m1/kg wt。
膀胱顺应性可随膀胱充盈速度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婴幼儿容易发生焦虑和痛苦引起的腹部紧张能刺激而产生膀胱收缩的假象。
逼尿肌压力若为负压应认为是直肠收缩活动引起的‘假象’。
膀胱感觉:正常排尿愿望在小婴儿可能表现不安静,如脚趾“伸屈活动”;在较大儿童第一次膀胱测压时排尿可能发生在较小膀胱容量时,因害怕不舒服,这就是为何儿童尿流动力学应至少进行两次膀胱测压。
最新:儿童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摘要儿童膀胱过度活动症(POAB )临床多见,常以尿急尿频为主要症状,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反复泌尿系感染甚至上尿路损害,严重者常产生精神心理问题。
我国POAB诊断和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规范。
该领域专家在充分借鉴全球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我国及国际指南和相关文献,共同讨论制定了本共识,以期为POAB的诊治提供指导意见。
儿童膀胱过度活动症(pediatric over active bladder, POAB )是一种常见的下尿路功能障碍症候群,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率较高,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显著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但POAB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诊断和治疗方案仍不规范[L 2, 3 L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小儿尿动力和盆底学组以及泌尿外科学组的相关专家根据国际儿童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hildren's Continence Society , ICCS ∖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 , ICS )、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 EAU )和美国泌尿外科协会(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 AUA )制定的OAB 诊疗指南,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制定本共识,为临床规范POAB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一、PoAB的定义与分型(一)定义膀胱过度活动症(OAB )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种复杂的症候群。
1996年以前以尿急为主的下尿路症候群被定义为不稳定膀胱(无明确病因)和逼尿肌反射亢进(神经系统疾病),认为与储尿期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收缩有关。
1997年首次出现OAB这一概念[2 ],此后OAB的定义被数次修改。
2010年以前,ICS曾将OAB定义为在膀胱充盈期患者不能主观抑制的逼尿肌自发或诱发收缩,引起膀胱内压升高(超过15 cmH2O , 1 cmH20=0.098 kPa I 3,4 ]o2010年国际泌尿妇科协会(International Urogynecological Association z IUGA )和ICS 把OAB 定义修改为〃尿急,通常伴有尿频和夜尿增多,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无泌尿系感染和明确器质性病变〃[5 ]o 2016年ICCS采用了上述定义,将POAB定义为以尿急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症候群,常伴尿频、夜间多尿、遗尿等,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图1),且排除尿路感染或明确病理因素[3 ]0(二)分型从广义来看,只要存在OAB定义所述的尿急症候群的儿童均可诊断为POAB o根据是否存在明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特发性OAB和继发性OAB o 上述2016年ICCS定义的OAB类型即为原发性/特发性OAB( IOAB I 6, 7 ];而有明确病因的OAB称为继发性OAB。
加味缩泉饮治疗小儿功能性排尿障碍39例资料与方法39例小儿功能性排尿障碍中,遗尿症25例,不稳定膀胱症8例,神经性尿频6例。
其中男28例,女11例,年龄4~13岁,病程10天~9年。
所有患儿均符合使用儿科学诊断标准,并进行必要的相关检查和鉴别诊断。
排除器质性排尿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尿崩症、糖尿病等疾病。
遗尿症患儿夜间或午睡时遗尿;不稳定膀胱症主要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白天尿失禁和夜间遗尿;神经性尿频患儿虽有频繁尿意,但不伴尿失禁和夜间遗尿症。
治疗方法:加味缩泉饮药物组成包括益智仁、菟丝子、桑螵蛸、山药、乌药、五味子、麻黄、菖蒲,气虚加党参、黄芪。
纳差加鸡内金,山楂。
病程长加煅龙。
剂量每味药用3~10g,常规煎服,1剂/日,分3~4次服用,10天1疗程。
并嘱患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睡前少饮水,对年长儿及病程长者给予心理安慰,消除悲观情绪。
疗效判断标准。
①遗尿症:治疗1个疗程,症状消失,停药后3个月未发生夜间遗尿为治愈;治疗超过1个疗程,症状改善,遗尿次数每周<2次为好转;症状无改善或遗尿次数减少不明显为无效。
②不稳定膀胱症:治疗1个疗程,症状消失,停药后3个月无尿频,尿急,白天尿失禁和夜间遗尿为治愈;症状改善,未再发生白天尿失禁,遗尿次数少于每周2次为好转;症状无改善为无效。
神经性尿频:治疗1个疗程症状消失,3个月未再发生尿频,尿急等为治愈;症状改善,小便次数明显减少为好转;症状无改善,小便次数不减为无效。
结果39例患儿中,遗尿症治愈15例,好转7例,无效3例,服药5~20剂,平均12剂。
不稳定膀胱症治愈5例,好转3例,服药3~15剂。
神经性尿频全部治愈,服药2~10剂。
讨论中医认为本病为小儿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膀胱失约,不能约束水液,故见小便频数或遗尿。
治宜温肾去寒,缩尿止遗。
方用缩泉丸加味,方中益智仁、菟丝子、桑螵蛸温肾纳气,暖脾摄津,固涩缩尿。
乌药温散下焦虚寒,以助膀胱气化,固涩小便。
小儿尿动力学检查的特殊问题
文建国;刘奎;邢璐;李真珍
【期刊名称】《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7(22)4
【摘要】小儿排尿功能障碍多见。
尿动力学检查是确定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及其协调关系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注意小儿尿动力学检查的特殊性和采取相应措施后,小儿尿动力学检查也能取得满意检查结果。
小儿尿动力学检查前准备、检查过程、结果分析等方面均有特殊性。
这些特殊性与小儿膀胱处于逐渐发育完善过程,许多尿动力学参数的大小与尿龄大小有关。
儿童排尿功能障碍分类除了采用国际尿控协会的分类外,常采用病因分类。
【总页数】5页(P310-314)
【关键词】尿动力学;儿童;排尿障碍
【作者】文建国;刘奎;邢璐;李真珍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和尿流动力学中心;河南省直机关第一门诊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9.1
【相关文献】
1.小儿尿动力学检查诊断排尿功能障碍的护理 [J], 韩小丽
2.小儿尿流动力学检查的护理配合体会 [J], 王月媛
3.结构式心理护理在小儿尿动力学检查中的应用 [J], 王维杰;张静
4.小儿尿流动力学检查的护理配合体会 [J], 王月媛
5.结构式心理护理在小儿尿动力学检查中的应用 [J], 王维杰;张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排尿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一.儿童排尿功能障碍的定义儿童排尿功能障碍多见,主要类型有神经性、非神经性排尿功能障碍和遗尿。
临床常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不全(fractional voiding)、懒惰性膀胱综合征(lazy bladder syndrome),泌尿系感染和尿失禁等。
尿流动力学检查能帮助揭示排尿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变化。
二.正常儿童排尿过程(一) 排尿控制的发育过程婴儿控制排尿的神经通路尚为完全发育成熟。
婴儿的排尿曾被认为是自发性的脊髓反射引起的。
随着生长发育排尿控制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
第一次有意识的自主排尿通常发生在1至2岁时。
只有膀胱容量的增加、自主控制尿道外括约肌和凭意志控制的排尿反射建立后才有可能膀胱功能控制。
排尿控制发育成熟后将具有自主抑制和激发逼尿肌收缩的能力。
三岁的儿童通常能够控制尿道外括约肌。
四岁儿童多能象成人一样控制排尿和保持白天和夜间均无尿失禁。
膀胱控制的发育延迟可引起原发性遗尿、逼尿肌不稳定、功能性排尿异常和尿路感染。
(二)排尿方式有明显的证据显示出生后的早期已经存在明显的与膀胱控制有关的突触联系和神经通路。
睡眠新生儿脑电图记录显示膀胱的充盈可引起明显的大脑皮质放电增加。
这些观察结果向传统认为婴儿靠简单的脊髓反射排空膀胱的概念提出了质疑。
(三) 排尿频率妊娠后期胎儿每天排尿约30次。
出生后一年内排尿次数下降为每天20次或每小时一次,排尿次数变异较大。
以后两年排尿次数下降为每天11次,但每次平均尿量增加4倍。
12岁儿童每天排尿4-6次。
(四)膀胱容量膀胱容量随儿童的年龄增加而增加。
用年龄估算膀胱最大容量的方法很多而且变异较大。
Dickson 建议计算膀胱容量的公式应为[25×年龄(岁)] ml。
(五)排尿后残余尿排尿后残余尿(Post-void residual urine,PVR)反映排尿期膀胱和尿道出口相互作用的结果。
持续PVR增加一般提示膀胱出口阻力增加或膀胱收缩力减弱或二者同时存在。
正常婴儿的膀胱几乎可以完全排空。
正常儿童PVR 一般小于10 ml, 且与年龄、性别和膀胱容量无关。
(六) 排尿期的正常压力儿童排尿的正常压力尚未被定义。
三.儿童排尿功能障碍的分类排尿功能障碍包括膀胱储尿或排空障碍或二者均存在。
储尿障碍可能由膀胱充盈期存在反射亢进或膀胱出口阻力降低引起。
排空障碍可能因膀胱收缩力降低或出口阻力增加所至,或二者均存在。
(一)尿流动力学分类尿流动力学分类主要依靠膀胱充盈期和排尿期逼尿肌及尿道的功能而定。
逼尿肌的功能可以是正常、反射亢进、反射低下或无反射。
1.膀胱充盈期膀胱功能分类(1)正常逼尿肌功能:指膀胱充盈期随着膀胱的充盈无明显的压力升高,即使在激发的情况下也无非自主性收缩。
(2)逼尿肌功能过度活跃:指在膀胱充盈期逼尿肌意外收缩,收缩可能是自动的或者是受刺激引起的,患者不能完全加以抑制。
不稳定逼尿肌收缩(detrusor instability, DI)指在膀胱充盈期,逼尿肌出现自动的或者由刺激引发的收缩。
逼尿肌反射亢进(Detrusor hyperreflexia)是指由于神经控制机制紊乱造成的逼尿肌过度活跃。
只有当有客观证据表明存在相关神经功能紊乱时,才能使用逼尿肌反射亢进。
(3)逼尿肌反射低下:指充盈期看不到任何逼尿肌反应和常发生过度充盈膀胱。
多发生于梗阻后过度扩张的膀胱.2. 膀胱充盈期尿道功能分类在充盈期尿道的功能可表现为正常或闭合不全。
尿道功能正常:指在充盈期间维持一个正性尿道闭合压,在排尿时,正常的闭合压力下降,使尿液流出。
尿道闭合机制不全:指在无逼尿肌收缩情况下出现漏尿现象。
3. 排尿期膀胱功能分类排尿过程中,逼尿肌可表现为正常、无反射和反射活动性降低。
(1)正常逼尿肌收缩。
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正常的逼尿肌收缩会使膀胱彻底排空。
4岁以上的小儿可以自主控制逼尿肌的排尿收缩。
(2)逼尿肌无反射(detrusor areflexia):指在尿动力学检查过程中不能观察到逼尿肌的收缩。
(3)逼尿肌低活动性:指逼尿肌的收缩强度或者收缩时间不够,而使膀胱不能在正常的时间内排空。
4.排尿期尿道功能分类排尿过程中的尿道功能可能为正常或梗阻,梗阻由尿道括约肌活动亢进性和机械性梗阻所至。
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同步收缩称为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etrusor-sphincter dyssynergia, DSD)。
(二)国际尿控协会的分类国际尿控协会对尿流动力学的分类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分类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 膀胱充盈期逼尿肌的活动①正常或稳定;②过度活跃包括不稳定和反射亢进。
膀胱感觉①正常;②增加或高敏感性;③降低或低敏感性;④缺如。
膀胱容量①正常;②增加;③减少。
膀胱顺应性①正常;②增加;③降低。
尿道功能①正常;②低下(incompetent)2. 膀胱排尿期逼尿肌的活动①正常或稳定;②低活跃;③无收缩性(acontractile)尿道功能①正常;②梗阻包括功能性(overactive)和机械性(mechanical)与尿流动力学相似,逼尿肌过度活跃提示存在逼尿肌非自主性收缩,如果神经性病变存在则称其逼尿肌反射亢进,否则称逼尿肌不稳定。
(三)病因分类1. 与神经或精神控制相关的排尿功能障碍: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异常(developmental disturbance)有尿急综合征,排尿功能紊乱,智力退化和精神运动发育延迟,类ADD综合征获得性紊乱有大脑性痉挛(新生儿窒息),中枢神经系统的进行性变性疾病伴中枢性痉挛,多发性硬化征,脊神经根炎,横断性脊髓炎,脊髓损伤,脊索感染,脊索肿瘤,脊索血管异常,医源性盆神经丛损伤等2. 平滑肌和横纹肌功能异常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先天性异常包括Duchenne肌肉萎缩、脊柱肌肉萎缩和神经发育不全获得性异常慢性膀胱扩张,扩张过度损伤,逼尿肌和膀胱壁的纤维化3. 结构性异常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先天性异常膀胱外翻、尿道上裂、尿道下裂、尾部退化(caudal regression sequence)、输尿管囊肿和其他膀胱异常如膀胱三角和膀胱颈、后尿道瓣膜和其他尿道异常、腹肌发育缺陷综合征、外胚层发育异常、胶原异常获得性异常损伤或医源性损伤4. 其他异常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如笑引起的尿失禁(giggle incontinence);HINMAN 综合征;OCHOA综合征。
(四) 遗尿(Nocturnal enuresis,NE)遗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尿失禁,被定义为5岁以上儿童正常排尿发生于不合适的或社会不能接受时间和地点。
最常见的类型是单一症状的夜间遗尿(MNE)即除了夜间尿床外白天无排尿异常。
原发性遗尿指患儿从小连续尿床至今,连续无尿床时间未超过6个月。
继发性遗尿指连续无尿床时间曾超过6个月。
遗尿的病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
最常用的解释是排尿控制中枢的发育延迟,因为许多遗尿儿童随着年龄增加而痊愈。
最近的研究显示遗尿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这些包括行为、遗传、发育、神经、心理和器质性因素等。
四.儿童排尿功能障碍的诊断(一) 病史和体检儿童下尿路功能障碍的诊断应包括详细的病史、排尿次数/尿量表和体检。
对尿失禁和漏尿者应给予客观和定量评估。
在病史中较为重要的是排尿史,包括排尿的方式、膀胱感觉、有无尿失禁等。
采集病史重点询问神经和先天性异常、以前泌尿系感染和相关手术信息。
其他包括肠道功能、月经和性功能。
特殊问题应集中在与尿液储存和排空方面。
药物治疗已知的和可能出现的对下尿路的影响。
记录排尿日记十分重要。
尿失禁要给予定量评估。
体格检查尿液分析。
这些检查常能提示排尿功能障碍的病因和分类。
辅助检查包括影像(B超、X线、CT和MRI等)和尿流动力学检查。
(二)下尿路动力学检查下尿路动力学检查:有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尿道压力曲线分布测定、尿流率测定和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检查,其他检查包括膀胱B超和排尿尿道造影等。
五.儿童排尿功能障碍的治疗(一)治疗原则1治疗原发病。
2对症治疗。
3预防上尿路损害和处理尿路并发症(二)治疗方法1.排尿训练:包括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和盆底肌训练等:如隐匿性神经源性膀胱无上尿路损害者主要靠膀胱再训练恢复膀胱功能。
懒惰性膀胱的治疗包括病人教育及增加排尿次数的定期排尿训练。
2.手法(Crede手法等)或腹部用力排尿:如懒惰性膀胱对慢性膀胱扩张逼尿肌失代偿后常靠腹部用力排尿。
3.留置导尿或耻骨上膀胱造漏:此法并发症多不宜长期使用。
盆腔手术最多见的并发症是损伤盆神经引起尿潴留,需要留置导尿管治疗。
4.间歇性自身清洁导尿:为有效的尿液引流方法,可长期使用。
5.抗生素的应用。
6.影响膀胱尿道功能的药物治疗。
包括M受体桔抗剂(如普鲁本辛、尿多灵、得妥(detrusitol)等)用于抑制膀胱收缩,改善储尿;α受体阻滞剂(如酚节明、特拉唑嗪等)用于降低膀胱颈及后尿道阻力促进排空膀胱;骨骼肌松弛剂如氯苯氨丁胺(beclofen)、安定、肉毒毒素等,用于降低尿道外括约肌张力。
泌尿灵、丙咪嗪和消炎痛等也可用于松弛平滑肌的药物。
7.手术治疗:包括膀脱颈切开、尿道外括约肌切开、阴部神经切断、人工尿道括约肌、尿流改道和膀胱颈重建、悬吊及尿道支架等。
如严重的神经性膀胱尿失禁可控性阑尾膀胱造漏等。
8.电刺激治疗:包括逼尿肌电刺激、盆底肌电刺激和骶神经根电刺激等。
电刺激疗法儿童应用较少。
(三)遗尿的治疗1.警铃治疗:有报道应用排尿警铃治疗小儿遗尿成功率为30%~90%不等。
膀胱容量大于正常值、尿流率正常和排尿后无残余尿者现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复发率高。
2.膀胱训练:膀胱控制训练包括多引水增加排尿间隔时间目的是为了增加膀胱容量。
3.DDAVP治疗遗尿:精氨酸加压素(desmopressin)主要应用于抗利尿激素缺乏的遗尿患儿。
4.抗胆碱能药物治疗:遗尿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逼尿肌不稳定。
5.增加觉醒能力的治疗:丙咪嗪(imipramine)又称氯脂醒可使40%~50% 的遗尿患儿停止尿床。
6.针灸对遗尿也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