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4-2-1 排尿障碍的评定
- 格式:pdf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16
排尿障碍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及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3、评估患者排尿障碍的原因及分型,是尿失禁或尿潴留。
尿失禁是真性尿失禁、假性尿失禁还是压力性失禁,尿潴留原因是机械性梗阻还是动力性梗阻引起。
4、了解 B 超情况及尿动力学梗阻引起。
二、护理措施1、尿失禁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护士应给予开导和提供必要的帮助,消除其羞涩、自卑与焦虑的心理,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皮肤护理:床上铺橡胶单和中单,也可使用尿垫或一次性纸尿裤,经常用温水清洗会阴部皮肤,勤换衣裤、尿垫、床单;根据皮肤情况,定时按摩受压部位, 防止压疮发生。
(3)外部引流:女患者可用女式尿壶紧贴外阴接取尿液;男患者可置尿壶于外阴合适部位接取尿液或利用带胶管的阴茎套接尿,但此法不宜长时间使用, 每天须定时取下阴茎套和尿壶,清洗会阴部和阴茎,并将局部暴露于空气中,评估局部有无发红、水肿或破损。
(4)重建正常的排尿功能:①如病情允许,鼓励患者每日白天摄入 2000-3000毫升液体,但入睡前应限制饮水,减少夜间尿量,以免影响患者休息。
②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膀胱冲洗、训练的目的、方法,所需的时间、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安排排尿时间,观察排尿反应。
定时使用便器,使用时用手按压膀胱,协助排尿, 注意用力要适度。
③指导患者进行骨盆底部肌肉的锻炼,以增强控制排尿的能力。
④对长期尿失禁的患者,可行留置导尿术,避免尿液浸渍皮肤,发生皮肤破溃。
但要注意应定时夹闭和排放尿液,锻炼膀胱壁肌肉张力,重建膀胱储存尿液的功能。
2、尿潴留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安慰患者,消除其焦虑和紧张情绪。
(2)提供适宜的排尿环境:根据病情协助卧床患者取适当体位,尽可能使患者以习惯姿势排尿,如卧床患者略抬高上身或坐起等。
(3)调整体位与姿势:根据病情协助卧床患者取适当体位,尽可能使患者以习惯姿势排尿,如扶卧床患者略抬高上身或坐起等。
医院排尿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常规排尿功能障碍是康复医学中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原因多为外伤。
药物、认知障碍、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等所引起的排尿功能减弱或丧失,最终表现为尿失禁或尿潴留,最常见于脊髓损伤。
一、障碍分类1.失禁型排尿障碍(1)由膀胱引起(2)由流出道引起2.潴留型排尿障碍(1)由膀胱引起(2)由流出道引起二、护理评估1.病史评估2.药物使用史评估3.排尿形态评估4.体格检查评估5.化验、检查结果评估6.尿流动力学评估三、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措施(1)向患者讲解排尿障碍的有关知识,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主动配合。
(2)鼓励患者起床活动,避免长期卧床。
及时排除膀胱结石、尿路感染等问题。
做好饮水管理,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
(3)促使患者进行膀胱训练,恢复自行排尿,尽量达到不使用导尿管。
首选体位疗法、物理疗法或诱导排尿法促使患者自行排尿。
2.专科康复护理措施(1)潴留型排尿障碍增加膀胱排空功能的护理措施1)Valsava屏气法:患者取坐位,腹部放松,身体前倾,屏气增加腹压并向下传到膀胱和骨盆底部,同时双手抱住膝部或大腿,防止腹部膨出而使腹压下降。
适用于逼尿肌收缩无力,低压性膀胱。
2)Crede手压法:双手拇指置髂嵴部,其余手指在耻骨上用力向下挤压下腹部,也可凹握拳挤压,将膀胱内尿液压出。
适用于逼尿肌收缩无力,低压性膀胱。
此法与Valsava法不合并使用。
3)发现或诱发“触发点”:叩击下腹部的膀胱区,找到一个敏感的刺激点,在导尿前20分钟叩击10~20分钟,频率50~100次/分,次数100~500次,叩击时宜轻而快,避免重扣,以免引起膀胱尿道功能失调。
此种方法训练到能够形成原始反射,周期性排尿。
4)激发技术:摩擦大腿内侧,以手指扩张肛门等。
(2)失禁型排尿障碍1)尿意习惯训练:规定患者每天的排尿时间,帮助患者建立排尿习惯。
2)膀胱括约肌控制力训练:常用盆底肌训练法,指导患者收缩耻骨、尾骨周围的肌肉,每次持续10秒,重复10次,每日5~10次,可减少漏尿的发生。
排尿障碍的护理措施1. 引言排尿障碍是指由于身体或生理原因导致排尿功能异常或受限的症状。
这种症状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
对于患有排尿障碍的患者,提供恰当的护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排尿障碍的护理措施,以便护理人员能够提供有效的护理支持。
2. 调整饮水和排尿时间对于一些患有排尿障碍的患者,饮水和排尿时间的调整可以帮助改善症状。
以下是一些建议:•饮水:增加饮水量可以刺激尿液的产生和排出。
然而,患者应注意避免过多的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因为它们可能会刺激膀胱并导致更频繁的排尿。
•排尿时间表:根据患者的排尿习惯,制定一个定期的排尿时间表。
例如,每隔2-3小时就提醒患者去排尿一次,即使他们没有尿意。
3. 提供合适的排尿环境和设备对于一些患有排尿障碍的患者,提供一个适当的排尿环境和设备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卫生间访问性:确保患者能够容易到达卫生间,并降低进入卫生间的障碍,如步行辅助装置、扶手等。
•倒尿器或尿壶:为那些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倒尿器或尿壶,以便他们能够在床上或轮椅上排尿。
•女性尿漏用品:为女性患者提供适当的尿漏用品,如护垫或尿布,以防止尿液泄漏。
4. 鼓励运动和盆底肌肉锻炼运动和盆底肌肉锻炼对于改善排尿功能和预防尿失禁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有氧运动: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跳舞等。
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全身肌肉的控制能力,包括盆底肌肉。
•盆底肌肉锻炼:教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如Kegel运动。
这些锻炼可帮助加强膀胱控制和尿道肌肉。
5. 发挥药物治疗的作用对于一些患有排尿障碍的患者,药物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药物治疗的常见护理措施:•口服药物:按照医嘱给患者正确的剂量和时间服用药物。
一些药物,如抗利尿药,可以帮助减少排尿频率和尿失禁症状。
•药物管理:确保对于需要全部依赖他人的患者,药物按时准确地给予。
定期检查患者的用药情况和观察反应。
6. 提供情绪支持和教育对于患有排尿障碍的患者,提供情绪支持和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五、考核方式与要求1.考试方式和时间《康复评定技术》为专业课,考试成绩由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权重占80%,平时考核权重占20%,两者相加满分100分,达到或超过60分为及格。
不足60分者为考试不及格,如期末一次考试不及格者,可允许参加一次补充考试,补考成绩及格者,本门课程最终成绩一律记为60分,补考成绩仍不足60分者,以补考的实际成绩记入该课程的最终考试成绩。
2.期末考试本课程期末考试参加由学院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方式采用笔试考试方式进行,课程命题根据本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要求。
着重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和解决外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命题既要有一定覆盖范围,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适当突出本课程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另外,考试命题不应超出本标准考核知识点的范围,不应有偏题或怪题。
最后按80%权重计入外科护理学考试总成绩。
3.平时考核本课程平时考核由课内实验,上课考勤,听课秩序及课堂提问等内容组成,满分100分,其中实验考核权重占本部分的50%,即50分;上课考勤占本部分30%,即30分;听课秩序及课堂提问占本部分20%,即20分。
其中上课考勤项中每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该项分数扣完为止。
最后以三项考核之和计算总分,按20%权重计入外科护理学考试总成绩。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其它拓展资源1.教材:《康复评定技术》,王玉龙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七、说明本次教材大纲制订主要根据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依据《康复评定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使学生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康复医学评定技术对患者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为临床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从而为学生学习后继康复治疗学课程和临床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排尿障碍评定一、概述1、排尿的生理在正常的情况下,膀胱逼尿肌在副交感神经的影响下处于轻度收缩状态,膀胱内压保持在10cmH2O以下。
当膀胱内尿液增加时,膀胱内压也增高,但是由于膀胱壁的适应能力,因此内压无明显升高,保持在15cmH2O以下。
当膀胱尿液增加至350-550ml,膀胱内压力超过15cmH2O,刺激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盆神经传导至骶髓的初级排尿反射中枢,同时将冲动上传至大脑的高级排尿中枢,从而产生尿意。
当条件允许,则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内括约肌松弛,则尿液排出,反之,大脑便抑制骶髓的初级排尿中枢直到有合适的机会抑制才会被解除。
此外,腹肌和膈肌收缩,使腹压增高也促进膀胱内尿液的排空。
排尿的生理2、神经源性膀胱时调节和控制排尿生理活动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病变或受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内尿液排空。
3、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可根据尿流动力学的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分类(1)根据尿流动力学的检查结果分类:①逼尿肌过度活跃性膀胱(痉挛性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协调性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失调性膀胱;痉挛性膀胱②逼尿肌活动不足性膀胱(弛缓性膀胱)弛缓性膀胱逼尿肌过度活跃性的神经源膀胱又称为痉挛膀胱,多见于病变部位在脊髓的初级排尿中枢(S2~S4)以上的中枢神经损伤。
痉挛型膀胱病人的膀胱逼尿肌出现不自主收缩、膀胱内压力增高、膀胱容量减少、膀胱顺应性降低等,表现为尿失禁。
当合并有括约肌不协调时,逼尿肌收缩同时括约肌并不不松弛,从而导致膀胱压力会更高,有发生尿液反流的危险。
表现为尿失禁、残余尿量增多。
逼尿肌活动不足性的神经源膀胱又称为弛缓性膀胱,弛缓性膀胱病人的膀胱逼尿肌收缩乏力、残余尿量增多、膀胱顺应性增加,表现为尿潴留、残余尿量增多。
(2)根据临床表现分类:可将神经源膀胱分为尿失禁、尿潴留。
尿失禁是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地由尿道流出;尿潴留是指膀胱充满尿液但是不能自主排出。
4、排尿障碍评定的目的1)确定排尿障碍的原因;2)确定排尿障碍的类型; 3)了解排尿障碍对患者的影响及并发症; 4)选择合适的膀胱管理方法,制订科学的康复护理计划。
医院患者排尿的评估与护理技术一、对尿液的评估(一)正常尿液的评估正常情况下,排尿受意识支配,无痛,无障碍,可自主随意进行。
成人白天排尿3~5次,夜间0~1次,每次尿量约200~400πd,一昼夜尿量约1000~2000m1o饮水量、气候、个人习惯、运动及肾外排泄(如出汗)等因素均可影响尿量。
正常尿液呈淡黄色,澄清,透明,比重为1015~1.025,PH值为5-7,呈弱酸性。
正常尿液的气味来自尿内的挥发性酸,静置一段时间后因尿素分解而产生氨,故有氨味。
(二)异常尿液的评估1.次数和量尿的次数和量都可发生改变。
(1)尿频:排尿次数增多。
(2)多尿: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1,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病人。
(3)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Om1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1,见于心肾疾病、休克病人等。
(4)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πι1,见于严重心肾疾病、休克病人等。
2.颜色肉眼血尿呈红色或棕色,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或浓红茶色,胆红素尿呈黄褐色,脓尿呈白色混浊状,乳糜尿呈乳白色。
3.透明度尿中有脓细胞、红细胞以及大量上皮细胞、粘液、管型等,可出现尿液混浊。
4.气味新鲜尿即有氨臭味,提示泌尿道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因尿中有丙酮,会有烂苹果样气味。
5.膀胱刺激征表现为每次尿量少,伴有尿频、尿急、尿痛。
二、泌尿系统排泄功能异常病人的护理(一)尿失禁病人的护理尿失禁是指尿道括约肌不能控制膀胱排尿,分为完全性尿失禁、部分性尿失禁和压力性尿失禁。
完全性尿失禁是指膀胱完全不能贮存尿液,几乎持续滴尿,使膀胱完全排空。
部分性尿失禁是指膀胱不能完全排空,当尿液不断积聚时,膀胱受到一定压力即排出尿液;当膀胱压力减轻时,排尿即停止,而膀胱仍呈胀满状态,故又称为相对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是指当咳嗽、喷嚏、大笑时,腹肌收缩,腹压升高,出现不自觉地排尿。
护理内容包括:1心理护理病人由于心理压力大,常感到自卑和忧郁,期望得到理解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