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城市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84.00 KB
- 文档页数:6
资料正文内容下拉开始>>第二讲城市化课时冲关二十(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河北五校联考)下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2007~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
此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C.旧城区的改造D.逆城市化的进行2.据图可知( )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B.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C.2020年世界城市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D.未来人口增长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解析:1.B 2.D [第1题,2007~2050年预计世界城市人口增加比世界人口增加多6亿,主要是城市化导致的。
故B正确。
第2题,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以欠发达区域(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为主;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城市化水平缓慢上升;2020年欠发达区域城市人口预计将超过其农村人口。
故选D项。
](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下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可推断( )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市化速度最慢B.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期阶段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4.城市化可能会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多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C.土地的质量改善D.城市热岛现象出现解析:3.A 4.D [第3题,读图中曲线可知,北美洲城市化速度最慢;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中期加速阶段;从图中可知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现阶段城市化速度较慢;非洲地区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
第4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变差,大面积地面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渗,雨季地表径流增多;城市化过程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土壤侵蚀,土地质量下降;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易产生热岛效应。
考点二ꢀ城市化必备知识预案自诊一、城市化的进程ꢀ集聚和城市ꢀ不断扩大、ꢀ1.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动力必备知识预案自诊ꢀ,它3.标志: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时间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形曲线。
ꢀ(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Cꢀ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Aꢀ或Bꢀ(ꢀꢀ填字母ꢀꢀ)阶段。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的压力。
ꢀ2.不合理城市化的表现3.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城市化进程及其时空差异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易错辨析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发生在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典题示例(2017江苏卷,21~22)(双选)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1)该城市0~6 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A.1985—2004年增多B.1985—2004年减少C.2004—2013年增多D.2004—2013年减少(2)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C.郊区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思路分析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命题立意ꢀ本题以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为依托,考查城市内产业要素流动和城市化阶段之间的关系,需要综合图示曲线和图例信息进行计算,读图能力要求较高;利用所获信息判断城市化阶段,体现综合思维素养的具体运用。
课时23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1.陆地水体(1)类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等。
(2)陆地水体的类型、水量、分布等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自然环境对陆地水体的影响气候湿润河网密度大,水量丰富气候寒冷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冰川发育地势较低易积水形成湖泊或沼泽断陷凹地可形成较大湖泊(3)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①河流、湖泊、沼泽对周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②冰川、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
③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淡水资源。
④具有航运、发电、水产养殖、生态服务等价值。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在下图中添加箭头以表示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答案特别提醒1.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之间的特殊补给关系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之间并不总是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
在特殊情况下,如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流水位总是高于地下水位,因此总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河流源头的湖泊,水位总是高于河流水位,因此总是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和冰川融水补给的区别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主要在纬度较高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季节性积雪融水大量补给河流形成春汛。
冰川融水补给是在高海拔地区,夏季气温升高,高山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形成夏汛。
在干旱地区,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冬季多出现断流。
思考说明湖泊(水库)对河流的调蓄作用。
答案(1)湖泊对河流径流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受此作用影响,在相同情况下,湖泊上游河段水位变化大,而湖泊下游河段水位变化相对平缓。
(2)修建水库前后,受水库调蓄作用影响,水库下游河段在修建水库前水位变化大,修建水库后水位变化平缓。
1.明确三类水体补给关系(1)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2)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3)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2.理清五种河流补给类型补给类型补给季节主要影响因素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雨水补给多雨季节降雨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普遍,尤其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东北地区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水补给全年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普遍地下水补给全年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普遍3.掌握河流流量曲线图的判读(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及数值,特别是纵坐标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纵坐标反映数值特征(高低、变化幅度以及极值出现的时间)。
⾼中地理复习新⾼考第23讲《城市化及影响》讲义练习题附答案第23讲城市化及影响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1.运⽤资料,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平1-4]1.1运⽤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1.2运⽤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协调观、地理实践⼒]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化对城市的影响[⽔平1-4]2.1结合实例,说出地域⽂化的含义[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化对城市的影响[⼈地协调观、地理实践⼒][知识体系构建][主⼲知识整合]⼀、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含义标志⼈⼝空间上集聚城市⼈⼝占总⼈⼝⽐重持续上升产业活动劳动⼒从第⼀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地利⽤乡村转变为城市地区城市⽤地规模不断扩⼤2.城市化的类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图解表现⼈⼝由乡村迁往城市⼈⼝由市区迁往近郊区⼈⼝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城镇⼈⼝迁回市区成因城市的拉⼒和乡村的推⼒市区⼈⼝激增,城市规模扩⼤乡村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开发市中⼼衰落区,国内外移民[易误辨析] 1.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提⽰郊区城市化城市总⼈⼝增加,逆城市化城市总⼈⼝减少。
3.城市化的动⼒⼯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区域⼯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业化。
[易误辨析] 2.城市化⽔平越⾼,是不是⼯业化⽔平越⾼?提⽰不是。
城市化⽔平越⾼,第三产业越发达,第三产业的产值超过⼯业产值。
4.城市化进程(1)时间变化:城市化⽔平不断提⾼,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为⼀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下图中A为初期阶段,B为加速阶段,C为后期阶段。
(2)地区差异:社会经济发展⽔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因此,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具体差异见下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英国最早)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前速度趋缓(甚⾄停滞) 快城市⼈⼝⽐重⼤(70%以上) ⼩(不到40%) 所处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增长快,农村劳动⼒过剩5.城市化的影响(1)城市化对⾃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圈使⽓候要素发⽣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圈影响⽔循环环节和⽔质,产⽣“⾬岛”效应岩⽯圈对城市⼟地质量产⽣不良影响⽣物圈⽣物多样性减少(2)“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易误辨析] 3.城市⾯积不断扩⼤,对城市的⽓温、湿度、地表径流会产⽣哪些影响?提⽰城市硬化⾯积增加,植被减少,会导致城市⽓温⾼于郊区⽓温,形成“热岛效应”;城市凝结核增多,导致城市降⽔多于郊区;城市硬化⾯积增加,下渗能⼒减弱,地表径流增加,易形成城市内涝。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高考目标定位】考纲点击热点提示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关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发展,考查不同等级的城市体系,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考纲知识梳理】一、城市化1.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城市化水平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动力4.影响: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及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特点: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2)表现:①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
②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初级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1)生物多样性减少(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俗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
3.合理地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要点名师讲解】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分析1.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如下图所示:2.地区差异【例题】1.分析有关城市化及产业结构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4分)从各国城市化的实践出发,现代城市化新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与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即包含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
经济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财富积累状态,通常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
图C(1)读图A 中A 点可知,在某一历史肘期,我国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分别 约为 %和 %。
由趋势线可见,我国现代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相比,发展水平较高的是 。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城市化一、选择题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下图示意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注: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岁男性人口及20~54岁女性人口)。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显示(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2.我国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年份可能是( )A.2038年B.2040年C.2047年D.2050年3.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②提高制造业水平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④延迟退休年龄A.①③ B.①④C.②④ D.②③1.A 2.C 3.C 解析第1题,由图中全国总人口、城镇总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等数据,计算可知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城镇劳动力人口增加,说明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减少。
注意图示2010年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
第2题,计算可知,我国2040年的城市化率为67.3%,2050年的城市化率为73.6%,说明我国2040~2050年间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
第3题,图示2020年我国劳动力比重仅为50%左右,且之后比重逐年下降,应采取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制造业水平等措施,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
下图为我国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显示,1992~2012年( )A.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均有所减少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小C.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数量比较接近D.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5.甲、乙两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 )A.逆城市化阶段B.初期阶段C.中期阶段D.后期阶段4.D 5.C 解析第4题,该图为人口分布构成图,表示人口比例变化,无法判断甲、乙老城区人口数量的多少,故A错误;由图可知,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大于乙城市,故B错误;两城市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比例相当,但两城市人口总数不一定相同,其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总数可能有差别,故C错误;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大于乙城市,故D正确。
第一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选择题(2016·高考海南卷)职位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
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
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A.二环与三环之间B.三环与四环之间C.四环与五环之间D.五环与六环之间2.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3.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第1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在1.00附近最为平衡,比较几个区域的职住比,四环与五环之间(0.95~1.00)最接近1.00。
第2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中心区形成商业区,各区域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里,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
第3题,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交通拥堵等问题。
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平衡职住比是理想的应对措施。
答案:1.C 2.B 3.A下图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 )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5.该城市( )A.老城区地租最高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读图时要注意图例和注记,然后按照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原则进行判断。
城市化一、选择题( 每小题 4 分,共44 分)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下图示意2010~2050 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 注: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 岁男性人口及20~54 岁女性人口) 。
据此完成1~3 题。
1.图中显示(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2.我国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年份可能是( )A.2038 年B.2040 年C.2047 年D.2050 年3.据图推测,2020 年后我国应(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②提高制造业水平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④延迟退休年龄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下图为“某市城镇化进程中市区人口与用地变化( 相对上一年) 示意图”。
读图回答4~5 题。
4.2004~2012 年间,该市( )A.城镇化水平增速最慢B.城市总面积逐年增长C.农业人口逐年增长D.建成区与市区人口变化趋势相反5.该市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2019·河北五校联考) 下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 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 含预测) 情况。
读图,完成6~7 题。
6.2007~2050 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 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31 亿。
此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 )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C.旧城区的改造D.逆城市化的进行7.据图可知( )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B.1950~2050 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C.2020 年世界城市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D.未来人口增长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 下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
城市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城市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第1~2题。
1.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较快B.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C.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D.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2.中国和英国分别处于图中的时段是()A.P、N B.N、P C.M、N D.P、M城市商务活动空间布局滞后于城市空间地域扩张。
读“广州市1990~2007年商务活动重心坐标变化图”,完成第3~5题。
3.下列关于广州市商务活动空间重心坐标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1990~2007年商务活动空间重心偏移方向几乎未发生改变B.1990~2007年商务活动空间重心偏移距离呈逐年下降趋势C.2000~2007年商务活动空间重心偏移距离最大D.2000~2007年商务活动空间重心偏移方向未发生本质的变化4.依据广州市商务活动空间重心变化,推测广州城市主体扩展方向是()A.向北B.向南C.向东D.向西5.影响广州市商务活动空间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B.政策C.科技D.市场城市化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
读“某区域城市发展统计图”,完成第6~7题。
6.根据图中地理信息可判断,该地()A.农业人口数量增加B.区域耕地面积增加C.人均城市用地增加D.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7.该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是()A.改变局部大气环流,使降水量减少B.城市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C.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花卉等农业D.地表径流的汇集速度减慢,城市洪水灾害减少8.下面是“四个地区的城市和乡村人口增长趋势图”。
四个地区的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A.甲B.乙C.丙D.丁9.(2012·重庆文综,2)下图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
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A.城市化水平高B.城市南多北少C.处于逆城市化阶段D.城市沿河分布明显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发生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为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大降水量。
课时跟踪练23 城镇化一、选择题传统意义上,我们把本区域(一定的行政辖区)内的人口就地城镇化称为本地城镇化,把迁居至本行政区域外,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城镇化称为异地城镇化。
下图为本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异地城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乡村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B.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C.城镇对人口的强大吸引力D.城镇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2.跨省异地城镇化最为显著的地区可能是()A.东部沿海地区B.北方地区C.中西部地区D.南方地区1.B 2.C第1题,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许多乡村人口离开家乡,向本行政区以外的城镇迁移,这是异地城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B正确。
第2题,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小,农村劳动力过剩,多数城镇发展潜力不大,不能够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并且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薄弱,辐射带动作用小,人口吸纳能力不足,迫使中西部的农村人口离开本地,向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的东部沿海城巿迁移,因外流人口多,异地城镇化显著,C正确。
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
据此完成3~4题。
3.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A.单核模式发展B.双核模式发展C.多核模式发展D.金字塔式发展4.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①人口规模②产业发展③建城历史④生态环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B 4.A第3题,由图可知,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排名前两名的城市,从1990年到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长迅速,且建成区的面积远远超过其他13个城市,由此可以判断,该城市群为典型的双核发展模式,排名前两位的城市发展迅速,成为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B 正确。
第4题,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会使住宅区的面积增大,导致城市扩张,①符合题意;产业发展会导致工业区等用地类型的规模扩大,带来城市建成区的扩展,②符合题意。
故选A。
近日,某地图软件正式上线“红绿灯倒计时”功能,该功能依赖北斗系统的精准定位和大量数据算法,实时呈现红灯倒计时读秒,以及需要等待的红绿灯轮次,对城市交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7.2 城市化1.城市化的表现、标志。
2.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一 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知识点二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时间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地区差异(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C(填字母)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A或B(填字母)阶段。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易错警示】(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
合理的城市化能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2)许多城市化问题并非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许多城市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技术落后、观念陈旧、管理不力、环境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导致的规划建设不合理而导致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人为努力解决。
2.生态城市建设(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特别提醒】城市中心“岛屿”效应知识点四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利用不同的统计图示,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期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图3 某城市群发展示意阴影表示城区范围)【方法技巧】城市化进程图(如图1)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曲线图时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字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
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如图2)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
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城市化专项练习(含解析)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以下是地理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都市化专题练习,请考生及时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都市进展一样规律的是()【答案】A【解析】A图显示出都市规模扩大,都市数量增加,最后显现卫星城甚至形成都市群,符合区域内都市进展的一样规律。
2.在都市化过程中()A.都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连续上升B.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步转移C.都市数目增多,规模缩小D.都市数目减少,规模扩大【答案】A【解析】在都市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逐步转移。
(2021山西太原高一期末检测)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完成3~4题。
3.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4.农民工回流对都市产生的阻碍是()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B.促进了都市化水平的提高C.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D.显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答案】3.D 4.C【解析】第3题,尽管县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都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因此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故A、B选项错误;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要紧因素,故排除C选项;由于都市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优于农村,大量的乡村人口向都市迁移,但随着经济的进展,都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都市生活的压力增大,导致农民工回流,D选项正确。
第4题,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都市要紧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因此农民工回流可能导致这些产业受阻碍,使其显现用工荒现象,但可不能阻碍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而且农民工回流与对劳动力需求大的产业外迁等有专门大关系,因此A、D错误;农民工回流可不能促进都市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阻碍都市化水平的提高,因此B错;都市人口减少,会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都市问题得以缓解和改善,C正确。
第23课时城市化一、选择题 (2011年高考浙江卷)表1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
完成1-2题。
表11A 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B 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 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2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口出生率低B 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 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读“世界城市化水平分布图”,回答以下2题。
3.由图中可知乙国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其原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高B .机械化水平高.社会福利好 D .历史悠久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世界城市化速度较快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B .目前,甲国属于城市化速度较快的国家.乙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原因是人口较少D.丙国的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5.在城市化过程中(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B.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数目增多,规模缩小D.城市数目减少,规模扩大2010年5月5日以,一波接着一波的罕见暴雨侵袭中国南方,各地洪水肆虐。
从5月12日开始,湖南、广西、江西、广东等多个省份在两个月内陆续遭遇十多次强降雨,一些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其中广州市在半个月时间里,两次水漫全城。
据此回答以下2题。
6.下列关于城市内涝的人为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极端天气现象增多B.城市绿地增多.水泥地面增多D.地下径流太少7.下列解决城市内涝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多建立气象观测点,增大数据收集量B.强调绿色城市化和屋顶绿化.保持城市道路的畅通D.加强城市排水工程建设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2题。
8.阶段I中,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A初期阶段B郊区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D再城市化阶段9.阶段II中,城区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①交通不便②地价上涨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B.②③.①②④D.①②③④10.以下行为不利于改善城市环境的是()A.北方城市居民冬季由分散供暖为集中供暖B.规定汽车禁鸣区域.增加建筑密度,改善居住条件D.将垃圾分类处理《广州日报》2009年6月16日报道,截至2008年末,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457%,拥有607亿城镇人口,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正持续快速扩张,据此回答以下2题。
第23讲工业地域考点精练一工业地域的形成[2022·河北衡水中学四调]下图为“浙江省信息经济、金融、高端设备制造和健康产业等四类特色小镇分布示意图”。
2018年11月27~29日,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在地理信息特色小镇德清举行。
据此完成1~2题。
1.多家地理信息企业入驻德清产业园,对当地的主要影响是( )A.节约运输成本B.降低能源消耗C.缓解务工人员就业压力D.提升产业层次2.德清小镇的潜力在于对“地理信息+”的拓展,未来可以利用的领域有( )①基于5G通信的无人驾驶技术②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等智慧管理平台③历史经典特色小镇的选定④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的调控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2022·山东德州市期末]舟山群岛港湾众多、航道纵横,是中国难得的天然深水良港。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首个国家级群岛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2017年3月,美国波音公司的首个海外工厂正式落户舟山群岛新区的舟山航空产业园,该产业园以“一园两区”的方式协同布局(下图)。
其中,飞机制造园区位于朱家尖岛,用于飞机完工总装、交付试飞、航空运营、科研培训等产业,拥有10多条航线的舟山民航机场也分布在该园区;零部件制造园区则位于舟山本岛北部的舟山经济开发区,用于航空零部件配套制造产业,与之生产相关企业将在此集聚。
据此完成3~4题。
3.“西安航空基地”是我国首个国家级航空基地,与西安相比,影响波音公司工厂选址舟山的优势区位因素是( )A.地形 B.交通C.科技 D.政策4.舟山航空产业园规划为“一园两区”的主要原因是( )A.舟山群岛岛屿众多,地价较低B.舟山本岛北部工业基础较差,只适合发展零配件制造产业C.朱家尖岛空气质量好,环境优美,适合飞机研发D.航空产业占地面积大,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2022·陕西省榆林市模拟]当今“华为5G通信”凭借高科技优势,以不可阻挡的强势,以超乎想象的领先速度加速到来,全球领先运营商正加速5G商用部署。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同步练习卷:城市化一、选择题(11小题,每题4分,共44分)(2021·辽宁盘锦模拟)以下图是我国某城市1990年和2021年的功用区散布简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规模扩展B.城市用地规模扩展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D.构成城市带2.从1990年到2021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局部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缘由不能够是( )A.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下跌B.城市交通网的不时完善C.为了缓解郊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D.郊区休息力素质高【答案】1.B 2.D(2021·河北衡水二模)以下图反映了世界欠兴旺地域和兴旺地域城市人口散布状况。
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世界两类地域城市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1950~1965年时期,两类地域城市化水平相差不大B.目前兴旺地域城市化进程依然很快C.欠兴旺地域在2025年城市化水平接近兴旺地域D.目前兴旺地域城市化水平清楚高于欠兴旺地域4.由图可知( )A.该时期内,兴旺地域城市化水平下降B.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兴旺地域的城镇C.兴旺地域城市人口数量呈增加趋向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兴旺地域多于欠兴旺地域【答案】3.D 4.B(2021·忻州模拟)读某市郊区人口与用地变化表示图,完成5~6题。
5.2021~2021年,该市( )A.城镇化水平增速最慢B.城市总面积逐年增长C.农业人口逐年增长D.建成区面积与郊区人口变化趋向相反6.图示反映该市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效果是( )A.城市人口增长过快B.环境污染加剧C.土地资源糜费严重D.交通拥堵日益减轻【答案】5.B 6.C(2021·云南昆明模拟)2021年11月起,国度要求武汉等14个城市划定城市边界,对〝摊大饼〞式城市开展形式加以遏制,以下图为武汉城市边界规划表示图,读图完成7~9题。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图甲是1978~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与三大产业就业比重变动图,图乙是我国城镇化率与GDP增速变动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甲中表示城镇化率的是( )A.① B.②C.③D.④2.据图推断( )A.1978~2011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三产业B.1978~2011年城镇化率增速与GDP增速始终呈正相关C.1978~2011年产业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D.2011年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相同3.当前,我国大城市不堪重负,中小城市发展滞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或影响是( ) A.区域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均衡B.户籍制度改革迟缓C.国家政策倾斜差异大D.区域社会经济差距增大1.D 2.C 3.D[第1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2011年我国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城镇化率超过50%);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三产业上升速度较快。
因此,图中①代表第一产业,②代表第二产业,③代表第三产业,④代表城镇化率。
第2题,1978~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速度较快,反映出产业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C对。
第3题,区域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等不均衡是造成城市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户籍制度改革迟缓对大中小城市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国家政策层面,政府对大中小城市的倾斜差异小,甚至更倾向于鼓励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不同区域社会经济的差距。
](2019·内蒙古联考)海绵城市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将一部分雨水渗入地下,多余的水进入排水管道。
城市小区内可以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来收集多余的雨水,随后再慢慢排水,来缓解高频率集中式降水带来的内涝。
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城市中,适于引进海绵城市概念的是( )A.乌鲁木齐B.包头C.郑州D.西宁5.建设下沉式绿地,主要作用是( )A.提高城市地表对雨水的含蓄能力B.减少城市水土流失C.防治城市土壤盐碱化D.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6.城市水循环受海绵城市建设影响最明显的环节是( )①地表径流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下渗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C 5.A 6.B[第4题,依据材料,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作用是缓解内涝。
309教育网
309教育资源库
城市化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下图为某国城市人口数量、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国( )
A .自1953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持续上升
B .20世纪60年代城市数目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 .2000年以来城市化已步入后期稳定阶段
D .近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2.该国可能是( )
A .印度
B .中国
C .美国
D .印度尼西亚
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三条曲线自上而下分别为城市人口比重曲线、城市数目曲线和城市人口数量曲线。
三条曲线中,持续上升的是城市人口数量曲线。
图示时间段,城市化水平较低,最高为41.8%,不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也没有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高于70%的阶段)。
第2题,2004年城市人口为5.43亿,城市化水平为41.8%,可推知2004年该国总人口约为13亿,联系选项中四国人口总数可知该国只能是中国。
答案:1.A 2.B
[2018·北京卷]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
读图回答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