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张岱小品文艺术论 胡健 指导老师 魏远征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14
怎样认识晚明小品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明中叶后期,反对拟古主义文风并取得成就的是李贽(1527—1602)。
李贽原名林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号卓吾,泉州晋江(今福建省泉州市)人。
李贽主要以思想家名世,他是王学左派泰州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
在思想上反对儒学,尤其痛恨伪道学,对程、朱理学进行过尖锐的揭露与批判,甚至对“至圣先师”也敢于大胆怀疑与批评。
他反对男尊女卑的纲常伦理,认为女子有同男子一样的见识。
在文学上,他提倡“童心说”。
他认为“童心”就是“真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说》)。
文章既然是表现“童心”的,那么一切模拟剽窃的东西,便都是“假言”,所以他反对复古派的拟古主义。
他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秦汉”?在他看来,一切表现“童心”的文章都是好文章。
在这个基础上,他认为小说、戏曲中的优秀作品,都是“古今至文”,他亲自评点过《三国演义》、《水浒传》。
他的政治思想、文学思想虽然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之上的,但他反映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思想和要求,带有叛逆性和战斗性。
在文学上,他对“公安派”、汤显祖以及清代金圣叹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万历时,大张旗鼓反对复古派的是“公安派”。
“公安派”的代表作物是号为“三袁”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湖北公安人。
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深受李贽的影响,也接受并发展了唐顺之、徐渭的文学思想。
他们认为文学是时代生活的反映,应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必模拟古人。
“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模古者也,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
另外,他们还认为作家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实感情,“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小修诗叙》)。
这些观点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把心灵当作创作的源头,以为“心灵无涯,搜之愈出”,这又暴露了他们的唯心主义观点。
继“公安派”而起的还有以钟惺(1574—1624),谭元春(1586—1637)为代表的“竟陵派”。
本國文學概論第24講中國古典文學分論(四):文論三、小品文概說晚明新興的小品文,是公安、竟陵派文學運動的直接產物,兩派的文學理論都主張不拘格套,獨抒性靈,加之晚明政治混亂,學術思想失去統治力量,文藝獲得較多自由,小品文於是興起。
所謂小品,原指佛典而言,由《釋氏辨空經》:「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
」摘取而來,至明代史兼指文體而言。
小品文的特色小品文不是應世干祿的文章,與典籍中的治國安邦論述不同,它不講義理,不拘形式,內容無所侷限,文字清新流麗、情趣盎然;作者的個性、情操躍然紙上。
(一)晚明小品文代表作家:張岱字宗子,號陶庵,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生,卒年不詳。
他品行極高,個性堅強,是一個富於情感及正義感的人,由他自撰的墓誌描述:少年時是個紈袴子弟,極愛繁華,偏愛好的事物;五十歲時,明朝滅亡,國破家亡以後,避居山林,僅有一些破爛床几與損壞的文具,過著貧困的生活,與中年以前的生活有天壤之別,但他不以為意,以著書為樂,終了餘生。
作品風格特色張岱的詩文思想,與公安、竟陵派相同,主張反擬古、抒性靈,亦曾經學習此二派的創作方法,並加以融會貫通而產生個人的寫作特色,其文章舉凡描畫山水、記事、說理、抒情等各方面,均見生趣,是晚明小品文最成功的作家。
《陶庵夢憶》、《西湖夢尋》是其遭遇亡國後追憶前塵的作品,仍表現出可愛、活潑、幽默的情趣,顯見其寬容的人生態度。
(二)清代小品文代表作家1﹒沈復字三白,清蘇州人,生於乾隆二十八年,卒年不詳。
其性格爽直,落拓不羈;他多才多藝,能畫能詩文,但不參加科舉考試,不羨慕作官,以經商、繪畫,與幕客名士往來,終其一生。
他十八歲時與舅舅的女兒陳芸成婚,兩人同年,陳芸個性灑脫,才思敏捷,富有詩人藝術家的風格;他們伉儷情深,在純樸恬淡的生活中怡然自得。
作品風格特色《浮生六記》是沈復四十六歲左右的作品,亦可視為其自傳,書名典出李白: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書中以六個主題譜出他一生的哀樂: 「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
晚明小品文摘要: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
小品文短小精练,趋于生活化、个人化,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代表作家是张岱、王思任等。
晚明小品文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关键词:晚明小品文短小精练率真直露小品文是散文,但“散文”一词的流行在二十世纪初,“小品”一次则在明末就已普遍使用,如陈继儒的《晚香堂小品》,王思任的《文饭小品》等。
小品文的盛行与晚明文坛兴起的新思潮有关,首先,李贽以其抨击伪道学与重视个性精神的离经叛道的思想冲击了封建礼教,给晚明文坛以启蒙;随后,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在李贽影响下提出“独抒性灵”的“性灵说”,将表现个体自由性情和个性化思想看做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而为纠正公安派俚俗肤浅的流弊,之后的竟陵派追求幽深奇崛、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却将文学引入“幽情单绪”的狭隘境地。
在这些思潮前后奔涌之时,小品文以其短小精练的体制,轻灵隽永的风格盛行于世,反映了晚明文人文学趣尚的某种变化。
这些小品文大多描写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及趣味,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他们新的生活情调与审美意趣,与“舂容大篇”相区别。
体裁上也不拘一格,书序、传记、文论、书信、日记、游记、笑话、寓言、清言等,皆可适用。
下面就小品文的特点及具体作品进行简要分析。
小品文从名称来看便可知其短小精练,又因其适用于各种文体,随心而作,随意而为,于是比起那些庄重古板地“高文大册”,就更显得轻俊灵巧而有情韵,它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看:一、创作风格上趋于生活化、个人化。
在小品文的创作上,晚明文人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为我们呈现出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和审美尚趣。
如袁中道的《游居柿录》中第三十二则:夜雪小大,时欲登舟至沙市,竞为雨雪阻。
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
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
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张岱的小品文全部收录于
摘要:
一、张岱的小品文概述
二、张岱小品文的收录情况
三、张岱小品文的艺术特点
四、张岱小品文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张岱的小品文全部收录于《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两部书中。
张岱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小品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张岱小品文的收录情况比较完整,他的作品几乎全部收录于《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两部书中。
《陶庵梦忆》收录了张岱的一些随笔、游记等作品,而《西湖梦寻》则以描绘西湖风光为主题,收录了张岱大量的游记小品。
这两部书是研究张岱小品文的重要资料。
张岱的小品文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1.独特的叙事手法:张岱的小品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叙述手法,展现出丰富的生活画面。
2.优美的文辞:张岱的文笔优美流畅,文字简练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思想深刻:张岱的小品文不仅描绘了生活中的风花雪月,还表达了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张岱的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张岱小品文张岱是明代文学家,他的小品文为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的重要文体之一。
小品文以小见大,以细微之事触及人生哲理,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抒发情感的特点。
下面将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小品文的介绍和指导意义。
小品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它的创作源远流长,起源于《周易》中的“六爻”和《尚书》中的“七爻”,经过不断发展,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度。
而在明代,张岱崇尚文人雅致,是小品文的重要代表之一。
张岱的小品文既有琴棋书画,山水花鸟等主题,又有生活琐事以及宴会风物等细节,他能从日常琐事中发现人生哲理,并以细腻的笔墨呈现给读者。
如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文中,以秋夜的微凉之感为引子,融入自然景物和内心情感,通过对月亮、露水、秋风的描写,抒发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这种小品文的创作手法,启示了我们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要放下曾经固守的陈规旧习,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从日常琐事中发现美好。
小品文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文字凝练而有力,能以少量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意境。
张岱的小品文中不拘泥于文字的繁琐,而是将情感和思想化作细腻的笔触,以寥寥数语表现出了生活中的百态人情。
这种充满艺术感的语言表达方式,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大启发,让我们从中学到了以简驭繁的写作技巧。
另外,小品文强调情感和意境的传达,可以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激发读者的共鸣。
张岱的小品文中,他善于用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例如他的《渔家傲·端午》一文中,以端午节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以节日为载体,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营造出情感饱满的意境,让我们看到了小品文不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综上所述,张岱的小品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它以细腻的笔触、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描写琐事和细节,唤起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情感的感悟。
小品文的创作方法和思想内涵对我们的生活和写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学会以简驭繁的写作技巧,同时注重情感与意境的表达,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生活的点滴,让读者感受到文字中的情感共鸣。
张岱的小品文全部收录于张岱的小品文全部收录于《春梦秋思录》张岱,字子山,明代文学家,是明代文人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小品文作品以《春梦秋思录》为代表,该书是张岱创作的小品文集,收录了他的多篇小品文作品。
《春梦秋思录》是一部集中了张岱的思想、情感和文学才华的作品。
它包含了丰富的主题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其中有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种描写,也有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表达。
小品文是以细腻的笔触、含蓄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张岱的小品文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笔触流畅而精细,文字凝练而深邃,透过细节描写展现出生活的真实和人物的情感。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他的小品文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描绘,更是对人性、情感和生活哲学的思考。
《春梦秋思录》的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山水、花鸟等,也有对人物的刻画,如村民、乡村教师等。
其中,他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特别细腻,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自然之美。
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自然,将自然与人的情感相融合,赋予了自然以灵魂和生命。
他的描写不仅仅是客观的描绘,更是对自然的情感的表达。
同时,张岱的小品文也对人物的刻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力。
他通过对人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生活态度和情感状态。
他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感同身受。
他对人物的刻画不仅仅是表面的描绘,更是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
他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善恶、矛盾和复杂性,使读者能够深入思考人类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张岱的小品文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描绘,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
《春梦秋思录》的收录,使得他的作品得以广为传播,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对文学爱好者还是对普通读者来说,阅读张岱的小品文作品都能够获得思考的乐趣和对生活的启示。
论张岱人物小品文学生姓名:张裕晋指导教师:白建忠引言:张岱,晚明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历经繁华到凄苦,一生跌宕,著作累累。
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特色,集中体现了晚明思想解放潮流之下,涌现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
不仅为我们研究明末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且他所倡导的文学理论、对人生真性情的追求、对生活艺术的独特感知、对生命价值的独到认识也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
一、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论及张岱,初涉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都略知一二,但若从深层次的角度上来谈,我们却知之甚少。
的确,在中国古代文学这片汪洋大海里,不是每一朵浪花都能激起时代最强劲的呼应,他们中的多数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只能在历史的一角浅吟低唱,如张岱是也。
张岱,明末清初学者,文学家。
“初字宗子,人称石公”,①号陶庵、蝶庵、古剑陶庵、古剑老人等,晚年又号“六休居士”②,山阴(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
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卒年说法不一,最可靠的一种说法大约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享年九十三岁。
张岱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家族世代都是大学者,经济条件优越实属当然。
据他在《舂米》中追忆“少壮秾华”③云:“余生钟鼎家,向不知稼嫱。
米在囷廪中,百口丛我食。
婢奴数十人,殷勤伺我侧。
喜则各欣然,怒则长戚戚。
”④在这样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怡然,奴仆环绕的环境中,张岱青少年时的日常生活主要倾注于结交各方名流,与他们一起切磋文艺。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媲,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⑤这是张岱在晚年时对自己青年奢侈生活的典范概括。
但是以明朝灭亡为界,张岱的生活先后呈现出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前期的极尽繁华与后期的萧条凋敝。
明灭之后的他背负着国破家亡的凄苦在生与死的两难中艰难抉择,最终披发入林,过上了清苦隐逸的生活。
届张岱出生之时,明朝已经走过了它的二百二十九个春秋。
明末,政治上,对外满人问鼎中原,随之兵患不断,烽烟四起。
张岱小品文前言张岱,字子野,明代文学家、书法家。
他以其独特的才华和独到的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张岱的生平事迹、作品风格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以展示他作为一位杰出文学家的才华与魅力。
生平事迹张岱于明朝万历十六年(1588年)出生在江西南昌。
他自幼聪慧过人,喜爱读书写字。
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他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来寻求心灵的安宁和智慧。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岱开始涉足文学创作,并在江西一带逐渐赢得了声誉。
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以及时局动荡,他并未得到很好的教育机会。
尽管如此,他仍然通过自学和勤奋努力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
后来,张岱移居到浙江杭州,并成为了杭州府推官。
这个职位使他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各阶层的人,并且深入了解到社会的种种问题。
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作品风格张岱的文学作品以小品文为主,他善于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他善于通过一些寓言和警句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幽默而讽刺的风格,通过夸张和对比来突出问题的本质。
同时,他也注重情感表达,用细腻而真挚的文字描述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张岱对于艺术形式也有独到见解,在他看来,文学应该是一种真实而自由的表达方式,不受拘束和规范。
因此,他在写作中常常运用一些非常规手法,如夹叙夹议、借景抒怀等等。
影响与评价张岱以其独特而犀利的文笔在当时文坛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他通过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观点,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也为后来文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张岱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文学领域,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他善于运用笔墨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书法作品独具一格,给人以独特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后世,张岱被誉为“小品文之神”,他开创了小品文的新局面,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那种独立而自由、真实而直接的写作风格为后来许多文人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张岱小品文
【原创版】
目录
1.张岱小品文的概述
2.张岱小品文的特点
3.张岱小品文的代表作品
4.张岱小品文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张岱小品文是指明代著名文学家张岱所创作的一类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张岱小品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张岱小品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张岱小品文以写实为主,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
他的作品中,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自然景物,都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这种写实主义风格使得张岱小品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张岱小品文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作为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位文学家,张岱在他的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江南地区的方言、俚语和风土人情,展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江南画卷。
再者,张岱小品文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独立自主、潇洒不羁的个性,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张岱小品文的代表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绘,展现了张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张岱小品文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为明清散文的
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同时,张岱小品文的独特魅力,也吸引了无数读者,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之,张岱小品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晚明张岱小品文艺术论作者:胡健指导教师:魏远征内容摘要:晚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时期,张岱正是晚明文人的代表。
本文认为:张岱的小品文内容丰富,涵盖人物传记、山水园林、风俗雅玩诸多方面。
张岱的小品文,语言博奥倩丽,生辣诙谐;结构衔接巧妙,过渡自然;取材匠心独运,善于取舍,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究其原因,既与其家世与时代密切相关,也离不开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
张岱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独特的美,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愧为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
关键词:张岱;生活情趣;艺术论;晚明小品一、张岱小品文的概况和主要内容小品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散文形式,有着“体制短小精练,风格轻灵隽永,体裁不拘一格”①的特点。
中国的小品文源远流长,经历了从魏晋到唐宋的积淀与发展,在晚明出现了一个比较繁盛的时期。
晚明小品文不再是传道、载道的工具,而因能够表现个人日常生活中的闲情雅趣而流行开来。
张岱生活在晚明时期,他的小品文自然也具有上述的特点。
而明清鼎革使张岱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他坦言自己“学节义不成”【1】(p.214),但又不愿变节,只能选择“避迹山居”【1】(p.214)过着“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2】(p.26)的生活,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张岱选择将亲身经历的繁华与苦难,通过小品文来反映,以表现自己对故乡、故国的一往深情与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他的小品文兼具各家之长,又赋予小品文新的意义,从而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不愧为晚明小品的“集大成者。
”【2】(p.43)张岱的小品文主要收录于《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两种集子之中。
其中,《陶庵梦忆》共八卷,该书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年)才初版行世【3】(p.2)《陶庵梦忆》旨在“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张岱认为其《陶庵梦忆》“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4】(p.3)在梦醒之后,张岱回忆往事,不知是梦是真,是悲是喜,带有深深的忏悔与追思。
《西湖梦寻》共五卷,成书约在康熙十年(1671年)。
【3】(p.3)张岱说自己“阔别西湖二十八载,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第171页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
”【4】(p.45)并且“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
”【3】(p.41)可见张岱创作《西湖梦寻》的目的,是为了留住梦中对西湖往昔的美好记忆,表达自己的感慨与追思。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两书,表现了张岱的艺术思想与审美追求,集中反映了张岱在小品文上的艺术成就。
从内容上来说,张岱的小品文追忆的并非文人通常所关注的科场得意、官场交际、情场风流等等乐事,而是更多的写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对自己有着触动的山水景致、市井勾栏、酒楼茶肆、戏子工匠。
张岱能够从平常的生活之中发现独特的美,展现所获得的生活趣味与人生感慨。
他的小品文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人物传记小品张岱的小品文并不为达官显贵,王侯将相立传。
他所表现的都是下层人物,如市井小民、奇工巧匠、妓女优伶,但凡其人有可书之处,无不书之,且笔下人物特点鲜明,绝少雷同。
张岱或赞美他们技艺高超,或欣赏他们的独特癖好,或表现他们的真实生活,而并不以世俗的标准来评判人物。
张岱能够从普普通通的百姓身上发现独特的美。
如张岱写雕竹的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4】(p.156)外表毫不出奇,但是凡竹雕能“得其款,物则腾贵。
”他有着一双化平凡为神奇的巧手,却不以攀权附贵,“赤贫自如也。
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
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4】他有着自己的节操,与那些附庸风雅的所谓名士相比,更显真诚高雅,这正是张岱欣赏他的地方。
又如祁止祥“有书画癖,有蹴鞠癖,有鼓钹癖,有鬼戏癖,有梨园癖。
”【4】(p.136),特别是他竟喜爱娈童阿宝,胜过自己的妻子:“乙酉,南都失守,止祥奔归,遇土贼,刀剑加颈,性命可倾,阿宝是宝……止祥去妻子如脱屣耳,独以娈童崽子为性命,其癖如此。
”【4】(p.136)在常人的眼光来看,祁止祥简直是不可理喻,甚至显得变态,而张岱却大为赞赏,认为他是个真性情的人物,他的特殊癖好在张岱这里反倒是真情的表现。
不止须眉男子,张岱的笔下的红颜女子也极具特点。
例如唱戏的女艺人朱楚生,虽“色不甚美”【4】(p.86)而“绝世佳人无其风韵。
”【4】(p.86)“多坐驰,一往深情,摇飏无主。
”【4】(p.86)她的风韵给张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岱回忆道:“一日,同余在定香桥,日晡烟生,林木窅冥,楚生低头不语,泣如雨下,余问之,作饰语以对。
劳心忡忡,终以情死。
”【4】(p.86)佳人风韵,跃然纸上。
今日读来仍令人神往不已。
许多人物甚至连姓名也没有留下,而张岱依然写的极富深情。
如他与陈章侯在断桥游湖玩月:“岸上有女郎,命童子致意云:‘相公船肯载我女郎至一桥否?’余许之。
女郎欣然下,轻绔淡弱,婉嫕可人。
章侯被酒挑之曰:‘女郎侠如张一妹,能同虬髯客饮否?’女郎欣然就饮。
移舟至一桥,漏二下矣,竟倾家酿而去。
问其住处,笑而不答。
章侯蹑之,见其过岳王坟,不能追也。
”【4】(p.125)女郎的豪情媚态,令他印象深刻。
张岱写得如梦如幻,仿佛遇到的是仙子。
由此可见,张岱在表现这些人物之时,所看重的是他们身上的真情至性。
正如他所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2】(p.87)张岱欣赏的正是这些寻常百姓身上的真气与深情。
2、山水园林小品山水园林自古以来就为中国文人士大夫们所钟情,且往往寄托着他们的喜好趣味和抱负。
张岱也是如此。
《陶庵梦忆》之中,有着大量对山水的描写。
而《西湖梦寻》更是对西湖与西湖周边的风景名胜,不惜笔墨,叙述详尽。
今日我们能游览的西湖胜景,张岱大抵皆有描绘。
而且,张岱笔下的西湖比今日更多一份梦幻与清新。
张岱并不是单纯的描摹山水,往往在字里行间表现出他的独特的感悟,反映他对山水景致的审美趣味。
他认为“山泽通气,形分而性一”【1】(p.8)。
山与水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其特性。
张岱在表现山水之时,往往带着自己的喜好与情感,将笔下的山水写的灵动而有生气。
如在《陶庵梦忆·湘湖》一文中,张岱“谓西湖如名妓,人人得而媟亵之;鉴湖如闺秀,可钦而不可狎;湘湖如处子,睇娗羞涩,犹及见其未嫁时也。
”【4】(p.23)将湖比作美人,虽非张岱的独创,但是用“名妓”、“闺秀”、“处子”来分别形容西湖、鉴湖与湘湖,写出了西湖的瑰丽多姿,鉴湖的优雅大方,湘湖的羞涩纯真。
聊聊数笔,却胜过千言万语,展现出张岱对山水的真切感悟与至性深情。
张岱还偏好独特的景致,能够从平常的山水中发掘出独特的魅力。
张岱笔下的山水“有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5】(p.47)。
而且他与常人不同,独爱秋冬之际,雨雪之时。
如其名篇《湖心亭看雪》中描绘:“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p.126),西湖洗净铅华,又没有喧闹如织的游人,令人耳目一新,从而别有一种趣味。
又如《白洋潮》中,写潮水“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4】(p.134)张岱运用大量生动的比喻,将潮水写的气势恢弘,令人惊心动魄,为之色变。
张岱也善于写园林小景,他对于园林的精心构思,独特之处,在小品文中都有展现。
如写家中的硚园,“水盘据之,而得水之用,又安顿之若无水者。
”【4】(p.59)对硚园的设计布局,更是细细道来:“寿花堂,界以堤,以小眉山,以天问台,以竹径,则曲而长,则水之。
内宅,隔以霞爽轩,以酣漱,以长廊,以小曲桥,以东篱则深而邃,则水之。
临池,截以鲈香亭、梅花禅,则静而远,则水之。
缘城,护以贞六居,以无漏庵,以菜园,以邻居小户,则閟而安,则水之用尽。
”【4】(p.59)极力写硚园如何精心布局,得水之用,最后更是借二老之对话来赞扬此园“竟是蓬莱阆苑了也”【4】(p.59)、“个边那有这样”【4】(p.59)。
硚园的美虽未直接道出,却更令人信服。
3、风俗雅玩小品张岱对晚明时期江南风俗世情的描绘同样极具价值。
他的风俗小品,“重点选取节日的繁华热闹场景与人们的娱乐活动”【6】(p.67),如元宵张灯、清明踏青、端午龙舟、中秋赏月等等,正如伍崇曜在《陶庵梦忆跋》中所评价的“奇情状采,议论风生,笔墨横恣,几令读者心目俱眩。
”【7】(p.54)以《陶庵梦忆·虎丘中秋夜》为例,中秋之夜:“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
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
”【4】(p.24)虎丘中秋之夜的热闹繁华与独特的风俗,尽在张岱的笔端。
又如《越俗扫墓》,先写当年的豪奢之风,人物之盛:“鼓吹近城,必吹<海东青>、<独行千里>,锣鼓错杂。
酒徒沾醉,必岸帻嚣嚎,唱无字曲,或舟中攘臂,与侪列厮打。
自二月朔至夏至,填城溢国,日日如之。
”【4】(p.19)而笔锋一转,接着写近日的萧条:“乙酉方兵,划江而守,虽鱼艖菱舠,收拾略尽。
坟垅数十里而遥,子孙数人挑鱼肉楮钱,徒步往返之,妇女不得出城者三岁矣。
萧索凄凉,亦物极必反之一。
”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与冲击,展现豪华过后的悲凉,表达张岱的感慨:“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4】(p.19)张岱同样对于戏曲有着独特的爱好,戏曲在晚明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节庆还是平日,演戏、看戏都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作为参与性最广的集体娱乐活动,张岱的风俗小品中也多有描绘,且极具特色。
如《冰山记》一则,写得很有传奇色彩,虽篇幅不长,但是很能反映张岱对戏曲的认识与追求:“魏珰败,好事者作传奇十数本,多失实,余为删改之,仍名《冰山》。
城隍庙扬台,观者数万人,台址鳞比,挤至大门外。
一人上,白曰:‘某杨涟。
’口口谇嚓曰:‘杨涟!杨涟!’声达外,如潮涌,人人皆如之。
杖范元白,逼死裕妃,怒气忿涌,噤断嚄唶。
至颜佩韦击杀缇骑,嘄呼跳蹴,汹汹崩屋。
”【4】(p.36)这段文字既反映张岱的戏曲成就,又反映当时百姓对戏曲的热爱,与对奸臣的憎恨。
着墨不多,仅用“声达外,如潮涌”、“怒气忿涌,噤断嚄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