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陶庵梦忆序》素材 张岱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
《陶庵[ān]梦忆序》知识梳理
1、作者
张岱[dài],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
其家自曾祖以来,都是显官,服用奢华。
明亡,隐居山中。
他的文章多寄托着故国之思,著有《琅媛文集》《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以及记录明代三百年史事的《石匮[kuì]书》等。
2.课文结构
国破家亡——思想矛盾,生活困窘
命运果报——昔日靡丽,今日潦倒
运用典故——黄粱槐安,人生如梦
叙说故事——脚夫寒士,痴人说梦
感叹自己——大梦将寤[wù] ,难舍故国
3.情感品味
悔——耽于享乐之悔恨(14个“报”,7个“仇”)
——未能报国之悔恨
喜——故国痴心的片刻慰藉[wèi jiè]
4.主题归纳
全文围绕“梦”来写,描写了自己在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和满腹的思乡之情。
5.其他
故事:西陵脚夫、寒士乡试——不敢直面现实,想在梦境中愈合现实的伤痛
典故:黄粱[liáng]美梦、南柯[kē]一梦——虚幻的梦想、空欢喜一场。
《陶庵梦忆序》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陶庵梦忆序》是明代文学家张岱为《陶庵梦忆》一书所作的序言,是一篇“说梦”的散文佳作。
文中描写了张岱在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作者把今日的困苦饥饿归于对昔日奢华的果报,并且认为五十年盛衰荣辱的生活不过是人间大梦一场。
作品原文陶庵梦忆序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
披发入山,駴駴1为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2。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3,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4人世。
然瓶粟屡罄5,不能举火6。
始知首阳二老7,直头8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粧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因思昔人生长王谢9,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10: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11;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12;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13;以荐14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15;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16也。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17,夜气方回18。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19,车旋蚁穴20,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
不次岁月21,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22也。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23。
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
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24,恍然犹意未真25,自啮26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27,犹事雕虫28,又是一番梦呓。
因叹慧业文人29,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30,漏尽钟鸣31,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32,以流传后世。
则其名根33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34,劫火35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词语注释1.駴駴(hài):通“骇骇”,令人惊异的样子。
2.愕窒(êzhì)不敢与接:不敢喘气,害怕接近。
陶庵梦忆序知识点篇一: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陶庵梦忆序》精编教案《陶庵梦忆序》教案教学参考0924 1426《陶庵梦忆序》教案一、导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奥厄恩两三粒而已。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里的痴人指的是谁?明确:张岱二、简介、解题:张岱(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1689年清康熙十八年),字,又字,号、别号,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好几位鉴赏的行家。
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夜航船》等文学名著。
《陶庵梦忆》是张岱在之后所著的一部书,杂录他从前的种种见闻。
序有书序和赠序,本文中的序是,是说明写作缘起或目地写作目的的。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断续出现的一个字是什么?2、张岱将什么看成是这场梦?明确: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四、文本研读:1、张岱为什么说“五十年来,总成一梦”?①以前是怎样的繁华,哪些句子是体现繁华的?从哪些方面写?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因思昔人发芽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
种种罪案,从凡此种种果报中见之。
体现繁华生活的词语有:簪履、轻暖、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七组词。
从戴,穿,吃,住,行五个方面体现过去行生活的繁华浮华。
②哪些今天词句体现了现在的生活?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
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笠、蒉、衲、苎、藿、粝、荐、石、绳、瓮、烟、粪、途、囊表现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只不过由此可见本来的生活痛苦不堪,惨淡凄凉。
张岱简介张岱简介张岱(1597年~1679年)⼜名维城,字宗⼦,⼜字⽯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晚号六休居⼠,汉族,⼭阴(今浙江绍兴)⼈。
寓居杭州。
出⽣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晓⾳乐,戏曲,明亡后不仕,⼊⼭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著有《琅嬛⽂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学名著。
张岱⾃称:少为纨绔⼦弟,极爱繁华。
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好美⾷,好骏马,好华灯,好烟⽕,好梨园,好⿎吹,好古董,好花鸟。
(出⾃《⾃为墓志铭》)可谓纨绔⼦弟的豪奢享乐习⽓和晚明名⼠⽂⼈纵欲玩世的颓放作风兼⽽有之。
张岱博洽多通,经史⼦集,⽆不该悉;天⽂地理,靡不涉猎。
虽⽆缘功名,却有志撰述。
⼀⽣笔耕不辍,⽼⽽不衰。
所著除《⾃为墓志铭》中所列⼗五种之外,还有《王郎诗集》《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匮书后集》《奇字问》《⽼饕集》《陶庵肘后⽅》《茶史》《桃源历》《历书眼》《涫朗乞巧录》《柱铭对》《夜航船》、杂剧《乔坐衙》、传奇《冰⼭记》等共三⼗余种。
其中《夜航船》⼀书,内容殆同百科全书,包罗万有,共计⼆⼗⼤类,四千多条⽬。
张岱涉猎之⼴泛,著述之宏富,⽤⼒之勤奋,于此可见。
⽽他与⼀般玩物之纨绔、玩世之名⼠的畛域,也于此分界。
张岱对于⾃⼰的才⾼命蹇,是不胜其愤的,并将其愤世嫉俗之情,寓于⼭⽔:以绍兴府治,⼤如蚕筐。
其中所有之⼭,磊磊落落,灿若列眉,尚于⼋⼭之外,犹遗黄琢。
则郡城之外,万壑千岩,⼈迹不到之处,名⼭胜景,弃置道旁,为村⼈俗⼦所埋没者,不知凡⼏矣。
(出⾃《黄琢⼭》)余因想世间珍异之物,为庸⼈埋没者,不可胜记。
⽽尤恨此⼭⽣在城市,坐落⼈烟凑集之中,仅隔⼀垣,使世⼈不得⼀识其⾯⽬,反举⼏下顽⽯以相诡溷。
何⼭之不幸,⼀⾄于此。
(出⾃《峨眉⼭》)这两段⽂字,⼀则⾔名⼭胜景被埋没之多,另⼀则⾔其被埋没之易。
在反复回环的议论感叹之中,发泄了他不遇的憾恨和对世俗的鄙薄,深得柳宗元《永州⼋记》的骚体之精髓。
作文摘抄本——人物素材“张岱”##人物简介##张岱生性豪放不羁,个性鲜明的文学家。
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就受长辈的熏陶,他很早就接触了文学,除此之外,张岱还擅长历史学、地理学、数学等,是位不可多得的全方位人才。
张岱家境优渥,家庭丰裕的物质条件,张岱便有了资本和时间到处游历。
在游历的过程中,张岱接触了很多新鲜的景色、风土人情。
张岱的文采很好,于是便将他们都一一记录下来,收藏在散文集《陶庵梦忆》一书中。
而张岱前半生衣食无忧,后半生在隐居,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正是因为张岱有这样的人生阅历,所以他的作品隐含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和事。
##自为墓志铭##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
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布衣疏莨,常至断炊。
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张岱《自为墓志铭》##适用话题##人生,世事无常,磨难,爱好##素材运用##【张岱的行囊】就这样,昔日的纨绔子弟背着行囊,化为深山野人,所剩何物?破窗敝几,秃笔残书,一方香炉一方琴,这便是他所剩的一切……他的行囊中,除了这些有形之物,还有一些无形无状,无声无臭,珍贵的东西。
张岱的行囊里,有对故国的深切缅怀。
一村沦陷凋亡,他哀而不伤,因为他的行囊里没有前朝那些亡国遗民哭哭啼啼的病态,他知道冬天来了,于是像亡命之鸟一般任时代的冬天掩上荒凉的帷幕。
然而,他终究是放不下故国风华的,于是他幽思追忆,落墨化为一部《陶庵梦忆》,故国风物人情尽在其中,把他携往一个幽深的梦里,于是忘却了粗茶淡饭、短褐穿结的辛苦,只顾奋笔如走马……【无用之癖伴人远行】张岱年少,好精舍,好诗,好橘,精致玩物,似乎不堪用途,但正如他自己所言:“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
陶庵一梦,过眼皆空——张岱: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何许人也?有人说多情的宝玉正是他的转世。
他出身仕宦家庭,“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但宝玉只是他的前半生。
明亡后张岱退隐山林,潜心著述。
可以说,若有锣鼓喧天,华灯烟火,鲜衣美食,人声鼎沸处自有张岱;但如果是箫声呜咽,兴亡之感、沧桑之叹,曲终人散之际你也会寻到张岱的身影。
张岱其人张岱,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出生于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的一个仕宦家庭,大概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与世长辞,享年约八十四岁,死后被安葬于山阴项里。
张岱是明清之际的史学家、文学家,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
在文学创作方面,张岱以小品文见长,被称为“小品圣手”。
张岱少时因聪颖善对而被舅父陶虎溪称为“今之江淹”。
他在少年时即提出“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诗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等灼见。
在天启年间和崇祯初年,张岱悠游自在,留下大量诗文。
崇祯八年(1635年),张岱参加乡试却不中,故未入仕途。
明朝灭亡后,张岱先是在剡中躲避兵灾,后来则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
张岱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代表作。
无癖无痴,不可与之交《陶庵梦忆》是张岱短小的随笔集汇。
在书中,他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一个人如果没有癖好,不可与他交朋友,因为他缺乏深情;一个人如果没有缺点,也不可与他交往,因为他少了真气。
比如他的至友祁止祥便有众多癖好,书画、蹴鞠、鼓钹、鬼戏、戏曲等无一不好。
张岱倾向于与性情独特之人打交道,如艺人、匠人、名妓、闲僧等。
由此观之,与之交往者不一定是高官显贵,通常是深情真率的奇人异士。
【用法解析】适用于交友、以诚相待、追求真实的生活、热爱生活等话题,如2015年浙江卷《文章和人品》。
示例:君子之交坦荡荡,以诚相待,多说真实的话,深情是也;小人处事长戚戚,德在人后,利居人先,无真气也。
出身仕宦家庭的张岱,交友从不以权势贫富为准则,而是以一个人内心的深情和率性的真气来作为交友的判断标准。
陶庵居士张岱的简介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散文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文学名著。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陶庵居士张岱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陶庵居士张岱的简介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从未入仕。
高祖买表,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
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
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
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
张岱的出身,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
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
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
”(《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
)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同上)至老,手不释卷。
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
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
”(《陶庵梦忆三世藏书》)顺治三年(1645)避兵入山,仅携带数箧书籍而行。
而所存者为清兵所居,日裂以炊烟,以当箭弹。
40年所积,荡然无遗。
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
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
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
”(《家传》)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
耀芳“教习小蹊,鼓吹戏剧。
”(《家传》)到张岱这辈,则“主人精赏鉴,延师课戏,童手指千。
蹊童到其家,谓‘过剑门’,焉敢草草。
”(《陶庵梦忆过剑门》)他拜师学琴,习曲三十余首,指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张岱简介
张岱(1597年—168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
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晚明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崇老庄之道,喜清雅幽静。
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
精小品文,工诗词。
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
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绝代文学名著。
另有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时人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久居杭州。
明亡,避居剡溪山,悲愤之情悉注于文字之中,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
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
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
前人评价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其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有“小品圣手”之誉。
精心校对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