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P临床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4
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应用效果。
方法:以我院60例ITP患儿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临床路径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
比较两组干预效果。
结果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干预后PLT、MPV、Hb水平升高,观察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红蛋白(H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63.33%(19/30),P<0.05)。
结论:临床路径护理可控制ITP患儿的症状,能够帮助患儿提升总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且提升患儿的社会功能,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引言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属于一种全身性的病变,这种病症主要是在发生过敏性紫癜的时候导致的一种肾脏损害,病情多发生在小儿群体当中。
当患儿发病之后会出现关节肿痛、血尿、蛋白尿、皮肤紫癜、腹痛等相关临床症状表现,通常在皮肤紫癜发生的1个月之内会出现这种病症表现,临床对患儿产生的影响巨大。
所以在具体的治疗当中,需要积极地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相关患儿的生活质量,并且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对促进患儿的病情发挥重要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7.4~2021.4我院收治的60例ITP患儿为对象。
纳入标准:确诊为ITP;年龄低于12岁;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
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伴有先天性心脏疾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30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年龄(5.18±1.03)岁,男21例,女9例。
对照组30例,年龄5个月~12岁,平均年龄(5.23±1.09)岁,男18例,女12例。
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2.3 治疗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在治疗后6个月内,康妇消炎栓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占4%)病情复发,比较组患者中有9例患者(占18%)病情复发;康妇消炎栓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低于比较组患者,P<0.05。
2.4 两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率康妇消炎栓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率〔100%(50/50)〕高于比较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率〔80%(40/50)〕,P<0.05。
3 讨论康妇消炎栓是一种中成药。
此药具有杀虫止痒、利湿散结、清热解毒的功效,其主要成分包括穿心莲、败酱草、苦参、蒲公英、猪胆粉、芦荟等[3-4]。
药理学研究表明,康妇消炎栓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作用[5-6]。
相关的临床实践证实,用康妇消炎栓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所致慢性盆腔痛可快速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7]。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康妇消炎栓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比较组患者,其生活质量的评分高于比较组患者,其下腹部疼痛症状消失的时间、痛经症状缓解的时间、白带异常症状消失的时间和肛门坠胀症状消失的时间均短于比较组患者,其对治疗的满意率高于比较组患者,P<0.05;治疗后6个月内,康妇消炎栓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低于比较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用康妇消炎栓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所致慢性盆腔痛的效果确切,可快速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1] 陈水风.康妇消炎栓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慢性盆腔痛的临床效果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20):86-87.[2] 李晓丹.康妇消炎栓联合微波及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慢性盆腔痛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9,27(5):96-98.[3] 许宝端.康妇消炎栓联合头孢地尼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所致慢性盆腔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8,13(7):93-95.[4] 高爽,陈秋玲.康妇消炎栓联合微波及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慢性盆腔痛临床疗效[J].青岛医药卫生,2016,48(5):354-356.[5] 刘朝晖,廖秦平,薛凤霞,等.康妇消炎栓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慢性盆腔痛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8):666-668.[6] 闫妍,吕红.康妇消炎栓配合微波及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慢性盆腔痛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32(3):393-394.[7] 王娇.康妇消炎栓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的临床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1):150-152.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探讨刘雪芹(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 济宁 272000)[摘要]目的:探讨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
2021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疗(全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以前常被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在的命名不仅保留了大家熟悉的缩写「ITP」,同时体现了该病的免疫介导机制,并且考虑到部分患者可能没有紫癜或其他出血体征。
ITP 是一种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由抗血小板抗原的自身抗体导致[10]。
临床上,部分儿童ITP 治疗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以血小板作为治疗的唯一依据、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今年新发布的《中国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改编指南(2021 版)》(下称「指南」)在ITP 的分类、治疗原则等方面给出建议,笔者将结合资料详细为大家介绍ITP 的诊疗知识点。
一、临床表现ITP 通常表现为平素体健的儿童突发瘀点、瘀斑和/或出血;偶有患者是因其他情况行全血细胞计数时(例如:术前检查或常规体检)无意发现血小板减少。
二、ITP分类(根据确诊后的时间长短)新诊断ITP——确诊后不超过3个月;持续性ITP——确诊后3〜12个月;慢性ITP——确诊后12个月以上;增加持续性ITP 的分类,不再以急性的概念来分类。
三、诊断要点[10]至少2次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计数减少(< 100 x 109/L ),外周血涂片血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脾脏一般不增大;骨髓检查示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成熟障碍;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四、出血分级0 级:为无出血;1级为轻微、微量出血:有少量瘀点(总数W 100个)和(或)W 5个小瘀斑(直径W 3 cm),无黏膜出血;2 级为轻度、少量出血:有较多瘀点(总数>100 个)和(或)>5 个大瘀斑(直径>3 cm),无黏膜出血;3 级为中度、中量出血:有明显的黏膜出血,影响生活;4级为重度、严重出血:黏膜出血导致血红蛋白下降幅度> 20 g/L,或怀疑有内脏出血。
五、治疗总体原则[1,2,10]:儿童ITP 有自限性,新诊断ITP 患儿的治疗取决于出血严重程度、血小板减少程度以及其他危险因素。
CMACSH2020:ITP详尽诊疗一章全!速来查收!2020年9月24日-26日,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血液学年会采用“线上+线下”模式召开。
血液学年会上,国内外血液领域大咖云集,聚焦血液学研究最新进展。
本文整理自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石艳教授在9月26日出凝血会场所做的题为《ITP诊疗研究》报告。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体免疫性出血综合征,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发病时表现为全身皮肤瘀血、紫癜及大小不等的瘀斑,也易造成贫血、休克发生颅内出血时致死率高。
该病具体发病机制不清楚,也缺乏有效的方法预防其发生。
ITP治疗目标及原则| 治疗目标目前成人ITP是不可治愈的疾病。
ITP治疗一般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尊重患者的意愿,选取毒性及维持剂量最小的方案,维持患者的血小板数在20~30*109/L,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出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随着血栓发生的机率越来越多,应用抗凝药的任务也越来越多,根据国际和国内的指南界定ITP患者血小板指标:如果需应用单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需维持在30~50*109/L;如需使用两种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的话,血小板应维持在50~70*109/L。
总体而言,对于ITP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应遵循:1. 对不同分期患者实行个体化治疗2. 目的主要为了预防出血事件3. 目标血小板数为20-30*109/L4. 治疗应以毒性最小为目标5. 治疗方案应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当ITP患者需进行有创操作时,应维持其血小板在相对安全的计数范围,具体血小板治疗目标值为:表1 不同有创操作血小板目标值| 治疗原则对于存在出血倾向的ITP患者应对其进行出血评分:出血分数=年龄评分+出血症状评分(所有出血症状中最高的分值),对于出血评分高于2分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治疗。
表2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评分系统根据患者有无出血、是否存在高危出血倾向,不同症状的ITP患者应遵循不同治疗原则:表3 ITP治疗原则ITP治疗方案| 一线治疗目前国内ITP一线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的应用。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CD10:D69.3)二、定义:是一组因外周中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的疾病。
三、诊断依据:根据《内科学第七版》主编陆再英、钟南山,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1、病史;2、体格检查:广泛出血累及皮肤粘膜及内脏、脾不大或轻度肿大;3、多次检验血小板计数减少;4、骨穿检查。
四、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内科学第七版》主编陆再英、钟南山,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1、初始经验性治疗药物选择:(1)对症治疗,包括止血(止血敏2.0/天、去氨加压素12ug/天),必要时输血小板(血小板<20×109/L或有内脏出血);(2)一般情况下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强的松30—60mg/天分次或顿服,根据病情可选用甲泼尼松80mg~500mg/天滴注);(3)有条件者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0.4g/kg/d 连用5天);2、难治性ITP治疗药物选择:(1)免疫抑制治疗(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脾切除疗效不佳者,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或脾切除禁忌证,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以提高及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主要药物:①长春新碱:为最常用者。
除具免疫抑制作用外,还可能有促进血小板生成及释放的作用;每次1mg,每周一次,静脉注射,4~6周为一疗程;②环磷酰胺:50~100mg/天,口服,3~6周为一疗程,出现疗效后渐减量,维持4~6周,或400~600mg/天静脉注射,每3~4周一次;③硫唑嘌呤:100~200mg/天,口服,3~6周为一疗程,随后以25~50mg/天维持8~12周,可致粒细胞缺乏,宜注意;④环孢素:主要用于难治性ITP的治疗。
250~500mg/天,口服,维持量50~100mg/天,可持续半年以上;⑤霉酚酸酯(MMF):难治性ITP可试用,0.5~1.0/天,口服,要注意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抗CD20的人鼠嵌合抗体,375mg/m2静注,可有效清除体内B淋巴细胞,减少自身抗体生成,有人认为可替代脾切除;⑦其他:达那唑,为合成的雄性激素,300~600mg/天,口服,与糖皮质激素有协同作用,作用机制与免疫调节及抗雌激素有关;(2)如上述治疗欠隹,有条件可血浆交换,连续3次以上,每次置换3000ml血浆,也有一定疗效。
出血性疾病ITP庆云出血性疾病指的是血液和血管系统中发生出血的疾病。
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己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减少,从而出现皮肤和黏膜不易止血的症状。
下面,我们将详细了解ITP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病因ITP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免疫因素。
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己的血小板(一种血液中的细胞,主要负责血液凝固)视为外来入侵,进而攻击它们,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
此外,在一些情况下,ITP也可能发生在癌症、自身免疫病或药物治疗后。
症状ITP的症状包括黏膜和皮肤易淤血、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这些症状通常轻微,但也可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在严重情况下,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值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出血症状,如口腔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治疗方法治疗ITP的方法包括口服药物、静脉注射药物、输血等。
口服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凝血药等,可用于改善血小板数量和减轻症状。
静脉注射药物和输血通常用于急性出血情况下,以迅速提高血小板水平和停止出血。
此外,诊断ITP后,患者应该避免食用具有促进出血的食物和药物,如丹参、三七粉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该保持充足的休息、良好的饮食和锻炼习惯,并定期去医院检查治疗效果。
ITP是一种有着不同病因和症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治疗应依据个人情况来选择,包括药物治疗和其他诊断治疗方法。
患者应该尽量控制生活中可能导致出血的情况,并及时就医,以避免严重的后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
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CD-10:D69.3)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和《美国血液学会关于ITP的指南》(Blood,1996,88(1):3-40),《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2.多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包括血涂片)。
3.脾脏不大或轻度增大。
4.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5.排除血小板减少的其他原因。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邓家栋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和《美国血液学会关于ITP的指南》(Blood,1996,88(1):3-40),《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治疗:可常规剂量或短疗程大剂量给药。
2.急症治疗:适用于严重、广泛出血;可疑或明确颅内出血;需要紧急手术或分娩者。
(1)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
(2)输注血小板。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天内。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69.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编码。
2.血液检查指标符合需要住院指征:血小板数<20×109/L,或伴有出血表现或出血危险(如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2-3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血沉、血涂片、血型、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筛查;
(3)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2.发热或疑有感染者可选择:病原微生物培养、影像学检查;
3.骨髓形态学检查。
(七)治疗开始于诊断第1天。
(八)治疗选择。
1.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治疗:注意观察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并对症处理;防治脏器功能损伤,包括抑酸、补钙等。
(1)常规剂量(泼尼松1mg·Kg-1·d-1)。
(2)短疗程大剂量给药(甲基泼尼松龙1.0g·d-1×3d,或地塞米松40mg·d-1×4d)。
2.急症治疗:适用于严重、广泛出血;可疑或明确颅内出血;需要紧急手术或分娩者。
(1)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0.4g·Kg-1·d-1×5d或1.0g·Kg-1·d-1×2d。
(2)输注血小板。
(九)出院标准。
不输血小板情况下,血小板>20×109/L并且持续3天以上。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经治疗后,血小板仍持续低于20×109/L并大于2周,则退出该路径。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CD-10:D69.3 )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 14 天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