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23例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针对性护理对策研究【摘要】目的:探究无创呼吸机(C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RF)患者的针对性护理对策及其应用效果。
方法:以CPAP治疗COPD合并R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68例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护理对策分为常规组(34例,常规性护理对策)与针对组(34例,针对性护理对策),观察其护理效果。
结果:针对组知识水平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肺功能与血气指标水平优于常规组(P<0.05),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
结论:针对性护理对策有效应用对CPAP治疗COPD合并RF患者知识水平改善、症状缓解、生理功能恢复、并发症预防效果提升等存在积极影响。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呼吸衰竭;针对性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系多因素(吸烟、感染、过敏、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免疫功能降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等)相互作用引起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明显,常见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喘息、胸闷、呼吸困难、体重改变、食欲减低等症状[1]。
该病可进展为呼吸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引起抑郁、骨质疏松等问题,威胁患者健康与生命。
据统计40岁以上人群中,COPD的患病率约为8.2%,每年约有128万因该病死亡,死亡率达到17%以上。
该病病程较长,需要患者长期用药维持病情稳定,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但患者用药依从性并不高,近半数患者存在自行减药或停药行为。
加强COPD治疗与护理研究,提高患者健康照顾质量,至关重要。
本研究以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伴呼吸衰竭(RF)患者为例,探寻针对性护理对策应用效果,旨在为患者护理质量改进提供指导。
1资料及方法1.1资料回顾性分析68例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均从医院呼吸内科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收治COPD伴RF患者中选取。
无创正压通气对急诊重症支气管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分析对急诊重症支气管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提供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意义。
方法:实验时间制定为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实验样本制定为急诊重症支气管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n=68),分为研究组、常规组(方法:电脑抽号法),各34例,前组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组为常规治疗,对比两组不同。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更短,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血气指标改善效果更佳(p<0.05)。
结论:对急诊重症支气管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提供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更理想。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诊重症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临床效果重症支气管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是急诊收治的患者中较为多见的疾病类型,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具有病情危重、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黏膜水肿等症状,并伴随低氧血症等表现,因此需要尽早为患者提供治疗,避免对患者的肺部组织造成损害[1]。
常规治疗在临床既往应用中发现,该措施极易引起呼吸阻塞等并发症,加重患者的病情发展。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有利于降低患者呼吸机耗氧量,并降低肺泡压力,改善患者的缺氧、缺血的症状,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内使患者的呼吸道组织保持通畅,促进患者体内二氧化碳排出,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
因此,本文深入研究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意义。
现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录68例急诊重症支气管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时间: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电脑抽号法分2组,各34例,研究组:男/女:17/17;年龄:29岁~70岁;均值(52.36±4.58)岁。
常规组:男/女:18/16;年龄:30~69岁,均值(52.33±4.08)岁。
两组患者资料对比无意义(p>0.05)。
1.2方法1.2.1常规治疗为患者提供常规抗感染治疗并配合祛痰治疗等,同时加以缓解痉挛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
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汤灵雪,王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安徽合肥230032)[摘要]目的:观察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 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160例AECO PD合并重度高碳酸血症昏迷患者,其中80例给予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作为 无创通气组;80例给予有创通气,作为有刨通气组。
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72 h及出院前的心率(H R)、呼吸频率 (R R)、动脉血气及检测入院、出院时的降钙素原(PC T)和C-反应蛋白(C R P)水平。
结果:①患者治疗72 h及出院前 H R与R R明显改善,p H值恢复正常,PaCO2降低,PaO2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无创 双水平正压呼吸机治疗的患者使用N IP P V的平均天数为(9 ±2. 1)d,不良反应并发症低;③患者入院时PCT、C R P升高,经治疗后恢复正常,但C R P与PaCO2高低有关联性,P C T则无关联性。
结论: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A EC O PD合并 重度呼吸衰竭患者安全、可靠。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Effect of noninvasive 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 and invasive ventilation on AECOPD patients with severe respiratory failure TANG Ling-xue,W ANG Tong (General Medicine department of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230032,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oninvasive b i-level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BiPA P)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with severe respiratory failure.Method 160 patients with AECOPD with severe hypercapnia com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of which80 patients were given noninvasive bi-level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as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group,and80 patients were given invasive ventilation,as invasive ventilation group.The data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72 h after treatment and before discharge were compared.Heart rate(H R),respiratory rate(R R),arterial blood gas,PCT and CRP at admission and discharge.Results ① heart rate (H R)and respiratory rate (R R)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72 hours after treatment and before discharge,pH returned to normal,PaCO2decreased and 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 05);②The average days of NIPPV use for patients treated by non-invasive b i-level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or is (9±2. 1) d,with low adverse reaction complications;③ When the patient was admitted to hospital,the levels of PCT and CRP increased and returned to normal after treatment,but CRP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 of PaCO2,while PCT was not correlated.Conclusion Noninvasive bi-level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s safe and reliable in the treatment of AECO-PD patients with severe respiratory failure.Key Words: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Respiratory failure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 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通常为进展性,呈不完全可逆。
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我科收治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住院患者26例,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资料入院时、治疗14 d分别测动脉血气及呼吸频率、心率。
结果入院时与治疗14 d患者的p a o2pa co2、ph、呼吸频率、心率均比入院时有明显改善,p90%,早期持续通气24 h,以后根据病情情况调整。
1 3 观察方法与指标患者于入院时及治疗14 d分别测动脉血气及呼吸频率,心率。
1 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 1 临床疗效治疗前呼吸频率、心率、p a o2p a co2ph分别为(33±3)次/min、(125±7)次/min、(50±6)mm hg、(54±7)mm hg、(730±009);治疗后分别为(20±3)次/min、(90±5)次/min、(77±6)mm hg、(41±6)mm hg、(734±010),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为p<005)。
2 2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1例患者病情加重(意识障碍加重,s a o2),改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后症状缓解。
其余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技术(nippv)在临床上已普遍使用,已成为治疗呼吸衰竭、心源性肺水肿、aecopd等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4]响。
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是ipap能增加肺泡通气,改善呼吸肌功能和降低呼吸功耗,从而纠正高碳酸血症;epap相当于呼气未正压(peep)使aecopd患者萎陷的肺泡处于扩张状态,防止肺泡萎陷,增加气体交换时间,改善氧合,并通过克服内源性呼气未正压(peepi)而降低呼吸功耗,改善呼吸肌疲劳3]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疗效较好,证实了以上理论推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pa o2p a co2ph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明显改善(均为p<005),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2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是导致copd患者住院最重要的原因,加强对aecopd的防治,特别是提高机械通气技术的应用水平,对提高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23例使用无创正压通气在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中的疗效及临床使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2月收治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23例。
男13例,平均年龄68±5岁;女10例,平均年龄65±5,以上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诊断标准,动脉血氧分压(pao)<60mmhg(1mmhg0.133kpa),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等致低氧因素,且满足以下应用无创呼吸机标准(至少符合其中2项):中至重度的呼吸困难,伴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并出现胸腹矛盾运动;中至重度酸中毒(ph7.30~7.35)和高碳酸血症(paco 45~60mmhg);呼吸频率>25次/分。
排除标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呼吸抑制或停止;心血管系统功能不稳定(低血压、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嗜睡、神志障碍及不合作者;易误吸者(吞咽反射异常,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痰液黏稠或有大量气道分泌物;近期曾行面
部或胃食管手术;头面部外伤,固有的鼻咽部异常;极度肥胖;严重的胃肠胀气。
治疗方法:在控制感染、解痉平喘、化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经鼻导管给氧治疗后,病人的症状及血气分析无改善者,给予无创正压通气。
应用伟康bipap双水平正压通气呼吸机,呼吸机参数的设置:通气模式为s/t,一般采取适应性调节方式:呼气相压力(epap)从2~4cmho开始,逐渐上调压力水平,以尽量保证患者每一次吸气动作都能触发呼吸机送气;吸气相压力(ipap)从4~8cmho开始,目标潮气量达到6~8ml/kg即可,通气频率10~15次/分,吸气流速40~60l/分,待患者耐受后再逐渐上调,直到达到满意的通气水平,或患者可能耐受的最高通气支持水平。
监测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监测呼吸频率、心率spo和血气指标。
结果
正压通气2小时后呼吸困难症状均有所缓解,其他指标采用spss13.0软件,所有数据以(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 检验。
见表1、2。
表2 治疗前后2小时生理指标的变化(次/分)
讨论
本研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23例病例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rr、hr、血气分析均有明显改善。
copd呼衰的主要呼吸生理改变为:气道阻力增高,呼吸中枢驱动增强,肺动态过度充气和形成内源性peep(peepi),呼吸肌疲劳等。
peepi的存在使呼吸功显著增加,有研究表明,克服peepi所需要的呼吸功占总呼吸功的43%±5%,copd缓解期患者peepi平均2.4±1.6cmho,而急性加重期患者peepi平均6.5±2.5cmho。
peepi 是导致呼吸肌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泵衰竭在copd急性呼衰中起主要作用。
单纯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及呼吸兴奋剂等药物治疗,降低呼吸功和减轻呼吸肌疲劳的作用十分有限,过量应用兴奋剂反而可加重呼吸肌疲劳,而且药物达最大疗效多需几天时间。
因此,对严重的copd呼衰患者药物保守治疗的插管率高,而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辅助患者自主呼吸可减轻呼吸肌的疲劳,降低呼吸功耗,防止呼吸生理功能的进一步恶化,保护各重要脏器的功能,避免或减低气管插管率。
压力支持通气(psv)主要辅助和支持患者的自主呼吸,减轻呼吸肌负荷,增加肺泡通气。
低水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低于85%的peepi)能有效抵消peepi而显著降低吸气负荷和呼吸功。
无创正压通气与常规治疗相比可显著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住icu的时间及病死率。
某些患者即使气体交换有所改善,但最终仍还需气管插管,主要是由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困难症状继续存在、不能耐受面罩、呼吸道分泌物过多难以排出,出现并发症等。
最近的一项关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的大规模临床荟萃分析表明,nippv可使气管插管率减低28%;住院天数平均减低4.57天;
病死率降低10%;但收益患者主要是重症copd呼吸衰竭患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患者的机械通气指南,2007.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病学,2001,25
(8):453-460.
3 俞森洋,蔡柏蔷.呼吸内科主治医师660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443.
4 张波,高和.实用机械通气治疗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27.
表1 治疗前后2小时血气分析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