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圃中学语文科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导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11
初级中学导学案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戏剧导学案主备:审核:九年级语文组时间:学生姓名导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情节、人物和戏剧冲突,以及要表现的主题,学习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
2、了解戏剧语言的基本特点,并能对课文中的一些台词进行鉴赏,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导学重难点:理解课文的情节、人物和戏剧冲突,以及要表现的主题。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目标:学习一二两课。
【自主学习】一、导入定向:文学四大样式有哪些?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种新的样式:戏剧。
文艺复兴运动是14至16世纪在欧洲先后兴起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诗人但丁、画家达·芬奇、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
国歌作者是谁?就是著名的作词家田汉先生,他也是现代著名的话剧作家。
这节课我们学习莎士比亚著名的喜剧《威尼斯商人》和田汉的独幕剧——《江村小景》。
二、自学体验:1、了解作者:威廉·莎士比亚是伟大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被尊称为莎翁。
代表作有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皆大欢喜》,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雅典的泰门》、《罗密欧与朱丽叶》,诗歌《十四行诗》。
田汉,(1898-1968)剧作家、诗人,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原名寿昌,湖南长沙人。
田汉一生创作电影剧本20余部,话剧、歌剧6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
其作词的电影插曲《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戏剧常识(课前了解即可)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文学)。
(一)分类1)按照表现形式: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2)按照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3)按照题材所涉及方面: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4)按照篇幅规模:多幕剧、独幕剧5)特例:社会问题剧:提出某个社会问题,剖析某个社会问题,最后是批判或谴责某个社会问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寒假停课不停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岁月沉淀的精华。
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
当然,我们走进诗歌的园地,还可以采撷到世界诗歌园地的芳华。
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学习目标:1.学习诗歌,关注诗歌的文体特征,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对其内涵和艺术表现力进行赏析。
3.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感受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学习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通读单元课文,了解诗歌的相关知识,初步感知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1.这个单元一共四篇课文,其中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
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的成功范例,这首诗写于革命斗争中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他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即,这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是一首深情的之歌,这首诗写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历史时期,诗中选取了生活中极具特征的,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倾吐了的强烈愿望,表达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心声。
高尔基的是首著名的,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
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
1 诗两首【导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两首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内心汹涌着激情的灵魂。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名片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背景资料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交流点拨】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如何赏析现当代诗歌】第一,熟悉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
现当代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鲜明的韵律,欣赏诗歌时必须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进而赏析诗歌的情感与技法。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第一单元时间:年月日主备人:授课人:课型:复习课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词义。
【重点】2、了解重要的作家及作品。
【重点】3、学会概括诗歌主题。
【难点】一、【字音字形】荇藻蓬蒿蝼蚁干瘪绯红笑涡虔信瞰望潺潺黝黑晨曦镶嵌嘶哑锦幛憔悴纤绳淤滩深邃我的积累:二、【文学常识】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 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火把》《向太阳》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2、《乡愁》的作者是,台湾诗人与散文家,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散文集《左手的缪思》等。
3、《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作者是,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因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4、《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是,原名龚佩瑜。
当代诗人,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等。
本单元所选诗歌获1 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
5、(1)外国诗《祖国》的作者是,是继普希金之后国又一位伟大诗人,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
14岁写诗,1837年他因为普希金之死而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诗坛。
(2)外国诗《黑人谈河流》的作者在美国文坛,尤其是黑人文学方面,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写过小说、戏剧、散文、传记等各种文体的作品,还把西班牙文和法文的诗歌翻译成英文,甚至编辑过其他黑人作家的文选,但他主要以诗歌著称,被誉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辨析现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精彩再现】“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问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自主解答】【技法点拨】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新版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象征手法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小白杨》请学生谈谈对歌曲的理解(人对白杨的感情)2.作者简介XXX本名XXX,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代表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于二月花》等XXX曾经写过一篇关于XXX的文章那就是(板书)——《白杨礼赞》3.这篇文章中作者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真实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4.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5.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XXX和崇敬的感情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3、开端感知课文1.自主研究: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汗青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末是甚么呢?)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XXX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4.补充课文的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对峙阶段这时代,他看到了百姓党反动派悲观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究竟,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XXX领导下,齐心同德,连合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但愿,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糊口在百姓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在,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XXX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勇敢不屈的斗争精神5.研究象征手法《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XXX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XXX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四、总结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XXX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1.听写生字2.温象征手法二、研读课文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2.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甚么的?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甚么?明确:总的形象:力争上游干:笔挺、绝无旁枝(正直)外部形态: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叶: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淡青色(朴实)内在气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甚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了甚么手法?本段能够分成两个层次1—4句是第一层,5—8句是第二层作者欲扬先抑,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XXX“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用拟人、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XXX“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XXX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5.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甚么不同?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干系的复句论述了赞美白杨树的缘故原由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愈加鲜明地强调XXX的象征意义6.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8.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明确:讲解:XXX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XXX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XXX反动派,呼应篇首9.了解本文多种抒情方式3、课堂小结: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2.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2.藕与莼菜教案一、研究内容特征的分析《藕与莼菜》是一篇语言平实、自然、淡雅的文章,作者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酷爱之情。
第一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导学目标】1.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状况,增强忧患意识。
2.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成语俗语、历史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3.了解文化意义上的土地,看看土地在文学作品和人的文化心理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土地,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
古希腊神话中土地被称为大地母亲,她是力量的源泉;在统治者眼中,土地是权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越多,意味着权力也越大;而对于人民,土地就意味着自由和幸福,因此,面对外来的侵略,他们寸土必争……我们家乡的泥土,我们祖国的土地,永远同我们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我们一同生长。
课前准备1.根据学生兴趣,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
2.搜集一份有关土地的参考资料书目。
3.整理以前学过的与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和文章。
了解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等关于土地的介绍,比如历史课关于土地改革的介绍,地理课对于土地使用状况、各地不同土质的讲解等,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
4.阅读一些有关土地的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了解中国人“安土重迁”“依恋故土”的文化传统。
资料搜集展示交流展示一看看我们的土地1.土地改革的历史▲商周井田制井田的划分,大约一块为100亩(约合今31亩多),是奴隶耕种的一个土地单位,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很低,也为了便于监督奴隶劳动,井田上实行奴隶集体耕耘。
另一种意见认为井田制是封建国有土地制度。
贵族地主把一部分土地分配给一家一户的农奴去耕种,收获归农奴所有;另一部分土质较好的土地归贵族地主自己,驱使农奴为他们代耕。
这是一种榨取劳役地租的封建剥削形态。
第三种意见认为井田制是从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而来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教师寄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成功的结果来源于点滴的过程。
【学习目标】1.学习诗歌,关注诗歌的文体特征,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对其内涵和艺术表现力进行赏析。
3.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感受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感知诗歌内容。
【学习过程】一、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完成以下练习:1.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
主要著作有诗集《》(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集奖)《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2.戴望舒,原名戴梦欧,现代著名诗人。
出版第一本诗集中《》一诗传诵一时,因此有“”的美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3.卞之琳,是“”的代表诗人。
与何其芳、李广田被合称为“”。
4.高尔基,(国)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由散文诗《鹰之歌》《海燕》,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1913年后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
二、朗读诗歌,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词,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干瘪.( ) 驳.船( ) 蜗.行( )胚.芽( ) 迷惘.( ) 隧.洞( ) 绯.红( ) 淤.滩( ) 纤.绳( )胆怯.( ) 翡.翠( ) 蜿.( )蜒深渊.( ) 号.( )叫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
写作学习扩写学习目标1.了解扩写的相关概念;2.掌握扩写的基本方法;3.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训练概括能力与想象力。
学习过程一、写作要求1.紧扣下面的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它扩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自拟题目。
2.要真实、有个性地表达,语言流畅,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
材料:海边的大森林里住着猴妈妈一家人。
猴妈妈有三个孩子。
老大叫猴听话,老实本分;老二叫猴机灵,很爱动脑筋;老三是个女孩,叫猴美丽,长得很漂亮。
有一天,猴妈妈把三个孩子叫到跟前,给了每人100元钱,叫他们离开家去独立生活,看谁能过上富足的日子。
二、写作指导根据提供的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故事的情节写得具体生动,并写清事情的结果。
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人物的性格特点,去分析推敲他们所做的一切,老大猴听话,或许会用猴妈妈给的100元钱脚踏实地干一番大事业;老二猴机灵爱动脑筋,可能会用猴妈妈给的100元钱创造出奇迹;老三猴美丽,由于爱美丽,或许几天工夫,猴妈妈给的100元钱就会花光,甚至流浪街头……同学们可以不受约束,编出更精彩的故事。
2.尽管是一篇扩写故事的文章,但也不能漫无边际地凭空想象,最好能以现实生活为原型,围绕确定的中心去写,这样,才会更合理些。
3.注意详略和段落间的衔接。
因为这篇文章是要我们去想象猴妈妈的三个孩子都分别去做了些什么。
所以,应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确定把谁所做的一切作为重点去写,可以自己来确定。
确定主次后,还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问题,也就是做好段落之间的过渡,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故事性更强。
三、写作例文三只猴子闯天下海边的大森林里住着猴妈妈一家人。
猴妈妈有三个孩子。
老大叫猴听话,老实本分;老二叫猴机灵,很爱动脑筋;老三是个女孩,叫猴美丽,长得很漂亮。
有一天,猴妈妈把三个孩子叫到跟前,给了每人一百元钱,叫他们离开家去独立生活,看看谁能过上富足的日子。
三个孩子听了妈妈的想法,老大看起来很高兴,老二也比较高兴,老三有点儿不高兴,她不愿意离开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