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训诂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浅谈训诂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训诂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利用古代的文献探讨古代词义的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学问。
运用训诂知识指导中学古典诗文教学,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词语的确切含义在高中语文第一册《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一句。
一些书,释“谤讥”为“批评议论”,大意是对的.但欠确切.据“说文”段注,释“谤”字:“谤之言旁也,旁,溥也”。
“ 溥”即“广大”的意思。
“谤”即在大庭广众的场合里,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在《国语·周语》中,“厉王虐,国人谤王”。
“谤王”,即“公开批评指责厉王的过失”。
又“讥”宇,段玉裁注作“讥之言微也”,微即隐微不显之意。
“讥”就是含蓄的讽刺。
《左传·隐公元年》“称郑伯,讥失教也。
”即含蓄地讽刺郑庄公故意纵容共叔段而不加约束教育到最后酿成祸乱加以根除的阴险作法。
据此,开头那句应释为:“能够在街市上朝廷上对我的过失公开地批评指责或含蓄地讽刺非议传到我耳朵里来的,受下等赏踢。
”又如初中六册《曹刿论战》一课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不少注本把“加”字释为祭品的增加,是不确的.课本注为“加,虚夸。
这里说以少报多” 是对的。
但我们还应知道,“说文”第十三篇下释“加”:“语相譄加也”段注"譄下曰:加也。
诬下曰:加也。
知譄、诬、加三字同义矣”又“说文”三下“诬,加也,段注:“毁誉不以实皆曰诬也”,“加”即是" 说假话”、“虚报”,它的反义词是“信”,而不是“减少”。
可见掌握一些训诂知识对准确理解词义是大有好处的。
二、训诂学可以指导我们解决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如初中语文第五册《公输》一课中“夫子何命焉为?”一句,课本注为“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何……焉为’疑问语气。
”《古书虚字集释》中说:“焉为,犹云‘乎哉’,皆疑问词”。
探索篇•方法展示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字词的意义。
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学习古汉语最重要的是词汇问题。
”而要准确理解词义,关键在训诂。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以字词的翻译为重点,虽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里也有大部分字词的意思。
但是语文教师如果仅仅依照教学参考资料的东西去讲课可能讲不透。
而训诂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功用。
一、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解释词义正确解释古代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任务,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训诂学知识对课文中某些词语给予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准确含义。
例如,初中语文《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的“败绩”,书上的注释都是说是溃败、大败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翻译呢?这个可以用训诂学知识来解。
古代“败绩”也写作“败迹”。
“败”是坏的意思,而“迹”是车辙的痕迹,战车坏了,车辙痕迹乱了,战争中兵车垮了就是最大的败仗,所以称它“败绩”。
二、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没有注释的疑难问题汉语的大量词汇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的,它们有古义和今义两种。
而注释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生僻的字词上面,忽略了那些古今异义的词语,这就容易使学生望文生义。
教师如果懂得训诂的基本常识,就可以求得正确的答案,从而在教学中弥补注者的疏漏。
如,旧版初中语文第五册《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汉室可兴矣。
”“保其岩阻”一句,注云:“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这里只注了“岩阻”,而未注“保”字,大概以为“保”就是“保守”,此义习惯闻见,因而无需乎注释的吧!其实,这里首先应该加注的正是“保”字,郭在贻释“保”为“恃”,即依恃、凭仗之义,指出是一种“积极的措施”。
郭氏还引证了古书中训“保”为“恃”的书证达八条之多,从而使训“保”为“恃”的结论不仅于文甚确,而且于古有证。
三、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发现和纠正注释的错误中学课本的注释,一般是正确的,教师在教学中基本可以依据课下注释来讲解,但是,课本的编者也难免有疏漏,教材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这个时候考验教师基本功的时候就要到了。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申华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0期训诂学是一门古老传统的学科,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训诂学不仅对于我们辨析词义,继承文化遗产有重要的作用。
即使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学教师掌握一定的训诂学基础知识,对语文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训诂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字词的含义,对于一些有待商榷的释义也可以利用训诂学的知识,解开教师与学生心中的疑惑。
提高教学的质量。
洪诚说:“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实践中,对于一词一句的解释,无处不是训诂方法的运用,只是有的运用正确,有的运用错误罢了。
”因此对于书本上的一些注释我们不能一味的偏信。
应该怀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这是严谨教学严谨的基本精神。
在中学课本上有些文中的注释还有待商榷。
如《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注释说:“夺,强取。
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
”这条注释未妥,上官大夫再坏,也还不至于到公然动手强行抢夺的地步,“夺”,除“夺取”之义外,古代还有“更改”的意思。
《孟子·梁惠王上》中“不夺其时”,即勿改易其农时的意思。
《论语·子罕》中“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说三军的帅主可以改,而匹夫的志气不能变。
凡此“夺”皆解为改易、变更的意思。
“与”是说答应、同意。
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屈原由于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后想更改它,屈原不同意。
又如《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注释说:“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意志。
“夺”也是改的意思。
在中学语文古诗文鉴赏教学中,课本中有相当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要弄懂这些名篇,自然也离不开训诂。
如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日。
“亭午”为什么注释为“正午”?“夜分”又为什么是“夜半”?古音中,“亭”与“正”音相近,都是耕部音,二字声近韵同,所以,“亭”可以表示“正”的意思。
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关于训诂学在中学语文中的运用,好多学者甚至是大家已经进行了很多探索,写了很多文章。
但是,大部分文章都是用来发现并纠正中学语文课本注释的错误。
然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职责主要是教学,把训诂学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严密的考证。
利用2014年寒假的一段时间,本人通过仔细阅读苏教版七八年级语文教材,去本地中学听课并与其教师交流,从教材、老师和学生这三个方面,对怎样把训诂学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提出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教材的不足黄季刚先生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而这其中又主要包括两大块,那就是以今语解释古语,以通言解释方言。
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就是用今语解释古语,并且教材中已经给出了一部分的解释,可以说,训诂与文言文教学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可是,教材的编订虽说是有专家编订,但专家也有主观性,况且各个地方各个孩子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希望教材越来越完美,但是我们不可能要求它完美,我看了苏教版初中七八年级的教材,发现对中学生来说,在利用注释学习文言文时未免会有这样的问题:(一)注释过于笼统。
注释过于笼统应该是这套教材文言文中的最大问题,它有时候注解一个词;但有时候,直接注释一个短语,例如七年级下册课文《两小儿辩日》注释“东向:到东方游历”;有时候甚至直接注释一个句子,例如七年级上册《迢迢牵牛星》注释“纤纤擢素手:伸出细长洁白的手。
擢,拔取,抽出,这里是从袖子中伸出来的意思”。
注释笼统,学生也只是笼统的接受一个意思,并不能真真正正的了解单个词的意思,也不能了解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而这些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如若不然就会导致学生掌握文言文越来越困难,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从而不利于今后文言文的学习。
(二)当注不注,注也不懂。
综合理论 课程教育研究·291·总之,能够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做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处理好多媒体与教师讲解的关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自觉地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不断激活他们的思维灵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掘其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训诂在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申 龙(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市延安中学)【摘要】训诂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释字词、明句读、阐文意、陈语法、明修辞、考名物、引史实等。
文言文教学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但推进困难的部分,选入中学课本的文言文篇目符合中学生的阅读水平,读通这些古书最关键的方法是训诂。
【关键词】训诂 中学文言文 教学实践 本文为2015年度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Y2015A13S121V2181Exegesis of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 in middle schoolShen Lo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Yan'an Middle School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Exegesi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Its content includes explanation of words, punctuation sentences, explai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the article, statement of grammar, demonstrate the rhetor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citing the fact and so on.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is an important but difficult part. The middle school textbook of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is conforming to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level. The way to read these ancient books is exegesis. 【Key Words】Exegesis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291-02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部分,因为文言文不仅聚集了华夏文明的精粹,也是华夏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
论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论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摘要:训诂学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它萌于先秦,兴于两汉,以解释传达语义为主要任务。
在很多人看来训诂学是一门十分高深的学问,其实训诂学与中学的语文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不仅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还弥补了很多现行课本注释中的不足。
关键字:训诂学中学语文教学密切关系训诂学作为古代汉语研究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比较高深而又专门化的学问,而中学的语文教学却是一门较为普及的研究课题,说它们两者联系较为密切,是否有失偏颇。
其实细想想也不尽然,训诂学虽然是一门理论深度较高,比较专门化的学问,但它又是以语言实践为依托的,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门学问。
它通过各种语言实践为我们正确理解语言、解释各种文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我们能够运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从而在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效。
中学的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而理解与运用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又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再提高。
因而中学的语文教学就应该从理解入手。
所谓理解,就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语文课本中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现形式。
而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是靠文章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
所以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其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
”其中的“道”大概就是与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现形式等相一致。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就是指必须通过文章的语言形式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读经亦是如此,读其他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可见,理解文章的内容应该以理解文章的语言为基础,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要读懂文章。
而读懂文章就要求我们要理解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中学语文就是这样一种以字、词、句为教学重点的教学活动,可以说字词的教学几乎贯穿了它的始终。
同时,汉语重意合,不重形合。
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课堂的运用前言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的学问,对于中学生来说,训诂学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一步。
在中学的文言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训诂学来加深学生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讨论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课堂的运用。
训诂学是什么?训诂学,即是研究古代文献的注释和解释的学问。
它是整个古代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一环,对文献的研究和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当时的训诂学主要是以辞训、正音、考证等形式存在,直到唐代才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在训诂学这个领域里,训是指解释,诂是指注释。
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和注释古代文献,特别是注释词义和解释文章意义,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文化背景。
训诂学的运用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课堂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注释在中学文言文课堂上,通过给文言文加上注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其中,注释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包括学生熟悉的现代汉语释义,另一方面还应该涉及文言文本身的用法和文化背景,比如对于古代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的解释。
2. 课外拓展除了课堂注释,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课堂中还可以通过拓展课外阅读来运用。
比如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史记》等古代文献,这些文献中的内容不仅涉及到政治、军事、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还包含了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献,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有利于深入了解和领悟古代文学作品。
3. 解读文言文在中学文言文课堂中,解读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词义、句式和语法等方面来解读文意。
其中词义的解释就需要运用训诂学的理论,深入探寻每个词语的含义,力求达到准确、科学的解释,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结语训诂学是中学文言文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问。
通过对训诂学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训诂学是一门古老传统的学科,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训诂学不仅对于我们辨析词义,继承文化遗产有重要的作用。
即使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学教师掌握一定的训诂学基础知识,对语文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训诂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字词的含义,对于一些有待商榷的释义也可以利用训诂学的知识,解开教师与学生心中的疑惑。
提高教学的质量。
洪诚说:“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实践中,对于一词一句的解释,无处不是训诂方法的运用,只是有的运用正确,有的运用错误罢了。
”因此对于书本上的一些注释我们不能一味的偏信。
应该怀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这是严谨教学严谨的基本精神。
在中学课本上有些文中的注释还有待商榷。
如《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注释说:“夺,强取。
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
”这条注释未妥,上官大夫再坏,也还不至于到公然动手强行抢夺的地步,“夺”,除“夺取”之义外,古代还有“更改”的意思。
《孟子·梁惠王上》中“不夺其时”,即勿改易其农时的意思。
《论语·子罕》中“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说三军的帅主可以改,而匹夫的志气不能变。
凡此“夺”皆解为改易、变更的意思。
“与”是说答应、同意。
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屈原由于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后想更改它,屈原不同意。
又如
《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注释说:“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意志。
“夺”也是改的意思。
在中学语文古诗文鉴赏教学中,课本中有相当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要弄懂这些名篇,自然也离不开训诂。
如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日。
“亭午”为什
么注释为“正午”?“夜分”又为什么是“夜半”?古音中,“亭”与“正”音相近,都是耕部音,二字声近韵同,所以,“亭”可以表示“正”的意思。
明白“亭午”和了“夜分”的源流,我们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就深刻多了。
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学生应当掌握的,对教师来讲,它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法宝,训诂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
”其中“点”是曾皙的名,“皙”是他的字。
如果稍有训诂学知识,我们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名字相应”的常识。
《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点”正与“皙”字义相反。
古代的名与字的意义之问往往有着各种联系,或相同或相关,故能闻字而知其名。
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
”丘即山,孔子生于尼山,排行老二,故字仲尼,“丘”正与“尼山”意义相关。
刘禹锡《石头城》诗句:“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女墙”一词注释“女墙,指古代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但求知欲强的同学又会问短墙为什么叫“女墙”呢?要解决此问题,我们仍然离不开训诂学知识,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
“凡物之少小者谓之子,或谓之女。
”原来“女”本指女性,由于女性在社会地位上处于较弱的状态,因此“女”可以表“少小”之义,因此“女墙”指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
学习训诂,要掌握古汉语一些常见的修辞现象和语法规律,就能正确解释词语。
有些句子,如代称是常见的修词手法之一——借代。
苏东坡《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即以“婵娟”代月。
这样的例子很多;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若不明“金波”“飞镜”为代称之义,仅靠解释词语是行不通的。
忌讳是古人的礼仪传统,为求避讳,就必须讲究修辞方式而委婉言之,常采用改字的方法,不明避讳,容易致误。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即避李世民的“民”,魏微《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也是避李世民的“民”,可见忌讳在唐朝是十分盛行的。
互文见义也是古人常用的修辞方法。
如王昌龄《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贾谊《过秦论》:“追亡逐北”,都是互文现象,这种修辞,言此及彼,以少胜多,文字简练而意义完备,字数有限而内涵丰富,掌握这种修辞,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这些举例,说明学习训诂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要准确掌握文言文的文字、语义等方面的内容,就得掌握一些训诂学得基础知识,训诂学在中学古文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作为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学习和利用这一有力武器。
著名语言学家郭在贻曾说:“我们今
天研究训诂,不应该仅仅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事,也是广大的语文工作者和语文教师的事,他们都应该而且必须具备一点训诂知识”。
掌握训诂方法会使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会举一反三,为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同学们也能以训诂之法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