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建设情况报告
- 格式:ppt
- 大小:731.00 KB
- 文档页数:2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民航业务)专业建设总结报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民航业务)专业建设总结报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民航业务)专业建设总结报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2*-11-1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2*年选择了7个本科专业,确定进行特色专业立项建设,英语(民航业务)专业作为其中之一被列入,由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负责建设。
经过2年多的积极工作,英语(民航业务)专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基本实现了建设预期目标,达到了学校制定的特色专业建设标准。
以下从五个主要方面进行总结。
一、专业建设方案与工作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概况在建设项目立项之初,确定了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为:通过本项目的建设,使我校英语(民航业务)专业达到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的立项标准,并在35年内把英语专业建设成为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
基本建设思路为:坚持不断进取,锐意改革,在保持我校英语(民航业务)专业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坚持博采众长,在全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中处于前列,力争使我校的英语(民航业务)专业毕业生成为真正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优秀人才。
我们围绕总体目标和建设思路,结合“十五”专业建设方案,制定了比较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
经过全体同仁的努力,英语(民航业务)专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专业建设实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集中了一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硬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基本完成了预定目标。
二、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面及所做的工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专业始建于1988年,至今已有18年历史,英语(民航业务)于1994年创立。
创立专业伊始,我们便确立了具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色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被学校确定特色专业立项进行建设后,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本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任务,我们的专业建设在以下方面着重开展了工作:1.认真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英语专业在明确培养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能力和较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基础上,经过多年反复讨论与修订,英语(民航业务)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注重英语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保持过去重视英语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优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加强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培养。
考研中国⼈民⼤学研究⽣专业介绍之思想政治教育考研⼈⼤专业介绍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民⼤学是⼀所全国的重点⼤学,并且是教育部直属的,是⼀所国家的“211⼯程”和“985⼯程”的重点建设⾼校。
中国⼈民⼤学在⽂、法、哲等⽐较偏⽂的多领域国内领先,下⾯看⼀下中国⼈民⼤学研究⽣专业介绍之思想政治教育。
1、专业概况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于1984年。
1986年,中国⼈民⼤学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1990年,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并,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级学科,开始招收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硕⼠研究⽣和博⼠研究⽣,其中博⼠点是全国第⼀家被批准招⽣的单位,也是1998年6⽉以前全国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的博⼠点,由此培养出了全国第⼀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为后来全国同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7年,中国⼈民⼤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成⽴。
1997年5⽉,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点被批准为本学科全国惟⼀⼀家国家⽂科基础学科⼈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200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点在全国⾼校重点学科的评审中获得免答辩资格,直接进⼊重点学科⾏列。
2003年,该学科博⼠点建设作为⼀项研究课题被列⼊中国⼈民⼤学“211⼯程”⼦项⽬。
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级学科建⽴,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该⼀级学科下独⽴的⼆级学科。
2、主要研究⽅向●研究⽅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法研究●研究⽅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研究⽅向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包括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向四中外思想政治教育⽐较研究3、研究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律、功能、内容、⽅法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作史与基本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中外德育⽐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新时期世界观、⼈⽣观、价值观教育规律与特点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研究,⾼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校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部与群众思想政治⼯作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及人才培养简介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 一、专业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悠久,由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先生亲手创立。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国学院共同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国学院均是中国的文学教学研究重镇,学科体系完备、专业实力雄厚。
文学院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
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
201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学院是新中国第一家以“国学”为名的教育科研机构,分为汉语古典系与西域古典系,下设经学与子学、国文、国史、国学基础四个教研室及西域历史与语言研究所。
首任院长为著名红学家、历史学家冯其庸先生。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国学院现有教授49人,副教授52人,讲师37人。
其中,“长江学者”7人,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二十余人,师资雄厚。
二、专业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人才的选拔旨在发现对我国古文字及古文明研究怀有持久兴趣,乐于以学术研究为职业,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优秀学生。
本计划突出基础性、开放性、研究性、国际性和个性化。
培养方案要点如下:(一)采用通专结合、本硕博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
强化思想引领和通识核心素养、核心能力的培养;格外重视古文字学与古文献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的融通;强调宽厚基础、扎实能力,尤其突出古汉字与古民族文字、西方古文字的对比研究。
在高年级打通研究生课程学习,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
(二)配备国内外高水平师资,全面实行导师制。
依托文学院和国学院的师资,选聘校内外最优秀的师资承担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聘请高水平国际师资开设全英文国际化前沿课程和讲座。
实施学术导师组和学术导师相结合的学业发展指导制度。
(三)设立研究性学习平台,学生常态化参加研究性学习。
【关键字】学习民法专题课程学习报告篇一:《民法学》课程建设报告《民法学》课程建设报告《民法学》课程组《民法学》是法学学科核心根底课程之一,既注重理论研习又强化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国家需要的厚根底、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的法律人才。
课程组秉持探索与创新,锐意推行教学改革,高度重视教学评估,充分利用清华大学优越的资源环境,致力于《民法学》系列课程的建设,以期建设成为国内高校民法课程的品牌。
一、课程建设的背景自清华大学1995年复建法律学系/法学院以来,法学院确立了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民商法学科的学科建设思路,先后引进了崔建远教授、马俊驹教授、韩世远教授等一批国内一流的民法学家和卓越学者为本科生开设民法课程,着力建设民法学课程。
建设伊始,民法课程分设民法1和民法2,由崔建远教授和马俊驹教授主讲。
通过先后引进韩世远教授、申卫星教授、程啸副教授、王洪亮副教授、耿林副教授,民法学课程实行改革,逐渐过渡到包括民法总论、合同法、债法、物权法、外国民法、侵权行为法、民法研讨与案例分析、侵权行为法案例分析在内的民法学系列课程。
民法学系列课程构筑了关于民法学的知识体系,融和了民法学根底原理、法律规定与案例分析。
《民法学》课程拥有一支一流的专职教学师资队伍,教师年富力强,学贯中西,教学能力突出,学术研究造诣深厚。
课程组成员均具备海外研修经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具有深厚学术底蕴和国际视野。
崔建远教授特别重视兼职队伍建设,邀请法学界名师江平教授、梁慧星教授、王家福教授授课,并聘请海淀区人民法院副院长王成、宋鱼水、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剑钊、袁恩泽等讲授实践课程。
形成了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民法学系列课程已经形成了颇具特色和初现规模的课程模式,为民法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较好的根底。
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清华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
从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成功举办探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途径摘要: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2010年连续四届成功举办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情况。
秉承申办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核心理念: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搭建优质研究生教学资源平台,推动优势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培养水平。
为中国人民大学探索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做出了有意的尝试。
关键词:暑期学校研究生培养为深入贯彻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探索研究生人才培养新途径,中国人民大学积极发挥学校自身学科优势,以现有重点学科为依托,全方位整合校内外资源,先后于2007年-2010年连续四届成功举办了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共批准经费200万元。
有来自国内外241所大学的607名优秀研究生和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了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习,受到了国内外师生的一致好评。
1、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设置高水平课程,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培养水平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利用了学校、学院、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等长期积累的优质学术资源,为学员搭建了一个与大师面对面交流、跟踪学术前沿、开拓研究视野、领略大师风采的平台。
为实现这一目标,各个暑期学校聘请到了国际一流的师资、设置了高水平的课程。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承办的“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聘请到了方立天、楼宇烈、牟钟鉴、杨曾文、木村清孝、末木文美士、菅野博史等14位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担任课程教授和讲座教授。
共设置的4门主干课程和10次学术讲座、2次社会实践和考察活动。
既体现了我校在佛教学术研究领域的优势和影响,又全面涵盖了儒、释、道等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企业理论前沿与中国制度变迁”,精心设计了“前沿课程”、“名家讲座”、“青年学者论坛”和“学员学术论坛”四个板块总计90学时的课程,举办了三次“学员学术论坛”。
并成功的邀请到了来自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明尼苏达大学、香港大学和清华、北大等国内外一流学府的13位学者担任暑期学校的教师。
||“五院四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法学研究和高等法学教育的最高水平,堪称法学类院校中的“泰山北斗”五院四系数据来源:2020年山东、浙江高考普通本科批录取数据概况五院所谓“双非”,就是非“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非“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这类院校中,同样有实力非常突出的。
看近些年的各类大学排行榜或各省(区、市)的本科投档线,我们会发现有些“双非”院校的排名或者投档线甚至超过了不少“双一流”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以下简称“西政”)就是这样一所大学。
·西政的法治人才·西政是西南地区唯一的政法类高校,在20世纪的院系调整中,西政先后吸收了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等校的法律系,可以说云集了西南地区各大名校的法律专业。
70年的办学史,西政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30余万名,是全国培养法治专门人才最多的高校。
毕业生中担任国家首席大法官、一级或二级大法官和大检察官的有54位,华东政法大学,简称“华政”,位于上海市,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是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
另外,华政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
华政是由华东政法学院改名而来,最早由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上海学院、安徽大学、震旦大学等九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在圣约翰大学旧址合并成立,办学历史相当悠久。
华政是全国政法类大学的前三强之一,在法学领域久负盛名,是级别很高的政法大学。
首先,它在公众认可度比较高的机构排名榜中均排在政法类前三名。
2021年,它在软科政法类大学排行榜里排第2,仅次于中国政法大学,全国的参考排名是132;在校友会政法类大学排行榜中,它排在第3,仅次于中国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全国的参考排名是154。
这些排名虽然只能作为参考,但足以说明华政是级别很高的政法大学。
其次,它的法学学科实力和清华北大是一个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