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还是错误_李鸿章外交思想浅论
- 格式:pdf
- 大小:67.53 KB
- 文档页数:1
浅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作者:刘倩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1期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西差距进一步扩大。
中国传统的对外政策和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向近代外交发展。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是当时经历中国对外交涉次数最多的人。
“以夷制夷”和“外须和戎”是他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以夷制夷;和戎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从维护统治阶级和自身的利益出发,其所思所为都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长期的外交实践使李鸿章形成了独特的外交思想:“和戎、自强”是李鸿章处理外交事务的出发点,“保全和局”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重要环节。
第一,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和戎是李鸿章办理外交的出发点。
他认为“开衅即不可收拾,与之战,法始必负,继必胜,终必款”。
又“处今时势,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在弱国无外交的情况下,力保和局,遵守已订立的外交和约,减少因战争带来的损失,争取自强的时间与空间,这是李鸿章“和戎”的含义。
但“外须和戎”决不是拱手听命。
李鸿章办外交虽带有一定的妥协性,但并不妨碍他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进行有限的御侮斗争。
他希望通过“和”来积蓄力量,抵御外侮,实现“守土保和局”的目标。
他希望通过变法自强来取得平等的外交地位。
但李鸿章为达到“和戎”的目的,可以不问是非曲直,甚至可以不顾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变法方面,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因此,李鸿章的“变法”先着手军事工业,他在上海开办了我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还派遣军官、工匠出国学习制造、驾驶。
第二,遵守条约,力保和局,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保全和局”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重要环节,是对“和戎”思想的补充完善。
李鸿章自己对和局的理解是,“明是和局,必阴为备战,庶和可速成而经久”。
其和局思想本身是无可指责的,但不免有丧失主权的时候,这在中法、中日战争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外交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弱国无外交,所以在外交谈判中,李鸿章在据理力争的同时,妥协的一面也表现得很明显。
李鸿章的过错总结引言李鸿章(1823年-1901年),字绍齐,冀州人。
他是晚清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尽管李鸿章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他的一些政策和做法却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后果。
本文将对李鸿章的过错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看法。
一、不当的外交政策李鸿章在晚清时期担任重要的外交和谈判使节,但他的外交政策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过于妥协和让步,对外国势力和列强的侵略行为屈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例如,他在《马关条约》中被迫接受一系列不平等的条款,割让中国领土,使中国处于更加被动和边缘化的地位。
其次,李鸿章与俄国的外交策略也存在问题。
在东北三省的割让问题上,他过于迁就俄国的利益,没有坚决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
这导致中国一部分领土被割让给俄国,后来成为了重要的战略威胁。
二、鼓励沉溺于享乐和享受的生活方式李鸿章在晚清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推动了一种沉溺于享乐和享受的生活方式。
他自己就是个极端奢侈的享乐主义者,生活奢华,以住洋房、穿西装为标志,过着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的推崇,使得有限的资源被滥用,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三、经济落后的管理思维李鸿章在经济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过错。
他推行的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但管理思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封建时代。
他对洋务运动的推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贪污腐败现象多发,导致资金浪费和资源不合理配置。
此外,他过度依赖外国技术和工程师,没有加强本土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导致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长期依赖外国技术和资本,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四、政治改革的局限性尽管李鸿章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政治改革主张,但他的政治改革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晚清政治体制的弊端,也没有推动普及民主与法治的理念。
此外,李鸿章推动的政治改革主要服务于自身利益和权力维护,在缺乏真正的民意和公平竞争的情况下,政治改革无法真正实现民主和社会进步。
浅析清末外交中的李鸿章遵义县第二中学娄方仁[关键词]清末外交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洋务派首领,全面推行中国近代化事实上的第一人,李鸿章从外交理论到外交实践都具有一定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
他主持清末外交,从1870年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一直到逝世,前后将近三十年。
在这数十年里,李鸿章时刻以国家利益(不只是清朝最高当局的利益)为重,立足于中国国情,以自强为奋斗目标,抓住中国的当务之急——实现近代化,奋力在战败的困境中与列强周旋,以便中国少受损害,争得一个发展自强所必需的环境。
在这个目标下,他站在了战略的高度来主持清末外交,总揽全局。
从其外交思想到外交实践,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所以,依笔者愚见,历史应该重新审视李鸿章在清末外交中的地位,还其一个真实的面目。
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初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李鸿章提出了开拓性的外交思想李鸿章从中国国情出发,站在战略的高度,把中国放置在整个世界的发展范围中,为清末的中国提出了具有开拓性的外交思想。
在19世纪后三十年,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和日本逐渐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早就被列强的侵略和内战弄得奄奄一息的腐朽清朝,还是没有被震耳欲聋的炮声惊醒,认识不到中国的积贫积弱,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白日梦,说什么半部《论语》即可退敌,反对一切新事物。
然而,李鸿章并没有把列强看成“夷人”,把他们的侵略视为“犯顺”。
他在同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清醒地认识到“欧洲各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界腹地,凡前史之所未载,亘古之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合地球东西南北九万里之遥,胥集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1)”。
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2)”。
为此,李鸿章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紧迫感:列强在华的地位和作用,完全“视我兵将之强弱为向背(3)”,“外国强兵利器,百倍中国”,要摆脱其控制,决不能等闲视之。
中国要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争得一席平等独立地位,实力就是决定性的因素。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0年第11期(总第203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11.2020General.No.203收稿日期:2020-10-22作者简介:刘帅(1994—),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李鸿章是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专题研究中的重要人物,作为晚清政府的外交重臣,他的外交思想大多被清政府采纳,作为当时的外交策略。
因此,我们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失败原因、内容、实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简要评析。
一、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失败原因(一)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1.内部因素的影响李鸿章成长在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家庭中,他的父亲李文安考中进士,因此对李鸿章也寄予厚望。
他从小便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学习封建制度的伦理纲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传统思想,致使李鸿章一生都在“愚孝”,即使统治者昏庸无能,他也一样效忠,并且侍奉终身。
这就导致李鸿章在成为外交重臣后,在与列强的交涉中,一直采用“以和为贵”的方式,避免清政府的统治被列强取代。
曾国藩是对李鸿章影响较大的老师,曾国藩认为,“夷务本难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深信儒家文化思想。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继承了他的主要思想,坚信只要守信重诺,列强就无法对清政府“下手”,同时,利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展变法,只要提升武器装备的力量就可以抵御列强的火枪炮弹。
在列强提出不平等条约及不合理的特权时,曾国藩也主张运用儒家思想的文化,对西方列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试图通过传统思想的说教让列强作出让步,保持时局的和平,甚至将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当作对西方国家的束缚,认为条约是对他们的限制,只要清政府遵守条约的各项内容,那么列强就“无计可施”。
曾国藩的儒家思想外交主张对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外交思想有较大的影响。
浅谈李鸿章对日外交摘要:说道近代中日正式外交的历史,那要追溯到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
而在早期的对日外交中,李鸿章是从中斡旋的重要人物。
他希望通过联合日本克制西洋,到后来联合俄国克制日本。
通过以夷制夷,一定时期内缓解了中国与外敌的矛盾,但最终和戎政策也只是失败。
关键词:李鸿章对日外交外须和戎,以夷制夷说道我国近代的外交历史,就不得不提一下李鸿章,他的生平甚至不能用毁誉参半来形容。
[1]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其为李中堂,亦称李合肥。
西方人则称它为“东方俾斯麦”。
李鸿章的生平作为是世人所熟知的:一是兴办洋务,创建淮军。
二就是让他被世人唾弃的外交活动。
李鸿章的洋务活动,虽然没有让清政府走向强大但却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他创办了淮军,也算是个安邦之臣。
而他的外交活动,表面上看来,是一国家的屈辱史。
但是穿过历史,回顾那个年代,透出的是深深的无奈与辛酸。
他从1862年带领他的淮军进入上海,到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后去世。
40年的外交沉浮,说不尽的辛酸苦楚。
到其盖棺世人仍未给其统一的定论。
李鸿章的外交中,对日外交占了很大一部分。
纵观其对日外交,便可对其外交思想有所了解。
一、从联日制西到联俄制日近代中日外交,最早可以追溯到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
1870年9月27日,日本外务大臣柳原前光率13人代表来到中国,要求与中国建交。
但是,当时的总理衙门对此并未重视,认为相互通商即可,签约则没必要,“所谓大信不约也[2] 卷七十七P37”。
与总理衙门的态度不同,李鸿章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他致信于总理衙门:“该国向非中国属国,本与朝鲜、琉球、越南不同。
距苏浙仅三日程,精通中华文字,其甲兵较东岛各国差强。
宜先通好,勿使西人倚为外府。
将来若蒙准通商,应派官员前往驻扎……以备联络牵制。
”[3] 卷七十八P23~24那时李鸿章就有联日抗西的思想,这是难得可贵的。
从甲午中日战争看李鸿章的外交、误国之实 一)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李鸿章外交的软弱与妥协 李鸿章进入满清权力中心不久后, 就开始广泛参与各种国际 事务与洋务事物, 然而在他外交生涯之中, 对日外交可谓早早提 上了日程, 不幸的是李鸿章的外交, 在一定程度上讲最大的败笔 就是对日外交,标志性事件则是甲午中日战争。
东学党起义事发之后,日本紧随清政府,调重兵入朝,李鸿 章深知此举“是其蓄意与中国为难,全力专注,非此胁韩而已。
” [1] 面对日本伊藤博文咄咄逼人的气势,李鸿章也曾强硬因此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
[2] 但李鸿章认为朝鲜非日本中国亦无战胜的把握,因而他还是一如既往,忍气吞声, 力保对日和局。
其时,驻日公使汪凤藻自东京拍电报建议:“为 大局计,不惜迁就”,袁世凯亦拍电建议:“日本欲寻衅,何患 无隙,为避免衅自我开,我先撤亦无损。
” [3] 这无疑坚定了李相抗,“ 怫然曰:‘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竹添。
若 对手,鸿章的对日和局思想。
东学党起义后,清政府应朝鲜之邀,出兵 峙。
日军重兵压境,驻朝官员多次“请添重兵”,但李鸿章却不 作战守准备, 复电说:“我再多调,日亦必添调, 将作何收耶。
” 甚至在日军向驻牙山清军发动进攻后, 李鸿章仍电告清军统帅叶 志超:“日兵来牙窥探,可置不理……切勿自我先挑” [4] “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 李鸿章在军事上极力避战求和,在外交上则推行“以夷制 的方针, 把解决中日争端的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调停”这无异于与虎谋皮。
1894年 6月 20日李鸿章首先向沙俄驻 华大使馆的官员提出“调停”要求。
因沙俄对中国东北和朝鲜垂 涎已久,所以他曾劝告日本从朝退兵,但为日本所婉言拒绝。
沙俄担心若强力压迫日本, 自己在远东的主要对手英国“很可能站在日本一边”,于自己不利。
沙俄向李鸿章表示:“俄只能以友 失败后,又转向英国,希望从中得到帮助。
李鸿章的外交战略与思想贡献李鸿章,清朝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誉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创造性的提出“外交互通,内政自强”的口号,强调外交必须和内政相辅相成,才能带来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长达40年的外交生涯中,他秉持“和平共处,以德服人”的外交准则,成功地推动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秉持开放和包容的对外交往李鸿章自幼就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对外交交往尤为重视。
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和外界交流互动,才能走向现代文明的大门。
因此,他提出了“外交互通,内政自强”的口号,旨在倡导开放和包容的对外态度。
由此可见,李鸿章的外交战略是以国家利益和现代化进程为导向的。
二、推崇以和为贵的外交准则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与西方普遍采用的霸权主义相反,他主张以和为贵,以德服人。
他认为,外交成功的关键是要建立互信、求共赢的关系,并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争端。
正是这种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准则,让他在中国近代外交中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
三、以修复国家权力为中心作为一位外交家,李鸿章非常清楚,国家要在国际关系中站稳脚跟,首先得有足够的国家权利。
因此,他主张通过积极修复国家权力,以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他努力倡导中西方合作,推动着各国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诸多机遇。
四、为中国与西方文明交流架起桥梁李鸿章非常重视中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力求为两个文化体系架起桥梁。
他在外交事务中始终坚持以中标准、西备选的原则,将中西文化差异化纳入考虑范围。
同时,他也不断引导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为中国的文化走进国际舞台铺平道路。
五、拓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李鸿章作为一位优秀的外交家,非常看重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
他积极推动中国加入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努力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通过自己的外交工作,他成功地将中国推上了国际政治的舞台。
六、提高国家国力李鸿章认为,强国兴邦的道路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国力之上。
李鸿章的外交策略探析李鸿章是清末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外交策略以实用主义为基础,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他主张与西方列强保持和平发展的关系,同时也力图通过外交手段保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李鸿章的外交策略。
首先,李鸿章注重与列强保持友好关系和平发展。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积极开展与列强的外交交往,并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他通过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来迫使列强承认中国的独立地位,同时也努力恢复和保护中国的领土主权。
例如,他于1885年签订了《湄公河条约》,保护了中国沿边地区的利益,并成功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此外,他还致力于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制度,以加强国家实力,从而更好地与列强竞争。
其次,李鸿章注重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领土争端。
在他任内,中国与俄罗斯、英国和日本等列强之间发生了许多领土争端。
他坚决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并通过谈判和外交手段解决了一些争端。
例如,在与俄罗斯的边界争端中,他通过以俄罗斯换取中国东北地区的主权,达成了《中俄密约》,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利益。
在与英国和日本的争端中,他则更倾向于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争端,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平发展。
此外,李鸿章也采取了一些灵活和机智的外交策略。
他善于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竞争,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利益。
例如,在与英国和法国签订《马关条约》后,李鸿章积极争取日本的支持,并通过谈判在条约中获得了部分利益,如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
这样的策略使中国在遭受一方列强压力时能够借助其他列强的支持来平衡力量,并保护国家利益。
然而,尽管李鸿章的外交策略立足于维护国家利益,但在一些人眼中,他的外交手段被认为是屈服于列强的强权政策。
例如,在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中国割让了许多领土和特权,使中国遭受了重大损失。
这种以让步和妥协为基础的外交策略被一些人视为中国的屈辱。
此外,李鸿章也有一些政敌,他们批评他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够坚决,以致于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