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分水岭梗死完整
- 格式:ppt
- 大小:8.87 MB
- 文档页数:70
脑分水岭梗死分类、解剖分型、病因、发病机制及皮质前型脑和下型脑分水岭梗死临床表现分水岭脑梗死称为脑分水岭梗死/边缘带脑梗死,是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脑梗死。
A显示1.大脑前动脉供血区,2.大脑中动脉供血区,3.大脑后动脉供血区。
图B显示脑内分水岭区(箭头)及分水岭脑梗死(黑色椭圆)脑分水岭梗死分类根据脑内血液循环分布特点,脑分水岭梗死总体上分为皮质型和皮质下型两大类。
皮质型脑分水岭梗死又可进一步分为皮质前型脑分水岭梗死、皮质后型脑分水岭梗死以及皮质上型脑分水岭梗死。
进一步分为皮质下前型、皮质下后型、皮质下侧型、皮质下上型以及皮质下下型脑分水岭梗死。
脑分水岭梗死病因及发病机制体循环低血压。
脑循环在体循环中位置最高,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敏感;脑分水岭区侧支循环不丰富,容易受体循环或有效循环血量的影响而发生缺血性坏死,即脑分水岭梗死(图5)。
16岁男性,既往体健。
咳嗽2周发热4天入院,住院期间因呼吸衰竭及肺出血导致低灌注及血容量下降,DWI及FLAIR示双侧分水岭区急性梗死灶。
具体包括心脏骤停、休克、严重脱水、降压药过量、直立性低血压发作、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脏外科手术、降压药过量、麻醉药过量、低氧血症等。
体循环低血压引起的脑分水岭梗死通常表现为双侧的脑分水岭梗死,多表现为双侧皮质后型脑分水岭梗死,也可见皮质前型和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还可见小脑分水岭梗死。
心脏手术后缺血性卒中常见类型是脑分水岭梗死。
双侧皮质后型脑分水岭梗死脑主要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可导致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多数病变发生在颈内动脉起始部。
当狭窄达正常管腔50%以上时,血管远端的压力受到影响。
在此基础上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栓子脱落及不健全的侧支循环时容易导致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生。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脑分水岭梗死,多为一侧性。
在严重的颈内动脉疾病中,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生率为19%-64%。
单侧脑分水岭梗死MRI皮质下型脑分水岭梗死主要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有关,皮质下型脑分水岭梗死是颈内动脉疾病标志。
脑分水岭梗死又称边缘带梗死,指的是发生在两个动脉供血区域交界处的梗死。
这类梗死常由低血压和低血容量引起,尤以大脑半球梗死常见,早期识别和治疗对患者而言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这类特殊的脑梗死类型进行介绍。
为什么会发生脑分水岭梗死?脑循环可以被分为两个系统,表面的循环系统创造了围绕大脑的血管网络,深穿支循环则穿透脑实质并且不吻合。
在为大脑供血的三大动脉之间的交汇区域,以及这些动脉的浅层和深层分支之间,远端的区域脑血流量和灌注压等显著较低,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低灌注区域,这些区域对脑循环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十分敏感。
另外也有人认为,微栓子也是导致分水岭梗死的重要原因。
由于微栓子体积较小,因此可能会优先定植于分水岭区域,并且该区域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使得血流冲刷栓子的能力也有所降低。
大脑半球内存在两种分水岭区域,即皮质分水岭区和皮质下分水岭区(详见下文)。
其中,前者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栓塞,而后者的主要发病机制更可能是脑动脉末梢区域的灌注衰竭。
另外,存在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阻塞,似乎是导致无症状血流动力学性损害的必要条件。
既往有报道称,脑分水岭梗死患者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的发生率高达75%。
脑分水岭梗死如何分型?绝大多数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病部位位于大脑半球。
大脑分水岭梗死可进行如下分类(图1):➤皮质分水岭梗死(CWI),即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供血区域交界处的梗死,在横断位影像学检查中呈楔形;➤CWI可以进一步分为皮质前型(AWI)和皮质后型(PWI),前者为ACA 和MCA之间的梗死,后者为MCA和PCA之间的梗死,两者均有则为皮质前+皮质后型(AWI+PWI);➤皮质下型分水岭梗死(IWI)为大脑动脉深部和浅部穿支动脉之间边缘带的梗死,并可进一步分为部分IWI(P-IWI,即半卵圆中心的单一或串珠状梗死)和连续IWI(C-IWI,即侧脑室旁的条带状梗死);➤同时存在CWI和IWI则为混合型分水岭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一概述分水岭脑梗死(CWSI)是指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分水岭区或边缘带的局部缺血。
它可以发生在单侧,也可以发生在双侧,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
二病因1.脑血管本身疾病颈动脉狭窄与CWSI密切相关,当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50%以上,同时有血压下降时容易出现分水岭区域低灌注,容易形成CWSI。
侧支循环与Willis环的发育对分水岭区域的灌注有重大影响,当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及Willis环提供主要的血流灌注,当侧支循环与Willis环发育不良时,会导致尤其是分水岭区域易发生梗死。
2.低血压或心输出量减少各种原因引起的体循环低血压及心输出量减少均可引起CWSI,且常为多发常见原因,包括:心脏外科手术、各种其他外科手术中失血过多、各种药物引起的血管扩张、各种原因的休克晕厥、心脏骤停、严重的心律失常、自发性波动性低血压症等,这些原因使血压降低血流变慢,导致远端血管血流减少,使脑组织梗死。
3.微栓子学说微栓子可随血流到达动脉分支末端,常在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供血交界区域的血管分支,微栓子不易被淤滞的血流清除,易导致CWSI形成。
三临床表现分水岭脑梗死以60岁以上居多,无性别差异。
多有颈动脉狭窄、血压降低及心排出量减少等情况。
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之间的边缘带、大脑中动脉与后动脉或大脑前中后动脉间的边缘带、大脑中动脉皮层支及深穿支间的边缘带。
临床症状常呈卒中样发病,多无意识障碍。
结合CT可分为以下常见类型:1.皮质前型是大脑前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分水岭脑梗死,位于额中回,呈带状或楔形。
临床表现为以上肢为主的中枢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舌瘫,可有情感障碍、强握反射和局灶性癫痫。
主侧病变可出现经皮层性运动性失语,双侧病变出现四肢瘫及智能障碍或痴呆等。
2.皮质后型是大脑中与大脑后动脉或大脑前中后动脉皮层支间的分水岭区。
病灶位于顶枕颞交界区,以偏盲最常见,多以下象限盲为主。
皮质性感觉障碍偏瘫轻微或无。
分水岭脑梗死的分型分水岭脑梗死相关分型、分类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主要是依据其发病部位来命名的,是指发生在2条或3条脑动脉末稍交界区的脑梗死。
也就是发生在脑内大血管分布交界的区域的脑梗死,其临床病因,主要有颈内动脉狭窄,脑血流量减低,而侧支循环发育不良;或是低血压、心输出量减少等,或是因为凝血状态异常,形成微栓子而造成的。
这些情况下,脑血流量普遍减少,远端小血管灌注压减低,以致于形成大脑血管分布交界区的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占全部脑梗死的10%,以60岁以上居多,无性别差异。
临床症状常呈卒中样发病,多无意识障碍。
影像上准确地区分和诊断分水岭脑梗死,可以反过来提示临床,寻找可能的病因,有针对性的施治。
这是诊断分水岭脑梗死的意义之所在。
分水岭脑梗死病灶部位与血管分布的对应关系分水岭脑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医疗工作者对分水岭脑梗死更为重视。
大家关注点多集中在发病机制和病因两方面。
针对影像学表现及分型: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是理想的目标。
如后面要讲到的皮质下型分水岭脑梗死(IWS)更多的是提示血液动力学异常。
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CWS)则提示侧支循环状态的好坏。
针对不同病类,分水岭脑梗死在溶栓、介入和抗凝等治疗方面,有何独特之处,目前临床尚缺少更多明确结论,有待更多的临床研究。
分水岭脑梗死的分型根据其发生的部位,进行分型:皮质型(CWS),临床上也叫外分水岭脑梗死:是大脑前、中、后动脉皮层支远端之间的区域。
其责任病灶主要分布在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大脑后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等处。
皮质下型(IWS),临床上也叫内分水岭脑梗死,这一型略多,占所有分水岭脑梗死的60%:是侧脑室上方或沿侧脑室的白区,是MCA皮层支和深穿支之间或MCA和ACA浅穿支之间。
其责任血管主要为豆纹-大脑中动脉、豆纹-大脑前动脉、大脑前-脉络膜动脉、大脑中-脉络膜前动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