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阅读
- 格式:ppt
- 大小:447.00 KB
- 文档页数:11
唐诗《登高》整理唐诗《登高》《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唐诗《登高》,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登高》原文年月: 唐: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赏析: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白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亮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概,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境况;“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特别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伤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的节候。
下句写孤病之态。
“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苦痛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
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家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尾联进一步写国力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
古人重阳节登高按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快也失去了。
《登高》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歌的首联都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句式工整,节奏鲜明,表意凝练。
B.两首诗歌的颔联都描写景物,给人一种时空交错之感,具有雄浑之韵。
C.两首诗歌的颈联都自伤身世,漂泊、孤独、疾病等多种不幸集于一身。
D.两首诗歌的尾联情感不同,前者因自身艰难而愁,后者因国家战事而泣。
2.两首诗歌的首联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B.《登高》颈联诗人点明题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C.《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寄予着许多感慨。
D.《登岳阳楼》颈联叙述身世,凄凉落寞,意境由广而狭。
尾联笔力一转,以“戎马关山北”的博大胸襟,与颔联恢弘伟丽的自然气象相得益彰。
4.结合作者写作这两首诗时的境况,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古诗词《登高》阅读题训练及答案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 下列有关这首诗文学常识和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由八句组成,共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B.律诗格律严格,讲究对仗。
本诗四联均对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C.杜甫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作传世。
D.作者选择“风”“鸟”“落木”等意象,在写景的同时,也表达深沉的情感。
3.《登高》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 (1)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将“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苦恨”解释为苦恼,也有人解释为甚恨、极恨。
《登高》阅读答案《登高》阅读答案:《登高》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篇咏志之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矛盾和困境的思考,以及对独立个性和追求理想的反思。
首先,在《登高》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他的真实感受。
他描述了高山之巅的壮丽景色,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描绘使得诗人能够体会到大自然的辽阔和美丽,也与诗人内心的广阔情感相呼应。
其次,在《登高》中,诗人以登高为象征,表现了他对人生困境和矛盾的思索。
他写道,“昔日龙宫大骑游,今况江头剩钓舟”,这既表达了诗人过去的壮志豪情,也暗示了他现在的落寞和无奈。
诗人通过登高这一行为,既是对人生挑战的一种回应,也是对现实压力的逃离。
他希望能够从山巅上,以俯瞰的视角来审视人生,找到新的出路和希望。
此外,诗人在《登高》中也反思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他写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味着年轻时的懒散和放纵会导致未来的痛苦和悔恨。
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忠告,敦促他们在年轻时就要奋发有为,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登高》是一首关于人生意义和追求的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咏史叙事以及反思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他通过登高这一行为,寻找自我认同和解脱,同时也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珍惜年华,努力奋斗,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登高》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作品之一,诗中通过咏史叙事、描绘自然景观以及反思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这首诗意蕴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矛盾和困境的反思,以及对独立个性和追求理想的强烈渴望。
首先,在《登高》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
他描绘了高山之巅的壮丽景色,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描绘使得诗人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辽阔和美丽,也与诗人内心的广阔情感相呼应。
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和融合,诗人得以超越日常琐碎和纷乱的世俗,进入心灵的宁静与安宁。
高二上册《登高》课文及翻译《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作品鉴赏: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登楼》《登高》阅读答案-杜甫(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登楼》《登高》阅读答案-杜甫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
(共12分)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八个意象,抓住深秋景物特征,营造阔大明净的意境。
B.颈联点明诗旨,诗人在“悲秋”中慨叹羁旅漂泊、暮齿衰疾,自怨自艾。
C.尾联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更因病断酒,悲愁难遣。
D.本诗前四句景,后四句情,八句皆对,一气贯穿,只觉悲凉,不嫌呆板。
B “自怨自艾”错。
13.本诗尾联中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两处运用的共同意象是什么?简要说明这两处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
(5分)答案要点·①共同意象:白发(1分)·②抒情方式不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直抒胸臆(1分),表达了年老漂泊、潦倒多病的愁苦之情(1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间接抒情(1分),借用古代的人和事(或:通过自嘲早生华发),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感慨(1分)。
学生例:13.(5分)三者都写到了”白发”这一意象,但《登高》中的白发直接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疾病缠身,孤古无依的悲愁: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间接抒发了诗人想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但可惜壮志又难酬。
13.(5分)共同意象是花白的头发:“繁霜鬓”“华发”。
《登高》中此句直接抒情,描写自己因忧国伤时,贫病交加而感到痛苦,悲伤,表现诗人一心为国的情感;《念奴娇》中此句间接抒情,说自己来到三国旧地,都要觉得自己人生短暂,已添白发,即事咏怀,表达了诗人因无法报国,壮志难酬却已衰老,人生短暂的感慨14.本诗是杜甫客居夔州时登高所作,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就本诗写一则短评,150字左右。
(5分)学生例:《登高》以哀景写哀情,触情于景,情景交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雾季羡林①我从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
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①diézhàng,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
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
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
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
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
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
我不禁自己笑了起。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了咕咕的叫声。
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
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
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了阵阵的犬吠声。
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
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
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
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
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觉得韵味无穷。
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
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②y ìzhì去钻研探讨。
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乎自己的意料。
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
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
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能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仙”。
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目睹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呼喊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其中,杜甫的《登高》一诗,展现了他对人生的胸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唐朝社会的反思。
本文将对杜甫的《登高》进行原文解读和赏析。
杜甫的《登高》原文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描绘了登高时的景象。
风急天高,猿猴悲啸,凸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时代局势的忧虑。
渚清沙白,鸟儿飞回,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生机,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也预示了诗中的感怀情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蕴含了秋天凋零和生命无常的主题。
“无边落木”,表达了秋天草木凋零的景象,而“长江滚滚来”则寓意人生的患难和变迁。
这里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投射出诗人对社会悲愤的情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揭示了诗人的身世和命运。
杜甫在诗中自号“作客”,意味着他长久以来流离失所、漂泊异乡的经历。
同时,“百年多病独登台”也表达了诗人在长期流亡和艰难生活中的无奈和困苦。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句描绘了诗人身体的痛苦和内心的悲伤。
繁霜鬓暗示了诗人历经岁月沧桑的老态,而潦倒新停的浊酒杯则是诗人内心栖息处的倒影。
这里,杜甫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苦痛与失意,将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不公融为一体。
整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时的景色,表达了杜甫内心的感慨和对社会现状的痛心疾首。
杜甫通过反复使用“急、高、啸、哀”等词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荡和对时代的忧虑。
他以自然景观作为承载,将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悲惨现实相结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乱象,表达了自己的苦痛和无奈。
《登高》全文与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以其深沉的情感、雄浑的气势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诗的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短短两句,便勾勒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日图景。
风是那样的急,天是那样的高,猿猴的啼叫声在山谷中回荡,充满了悲哀之情。
清清的江渚,白白的沙滩,鸟儿在空中盘旋飞舞,却又似乎找不到栖息之所。
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更烘托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堪称千古名句。
无边无际的树木落叶纷纷飘落,萧萧之声不绝于耳,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凋零的景象所笼罩。
而那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滚滚向东流去,永不停歇。
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出了秋天的肃杀与悲凉,又蕴含着时间的无情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易逝。
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慨和对世事无常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则将诗人自身的遭遇和感慨融入到了秋景之中。
诗人远离家乡,漂泊万里,在这悲凉的秋天里,常常做客他乡。
而且,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却独自登上高台。
这里的“万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等词语,无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漂泊和愁苦。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此时登高远望,心中的悲苦更是难以言表。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结尾两句,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愁苦之情。
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困苦,心中充满了遗憾和愤恨,以至于头发都变得花白如霜。
而如今,穷困潦倒,又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得不停止饮酒。
这最后的无奈之举,更是让诗人的痛苦达到了极点。
整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悲哀。
同时,诗中的对仗极为工整,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